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5

警察的政治属性图书

The Study on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Police

SSAPID:101-1152-3779-33
ISBN:978-7-5097-064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书学习福柯《规训与惩罚》以监狱的诞生的描述来考量现实政治的研究进路,尝试从限制与保护平衡的视角,对警察的古今源流、警察的政治属性、警察的现代性及警察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全面的梳理。在现代社会,警察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警察以及警察现象进行政治哲学的阐释,既是作者的研究进路,也是该书的亮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现代管理论丛
作 者: 王智军
编 辑:李建红;刘信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二

 序

 Abstract

 后记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警察政治性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第二节 警察政治性研究的逻辑及思路

  第三节 警察政治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警察政治性研究的内容

    (一)警察的政治性

    (二)警察内生的政治性质——警察是国家的历史伴生物

    (三)警察外在的政治特征——警察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常态

     1.从“国家是必要的‘恶’”到“警察是必要的‘恶’”

     2.警察权边界与公民权范围

     3.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法治精神与合作主义

    (四)警察政治性的当下表现——警事治理

    (五)警察现代性——更多限制抑或更多保护

   二 警察政治性研究的方法概要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二)历史研究方法

    (三)制度研究方法

    (四)哲学研究方法

    (五)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若干方法

 第二章 警察与政治

  第一节 警察的意涵

   一 警察的词源分析

   二 警察的古代源流*

   三 警察的现代发轫:域外与国内

    (一)美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

    (三)日本现代警察的制度的建立

    (四)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

     1.晚清现代警察制度的尝试和努力

     2.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大规模建警

     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警察制度的阶段和特点

     4.人民公安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的理解

   一 政治的多元含义

   二 本研究对政治的选择性理解

   三 何谓“政治属性”

  第三节 警察的政治性

   一 警察的政治属性:从限制和保护角度出发

   二 警察内生的政治性质

   三 警察外在的政治特征

   四 警察当下的政治表现

 第三章 警察内生的政治性质

  第一节 同起同源:国家的起源与警察的缘起

   一 国家的起源与定义

    (一)国家起源学说概述

     1.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2.国家起源学说之内部冲突说*

     3.国家起源学说之外部冲突论*

    (二)国家的定义

   二 国家的本质和特性

    (一)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政治特性

     1.国家的统治性:暴力性和强制性

     2.国家的阶级性:对立性和合作性

     3.国家的公共性:管理性和服务性

     4.国家的历史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三 警察与国家共生

    (一)警察与国家的词源接近

    (二)警察与国家的本质相同

    (三)警察与国家:功能相容

  第二节 相生相随:警察的流变与国家的发展

   一 警察制度的演变与国家制度的发展

   二 警察性质的演变与国家政权的发展

   三 警察功能的演进与国家职能的发展

  第三节 共同消亡:国家与警察的未来走向

   一 警察:国家与社会的“接点”*

   二 “警察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极端状态

   三 公共权力回归社会:警察与国家的共同消亡

 第四章 警察外在的政治特征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一 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辨析

    (一)权力和权利的含义

    (二)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意涵

   二 公共权力的私人性与私人权利的公共性

   三 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的冲突和协调:国家(政府)是必要的恶

  第二节 警察与自由的悖论及消解

   一 警察的本原

   二 自由的含义

   三 警察与自由的平衡:“警察是必要的恶”

  第三节 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法治精神与合作主义

   一 警察权边界

   二 公民权范围

   三 警察权与公民权和谐之法治精神

   四 警察权与公民权和谐之合作主义

 第五章 警察政治性的当下表现

  第一节 国家警事社会化:一种警务模式

   一 国家警事社会化的含义

   二 基于公众参与的警事社会化的一般模式

    (一)社区警务的内涵与功能

    (二)治保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三)辅警制度的审慎对待

    (四)私人侦探业、警事志愿者探析

   三 警事社会化的功用与走向

    (一)国家警事社会化与警察社会职能的强化

    (二)警事社会化与警察服务职能的凸显

    (三)警事社会化与警事专业化的共进

  第二节 治理与善治:一种理论框架

   一 治理与善治

   二 治理不同于统治

   三 治理理论: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再出发

  第三节 警事治理:理论对现实的分析

   一 治理理论对国家警事社会化的观照

   二 警事治理:警察与公众的合作治理

   三 警事治理:警察寻求合法性、有效性的努力

 第六章 警察的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警察的现代性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二 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及后果

   三 警察的现代性:制度与秩序的角度

  第二节 警察现代性的发轫与特征

   一 “苏格兰场”与警察现代性的发轫

   二 警察现代性的制度特征

    (一)警察职能独立化

    (二)警察组织的系统化

    (三)警察职权的法治化

    (四)警察工作的职业化

    (五)警察装备的文明化

  第三节 警察现代性的双重面相——代结语

   一 警察的作用:管理和服务、限制和保护

   二 “服务员”:更多地服务能衍生更好的秩序吗

   三 “监视器”:警察的无处不在会有更好的保护吗

 中文摘要

本研究是对警察的政治解释。它的目标在探析警察现象和过程背后的政治属性。这种政治属性既表现为警察在其起源上内生出的政治性质,也表现为警察在干预和调整公民行为过程中外显的政治特征,更表现为警察为获得政治合法性在当下政治生活中政治角色和状态的变迁。本研究在动静态两个层面理解警察的内涵:警察既是指静态的维持社会秩序的人和机构,即警察个体和组织;也指动态的维持公共安全秩序的行为和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警之于先,察之于后”。本研究将政治理解为国家或合法政府,理解为围绕权力、权威及冲突这些核心概念展开的行动。这为警察的政治解释提供了两个出发点:一是从警察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出发;二是从警察作为权力主体、作为政治权威构成、作为冲突的协调者的角度出发。在这两个出发点中,都可以发现警察政治属性的主题——限制与保护。警察在国家层面以暴力限制人们反对国家或政府的行为,以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因而成为国家统治的装置和技术;同时,警察以公权力主体、冲突协调者身份在社会生活中限制公民的“非常态”(法律外)自由和权利以保护公民的“常态”(法律内)自由和权利,因而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本研究认为,作为公共权力的警察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它为国家和国家的代表政府而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谐而生,为社会的安宁和秩序而生。可以说,警察是秩序的人格化。为了秩序,警察成为国家展现暴力的工具;为了秩序,警察要对公民妨害他人自由与权利先行预防、要对已然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察知和解析;为了秩序,警察必须通过更好的公共安全服务来动员社区和公众的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而这恰恰是警察存在的三层意义:维护统治、防控犯罪和提供服务。在这三层意义上,本研究发现了警察政治属性的三层次内容:警察内生于国家的政治性质、警察外在于人类政治生活的政治特征和警察在当下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表现。在警察内生的政治性质部分,本研究考察了警察与国家的同起同源;警察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相生相随;在理论上预设了同属于公共权力的警察与国家会逐渐回归社会而走向最后的消亡。由于警察在很多时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是国家权能释放的保证之一,所以,本研究在注意到警察与国家共生、警察是国家的历史伴生物的同时认识到警察的政治性质是内生于国家的政治性质的。在警察外在的政治特征部分,本研究考察了警察时刻出现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外在于公民自由权利的实现过程中,考察了警察权作为国家这一公权力的组成部分,在怎样的程度和范围内干预和调整着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在界定警察权力边界和公民权利范围的过程中,本研究回答了警察权如何在保护公民权利和限制公民行为之间实现平衡、如何实现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强调警察权的“法无规定即禁止”以及公民权的“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法治精神、为实现冲突向秩序的转化而在警察和公民间展开的合作主义(法团主义)是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和谐的基础。在这里,本研究还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学的共同结论“国家是必要的‘恶’”的逻辑基础上,强调警察权作为公权力的一种,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也有膨胀、复加、扩张自己的冲动,也有滥用和蜕化为“恶”的危险,即“警察是必要的‘恶’”,因而主张对警察权本身的限制。在警察当下的政治表现方面,本研究关注了当前在国内外警务战略模式变革中成为潮流的“国家警事社会化”战略。这一警务战略是指警察机关在自身专业警务活动的同时,动员社会组织和社区公众共同参与防控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活动的过程。“国家警事社会化”主张警察与社会组织及社区公众的互动合作来增进公共安全,这正契合了治理理论糅合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增进公共利益的精神旨趣。因为警察与国家的对应、社会组织及公众正是市民社会的具象,所以本研究用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国家警事社会化”的框架,并将其定义为“警事治理”。国家警务社会化的存在,说明警察在警务有效性和政治合法性上正在寻求社会和公众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正契合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走向。在性质、特征和表现三个层次上考究了警察的政治性后,本研究还在最后关注了警察的现代性。现代性总是展现其两重性——进步与倒退、秩序与混乱、冲突与协调、信任与风险等,而制度现代化过程、在混乱与秩序中对秩序的不懈追求是现代性的两个重要内容。警察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警察制度的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于警察为实现国家及社会的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的限制和保护的平衡努力中。本研究注意到,警察对社会成员的限制与保护的平衡状态永远在行进的过程中,这使警察现代性的展现不可避免地表现双重面相:现代警察,总是在对社会的更多管理与更多服务中摇摆不定,总是在更多限制还是更多保护中犹豫不决。相信以这种限制和保护中的摇摆和犹豫作为本研究的结语增加了研究的整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

〔英〕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邹永贤、俞可平等:《现代西方国家学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刘军宁:《共和 民主 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

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2。

张凤阳:《世俗的胜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5。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美〕查尔斯·林德希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见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

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周宪、许钧总序,商务印书馆,2003。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

〔法〕米歇尔·福科:《什么是启蒙》,载于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

〔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黄平译,译林出版社,2000。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等译,三联书店,1999。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9。

〔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79。

〔美〕贝利:《社会研究的方法》,余丙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储复耘、王沪宁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由嵘:《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

〔意〕朱赛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包玉娥、闾小波等:《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朱丹、顾昕译,三联书店,1999。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6版),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严强、张凤阳、温晋峰:《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美〕罗伯特·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35。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

〔美〕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德〕弗兰茨·奥本海:《论国家》,沈蕴芳、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

〔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王建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

〔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经济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美〕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版。

周长龄:《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美〕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台湾三民书局,1997。

〔美〕沃尔特·拉克尔:《法西斯主义——过去、现在、未来》,张峰译,北京出版社,2000。

〔英〕迪克·吉尔里:《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王文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

〔美〕丹尼尔·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公平博弈》,王小卫、钱勇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德〕吕迪格尔·萨弗朗斯基:《恶——或者自由的戏剧》,卫茂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译,商务印书馆,1999。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一),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邓正来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邓正来:《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董郁玉等:《政治中国》,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南岭:《私权的公权规制与公权的私权介入》,《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杜润平:《私权侵蚀公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汪前元、刘寒梅:《论国家起源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张静:《“合作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

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第1期。

刘圣中:《私人性与公共性——公共权力的两重属性及归宿》,《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王振海:《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文史哲》1999年第3期。

陈嘉明:《“现代性”与“现代化”》,《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7。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G.Maccallum,Ne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in Disserted,Liber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Reinhard Bendix. Kings or Peopl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Reinhard Bendix. 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Benjamin Ginsbury,The Consequence of Consent:Classes,Citizen Control,and Popular Acquiescence,Reading,Mass:Addison-wesley,1982.

R.M.Maclver,The Modern Stat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

Hans Kelsen,General Theory of Law and the State,New York:Russll,1961.

Stephen L. Wasby.Political Science:The Discipline and Its Dimensions,New York,1970.

Emile 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1933.

Albert Bandura,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1973.

Rhodes R.A.W,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Vol.44,1996s.

Pilippe C.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P.C. Beverly Hills:Sage,1979,pp.7-52.

Max Horkheimer,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New York:Seabury,1974.

余秀豪:《警察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46。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制史研究室:《中国警察制度史简论》,群众出版社,1985。

〔英〕坎南编《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82。

胡大成、周家骧、王智军、邢盘洲:《警察政治学——警察的政治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宋全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储槐植、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

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邱华君:《警察学通论》,台湾品茂图书公司,1981。

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赵可:《国外警学研究集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惠生武:《警察法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严月梅等:《社区治安与犯罪问题解决》,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王发曾:《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范》,群众出版社,2003。

黄生鹏等:《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夏文信、徐乃龙等:《公安社会学》,群众出版社,2005。

葛志山、倪海英等:《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汪锡奎、桑玉成等:《关于警察政治学的讨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卜安淳:《关于警事科学的几个问题》,《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志祥:《英国警察体制》,《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关飞、田铁成:《日本的警察与警务概要》,《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谢闻歌:《英美现代警察探源及其社会调控职能透析》,《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陈兴良:《分权与限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杨玉海:《试论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德〕亨利·苏勒:《西德警察与秩序法原理》,李震山译,台湾登文书局,1986。

王智军:《公共安全管理中管理与服务关系的衍化》,《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智军:《警事治理:国家警事社会化的新定义》,《河北法学》2004年第12期。

王智军:《警察的现代性:概念、发轫及特征》,《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Richard Lundman,Policing:An Introduction,New York,1980.

David Barley,Patterns of Policing: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nalysi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5.

Audrey Farrell,Crime,Class and Corruption:The Politics of the Police,London,1992.

Robert H. Langworthy,Lawrence P. Travis III,Policing in America,A Balance of Forces,New Jersey,1999.

James Wilson,Varieties of Police Behavior,Harvard University,1968.

George Rush,The Dictionary of Criminal Justice,Boston,1977.

Andrew J. Goldsmith and Colleen Lewis,Civilian Oversight of Policing:Governance,Democracy,and Human Rights,Oxford,Portland,or Hart pub.,2000.

Robert Reiner,The Politics of the Police,Harvester Wheatsheaf,1992.

George C. Browder,Foundations of the Nazi Police State,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0.

Colleen Lewis,Complaints Against Police:The Politics of Reform,Hawkins Press,1999.

Sarah Manwaring-White,The Policing Revolution,The Harvester Press,1983.

Robert Baldwin and Richard Kinsey,Police Powers and Politics,London Melbourne New York,1982.

R.S.Ratner and L.Mcmullan,State Control:Criminal Justice Politics in Canada,University of British Coumbia Press,Vancouver 1987.

David Wise,The American Police State:The Government Against the People,Pandom house,New York,1976.

Dennis Jay Kenney,Police and Policing:Contemporary Issue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 1989.

Edwin J. Delattre,Character and Cops:Ethics of Policing,The AEI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