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8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论:概念、方法及反思图书

Art Scientific Study of E. H. Gombrich in the Cross Perspective

SSAPID:101-1168-1193-05
ISBN:978-7-5201-123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问题意识出发,不仅考察贡布里希的研究过程,更深入反思他研究的结果,探讨贡布里希为什么和如何运用交叉视野,并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上去全面把握和评论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学与思丛书
作 者: 张宏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艺术理论

 后记

 引论

  本书创新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溯源与建构

  第一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溯源

   一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哲学溯源

   二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心理学溯源

   三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语言学溯源

   四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图像学溯源

   五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史学溯源

  第二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体系的批判式建构

   一 对黑格尔体系及黑格尔学派的强烈批判

   二 对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

   三 对里格尔与沃尔夫林艺术史理论的批判继承

 第二章 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剖析

  第一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两组范畴解析

   一 所见与所知

   二 图式与修正

  第二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中的人本思想

   一 以艺术家为中心兼顾观者与艺术品

   二 实际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

  第三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观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一 艺术创作的核心:概念图像

   二 艺术创作的生理机制:视错觉

   三 艺术创作的实践方式:艺术再现

 第三章 贡布里希艺术史方法论与实践

  第一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方法论概说

  第二节 方法论实践一:等效性方法

  第三节 方法论实践二:图像解读方法

  第四节 方法论实践三:语言学方法

 第四章 对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的两点述评

  第一节 艺术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模式

   一 艺术形式产生的质料根源

   二 艺术形式创作的生物遗传规律

   三 艺术形式创造的直接动因

   四 艺术形式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贡布里希艺术创作观的原则

   一 投射原则

   二 情境逻辑原则

   三 制作先于匹配原则

   四 观者能动性原则

 第五章 对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开放地探讨艺术史

  第二节 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第三节 黑格尔主义真的毫无价值了吗?

  第四节 跳出贡布里希的框架

  第五节 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之不足

 结语

本书旨在从问题意识出发,不仅考察贡布里希的研究过程,更深入反思他研究的结果,探讨贡布里希为什么和如何运用交叉视野,并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上去全面把握和评论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运用跨学科方法系统阐释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和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希望能为我国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图像阐释学、视觉意象的语言学、艺术史学、艺术设计学等专业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等译,杨成凯校,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英〕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杨思梁、徐一维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林夕校,三联书店,1999。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编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英〕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英〕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英〕贡布里希:《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徐一维译,彭力群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英〕贡布里希著,杨思梁、范景中编选《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杨思梁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英〕贡布里希著,李本正、范景中编选《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英〕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在》,张荣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英〕贡布里希:《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杨小京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英〕贡布里希:《偶发与设计——贡布里希文选》,李本正选编,汤宇星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英〕卡尔·波普尔:《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自传》,邱仁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贡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8。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傅志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3。

〔美〕伊雷特·罗戈夫著,顾铮编《视觉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苏〕阿·布罗夫:《艺术的审美实质》,高叔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德〕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意〕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美〕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田平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英〕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戴行铖译,商务印书馆,1999。

〔意〕皮亚泰利·帕尔马里尼:《不可避免的错觉:理性的错误如何控制我们的思维》,欧阳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商务印书馆,2007。

〔德〕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邵大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美〕诺曼·布莱森:《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郭阳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奥〕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刘景联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潘耀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德〕索马里兹:《视觉形态动力学》,莫天伟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的宇宙》,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郑一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英〕戴维·米勒:《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张之沧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英〕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张功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英〕迈克尔·列维:《西方艺术史》,孙津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澳〕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艺术的涵义》,孙浩良等译,学林出版社,1985。

〔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匈〕阿多诺·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苏〕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尼尔森·古德曼:《艺术语言》,褚朔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法〕热拉尔·勒格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董强等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阿恩海姆等:《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1998。

〔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彭尼·皮尔斯:《直觉力:打开灵感和创造力的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2。

〔日〕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法〕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

〔法〕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英〕R.L.格利高里:《视觉心理学》,彭聃龄、杨栚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城等译,金城出版社,2012。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德〕克劳斯·博格斯特:《艺术判断》,刁承俊等译,三联书店,1988。

〔苏〕苏霍金:《艺术与科学》,王仲宜等译,三联书店,1986。

〔美〕贝斯特:《认知心理学》,黄希庭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

〔美〕约翰·T.帕雷提、加里·M.拉德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朱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日〕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许平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美〕萨拉·柯耐尔:《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美〕H.H.阿纳森:《现代西方艺术史》,邹德农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英〕克拉克:《艺术与文明:欧洲艺术文化史》,易英译,东方出版中心,2001。

〔爱〕乔治·莫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德〕希尔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英〕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美〕温尼·米奈:《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迟轲主编《西方艺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冯毓云:《文艺学与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冯毓云、刘文波:《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商务印书馆,2013。

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耿幼壮:《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古大治等:《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郭继生:《笼天地与形内——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台北:时报出版社,1986。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李春泰:《文化方法论导论》,武汉出版社,1996。

李砚祖主编《艺术与科学》(卷一、卷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潘泽宏:《艺术文化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秦启文等:《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邵宏:《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邵宏:《艺术史的意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孙浩良:《当代西方艺术理论述要》,学林出版社,198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

王端廷:《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尹定邦:《图形与意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张贤根:《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张相轮:《科学艺术和谐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赵敦华:《卡尔·波普》,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E.H.Gombrich,The Preference for the Primitive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aste and Art,Londen,New York,2002.

Derrda,J.,The Truth in Paint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Alatiner,D.,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Auburn University Press,1989.

Alperson,P. ed.,The Philosophy of Visual Arts,New Y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Blocker,Gene H. and Jeffers,Fennifer M. eds.,Contextualizing Aesthetics:From Plato to Lyotard,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Carroll,Noel. ed.,Theories of Art Today,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0.

Dickic,G.,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An Analytic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Dickie,G.,Art and the Aesthetic,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4.

Alsop,Joseph,The Rare Art Traditions:The History of Art Collecting and Its Linked Phenomena,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2.

Antal,Frederick,Classicism and Romanticism,with Other Studies in Art History,New York:Basic Books,1966.

Argan,Giulio Carlo,Ideology and Iconology:in the Language of Images,edited by W. J. T. Mitchel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Arnheim,Rudolf,“Gestalt and Art”,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43.

Poussin’s Paintings,A Study in Art—Historical Methodology,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Cohen,Sande,Historical Culture:On the Reading of an Academic Discipline. Berkeley,Los Angeles,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Geertz,Clifford,Art as a Cultural System,Modern Language Notes,1976.

Gilman,Ernest,The Curious Perspective:Literary and Pictorial Wi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Johnson,W. McAllister,Art History:Its Use and Abuse,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

Kemp,Martin,The Science of Art:Optical Themes in Western Art From Brunelleschi to Seura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Kris,Ernst,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2.

Minor,Vernon Hyde,Art History’s History,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N.J,1994.

Nodelman,Sheldon,Structural Analysis in Art and Anthropology,Yale French Studies,1966.

Podro,Michael,“Art History and the Concept of Art,” in Kategorien und Methoden der deutschen Kunstgeschichte 1900-1930,edited by L.Dittman,Stuttgart:Franz Steiner,1985.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Preziosi,Donald,Rethinking Art History,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Roskill,M.,What is Art History?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and Row,1976.

The Interpretation of Pictures,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9.

Shapiro,Gary,“Inter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Art:A Semiotic Analysis,”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78.

Summers,David,“The Visual Arts and the Problem of Art Historical Description,” Art Journal,1982.

Yates,Frances,Art of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Barnard,M.,Art: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London:Macmillan,1998.

Michell,W. J.,Picture The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