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4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研究图书

Social assistance on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SSAPID:101-1166-1279-85
ISBN:978-7-5097-316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重新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救助体系。1949-1956年新中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救助工作,吸收了民国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基本经验,借鉴了现代社会救助的思想内涵,不但具有丰富的救助措施、规范的救助程序和机制,还将救助推广到最大范围之内,使底层民众真正的开始享有社会救助。本书尝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阐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背景,厘清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工作的样态,梳理这一时期社会救助政策推行、组织运作等问题,进而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做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及认识,并探讨这一时期社会救助发展的特点,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未来发展趋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丛书
作 者: 李小尉
编 辑:吴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出版说明

 编委会

 绪论

  一 概念厘清

  二 研究旨趣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动员关系辩析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体系辨析

  三 史料及学术史回顾

   (一)历史学视阈内的社会救助、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二)在社会学视阈内的社会救助问题探讨

   (三)关于慈善思想、慈善组织的学术研究

   (四)有关灾荒史的学术研究

   (五)相关理论指导

  四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基础

  一 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

   (一)慈善与救助思想

   (二)救济制度与实践

    1.灾害救助

    2.养老恤孤

  二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

   (一)社会救助组织建设

   (二)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1.关于灾荒赈济的法规

    2.关于济贫的法规

   (三)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三 小结

   (一)佛教与社会救助事业

   (二)基督教与社会救助事业

   (三)民间教派与社会救助事业

    1.普济佛教会

    2.世界红卍字会

 第二章 社会救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 社会背景

  二 社会救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组织建设

    1.中央领导机构

    2.地方救助管理机构——以北京为例

   (二)救助的政策、制度与管理

    1.制定救助政策

    2.设置救助法规

    3.管理救助资金

    4.规范救助程序

  三 基层救助单位的整合

   (一)团结与改造

   (二)变革的风暴

    1.全景分析——对原有慈善团体的改造方法

    2.个案考察——北京基层救助机构的变革

  四 小结

 第三章 社会救助实践考察之一

  一 灾害救助

   (一)组织建设

   (二)经费管理

    1.中央拨付的救济款项

    2.向社会征集的救济款项

    3.关于救济经费的管理与发放手续

    4.救济款的发放办法

   (三)救灾程序

    1.紧急赈济

    2.临时救助

    3.长期救助

   (四)防灾抗灾

  二 失业救助

   (一)严峻的失业状况

   (二)失业救助政策

   (三)失业救助方法及成效

    1.以工代赈

    2.转业训练

    3.介绍就业

    4.生产自救

    5.救济金制度

    6.还乡生产

    7.移民屯垦

  三 贫困救助

   (一)城市贫困状况

   (二)临时生活救助

   (三)定期生活救助

  四 住房与医疗救助

  五 小结

 第四章 社会救助实践考察之二

  一 儿童救助

   (一)儿童救助机构的整合

    1.机构概况

    2.整合的进程

     (1)1949年至1950年12月国家政权与儿童救济机构的团结改造阶段

     (2)1951~1956年儿童救济组织整合改造的高峰期

   (二)儿童救助工作的开展

  二 老弱人员救助

   (一)救助组织变革

   (二)救助的措施及特点

    1.成分复杂

    2.高标准救助

    3.寓教于养

    4.建立民主制度

    5.附设生产单位

  三 游民救助

   (一)城市乞丐肆虐

   (二)救助政策与措施

    1.收容改造

    2.思想改造

    3.劳动改造

    4.移民屯垦

   (三)救助成效

  四 妓女救助

   (一)“北京模式”

   (二)救助与改造

    1.思想教育

    2.疾病治疗

   (三)救助成效

  五 农民工救助

   (一)农民工的成因

   (二)救助措施与成效

    1.动员返乡

    2.规范招工制度

  六 小结

 结语

  一 基本评价

  二 社会救助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三 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

 序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了社会安定和谐,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本书专注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助研究,从社会救助的思想、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探讨新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开创、探索、过渡、转型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对社会救助事业在实际工作中绩效的对比,总结出该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成效、局限、教训,为今天建设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借鉴与启示。

北京市委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北京市人民政府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北京市民政局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北京市总工会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北京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全宗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藏。

上海市民政局全宗档案,救济福利相关档案资料,上海市档案馆藏。

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汇编》(1950年),第1辑。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8。

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56)》,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1949~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1955年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新中国卫生事业60年》编辑委员会:《新中国卫生事业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北京出版社,1995。

《北京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北京市公安局党史公安史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大事记(1948年~1985年)》,内部,1988。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政务卷·民政志》,北京出版社,2003。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环境保护志》,北京出版社,2003。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西城区志》、《北京志·东城区志》、《北京志·海淀区志》、《北京志·崇文区志》、《北京志·宣武区志》、《北京志·丰台区志》、《北京志·石景山志》、《北京志·大兴县志》,北京出版社,2002。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社会卷),中华民国统计年鉴社,1948。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编《北京市法规规章汇编(1949—1997)》,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戴鸿映:《旧中国治安法规选编》,群众出版社,1985。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中华书局,1984。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合作资料汇编(1949—1952)》,科学出版社,1957。

《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95。

《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95。

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

《建国初期社会救济文献选载(1950.2~11月)》,《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

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57。

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商务印书馆,1936。

《土地改革重要文献资料汇集》,人民出版社,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华夏出版社,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4年9月~1955年6月)》,法律出版社,1956。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4)》,法律出版社,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1949~198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

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第3辑,1951。

《北京日报》(1954~1957)。

《北京市政报》(1949~1954)。

《解放日报》(1949~1956)。

《新华日报》(1949~1956)。

《人民日报》(1948~1956)。

《河北日报》(1949~1956)。

《工人日报》(1949~1956)。

《新华月刊》(1949~1956)。

敖文蔚:《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民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9。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今日北京》(历史卷、名胜卷),燕山出版社,1991。

北京市档案馆:《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韩光辉著《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曹子西:《北京通史》,中国书店,1994。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信勇等:《社会保障法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陈午晴:《当代中国的单位变革与家庭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邓启耀:《新中国生活图史(1949—2009)》,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丁世华:《当代北京居住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

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郭大钧、耿向东:《中国当代史(1949—200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华梅:《新中国60年服饰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侯强:《社会转型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1840—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韩刚主编《中国当代史研究》(1)、(2),九州出版社,2011。

何平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人民出版社,2008。

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少兵:《中国社会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淑兰:《北京史稿》,学苑出版社,1994。

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

刘宝驹:《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巴蜀书社,2006。

刘恒:《行政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刘锡廉:《北京慈善汇编》,1923。

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商务印书馆,1930。

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1949—1989)》,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孟昭华等:《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马维纲:《禁娼禁毒——建国初期的历史回顾》,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聂荣臻:《缅怀刘仁同志(修订版)》,北京出版社,1986。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1984。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石英:《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单光鼎:《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法律出版社,1995。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人民出版社,2006。

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与市民生活(1953—1956)》,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童世俊:《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

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燕山出版社,1988。

王瑞芳:《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义祥:《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

《谢觉哉传》编写组:《谢觉哉传》,人民出版社,1984。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姚建平:《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尹钧科等:《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袁志刚等:《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出版社,1998。

杨俊一等:《制度哲学导论——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杨树标、梁敬明、杨箐:《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中国书店,2004。

于长泉:《救灾与社会救济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严洪昌:《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

朱汉国、耿向东:《20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邹仲之编《抚摸北京:当代作家笔下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张晓山、李周:《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

〔美〕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张玮译,中华书局,2004。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金光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英〕罗伯特·伊斯特:《社会保障法》,周长征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与社会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王燕生、杨立、胡春春译,中华书局,2001。

〔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著《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龚厚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德克.博迪(Bodde,D.)著《北京日记——革命的一年》,洪箐耘、陆天华译,东方出版中心,2001。

〔美〕弗里曼等著《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韩丁著《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生活》,三联书店,2002。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美〕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杜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Joel Andreas,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hina’s New Clas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Kay Ann Johnson,Women,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Richard Kraus,Pianos and Politics in China:Middle-Class Ambitions and the Struggle over Western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Thomas P.Bernstein,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Vivienne Shue,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Toward Socialism,1949-195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Edward Friedman,Paul G.Pickowicz,and Mark Selden,with Kay Ann Johnson,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Edward Friedman,Paul 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Revolution,Resistance,and Reform in Village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Neil J.Diamant,R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Politics,Love,and Divorce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1949-196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Philip C.C.Huang,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艾智科:《1950—1951年上海的天花流行与应对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白云涛:《北京解放初期对社会游民的收容改造》,《北京党史》2000年第2期。

陈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与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崔跃峰:《1949—1958年北京市同业公会组织的演变》,《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陈荣光:《五十年代农民盲目流京情况及整治工作》,《北京党史》2004年第3期。

承载:《建国初期上海赈灾研究》,《史林》1999第3期。

蔡勤禹:《民国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演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董根明:《从“重养轻教”到“救人救彻”——清末民国时期社会福利观念的演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范小方:《新中国建立前后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安置——以南京、上海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韩勤英、苏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的失业知识分子救济政策及其成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郝玉梅:《北京市“三反”、“五反”运动简介》,《北京党史》2000年第1期。

高冬梅:《建国初期自然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郭贵儒、陈东生:《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度荒工作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高中华:《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葛玲:《统购统销体制的地方实践——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4期。

耿向东:《1953—1978年我国城镇职工劳动生活的特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郝先中:《建国初期上海对失业知识分子的调查登记和就业安置》,《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第11期。

胡其柱:《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商业(1949—1952)》,《晋阳学刊》2005年第2期。

蒋积伟:《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金大陆:《关于“票证时代”的集体记忆》,《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靳道亮:《抗美援朝运动与乡村社会国家意识的塑造》,《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

李景汉:《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讨论》,《社会学界》1929年第3期。

李景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社会学杂志》1925年第2期。

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史学月刊》1997年第4期。

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李良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小尉:《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乞丐的救济与治理》,《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李小尉:《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以1949—1956年北京市为例的考察》,《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彭正德:《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化中的政治动员与农民认同——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阮清华:《建国初期上海废娼运动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任云兰:《民国时期华北灾荒与天津粮食市场(1912—1936)》,《中国农史》2006年第2期。

苏少之:《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新贫农问题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谭朝霞:《北京改造妓女纪实》,《档案时空》2004年第11期。

唐钧:《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王瑞芳:《“李四喜思想”讨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农民的尝试》,《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

王瑞芳:《农村土改后恶风陋俗的革除与新民俗的形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王瑞芳:《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王寿林:《新政权的思想塑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学习社会发展史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0期。

王炳林、马荣久:《从社会心理看私人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头七年的历史命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王先俊:《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俄〕乌索夫:《俄罗斯学术界最近十年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吴文涛、王均:《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王娟:《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大“救娼”与“废娼”》,《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汪雁、慈勤英:《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居民社会救助理念建设》,《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6期。

徐国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为路径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党的文献》2000第4期。

杨丽萍:《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社会异质性的消解——透过上海游民改造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姚力:《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

于海洋:《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业改造述评——以京津沪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张富文:《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爱国公约运动初探》,《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张连辉:《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观与人地关系的历史互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张太原:《从人民生活的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理论前沿》2006年第20期。

张太原:《从新中国衣着消费的变化看社会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张晓丽:《20世纪50年代安徽水灾中医疗救助活动述论——以1954年淮河水灾为例》,《安徽史学》2010年第2期。

郑秉文、于环、高庆波:《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周一平:《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的现实启示》,《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朱佳木:《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朱汉国:《新中国社会建设的瞩目成就》,《北京党史》2009年第5期。

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周飞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赵宝爱、张根银:《近代社会救济事业与地方政府角色分析——以济南和青岛为例(1929—1937)》,《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社会救济(1912—1937)》,《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湾“国史馆”印行。

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