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22)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呈现2021年广东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状况。全书围绕在2021年度以“三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广东迈入乡村振兴全国第一方阵展开论述,形成总报告、乡村发展篇、乡村建设篇、乡村治理篇、区域协调篇、实践创新篇六个篇章共22个专题报告,并附有大事记,全面、系统呈现广东乡村振兴的成效、特点,并分析问题、展望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法律声明
皮书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皮书网
摘要
Abstract
《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2)》编委会
前言
Ⅰ 总报告
B.1 以“三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广东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一 广东乡村振兴发展再创新佳绩:厚积薄发,谱写新章
(一)综合实力再创历史新高
1.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2.广东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低于全国水平
3.广东农林牧渔业增速排在东部沿海省份第一
4.广东三大功能区不平衡特征明显
(二)粮食等农产品保供有力
1.广东省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创近9年最高水平
2.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农业产业体系逐渐成形
1.注重加强政府引导,走好“小而精”“优而特”的产业发展之路
2.注重有效发挥平台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注重数字赋能,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改造乡村产业
4.注重专业镇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
(五)新型帮扶行动规模空前
(六)城乡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七)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二 广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全面统筹,重点突破
(一)广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维特征
1.以“三精”为主攻方向,加快各领域突破
2.以“富民兴村”为导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以“三位一体”为导向,形成多维政策联动
(二)广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1.打造“1+N”规划引导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引领
2.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理顺传导路径
3.实施“九大攻坚战”行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4.统筹推进“驻镇帮镇扶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 广东深化乡村振兴的方略:深化改革,久久为功
(一)深化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能
1.深化“三块地”制度改革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改革乡村治理机制
(二)推动机制创新,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三)完善市场体系,提振农业发展效率
1.加强市场监管,着眼市场主体痛点堵点难点,持续深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2.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完善市场体系
(四)紧抓数字化趋势,赋能农业农村发展
(五)推进绿色发展,走环境友好型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B.2 2021年广东乡村振兴指数评价报告
一 评价背景与意义
二 乡村振兴指数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 测评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1.第一梯队:广州、深圳
2.第二梯队: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
3.第三梯队:惠州、汕头、肇庆、梅州、清远、韶关
4.第四梯队:云浮、茂名、河源、湛江、阳江、揭阳、汕尾、潮州
(二)“五位一体”分项测评
1.产业兴旺
2.生态宜居
3.乡风文明
4.治理有效
5.生活富裕
(三)“一核一带一区”功能区综合测评
四 发展建议
(一)坚持力守“两条底线”,巩固拓展发展成果
(二)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深化农业科技支撑
(三)夯实农业产业根基,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四)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五)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Ⅱ 乡村发展篇
B.3 2021年广东粮食生产发展报告
一 打好党政同责牌,全面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二 打好耕地保护牌,全面夯实粮食生产基石
三 打好产业提升牌,全链条提升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
四 打好科技支撑牌,全力支撑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五 打好惠农政策牌,全方位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B.4 2021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报告
一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成效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经验
1.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政策兜底利农惠农
3.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4.财政金融筑基助力
5.城乡融合利益联结
6.数智建设大有作为
二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3.发展质量还不够高
三 加快推进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B.5 2021年广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报告
一 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模式探索及成效
(一)推广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提升区域乡村振兴
1.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代表的“院地合作”模式
2.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校地合作”模式
3.以广州市为代表的“校区合作”模式
(二)深化拓展校企、院企合作,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代表的院企合作模式
2.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3.以广州市为代表的政府推动模式
(三)科技人才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模式,培训广东精勤农民
1.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构建基层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广东省科技厅全力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
二 广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技术薄弱,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二)单一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不适应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三)碎片化的单项技术不能满足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技术服务的需求
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推进城乡融合的对策
(一)聚焦区域不平衡问题,有效提升省内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区域融合水平
(二)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提升了科技人才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
(三)聚焦经营主体的需求,提高农民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主动性
(四)聚焦体系化建设,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
B.6 2021年广东数字农业发展报告
一 广东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一)数字科技与农业生产基地逐步融合,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
(二)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和乡村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有效提升
(三)“农村电商”提质增效
二 广东数字农业发展的思路与特色
(一)数字化深度嵌入产销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产业园成为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三)系统化体系化推进农村电商
三 广东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农村农产品“上行”能力有待提升,县域农产品电商大而不强
(二)农业数字化生产成本高,技术、经营模式难以支撑
(三)支撑农业数字化建设的人才严重匮乏
四 广东农业数字经济发展对策
(一)持续深化“数商兴农”,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二)坚持在市场端发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市场化体系建设
(三)坚持“政府+市场”的推进机制,培育农产品电商市场
(四)以城乡互动新格局新视野,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五)加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引导
B.7 2021年广东乡村人才振兴报告
一 广东乡村人才振兴成效显著
(一)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二)以“双创”人才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成长加快
(三)外引内育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凸显
1.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2.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量质双升
3.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乡村治理人才基础得到稳固夯实
1.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2.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得到优化提升
3.以“双百社工”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以村(社区)法律顾问为重点的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
(五)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增强
1.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已具规模
2.成长出一支基层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3.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 广东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与实践特色
(一)注重衔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二)党建引领,壮大乡村人才“带头人”队伍
(三)产才融合,建强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队伍
(四)科技助力,增强乡村人才振兴外生动力
三 广东乡村人才振兴的方向和重点
(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
1.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
2.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4.培养涉农卓越工程师
(二)培强培优农业龙头企业家人才队伍
1.建强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
2.强化后备企业家培养
(三)打造高素质综合化基础基层人才队伍
1.选优建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队伍
2.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
3.优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四)进一步健全覆盖乡村人才发展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1.需求导向,创新完善人才培育政策体系
2.补齐短板,创新完善人才外引政策体系
3.产才一体,完善人才使用政策体系
4.激发活力,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
(五)进一步优化人才兴农强农环境
1.强化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进一步浓厚社会氛围
B.8 2021年广东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发展报告*
一 新时代农村消费发展的新要求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消费承载的新使命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旨在满足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2.“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国内大循环
(二)总体思路
二 走在全国前列与系统推进:广东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总体特征
(一)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系统得以构建
(二)农村消费中介系统得以搭建
(三)农村消费帮扶系统得以完善
三 广东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尚未形成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消费维权体系不健全
(三)消费供给端有待完善,消费帮扶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有待构建
四 广东农村消费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综合施策提高农村消费能力
1.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2.加快孵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经营
(二)系统化建设农村消费中介系统
1.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知名农业品牌
(三)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助推农业发展
1.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
3.运用社会化助农力量,建立社会化扶农助农机制与平台
Ⅲ 乡村建设篇
B.9 2021年广东防返贫监测机制与成效报告
一 广东防返贫监测机制建设情况
二 广东防返贫监测机制特点
(一)监测流程标准化
(二)责任体系明确化
(三)帮扶机制健全化
三 广东防返贫监测机制取得成效
四 该机制存在的问题
五 未来广东防返贫监测机制发展方向
(一)深入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
(二)深化帮镇扶村工作,统筹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整改问题产业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B.10 2021年广东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报告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
(一)公共教育
(二)公共卫生
(三)公共文化
(四)公共交通
二 基本保障全面覆盖
(一)生活保障
(二)住房保障
(三)就业保障
(四)医疗保障
三 对策建议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
(二)提升均等化水平
(三)优化服务网络
Ⅳ 乡村治理篇
B.11 2021年广东乡村基层党建报告
一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 将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一)以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二)强化思想建设,坚定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理想信念
(三)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三 强化农村组织建设,提升村干部能力
(一)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二)顺利完成农村“两委”换届,夯实乡村振兴的干部基础
(三)建强村级党组织,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四 以党的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中心工作
(一)创新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二)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加快乡村人才会聚
(五)继续深入实施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
B.12 2021年广东镇域治理提升报告
一 从国家治理到镇域治理
(一)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二)基层治理与镇域治理
二 2021年广东镇域治理现状分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二)坚持党建引领,织密织牢党组织体系
(三)精准放权赋能,显著增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
(四)深化机构改革,镇级机构职能体系更加协同高效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镇域智慧治理水平
(六)推动“三治”融合,全面激活乡镇基层治理活力
(七)加大投入,资源要素保障更加完备
三 广东镇域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县镇村协同不足,乡镇权责不匹配
(二)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供需对接不足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共享共建共治格局有待完善
(四)资源保障不充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四 进一步提升镇域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厘清条块权责边界,完善乡镇街道体制
(二)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强化镇域公共服务能力
(三)促进多元主体通力合作,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
(四)完善配套改革,全面强化乡镇政府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B.13 2021新时代广东乡风文明建设报告
一 广东省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进展与成效
(一)重视乡村文化治理,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涵养文明乡风
1.协同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2.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联动”,激发文化治理主体内生活力
3.以驻镇帮镇扶村为主渠道、文明村镇为主抓手,实现阵地联动
(二)善用岭南传统文化铸魂,构建乡村新型邻里关系,营造良好家风
1.挖掘传承祠堂文化资源,为优良家风培育提供价值引领
2.开展“乡村史志工程”,留住乡愁、乡风、乡韵
3.创新外出乡贤助力新模式,强化外生先进城市文化对文明乡风感染力
(三)繁荣发展乡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塑造淳朴民风
1.以村规民约推动乡村善治
2.以移风易俗形成文明新风尚
3.以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影响民风民俗
4.以红色文化传递民风正能量
二 广东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一)乡村“能人”“头雁”效应仍未充分显现
(二)乡村文化活动阵地依然薄弱
(三)有组织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不够
(四)乡村的陈规陋习依旧存在
(五)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依然匮乏
三 新时代广东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探索建立广东乡风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
(二)细化政策,切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见实效
1.做强乡村引路人,树立乡村文明新典范
2.拓展多元乡村文化参与主体,汇聚建设合力
3.健全多形式文化空间建设,增强乡风文明“硬实力”
4.繁荣文化惠民活动,增强乡风内涵的“软实力”
5.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大力开展移风易俗
6.振兴文化产业,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
7.推动数字化建设,开启数字赋能乡风文明建设新引擎
(三)打造平台,优化乡风文明建设新抓手载体
1.继续开展“乡村史志工程”平台建设
2.创新文化活动平台
(四)优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五)加强广东乡风文明建设创新经验的系统总结
B.14 2021广东优化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报告
一 2021年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村组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多
(二)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量大
(三)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好
(四)农村集体经营运行稳
(五)立足自身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 广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的措施与成效
(一)广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的主要措施
1.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体制机制
2.实施多措并举,全力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4.加强实践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5.加强改革探索,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二)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大力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3.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释放发展红利
4.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5.多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三 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上缺乏法律支撑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三)农村集体承担公共负担仍然较重,利益协调存在困难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潜力尚待挖掘
四 完善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集体经济法制建设
(二)健全经济新常态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三)创新城乡利益联结模式和联农惠农机制
(四)探索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五)构建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奖惩机制
Ⅴ 区域协调篇
B.15 2021年广东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报告
一 广东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成效
(一)从空间上统筹“一核一带一区”共富格局
(二)“三项工程”与新兴业态促进乡村居民高水平就业
(三)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四)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强乡村投入和保障
(五)推动文化下乡促进农民实现精神共同富裕
(六)乡贤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二 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与思考
(一)城乡差别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
1.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
2.城乡产业融合仍需深化
3.乡村环境改造仍需加力
4.乡村治理能力仍需提高
(二)城乡差距成因思考与国际经验借鉴
1.成因思考
2.国际经验借鉴
(三)要从历史方位出发把握新阶段城乡共富的策略
三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
(一)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建共有
(二)构建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实现产业共融共生
(三)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生态环境共美共享
(四)构建新型治理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共治共富
B.16 2021年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报告
一 广东驻镇帮镇扶村的基本情况
(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构成
(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区域分布
(三)驻镇帮镇扶村的政策支撑体系
1.中央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
2.广东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
3.地市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
(四)驻镇帮镇扶村的资金项目安排
二 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取得的成效
(一)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建全驻镇工作机制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
(三)深入开展调研考察,制定帮镇扶村规划
(四)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谋划特色产业发展
(五)加强项目谋划管理,推动一批项目落地
(六)做好沟通对接联络,发挥组团单位优势
三 进一步推动广东驻镇帮镇扶村的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提高帮扶能力
(二)注重系统谋划,推动持续发展
(三)盯住特色产业,加大培育力度
(四)做好资源梳理,构建长效机制
(五)注重宣传引导,讲好乡村故事
Ⅵ 实践创新篇
B.17 广东移动开创数智乡村振兴新模式
一 广东数字农业农村现状及发展空间
二 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及特征
(一)广东省数字农业农村整体现状
1.智能农业装备
2.数字农业实现三产融合
3.乡村治理数字化
(二)数智乡村振兴成为广东数字农业农村新发展趋势
三 广东省乡村振兴数智化转型目前存在问题
(一)缺少一套能反映全省乡镇发展现状的乡村振兴基础数据库
(二)缺少指导全省乡村振兴建设的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三)缺少全省乡村振兴“一张图”的全方位监管调度能力
四 广东省数智乡村振兴展望
(一)打造“连接+算力+能力”的乡村振兴新基建
(二)构建数智化乡村振兴评估体系
1.重构广东省数智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2.构建广东省数智乡村振兴建设体系
五 数智化乡村振兴县域新样板
(一)广东移动配合大埔县打造乡村振兴数智化平台底座
1.构建县域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数据底座
2.搭建县域乡村振兴管理考核系统
3.形成五大振兴数智化发展新模式
(二)广东移动以数智化大数据平台助力大埔蜜柚三产融合
1.一产:数智化生产
2.二产:数智化加工
3.三产:数智化销售
B.18 云浮围绕“六力”打造“美丽圩镇”建设样板
一 云浮“美丽圩镇”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健全了圩镇发展机能
(二)保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擦亮了圩镇人文底色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圩镇民生保障功能
(四)聚焦特色产业融合延伸,激活了圩镇发展动能
(五)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增强了圩镇治理效能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化了圩镇人居环境
二 云浮“美丽圩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激发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原动力
(二)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对美丽圩镇建设的引领力
(三)必须创新考用结合机制,焕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四)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精准发力
(五)必须坚持产业驱动,以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六)必须承续历史文脉,厚植圩镇持续发展的张力
B.19 鹤山立足县域构建“1+4”要素资源统筹体系
一 破散为聚统筹人的要素,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1.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市镇组织统筹力
2.全面提升“头雁”工程质量,推进组织资源下沉
3.探索“积分制”治理创新,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4.培育公道文明之风,汇聚同心共力正能量
二 向内挖潜统筹土地要素,推动土地高效产业化利用
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形式
2.整治整合撂荒地,激活沉睡资源
3.积极用好点状供地政策,在“点”上谋发展
三 在地增值统筹产业(资本)要素,推动农村产业向广度深度进军
1.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2.统筹提高产业要素活力
3.统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
四 创新联结机制统筹经营主体要素,推动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大市场
1.壮大本地龙头骨干,强化龙头带动力
2.打造发展联合体
3.整合村集体、农民、企业三方力量,与工商资本形成深度利益联结
4.打造新供销,助力小农户闯大市场
B.20 廉江塑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体系
一 打造“一县一园”品牌,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空间布局
二 打造“粮果兼备”品牌,搭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载体
三 打造“综合改革”品牌,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机制
四 打造“城乡一体”品牌,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
五 打造“党建引领”品牌,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民富足
B.21 普宁打造“红色老区+农业园区”双区驱动乡村振兴品牌
一 坚持以“红色老区”为底色,汇聚乡村振兴大能量
二 坚持以“农业园区”为根基,构筑乡村振兴大梁柱
三 坚持以“双区驱动”为抓手,形成乡村振兴大联动
四 坚持以“四个强化”为保障,助力“双区”品牌塑造
B.22 罗洞村激活非遗资源 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地
一 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
1.打造亲民外交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2.创新重构发展路径,带动产业提升与脱贫增收
3.挖掘提炼非遗内涵,在传承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二 打牢乡村文明印记,让薪火相传助推乡村振兴
1.建设育人工程、民心工程,鼓励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
2.借势借力培基铸魂,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
3.“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新样板”
三 强化模式业态创新,支撑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发展模式创新,全面带动农业农村人口就业
2.强化发展业态创新,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3.开展非遗深度体验,批量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 打造平台创造空间,科技引领提升价值
1.打造非遗平台与空间,共享民族文化传承成果
2.开展非遗数字化建设,解决非遗传承发展难点
3.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扩大民俗活动影响
Ⅶ 附录
B.23 2021年广东城乡融合大事记
2021年
皮书数据库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李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南方日报》2022年5月31日。
温铁军:《以“三新”思想全面引领乡村振兴》,《重庆行政》2021年第2期。
温铁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中国生态文明》2021年第2期。
徐勇、陈军亚:《国家善治能力:消除贫困的社会工程何以成功》,《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党国英:《对我国县域共同富裕的理论辨析与现状考察》,《国家治理》2022年第10期。
刘守英:《农业农村投资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经济导刊》2022年第7期。
(汉)崔寔:《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四民月令校注》,石声汉注,中华书局,2013。
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辑徐衷南方草物状》,中华书局,2021。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李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新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南方日报》2022年5月31日。
郭跃文、顾幸伟主编《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肖琴、罗其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11期。
蒋黎、蒋和平、蒋辉:《“十四五”时期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改革》2021年第12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南方农村报社编著《农科耀南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纪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王斌伟:《人才“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之门》,《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9日。
晏育伟、何秀古、刘建峰等:《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与实践》,《广东农业科学》2020年第11期,第264~270页。
郭明亮、叶雪辉、李展群:《关于推进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思考》,《农机科技推广》2021年第11期。
王彪、黄进等:《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两年保持在2.5∶1以内 打破“二元结构”壁垒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南方日报》2022年5月20日。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助力乡村脱贫攻坚》,广东科技网站(2021年4月12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新华网,2022年5月23日。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官网(2021年12月17日)。
马晨、李瑾、赵春江等:《我国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2期。
覃诚:《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的四个重点》,《农村工作通讯》2022年第8期。
李淑芳、熊傲然、刘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重困境与破解之道》,《财会月刊》2022年第8期。
何文炯:《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1期。
丁元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5期。
白启鹏、秦龙:《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党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9期,第13~21页。
易文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研究》,《桂海论丛》2021年第3期,第20~24页。
《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筑牢坚实组织基础——广东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经验和启示》,《广东党建》2021年第4期。
林仁镇、唐煜金、文宏:《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使命与趋势——202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综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高强、曾恒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改革》2022年第4期。
陈建国:《广东驻镇帮镇扶村推动乡村振兴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年第11期。
陆超:《读懂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唐成玲、陈诺、胡琴:《乡风文明的政策实践与农民声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魏程琳:《乡风何以文明: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嵌套组织及其运作机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于法稳:《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时代特征及建设路径》,《人民论坛》2022年第5期。
张波、李群群:《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机制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赵昶、董翀:《民主增进与社会信任提升:对农民合作社“意外性”作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6期。
郁建兴、任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1期。
仝志辉、韦潇竹:《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解乡村治理:文献评述与研究建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孙秀林:《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黄祖辉、胡伟斌、徐梅缀:《农村集体经济“股社分离”改革——以杭州江干区为例的剖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黄鑫权:《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重价值向度》,《学习论坛》2022年第5期。
孙贺乾:《习近平“三农”观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质》,《学理论》2022年第9期。
罗必良、吕姝颖:《农民幸福感:来自村庄选举投票的证据》,《学术研究》2022年第7期。
温铁军:《共同富裕的在地化经济基础与微观发展主体》,《乡村振兴》2021年第9期。
蔡宗夏:《法国的领土整治及其特点》,《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7年第3期。
高启杰、张沭:《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古今农业》2021年第4期。
张子俊:《广东省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超95%》,《南方日报》2021年10月28日,第A07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2020。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助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2021年6月。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1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0年6月。
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