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0

中小企业发展法理图书

A Leg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Normative Framework and Positive Analysis

SSAPID:101-0962-9885-92
ISBN:978-7-80230-57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融资、税收、产业政策等角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法理框架,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以期对的中小企业的“美好”发展有所裨益。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泰文库·社会文化系列
作 者: 焦富民
编 辑:陈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扬泰文库》总序

 第一章 中小企业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 国外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法国

    (四)日本

   二 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中小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的相关理论

    (一)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元结构论”

   二 国外的相关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二)最佳规模理论

    (三)原有产业振兴论

    (四)中小企业利用论

    (五)社会分工论

     1.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

     2.中心—外围论

     3.系列化论

     4.缝隙论

    (六)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七)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八)竞争簇群论

    (九)技术创新论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作用

   一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 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最大载体

   三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第四节 中小企业与现代化

 第二章 中小企业法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中小企业法的性质

  第二节 中小企业法的功能

   一 保障扶持功能

   二 规范约束功能

   三 促进发展功能

  第三节 中小企业法的立法体例

   一 单行立法模式

   二 系统立法模式

   三 分散立法模式

   四 中国的模式选择

 第三章 “两个率先”与中小企业法

  第一节 “两个率先”目标体系研究

   一 “两个率先”的基本内涵

   二 江苏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述要*

   三 扬州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与实施举措*

    (一)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目标定位和主要原则

    (二)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战略举措

     1.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3.坚持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4.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全市域富民进程

     5.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6.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重点建设好中心城市

     7.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文化大市、生态示范市建设

     8.坚持强区强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第二节 中小企业在“两个率先”体系中的作用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扬州中小企业为例

    1.乡镇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

    2.技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

    3.工业发展前20强乡镇势头良好

    4.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5.科技质量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6.乡镇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

    7.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8.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9.社会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二 中小企业在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现状探析

    (一)敢于竞争,能较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二)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与易变性

    (三)中小企业具有一大批敢于负责任的企业家

  第三节 “两个率先”目标体系下中小企业立法的完善

   一 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1.技术创新较为薄弱

    2.信用担保制度不够健全

    3.融资渠道不太畅通

    4.税收征管不甚有力

    5.中小企业立法明显不足

   二 加快中小企业立法进程,发挥中小企业在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中的作用

    (一)创业扶持

    (二)创新推动

    (三)市场开拓

    (四)资金支持

    (五)服务指导

    (六)权益保护

 第四章 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过于谨慎

    (二)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不当歧视

    (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二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初析

    (一)政府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

     1.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不健全

     2.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存在差距

    (二)金融业实行谨慎原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1.宏观环境变化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愈加谨慎

     2.中小金融机构不理想的发展状况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3.金融机构融资手续烦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积极性

    (三)中小企业自身原因,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1.内源融资不足

     2.资信度较差

     3.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4.企业融资担保困难

  第二节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一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二 政府设立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支持

   三 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四 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五 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促进筹资来源的多元化

  第三节 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间接融资渠道

    (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的调整对象、立法层次和调整方法

    (二)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1.信用担保制度基本问题

     2.信用担保机构组织法

     3.信用担保行为法

     4.信用担保监管法

   二 中小企业创业板制度——直接融资渠道

    (一)明确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的市场定位

    (二)分两步走,积极、稳妥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

    (三)不断完善中国的创业板市场模式

    (四)加快法制建设,为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好第一步

    (六)减少政府干预,确保高度市场化

   三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度

    (一)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第五章 中小企业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政策

   一 关于中小企业一般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一)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性

   二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

    (二)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

  第二节 国外中小企业税收支持政策的做法

   一 降低税率

   二 税收减免

   三 提高税收起征点

   四 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

  第三节 完善中国中小企业税收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 调整所得税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二)注重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控作用

    (三)灵活放宽中小企业的费用扣除标准

    (四)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

   二 修改增值税

    (一)修订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二)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三)加大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 完善营业税

   四 修改消费税

   五 采用多样化税收优惠手段

    (一)允许中小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二)允许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利息于税前全额扣除

    (三)允许投资损失税前扣除

   六 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

   七 注重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措施相配合实施

   八 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扩大生产

    (一)制定引导投资方向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制定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九 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

   十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税收服务体系

 第六章 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法研究

  第一节 产业组织法的政策分析

   一 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

   二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一)产业组织结构的分类

     1.完全竞争

     2.不完全竞争

    (二)“马歇尔冲突”与有效竞争

     1.市场结构标准

     2.市场行为标准

     3.经济绩效标准

   三 产业组织政策的工具

    (一)反垄断政策

     1.企业合并规制政策

     2.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的规制政策

     3.限制竞争协议的规制政策

    (二)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政策*

    (三)中小企业政策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法的不足与完善

   一 中小企业组织法的缘起

   二 中国中小企业组织政策的沿革及其成因

   三 中国中小企业组织法的主要类型

   四 中国中小企业组织法的完善

    (一)尽快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

    (二)建立有利于实现有效竞争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体系

  第三节 培育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竞争的组织机制:中小企业集群——兼论扬州汽车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

   一 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经济学界定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法律界定

     1.中小企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区别

     2.中小企业集群与垄断性经济联合组织的区别

   二 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类型

    (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类型

     1.相互竞争型

     2.互不相干型

     3.分工合作型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类型

     1.“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

     2.“中卫型”或称“椎型”中小企业集群

   三 “中卫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化分析与法律保障机制——以日本的企业系列为例

    (一)企业系列的特征分析

     1.企业系列适用于具有规模经济性的加工组装型产业

     2.企业系列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交易形式

     3.企业系列遵循一种有限度的竞争原则

    (二)企业系列体制下中小企业(承包企业)的法律保护机制

   四 培育扬州汽车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

    (一)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必要性:扬州支柱产业的产业组织政策障碍

    (二)培育扬州汽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能性:全球化战略中的扬州汽车产业

     1.“全球战略”催生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

     2.扬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培育扬州汽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的现实性:国家政策的扶持

     1.产业政策的扶持

     2.财政政策的扶持

     3.税收政策的支持

 第七章 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法研究

  第一节 产业结构法的一般原理

   一 产业结构法的界定

   二 产业结构法的体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法

     1.主导产业的界定

     2.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二)幼稚产业扶植法

     1.幼稚产业扶植法的理论依据

     2.幼稚产业扶植法的扶植对象

    (三)衰退产业撤让法

   三 产业结构法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法的不足与完善

   一 产业结构法的实质: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问题

   二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法述要

    (一)主导产业选择法

    (二)衰退产业撤让法

    (三)幼稚产业扶植法

   三 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政策法之完善

  第三节 试论中国纺织业的衰退产业撤让法调整——以扬州纺织业为个案

   一 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向

   二 中国纺织业是否是衰退产业

    (一)衰退产业的产业结构法界定

    (二)中国纺织业的现状——以欧美“特定产品过渡性特殊保障措施”为视角

     1.中国纺织业概况

     2.“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挑战

     3.欧美“特定产品过渡性特殊保障措施”的隐语

   三 扬州纺织业的衰退产业撤让法的调整

    (一)衰退产业撤让法的调整模式

     1.衰退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

     2.衰退产业的技术结构调整

     3.衰退产业的资产结构调整

     4.衰退产业的空间区位调整

    (二)扬州纺织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法介评——以产品结构调整为分析框架

     1.扬州纺织业概况*

     2.扬州纺织业“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八章 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法研究

  第一节 产业技术法概述

   一 产业技术法的经济学基础

    (一)新古典学派

    (二)新熊彼特学派

    (三)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二 产业技术法的界定

    (一)产业技术法的独立性

    (二)产业技术法的概念

   三 产业技术法的体系

    (一)产业技术法体系的初步探讨

    (二)科技成果转化法

     1.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

     2.科技成果转化法述要

    (三)科技投入法

     1.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相关规定

     2.科技投入法的调整方向

    (四)技术引进法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研究——兼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法中的地位

   一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利的发动机

    (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地位的凸显

   二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体系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法支持

     1.政府采购法

     2.税法

     3.财政法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法支持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法中的地位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法中的地位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法中的特殊支持手段——创新基金

  第三节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法支持——试论中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三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契合

    (一)风险投资的界定

    (二)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与风险投资的介入

   四 中国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的建构

    (一)风险投资法律关系的构成

    (二)中国风险投资的立法现状与问题

    (三)中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构建

     1.完善风险投资的融资途径

     2.规定有限合伙制度,完善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3.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制度

 第九章 中小企业的产业布局法研究

  第一节 产业布局法的一般原理

   一 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

    (一)均质模式

    (二)极核模式

    (三)点轴(线)模式

    (四)网络模式

   二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全局原则

    (二)分工协作原则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四)经济效益原则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产业布局法的目标

    (一)经济目标

     1.经济增长

     2.布局平衡

    (二)社会目标

     1.民族团结

     2.充分就业

    (三)环境目标

    (四)国防目标

   四 产业布局法的手段

    (一)直接限制手段

    (二)间接诱导手段

     1.税收手段

     2.金融手段

     3.政府采购

     4.工资手段

    (三)政府财政投资手段

     1.基础设施投资

     2.直接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四)信息疏导手段

   五 产业布局法内容的分类

    (一)从总体布局上看,产业布局法可分为两大类

     1.均衡布局政策

     2.非均衡布局政策

    (二)根据产业布局法对各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情况,还可将产业布局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地区产业扶持政策

     2.地区产业调整政策

     3.地区产业保护政策

     4.地区产业组织政策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布局法的不足与完善

   一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布局法的沿革

    (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布局法及其演化*

     1.“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2.“二五”至“五五”时期

    (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布局法及其演化

     1.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布局政策

     2.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布局政策

     3.“十五”计划时期的产业布局政策*

     4.“十一五”规划时期的产业布局政策*

   二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布局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布局法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区域格局有所强化

     2.近年来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性又明显突出

     3.地区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区域产业布局不协调问题突出

    (二)中国中小企业产业布局法的发展趋势

     1.产业布局政策取向的新转变

     2.产业布局政策实施的政府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将进一步有机结合

     3.产业布局中的生态建设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4.来自外国投资与多方面参与将对中国今后产业布局演变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 中国中小企业布局法的完善

    (一)改变全国经济区划分方法,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二)制定《产业布局调整法》*

  第三节 长三角视域中的扬州产业布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理论的分析

   一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

    (一)经济区划的概念和目的

    (二)经济区的系统与类型

     1.经济区系统

     2.经济区的类型

    (三)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2.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3.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

    (四)经济区划的方法

     1.聚类分析法

     2.地域分工分析法

     3.经济中心分析法

   二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扬州产业

    (一)扬州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

    (二)未来扬州发展的两大战略平台——沿江开发和城市规划

    (三)加快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构筑扬州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平台

     1.沿江开发是扬州主动、积极和有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战略

     2.沿江开发,关键是产业开发

   三 扬州产业布局的调整措施

    (一)第一产业布局调整措施

     1.沿江高效花木产业带

     2.里下河地区优质粮棉油及经济作物带

     3.新淮江沿线特色畜牧产业带

     4.沿湖及里下河地区特色水产产业带

     5.丘陵山区优质茶果及畜牧产业带

    (二)第二产业布局调整措施

     1.调整原则

     2.调整目标

     3.调整内容

    (三)第三产业布局调整措施

     1.市域综合交通布局方案

     2.沿江物流系统布局方案

     3.旅游产业布局方案

 《扬泰文库》编辑委员会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不仅需要能够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还需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制约,如融资难、市场准入限制、政策不公,不一而足。因而,亟需正视中小企业问题。本书从融资、税收、产业政策等角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法理框架,并结合个别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以期于中小企业的“美好”发展有所裨益。

1.白雪洁:《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类型及效果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5期。

2.白雪洁:《日本式产业组织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产业经济评论》第2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蔡宁:《中小企业竞争力与创业板》,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曹昌祯:《中国科技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曹建海:《试论有效竞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6.曹昱、甘当善、李强编著《小型企业:美国经济的助推器》,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刚:《论衰退产业调整的基本模式》,《探索》2004年第2期。

8.陈淮编著《日本产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陈乃蔚主编《科技法新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0.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戴伯勋、沈宏达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2.邓乐元、成良斌:《技术创新取向的政府采购》,《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5期。

13.邓天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12期。

14.狄娜:《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设想》,《经济管理》2000年第4期。

15.丁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北方经贸》2004年第9期。

16.董进宇主编《宏观调控法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7.胡安生、冯夏勇:《〈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读(中)》,《上海汽车》2004年第9期。

18.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9.黄辉:《从中国产业布局政策的演变看西部开发》,《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0.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综合情报研究室编译《美国小企业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1.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综合情报研究室编译《日本中小企业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2.季健霞:《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进选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23.江平、曹冬岩:《论有限合伙》,《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24.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5.姜辉:《激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企业经济》2004年第4期。

26.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7.科学技术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8.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9.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0.李庚寅、黄宁辉:《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31.李纪珍、吴贵生:《新形势下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4期。

32.李平:《东亚地区技术扩散的条件分析》,《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2期。

33.李扬、杨思群著《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4.李以学:《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问题与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35.李玉谭著《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6.梁东新:《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法律制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7.林汉川、田东山:《WTO与中小企业发展》,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8.林汉川:《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9.林军、李惠庆:《论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0.林燕平:《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比较》,《法学》1997年第11期。

41.刘兵勇:《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2.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考察》,《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43.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4.刘健钧:《全球创业板市场新发展与中国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

45.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的政府采购》,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46.刘志彪、陆国庆:《衰退产业及其调整问题研究》,《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47.娄成武:《当前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卢炯星:《论宏观调控法中产业调节法理论及体系的完善》,《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9.吕政、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率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50.吕忠梅:《产业结构调节法初探》,《法商研究》1994年第4期。

51.马颂德:《创新基金让中小企业走上科技创业大舞台》,《中国科技产业》2004年第8期。

5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3.〔美〕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6.〔美〕约瑟夫·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

57.年志远:《美国是如何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国改革》1999年第2期。

58.〔美〕帕姆尔:《论美国的中小企业》,《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

59.彭学兵:《日本科技补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6期。

60.漆多俊:《经济法基本理论(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1.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从》第6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第61~73页。

62.祈婧:《发展中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思考》,《企业改革与发展》2004年第8期。

63.谯薇:《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4.邱本:《宏观调控法论》,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

65.邱本:《市场竞争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6.〔日〕道重隆、马欣:《日本中小企业立法演变及新动向》,《当代法学》2001年第9期。

67.〔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68.史东辉:《关于改进当前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探索》,《财经研究》2002年第3期。

69.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0.史际春、王先林:《建立中国中小企业法论纲》,《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71.史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2.孙天琦:《“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研究》,《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

73.唐菊裳:《国外小企业——融资、管理、创新、模式》,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74.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王春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国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科技产业》2004年第11期。

76.王慧炯主编《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77.王健:《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78.王竞天等编著《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9.王立志:《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对策》,《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80.王玲、姜雪涛:《设立创业板市场:构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战略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7期。

81.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82.王晓晔:《竞争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83.王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探析》,《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年第4期。

84.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85.王岳平:《中国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1期。

86.吴贵生等:《WTO与中国科技投入政策》,《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第3期。

87.吴家骏、汪海波主编《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

88.萧琛:《美国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9.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一种关联中国实践的SST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0.谢升峰:《中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91.徐禄平、方杰:《国内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2.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93.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4.杨杨、杜剑:《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锐收政策对中国的启示》,《商业研究》2005年第14期。

95.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6.于立、于左、陈艳丽:《企业集团的性质、边界与规制难题》,载《产业经济评论》第1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7.于刃刚等著《主导产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8.于永峰、周霞琴:《从立法层面构建中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9.余志良、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

100.张利胜、狄娜主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1.张梅:《中国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理论界》2001年第2期。

102.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3.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104.张守文:《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5.郑之杰、吴振国、刘学信:《中小企业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6.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7.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创新政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08.周琳、梁治国:《竞争中的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演进》,《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09.庄卫民编著《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10.邹风岭:《欧美科技型中小企业运行模式新动向》,《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