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Qinghai (2016)

SSAPID:101-1171-7761-93
ISBN:978-7-5097-987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全面、真实地反映青海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思路、最新进展、总体评价和发展实践。书中总结了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展示了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成效,探索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表明了青海坚定不移地推进“五位一体”和积极承担生态责任的战略抉择,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X2 社会与环境

 法律声明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及展望

   一 生态地位与主要成效

    (一)重要生态地位

     1.中国以及东南亚的重要水源地

     2.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区

     3.国家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4.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

    (二)重要意义

    (三)建设进程

     1.1973年至20世纪末:逐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2.21世纪初以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建设成效

     1.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绿色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3.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5.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 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2.战略定位

      (1)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

      (2)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3)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

     3.建设目标

      (1)三年打基础

      (2)八年见成效

    (二)主要任务

     1.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3)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2.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及效益

      (1)推动科技创新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1)发展循环经济

      (2)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资源节约

     4.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加大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力度

      (2)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4)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5)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体制

      (6)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7)健全法律法规

      (8)完善标准体系

      (9)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10)推行市场化机制

     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1)加强统计监测

      (2)强化执法监督

     7.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

      (1)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2)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3)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三 前景展望及落实措施

    (一)前景展望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2.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3.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4.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5.绿色经济形成规模

     6.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二)落实措施

     1.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投入力度

     2.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3.强化绿色产业政策支持

     4.加强组织协调

     5.严格监督考核

     6.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

     7.突出抓好试点

     8.加强宣传教育

 Ⅱ 评价篇

  B.2 青海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价

   一 青海省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十年变化

    (一)生态系统格局

     1.草地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

     2.湿地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

     3.森林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

     4.灌丛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

     5.荒漠和裸地格局与变化

     6.冰川/永久积雪格局与变化

     7.农田格局与变化

     8.城镇用地格局与变化

    (二)生态系统质量

   二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年变化

    (一)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二)土壤保持功能

    (三)水文调节功能

    (四)防风固沙功能

   三 青海省生态系统人类活动胁迫十年变化综合评价

   四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

   五 建议

    (一)建立生态环境状况定期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

    (二)继续加强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

  B.3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成效评估

   一 工程概况

    (一)规划内容

    (二)完成情况

   二 成效评价

    (一)总体成效

    (二)生态效益

     1.草地和湿地面积增加,荒漠化趋势出现初步逆转

     2.草地持续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有所减轻

     3.流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提高,水资源总量增加,水质保持优良

     4.植被恢复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提高

     5.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

     6.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恢复状况好于全区

    (三)经济社会效益

     1.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2.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

     3.生态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4.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树立

     5.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 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引领

     2.加强责任落实

     3.强化制度建设

     4.严格工程管理

     5.增强科技支撑

     6.落实惠民政策

     7.开展生态补偿

     8.加大宣传教育

    (二)主要经验

     1.坚持科学规划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保护工作

     2.坚持先行先试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率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3.坚持加大保护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在保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5.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把握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

     6.坚持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保障相结合,形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效合力

     7.坚持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夯实生态保护的群众基础

   三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

    (一)主要问题

     1.实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偏小

     2.建设项目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3.一些政策和技术措施还需完善

     4.生态替代产业发展缓慢

     5.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二)面临的机遇

     1.国家加大青海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为进一步推进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3.三江源国家级生态综合试验区的建立和二期工程启动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推向新高潮

   四 工作展望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二)加快前期工作

    (三)加强项目管理

    (四)重视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五)强化工程后续管护

    (六)建立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七)加强宣传工作

  B.4 三江源区生态资产核算与价值评估

   前言

   一 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一)技术路线

    (二)数据来源

    (三)价值量核算方法

   二 三江源区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物理量估算

    (一)径流调节评估

    (二)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1.土壤保持功能保有率

     2.减少土壤侵蚀量

     3.土壤肥力保持量

    (三)生态固碳功能

    (四)物种保育功能

     1.动物物种保育

     2.植物物种保育

   三 三江源区生态存量物理量核算

    (一)水储量

    (二)土壤元素储量

    (三)生物储量

   四 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量评估

    (一)生态流量价值量评估

     1.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2.生态产品估算与价值核算

      (1)农畜产品

      (2)干净水源

      (3)清新空气

    (二)生态存量价值量核算

   五 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保护效益分析

    (一)机会成本

    (二)恢复与保护成本

   六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工作展望

     1.建立三江源区生态补偿国家专项资金

     2.探索以政府购买生态服务产品的方式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3.探索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Ⅲ 专题篇

  B.5 青海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报告

   一 省情概况

    (一)自然状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1.重点开发区域

      (1)东部重点开发区域

      (2)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

     2.限制开发区域

      (1)重点生态功能区

      (2)省级农产品主产区

     3.禁止开发区域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分类指导

     2.坚持优化空间结构

     3.坚持集约高效利用

     4.坚持统筹协调开发

    (三)目标任务

   三 评价和趋势

    (一)综合评价

     1.国土空间开发条件评价

     2.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评价

    (二)趋势分析

     1.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出新需求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空间提出新需求

     3.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建设空间提出新需求

     4.全面推进城镇化对建设空间提出新需求

     5.完善基础设施对建设空间提出新需求

   四 能源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开发

    (一)能源开发布局

     1.电力

     2.石油天然气

     3.煤炭

    (二)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1.柴达木地区

     2.祁连山地区

     3.东部地区

     4.三江源地区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1.长江水系

     2.黄河水系

     3.西北内陆河水系

     4.澜沧江水系

    (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1.铁路

     2.公路

     3.民航

   五 完善区域政策

    (一)财税金融政策

    (二)投资政策

    (三)产业政策

    (四)土地政策

    (五)农牧业政策

    (六)人口政策

    (七)资源环境政策

  B.6 青海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报告

   一 青海绿色产业发展概况

    (一)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二)绿色产业体系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绿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3.资源依赖程度高,环境潜在风险较大

     4.科技对绿色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二 构建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二)总体目标

   三 绿色产业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2.着力发展盐湖资源开发产业

     3.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新材料产业

      (2)现代装备制造业

      (3)节能环保产业

    (二)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

     1.高原特色农业

     2.生态经济林产业

     3.现代生态畜牧业

     4.发展绿色农牧业示范园区

    (三)发展民间手工业和藏医药业

     1.民间特色加工业和手工业

     2.藏医药业

    (四)壮大扶持生态旅游业

     1.加强旅游精品开发

     2.构建循环型旅游服务体系

     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五)发展生态保护产业

     1.生态建设工程装备和材料制造中心

     2.高原植物良种培育和扩繁中心

     3.推进碳汇交易

   四 落实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政策

    (二)编制绿色产业规划

    (三)创新绿色产业招商引资模式

    (四)健全考核评估

  B.7 青海省环境综合治理报告

   一 治理成效

    (一)水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二)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三)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成效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

    (五)三江源区清洁工程取得成效

    (六)国省道、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取得成效

   二 治理行动

    (一)水环境治理

     1.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

      (1)围绕全收集,实施排污口整治和污水管网工程

      (2)围绕全处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围绕全测控,扩大在线监测设施覆盖面

      (4)围绕农村,持续推进以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

      (5)加大整治力度,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

     2.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1)可鲁克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2)龙羊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3)李家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4)玛多县黄河源区湖泊群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二)大气环境治理

     1.煤烟型污染治理

     2.扬尘污染治理

     3.机动车污染治理

     4.工业大气污染治理

    (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1.农牧区环境综合治理

     2.国省道、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治理

     3.西宁、海东两市绿化措施

     4.生态乡镇、村建设

    (四)重金属污染防治

   三 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项目地方配套和运行费用筹措困难

    (二)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背景值偏高

    (三)实现规划确定的重金属污染物控制目标难度大

   四 工作展望

    (一)水环境治理方面

    (二)大气环境治理方面

    (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

    (四)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

  B.8 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一 建设现状

   二 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完善

    (二)经济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

   三 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二)总体目标

    (三)打造亮点

   四 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1.开展确权登记工作

     2.加强自然资源产权权责研究

    (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1.推动落实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3.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三)探索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四)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2.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3.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

     4.推进天然林、湿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5.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

     6.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7.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

    (五)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1.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和资源环境税费改革

     2.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3.健全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

     4.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5.大力推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

    (六)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1.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2.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

     3.建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4.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

    (七)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1.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运营

     2.积极推进碳排放权和节能量交易

     3.深入推行排污权交易

     4.加快推行水权交易

     5.积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6.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

    (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1.加快建立符合青海特点的生态文明目标体系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3.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4.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五 工作展望

    (一)加快建立资源产权制度,促进资源资产化

     1.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积极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

     1.推进新环保法全面落地

     2.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督体制

     3.强化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4.完善和强化生态补偿制度

    (三)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

     1.完善政绩考核方法

     2.探索GNP考核评价体系

    (四)建立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机制

     1.加快生态文明技术的开发

     2.加强生态文明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近90%的辖区面积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青海省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实践经验。《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16)》是集综合性、原创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研究报告,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研判,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动态。本书由长期从事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撰写,力求提供高品质的智库服务和决策依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性参照,同时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提供资讯参考。在内容上,本书包括总报告、评价篇和专题篇。重点分析研究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思路、最新进展、总体评价和发展实践。总结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的生态地位,阐释青海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展示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践成效,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表明青海坚定不移地推进“五位一体”和积极承担生态责任的战略抉择,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11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4年10月29日。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2013年12月21日。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2014年6月21日。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年度工作要点》,2014。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5年度工作要点》,2015。

《大美青海:青海省情教育读本》,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青海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青海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青海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曹文虎、李勇等:《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张妹婷、田俊量等:《浅议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青海环境》2015年第2期。

沈秀丽:《浅谈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举措》,《青海环境》2014年第3期。

郭殿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青海省统计局综合处:《近年来青海经济结构调整进展及横向对比情况》,《青海统计》2015年第7期。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

骆惠宁:《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1月。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2014年6月。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2015年10月。

杨时民:《中国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