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6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5(2007)图书

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SSAPID:101-1025-7026-21
ISBN:978-7-80230-78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系列图书“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本书收录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和谐》、《中国改革模式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民营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对策》等文章。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
作 者: 李成勋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相关链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实现保证

  一 和谐社会是人们由来已久的追求

  二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三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社会和谐来保证

   1.有利于保持战略目标实现的社会稳定性

   2.有利于增强战略目标实现的社会凝聚力

   3.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形成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国际环境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和谐

  一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正确战略选择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和谐的对策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协调统一

   2.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采用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

   3.强化资源资产地位,建立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资产良性循环

   4.重新考虑和安排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次序,选择和建立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 努力构建法治政府

   1.把强化地方立法作为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

   2.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二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1.大幅度削减审批事项

   2.革新审批操作规程

  三 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成为政府新的关注点

   2.致力于社会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

   3.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 构筑公共财政体制,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一)以税制改革为契机,构建公共财政收入制度

   (二)以效益、公平和稳定为原则,构建公共财政支出制度

   (三)以促进县域经济为目的,构建省管县财政体制

    1.省直管县体制的主要内容

    2.省直管县的效果

   (四)义乌市综合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五 努力构建高效政府

   1.提升机关效能

   2.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3.加快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力度

  六 强化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1.将政府的重大决策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

   2.将行政过程监督置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下

  七 努力转变政府行政实施机制

   1.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

   2.变命令式管理为协商服务式管理

   3.借助市场机制完成政府职能

   4.强化基层社会自治

  八 浙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1.政府管理改革的终极目标要放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上

   2.政府管理改革要有助于形成法治政府、有限政府

   3.政府管理改革要有助于形成服务型政府

   4.政府管理改革要有助于形成效能政府

   5.尊重基层政府的探索和首创是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方法

 中国改革模式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 引言

  二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改革模式

   (一)界定改革不能突破的上限,保证改革既定目标的实施

   (二)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

   (三)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改革的下限

   (四)在界定边界、廓清改革空间的前提下,启动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改革,以及双轨制式价格体系改革,由此形成了稳定两端,中间搞活的鸟笼结构

  三 “鸟笼结构”改革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一)在土地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限边界,无法承担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保安全、抗风险功能

   (二)在改革开放初,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防御为主的四项基本原则,也不适应已经变化的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新角度确立新边界

   (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搞活遇到了新问题。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开放安全等问题,使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本增大,收益递减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约束新边界:环境与能源的挑战

  四 中国改革的新阶段:从“鸟笼模式”到“丛林模式”的第二次选择

   (一)中国市场经济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的自组织机制已经开放发挥作用,自组织机制的市场经济需要走出鸟笼的束缚,在更加广阔的丛林环境中进一步完善

   (二)在鸟笼模式中,形成的政府喂养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须向自主创新的增长方式转变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从一种鸟笼关系推向了丛林关系之中

  五 建构中国丛林改革模式的新使命:实现“两大创新”与“双重转型”

   (一)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文明模式的创新

   (二)奠基新文明基础的两大转型:增长方式转型与市场经济的再转型

  六 建立“丛林改革模式”的五大环境建设工程

   1.从“坚持”向“建设”转变:建构适应丛林环境的政治生态

   2.丛林生态的养护体系: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建设

   3.降低公共成本的公共设施和准公共设施供给系统

   4.降低公共交易成本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系统

   5.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调节体系建设

 诚信与和谐

  一 诚信与和谐的社会经济内涵

  二 诚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社会生活中的诚信是国家自尊自强、人民积极向上的保障

   2.经济生活中的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动力

   3.政治生活中的诚信是政府高效、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共进的基础

  三 治理诚信缺失主体——企业的博弈论分析

   1.企业信用及其作用

   2.企业信用困境模型

   3.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方法之一——法律保护

   4.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方法之二——重复博弈

   5.重复融资博弈的政策启示

  四 政府诚信缺失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政府诚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机理

   2.政府诚信的基本特点

   3.我国政府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4.构建诚信政府的主要途径

 民营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 只有发展才有和谐,民营经济是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三 自由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最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主要标志

  四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证

  五 民营经济在一些领域发展仍面临很多的限制

  六 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

  七 需要进一步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八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九 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矛盾加剧

  十 企业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一)中国进入完善市场经济的阶段

   (二)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阶段

   (三)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

  二 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

   (一)总量关系呈高增长低通胀的平稳态势

   (二)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增长结构

   (三)消费结构升级和投资增加推动重化工业发展

    1.高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

    2.资金市场的发育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四)入世后出口需求的扩大也对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起到较大作用

   (五)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缺陷导致部分经济变量失衡

  三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前景及对策

   (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明显增强

   (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思路

 资源有效使用、产业发展方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社会和谐发展与资源配置

  二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方向

   (一)房地产

   (二)汽车产业

   (三)文化产业

  三 结论

 转型期经济和谐增长的多重挑战

  一 和谐增长是转型经济的基本目标和条件

   (一)转型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和谐增长

    1.扭曲是转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普遍现象

    2.消除扭曲与失衡是转型经济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和谐增长是经济顺利转型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保证

    1.和谐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2.和谐增长能增强深化改革的共识与动力

  二 转型经济和谐增长面临多重挑战

   (一)旧的思维模式与发展战略转变滞后

    1.转型期社会精神意识形态的变化滞后会影响到转型进程

    2.过去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思维难以很快退出市场

   (二)深化转型对和谐增长的冲击加剧

    1.深化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会消磨政府与民众的改革决心与积极性

    2.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加大

    3.体制再造与和谐增长的矛盾复杂化

    4.外部不稳定性加大冲击和谐增长

   (三)经济转型与其他转型的犬牙交错使和谐增长难度叠加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难度增大

  三 结论和建议

   (一)需要准确把握转型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坚持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的和谐统一

   (三)坚持持续转型与持续和谐增长的一致

   (四)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二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变革,实现资源节约

  三 创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

 关于中国和谐社会形成中的多元复合转型与普遍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 把握我国社会转型的多元复合特征,谨防陷入挫折与断裂充斥的现代化陷阱

  二 完成消除利益激荡、实现机会均等的多元复合转型,需要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三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构建人文普遍服务体系

   2.构建基础产业普遍服务体系

  四 加快推动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构建的配套举措

   1.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治理模式

   2.设立并有效管理普遍服务基金

 制度建设在建立经济和谐中的战略地位

  一 经济和谐与制度基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经济和谐概念的由来

   (二)制度基础的核心

   (三)经济和谐与制度基础的相互关系

  二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和谐的制度性因素

   (一)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前提看现阶段的制度性障碍

   (二)从微观经济学忽略的因素看制度供给的不足

  三 建立和完善现阶段促进经济和谐的基础性制度

   (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建立经济人制度

   (二)以价格改革为主线完善产品价格构成和要素市场价格形成制度

   (三)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根本完善政府调控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和谐

  一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1.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收入差距加大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行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

  二 收入分配恶化可能带来的结果

   1.分配不公是对劳动者的负激励

   2.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恶化总需求结构,损害经济增长

   3.收入分配不公会影响人力资本投资

  三 收入分配恶化的原因

   1.市场作用于经济的结果

   2.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3.政策不完善导致的体制性漏洞

  四 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和谐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前提

   2.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3.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实现文化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二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1.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劳动力转移

   2.城市自身发展困难重重,劳动力转移遇到障碍

   3.受传统制度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遭遇劳动和工资歧视

  三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对策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当地转移

   2.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建立新的以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力转移机制

   4.废除各种限制性制度,保障转移劳动力权益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与建立和谐社会

  引言

  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与迫切性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二 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的中国特色

 城市公共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城市公共服务的涵义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

   1.涵义

   2.公共服务的社会意义

  二 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1.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2.公共服务的区域协调与条块协调是实现地域和谐的基础

   3.公共服务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联动

   4.重视公共服务带动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使之成为经济发展长期持续的增长点

   5.公共服务发展将趋于多元化

  三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

   1.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城市地域跨度大,地貌形态多样,公共服务成本较高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空间相互融合;人口流动性强,社会老龄化现象开始显现,对公共服务构成挑战

   4.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但地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低,就业压力大

   5.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但配置不合理、效率较低,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足

   6.制度化建设有待加强

  四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公共服务产业战略思路

  五 加强公共服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建设标志性公共服务形态体系

   3.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4.构建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5.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充分保障公共服务发展用地

 我国城乡和谐发展战略研究

  一 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分析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3.城乡劳动生产率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城乡差距的根源剖析

   1.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使农村长期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2.国家财政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支持不够,农民负担相对过重

   3.农村人口过多,教育落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村自身发展能力低

   4.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村土地流转制度阻碍了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 构建我国城乡和谐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在财税政策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

   2.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3.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4.精简乡镇机构,裁减冗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5.加大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

   6.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7.加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期货市场在构建我国和谐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一 “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规模、结构与功能发挥

   1.期货法律法规框架初步形成,监管体制基本理顺,为中国期货市场基本功能发挥奠定了制度基础

   2.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交易量、交易额有所恢复,从量上保证了我国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3.期货经纪公司经营有所好转,期货人才培养逐步恢复,为中国期货市场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4.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影响日益深远,即期定价功能得到初步发挥

   5.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期货来管理风险,期货市场作为一个风险管理平台已得到广泛认可

   6.期货市场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航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7.期货市场与产业竞争力紧密相连,是否利用期货、能否利用好期货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

   8.期货市场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

   9.中国期货市场提供了资源性产品、战略性产品的价格信号,为宏观调控手段提供了依据

   10.“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开放的加速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

  二 “十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的问题与阻力

   1.期货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安全与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2.法律法规与监管体制严重滞后,成为期货市场发展的“绊脚石”

   3.品种结构单一,没有建立长效推出机制,影响了期货市场交易规模

   4.交易所组织形式混乱,利益分配不均衡,制约了期货经纪行业的规模和质量

   5.期货经纪公司受到诸多政策性约束,规模小、效益差,离“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还比较遥远

   6.对外开放步履维艰,市场功能发挥受到制约,缺乏实力角逐国际商品定价权

   7.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三 “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展望

   1.把期货业定位于战略性产业,把期货市场定位于金融市场的最高端,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经济安全的“避风港”

   2.加快期货立法进程,推动期货市场快速、稳健发展

   3.推出金融期货与期货期权,进一步拓展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度与广度

   4.尽快创新监管体系与交易所体制,促进期货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均衡

   5.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拓宽期货公司的盈利渠道,创新投资者结构,培养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吸引增量资金进入期货市场

   6.大力普及期货知识,让政府与企业进一步学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提升国家与产业竞争力

   7.寻找期货市场与远期市场、现货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8.进一步加强期货价格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和依据的作用

 推动商业银行和谐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和谐现象

   1.经营管理基础落后

   2.业务管理体制分散

   3.业务运营模式粗放

   4.风险管理能力较差

   5.新型业务经验缺乏

  二 推动商业银行和谐发展必须从四个协调入手

   1.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协调

   2.市值、资本、风险的协调

   3.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

   4.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协调

  三 推动商业银行和谐发展必须具备六种能力

   1.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执行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

   4.提高服务能力

   5.提高风控能力

   6.提高盈利能力

 农村信用社、农户融资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户融资特点与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

  三 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与农户贷款

  四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本与农户贷款

  五 契约的不完全性与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

  六 政府对信用社的政策与农户贷款

  七 结论与政策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税制优化战略

  一 和谐社会与税制优化的关系

  二 新时期我国税制优化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传统税制优化目标的缺陷

   (二)和谐社会目标下,我国税制优化的目标选择

  三 战略目标下我国税制优化路径的简单建议

   (一)公平目标下的税制优化战略

   (二)效率目标下的税制优化战略

   (三)人本目标下的税制优化战略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税制优化战略

  结束语

 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教育发展战略

  二 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分析与对策

   1.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

   2.解决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思路

  三 教育战略实施中的政府功能定位

   1.政府宏观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两个重大调整

   2.在市场因素介入教育领域的条件下,政府教育政策的调整

 弥合数字鸿沟 构建和谐信息社会

  一 我国社会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

   1.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2.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3.不同年龄之间的数字鸿沟

  二 数字鸿沟的效应分析

   1.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2.数字鸿沟的挤压效应

   3.数字鸿沟的加速效应

  三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分析

   1.经济的贫困是数字鸿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2.信息网络化加剧权利的集中

  四 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的建议

   1.通过电信普遍服务建立一个数字生态系统

   2.降低信息接入费用

   3.教育数字化

 我国电子信息与软件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战略选择

  一 引言

  二 我国电子信息与软件业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

  三 技术壁垒的作用机理分析

   1.技术壁垒是传统贸易壁垒的替代形式

   2.技术壁垒促使产业链横向扩展

   3.技术壁垒促使技术创新能力成阶梯状上升

   4.技术壁垒促使消费结构进一步细化

  四 技术壁垒对我国电子信息与软件产品出口的影响

   1.技术标准壁垒

   2.技术法规壁垒

   3.产品质量认证和合格认证壁垒

   4.“绿色”技术壁垒

   5.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壁垒

   6.包装和标签壁垒

   7.物品编码标志系统壁垒

   8.计量单位制的影响

  五 电子信息与软件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战略举措

   1.建立健全国内技术标准体系

   2.加强技术创新,争夺技术壁垒制高点

   3.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4.积极培育产业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5.加快发展企业孵化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6.推行先进的管理标准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交通业

  一 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优势最大化

  二 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劣势“最小化”

   (一)交通运输必须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

   (二)交通运输必须由污染型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经济部门

 构建和谐亚太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 亚太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宗旨和目标

  二 亚太经济发展与繁荣中的大国地位

   1.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2.全球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三大经济体,均有两个位居亚太地区

   3.美日中是亚太经济区内三个主要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亚太经济的发展前景

  三 发展大国和邻国经贸关系是亚太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关键

  四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亚太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五 中国对亚太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理论贡献

 和谐贸易:确立我国外贸出口的国家竞争力战略

  一 外贸出口导向政策的评价

   (一)外贸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能源资源消耗基础上

   (二)出口导向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1.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与国际相比,定价偏低,造成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收取的加工费只占出口商品价格的很小部分

    2.我国出口企业在劳动待遇、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投入不足,远达不到国际标准,使得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福利相应的同步增加

    3.我国经济增长已对外需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给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对宏观调控产生诸多影响

    4.我国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使企业无法依照国际市场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 和谐发展与国家竞争力战略转变的政策依据

   (一)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制订我国未来15~20年外贸政策,实现出口产品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

    1.科学谨慎的选择重点扶植产业,并提供适度的贸易保护

    2.注重对出口企业研究与开发(R&D)的扶持与鼓励,提高本国战略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3.在WTO的框架下灵活应用各种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

    4.加强对工人劳动待遇、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视,积极推动国际劳工标准在本国的批准和通过

    5.制定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总体规划,对外资进行有选择的引进,并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系

   (二)确立国家竞争优势战略政策导向,使我国外贸增长由要素驱动跨越到投资驱动,实现出口产品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进一步稳定我国外向型企业较高的资产投资水平,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我国外贸发展优势由廉价劳动力、低技术低成本的要素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过渡

    2.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意识,为我国外贸增长,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外贸增长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群,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技术研发机构的加入,通过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外资技术外溢水平的提高

    4.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为本国民族企业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三 实现和谐贸易发展与促进出口战略转变的政策措施

   1.积极实施加快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政策措施

   2.出口企业要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并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竞争

   3.立足我国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效率

   4.大力启动并完善科技研发信贷、出口信贷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措施

   5.创建并完善国家促进出口的信息服务平台

   6.明确国家对外投资导向政策,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7.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劳工标准,确保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 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摩擦的特点

   (一)贸易摩擦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二)技术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三)贸易摩擦产品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发展

   (四)贸易摩擦对象国由发达国家为主转变到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二 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外贸依存度过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二)出口增速过快,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三)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出口秩序混乱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存在

   (五)WTO规则实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性

  三 积极应对新时期贸易摩擦,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加快我国外贸总体战略调整,变“出口主导”为“进出口并重”,变“外部市场主导”为“内外市场并重”

   (二)不断调整和完善外资政策,加快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

   (三)逐步建立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解决体系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五)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六)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提高与国际接轨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二 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增加就业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与能级提升的后续动力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

  三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一)围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二)将现代服务业发展融入现代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推进城市化建设

   (三)加强有助于协调城乡和区域关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五)逐步放开经营权限,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在加快结构转型中构建和谐社会

  二 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中构建和谐社会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导致群众和企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矛盾加深,造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

   2.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3.煤炭生产中付出沉重的生命和健康代价

  三 在克服经济社会发展劣势中构建和谐社会

  四 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中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每年举行一届学术研讨会;并从2003年开始,每年将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汇编成书,作为“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之一出版。研讨会每年一个主题,研讨会成果汇编时也围绕这一主题,并且这一主题就成为出版时的具体书名。已出版的成果有:《竞争与战略(2003)》、《创新与战略(2004)》、《发展观与战略(2005)》、《结构与战略(2006)》,共4本。2006年12月17日,举行了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和谐与战略”,因此读者看到的这本反映这次研讨会成果的书名就是《和谐与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5。

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0。

《左传·襄公十一年》,《四书五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

《礼记·礼运第九》,《四书五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张翼:《反思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光明日报》2005年1月17日。

孙瑛、刘呈庆主编《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曲福田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经验与我国发展”课题参阅资料》,2005年12月。

中共义乌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义乌调研资料汇编》,2005年12月。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义乌发展经验——中央媒体报道集锦》,2006年7月。

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06年3月。

浙江省财政厅课题组:《“十一五”时期加快推进我省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内部稿,2006。

柴松岳主编《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转变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何福清主编《纵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万斌总编《浙江发展报告(法治卷)》(2006年),九州出版社,2006。

万斌总编《浙江发展报告(经济卷)》(2006年),九州出版社,2006。

孙文友主编《浙江概览(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蓝蔚青:《扩大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优势》,内部文稿,2006。

郭占恒:《科学有为:义乌发展奇迹的重要经验》,载于《决策参考》2006年第20期。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美〕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日〕长谷川启之:《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类型》,文汇出版社,1997。

张孝德:《中国经济转型嵌入内生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考》,《改革》2005年第4期。

黄孟复:《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日。

夏小林:《最大的社会不和谐:劳资关系——兼评私权、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局限》,《香港传真》2007年1月16日。

许小年:《解析七大行业》,《南方周末》2007年1月5日。

全国工商联调研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28日。

沈莉:《食品安全为何频频亮红灯》,《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3月14日。

杨俊、洪群联:《辜胜阻委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28日。

本文数据参考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6年1~12月。

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宋承先、范家骧:《增长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2。

金立群、尼古拉斯·斯特恩:《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关海庭:《大国转型发展之路》,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胡家勇主编《转型、发展与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钟阳胜:《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思路》(第五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黄顺基、吕永龙主编《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改革出版社,1999。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贺力平:《经济增长——席卷全球的20世纪进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苏〕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匈〕亚诺什·科尔内:《突进与和谐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的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学术峰会观点摘编》,《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0版。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Игор Гайдар:Гибель Империи-уроки дл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6.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Бузгалина: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о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Финансы и Статистика》,2006.

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ки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Академ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пр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 РФ: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мическая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в странах СНГ-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роблемы,Москва,2004.

Под общей редакицей Т.Е.Ворожекиной:Пути России:Двадцать лет перемен 2005.Москва.Московская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социальных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наук.2005.

Kornai,Janos,What the Change of System from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Does and Does not Mea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no.1(Winter 2000).

Kornai,Janos,1990.The Road to a Free Economy,Shifting from a Socialist System:The Example of Hungary. 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

Kolodko,Grzegorz,W,1998.Ten Years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the Lessons for Policy Reforms,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Group.

David Owen and David O.Robinson2003.:Russia rebounds.IMF.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左铁镛:《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载于《全国技术经济与创新暨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陈克俊:《解读电力社会普遍服务及其实施条件》,《大众电力》2004年第2期。

吴洪:《国外电信普遍服务理论与我国普遍服务政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5。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繁人都重:《制度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中译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范小玉、且淑芬:《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和特征》,《中国统计》2004年第7期。

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顾海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途径和对策》,《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南亮進:《日本経済の転換点──労働の過剰から不足へ》,創文社,1970。

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農業経済論》,岩波書店,2002。

高木保卿:《開発経済学の新展開》,有斐閣,2002。

山口三十四:《産業構造の変化と農業─人口と農業および経済発展》,有斐閣,1994。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袁志刚:《中国的乡─城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一个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肖金成、李军培:《两个转移: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林红梅:《居民消费率25年最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主因》,http://cn.biz.yahoo. com/040625/2/3jit.html。

陈晶晶:《上半年消费者信心降至1978年来最低》,《法制日报》2004年07月29日。

《南京取消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亮相》,http://www.chinajilin.com.cn/2002caijing/2004-06-25/14181.htm。

吕智娟:《基尼系数预警的启示》,《经济师》2004年第7期。

严先溥:《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7期。

袁志刚、何樟勇:《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刘丽华、王大华:《三农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农业经济》2003年第1期。

周晓梅:《人力资本投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人口学刊》2003年第6期。

周脉伏:《信息成本、不完全契约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周脉伏:《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谢平、徐忠、沈高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张弘、章元:《谁获得了银行贷款——对中国农户信贷市场的调查》,《上海金融》2006年第10期。

郝春虹:《多元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税制优化研究——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谢旭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于《中国税务》2005年第6期。

布琳达·葛利:《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鸿沟》,《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11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United Nation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Draft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December 2003.

United Nation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Kofi Annan,World Summit Award:The Best in E-Content and Creativity. December 2003.

周甄武:《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福建论坛》2004年第7期。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3期。

胡延平编著《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2000年第2期。

《2005年数字鸿沟研究报告》,赛迪网,2006年1月6日。

陈志田、叶柏林:《贸易技术壁垒与商品进出口》,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李志明:《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研究报告(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宋明顺:《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杨冬梅:《我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7期。

赵玉海、李富强:《电子信息与软件企业出口对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月19日。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

陈海宽、汪成:《交通运输服务贸易与物流》,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高明振、黄正柏:《千题知识史学》(中国史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焦志延、刘卫东:《汽车行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张仲礼、王冷一:《节约型社会中的上海智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

卢莉芳:《循环经济与“3R原则”》,《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严国民:《循环经济与废旧橡胶的综合利用》,《化工管理》2005年第6期。

沈觉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创造和谐的贸易环境》,《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第1期。

裴长洪:《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高洁、徐凯:《新短缺经济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国际贸易》2006年第6期。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造企业竞争优势(上)——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上海企业》2006年第3期。

韩秀成:《知识产权的特点及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第11期。

姚佳巍:《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金融观察》2006年4月(下半月)。

白振忠:《试论“后过渡期”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7期。

樊增强:《论我国产业竞争力培育》,《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陈可乐:《创新优势,吸引资本》,《华东科技》2005年第3期。

招玉芳、吴军、汪涛:《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的思考》,《大经贸》2005年第6期。

王惠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

周国平、高炜宇:《创新驱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4卷第5期。

王晓丽:《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减少对外贸易摩擦》,《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上半月)。

陈浪南、童汉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庞元正:《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半月谈》2005年第7期。

袁志刚:《现代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解放日报》2006年1月22日。

宋庆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理论学习》2005年第4期。

李海清:《正义、共识与良序——和谐社会的人学解读》,《求实》2005年第1期。

孙立平:《和谐社会与权力规范》,《经济观察报》2006年11月12日。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王茂林主编《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董继斌:《能源与山西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报告《山西收入分配的现状》,2005。

〔匈〕亚诺什·科尔内:《突进与和谐的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陈家骥论文选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