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1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7下半年卷) 图书

Axiology and Ethics (2017 Volume Ⅱ)

SSAPID:101-0938-7570-02
ISBN:978-7-5201-268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7下半年卷针对农村社区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琼;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英文
中图分类: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编辑委员会

 卷首语

 英文专题

  Yin-Yang and Moral Sentimentalism

   1

   2

  Adam Smith and Moral Facts

   Ⅰ Standards for Virtue and for Judgments of Virtue

   Ⅱ Kinds of Virtue

   Ⅲ The Source of Normativity Itself

 农村社区伦理研究

  告别“人情”,回归真情*

   一 “人情”不是道德情感的基础

   二 “人情”不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三 结语

  角色与功能: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一 乡村精英:角色定位

   二 Z村村情简介

   三 治理功能:三位一体

    (一)政治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文化功能

   四 结语

  论传统道德在建设农村伦理型社区中的作用

   一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设伦理型社区的必要性

   二 传统道德对建设农村伦理型社区的重要意义

   三 在建设农村伦理型社区过程中发挥传统道德作用的具体路径

   四 结语

 西方价值与伦理

  罗尔斯“理性多元论”思想对西方政治哲学走向的影响

   一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

   二 理性多元论的证明

   三 政治哲学的新走向

  休谟论美德的价值

   一 “必然性”:美德价值的根据

   二 愉悦与效用:美德价值的两个来源

   三 休谟的美德价值理论的反思

  浅析叔本华与尼采悲观主义生命价值思想的博弈

   一 生命意志的博弈

   二 悲观主义的博弈

   三 哲学立场的博弈

   四 评述叔本华与尼采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论康德对《圣经》的道德诠释*

   一 “为什么”和“何以能”道德地诠释《圣经》

   二 如何道德地诠释《圣经》

    (一)最高的原则:纯然理性或道德的诠释原则

    (二)辅助的原则:博学或学者型的诠释原则

   三 两种诠释原则的关系和比照

   四 康德道德释经的启蒙意义

  极简主义的涵义理论

   一 引言

   二 涵义的“语用学”论证和涵义遭到的反驳

    (一)涵义的“语义学”论证

    (二)涵义理论遭遇的反驳

   三 涵义理论的发展——新弗雷格主义

   四 作为约定的涵义

  让-雅克·卢梭:真正共和国的自主公民*

   文明、堕落和道德相互交织的发展

   《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共和国与共和国的公民

   政治和人的功能

 理论前沿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

   一 党之维——要把思想教育“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思想建设是基础

    (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二 军之维——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一)筑强军梦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二)军委机关的领导干部讲政治是第一要求

    (三)军队宣传工作者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三 民之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四)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五)政法队伍建设“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

   四 国之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任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二)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就是争取民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中的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融通的宗旨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实质差异

    2.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似相融的宗旨

   二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价值观的现代理论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现代内涵

    1.马克思主义改造了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现代特色

    3.马克思主义更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基础

    4.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传统集体观以现代性质

  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一 “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阐发

   二 资本批判的逻辑思路

   三 中国道路的合理筹划

  关于美的价值描述

   一 美是超越性的:一个否定的价值描述

   二 美是存在性的:一个肯定的价值描述

  “左派王学”伦理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

   一 “左派王学”伦理思想的特色

    (一)倡导“现成良知”论,凸显良知的当下性

    (二)掺禅入儒,将儒家伦理思想禅学化

    (三)疏于读书与经世实务,使儒家伦理思想趋于玄虚

   二 “左派王学”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一)开启了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新局面

    (二)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亦带来负面影响,促使王学修正运动骤然兴起

  日常生活对“信任”的作用研究

   一 日常生活:信任生发的沃土

    1.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信任生发的内在之根

    2.日常生活的社会机制:信任发展的外在之源

   二 日常生活对信任的可能不利

    1.信任的惯性

    2.信任的排他性

   三 走向合理的信任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遴选标准与现代转换路径*

   一 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与遴选标准体系建构

    1.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

    2.传统文化的遴选标准体系建构

   二 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方法论与实现路径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4.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

    5.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社会热点

  协调发展理念下的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一 协调发展是文明城市创建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

    (一)协调发展的内涵

    (二)全面把握文明城市创建中协调发展的内涵要义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

     2.城乡协调发展

     3.区域协同创建

     4.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 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协调问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

    (二)城乡差距较大

    (三)城市之间缺乏联动与协作

   三 协调发展理念下的文明城市创建新格局

    (一)深化群众性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以城带乡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三)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带”建设

  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

   一 管理目的:从“效率”到“公共善”

   二 管理方法:从权威“统治”到公共“治理”

  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分析:基于孝感市城区90后独生子女的调研*

   一 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含义界定

    1.家庭教育

    2.90后独生子女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二 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审视

    (一)孝感市城区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分析

     2.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主体分析

     3.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困境分析

     4.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式分析

     5.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内容分析

     6.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7.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8.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分析

    (二)孝感市城区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

     1.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

     2.缺乏理性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缺乏合理性

     4.忽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5.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内化为子女的价值观

     6.家庭教育方法呈现科学化

    (三)孝感市城区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

     2.传统的考试教育制度

     3.独生子女所受教育影响不一致

   三 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改善路径

    (一)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子女全面发展

    (四)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

    (六)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价值论反思

   一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产生的宏观背景和微观背景

    (一)宏观背景

    (二)微观背景

     1.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与现状

   二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特征及目标

    (一)改革的特征

     1.高度重视,顶层设计

     2.覆盖范围广,涉及环节多

    (二)改革的目标

   三 沪浙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析

    (一)学考与高考一同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二)沪浙学考设置与实施路径

     1.学考设置简析

     2.“二考合一”模式与学考功能

     3.选考科目成绩等值及转换设置模式的探析

   四 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创新性思考与建议

    (一)考试时间、科目安排的设置与建议

     1.合格性考试

     2.等级性考试

    (二)合格考与等级考的设置与建议

    (三)选考科目成绩等级划分与转换赋分方式的设置与建议

    (四)合格性考试成绩呈现方式的设置与建议

    (五)学生更换选考科目数量的设置与建议

    (六)合格考外语科目的设置与建议

 书评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佳作

  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特殊价值的阐发

   一 中国哲学的灵魂与内核

   二 《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及未来创新之路

  为自由的绝对优先性辩护

   一

   二

   三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稿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以强化刊物的学术根基;注重发表应用伦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文章,以回答当代人类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2017下半年卷针对农村社区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分析了当前城乡二元化社会下农村伦理道德规范问题,也探讨了康德对《圣经》的道德诠释,分析了叔本华与尼采悲观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博弈,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英文专题”刊载美国伦理学家迈克尔·斯洛特等人的真知灼见,探讨阴阳与情感主义、亚当·斯密与道德事实,使我们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问题和观点。本刊作为国际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付裕等:《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调查分析》,《中国农业信息》2017年第8期。

Francis Hutcheson,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al of Our Ideas of Beauty and Virtue,Indianapolis:Liberty Fund,2004.

Francis Hutcheson,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Conduct of the Passions and Affections,with Illustrations on the Moral Sense,Indianapolis:Liberty Fund,2002.

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with an analytical index by L.A.Selby-Bigge,Oxford:The Clerendon Press,1896.

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Indianapolis:Liberty Fund,1982.

Michael Slote,Moral Sentiment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英〕劳伦斯·吉恩、〔英〕皮埃罗:《视读尼采》,蒯乐昊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德〕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

〔德〕《观念力——叔本华论文集》,陈晓南译,哈尔滨出版社,2015。

Nietzsche,The Anti-christ,Ecce Homo,Twilight of Idols and Other Writing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震译,九州出版社,2006。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齐格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德〕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之源》,杨珺译,北京出版社,2010。

〔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4。

Bach,K.,1981,“What’s in a Nam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59.

Burge,T.,1973,“Reference and Proper Names”,Journal of Philosophy,70(14).

Burge,T.,1977,“Belief De Re”,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74.

Carnap,R.,1947,Meaning and Necess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urch,A.,1951,“A Formulation of the Logic of Sense and Denotation”,in P. Henle,M. Kallen,and S. K. Langer,eds.,Structure,Method,and Meaning,New York.

Devitt,M.,1981,Design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ummett,M.,1973,Frege: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ege,G.,1952,“On Sense and Reference”,in P. Geach and M. Black,eds.,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Oxford:Blackwell.

Frege,1956,“The Thought:A Logical Inquiry”,Mind,65(259).

Kripke,S.,1977,“Speaker’s Reference and Semantic Reference”,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2.

Kripke,S.,1980,Naming and Necess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D.,1969a,Convention:A Philosophical Stud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D.,1975b,“Languages and Language,” in Keith Gunderson(ed.),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ume VII,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cDowell,J.,1977,“On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Proper Names”,Mind,86.

Mill,J.,1973,“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in J. Robson,eds.,The Collected Works of J. S. MillVolumes 7-8),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Russell,B.,“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and Knowledge by Description”,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ean Society. Reprinted in Mysticism and Logic,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17,and New York:Doubleday,1957.

Russell,B.,1919,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Russell,B.,1956,“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in R. Marsh,eds.,Logic and Knowledge,New York:Capricorn.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9月。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2015年5月。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4年9月。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2014年11月。

刘宝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新使命与新作为》,《中国考试》2015年第4期。

周国成:《高中会考制度与高中课程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比较与思考》,《高中毕业会考论坛》2005年第2期。

向兵:《湖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专题培训班辅导报告》,2016年12月。

胡继雄:《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等值等问题的探讨》,《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5年第4期。

方八荣、陈峰、李美华:《从功能定位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路径》,《高中考试与评价》2017年第2期。

胡继雄:《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现状与改革的宏观管理》,《高中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