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CHINA(2011)

SSAPID:101-0925-6597-86
ISBN:978-7-5097-2726-3
DOI:
ISSN:
关键词:

社区建设 社区

[内容简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以及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010-2011年我国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社区治理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地区、人文环境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解放区模式、韶九模式、牛街模式都为中国未来的社区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佐证和实践支持。社区作为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需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之中,无论是国际移民还是农民工流动到城市社区中,都需经历与新的社区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曾是民间的、自发的,而在未来必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态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作 者: 宋梅 于燕燕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经历了政府主导型、合作治理型和社区自治型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而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标志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政府在基层社会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社区作为我国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单元,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模式,“韶九”社区以“善治”理念为指导建构现代社区的自治制度,杭州市电子选举方式的推进促进了我国社区民主机制的创新,武林街道以社区“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社区沟通机制的创新。社区社会组织是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议题,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社区民间组织的传统管理设计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从社会组织管理与社区建设两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社区参与行动是社区组织发展的良好实践,能够提高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推动政府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工作方式和观念的转变。通过项目与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使政府力量、社会力量、社区力量在社会建设中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社区民主的发展,形成可复制的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在社区治理发展的今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地域共同体衰落的因素变得日渐复杂,个体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公共空间萎缩的重要原因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导致现代公共生活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分析,才能试图发现建设和谐社区的发展之道。但是社区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局限,它表现为“需求-供应脱节”,由此遭遇了“有资源,无需求”和“有需求,无资源”的困境,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形成行政、社区和社会“三家融合”的资源动员和利用格局,其办法是开展“公益营销”,做长“公益产业链”。社区融合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社区融合的构建与发展不仅仅是新移民的融入,更多的是如何建立社区照顾体系。构建社区照顾体系是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新阶段的新理念,需要提升到应对“银发浪潮”、重要民生工程和增加都市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同时,社区照顾体系的发展,要开发老年照顾产品的多种途径,这也是满足市场需求和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在拓宽眼界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区照顾的新经验的同时,需要在照顾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关注行政、医疗、社会组织和市场等资源整合,以便较低成本地提供多种服务。而发展社区照顾体系,北京既有条件也有能力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这也是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高品质社区公共服务的应有之意。老旧小区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中出现的与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相对的一种居民住宅类型。城市老旧小区的服务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服务管理和社区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因素,是下一步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老旧小区社区融合构建的主要因素在于政府的投入、社会资金的筹集和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这种参与热情也同样需要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加以重视。社区文化是社区构建的灵魂。应该全面拓展社区文化的功能;培育社区主体意识,鼓励社区主体的参与,发展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社会支撑体系;完善组织体制,实现公共文化的社会认同价值,使社区从文化参与走向社会认同。而在社区文化中,目前在社区中兴起的社区文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满足百姓的需要,二是提供了发挥活力的平台,三是发掘了草根组织的参与。其意义就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何肇发主编《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蔡禾主编《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3期。

文锦:《农民融入市民社会与社区教育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杜万忠:《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探讨》,《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李炜:《新市民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张利军:《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田恬、郝秋丽:《外来务工者的社区融入现状分析》,《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第4期。

蒋涛、张明皓:《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问题和途径》,《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基本现状和城市社会适应性分析》,《社会学导报》1994年第13期。

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于显洋主编《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连锁化模式》,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张广宇、杜书云:《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农民外出动力》,《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改革》2003年第4期。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飙:《“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蓝宇蕴、郭正林:《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年3月。

李强、张鲸:《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回顾与反思》,《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4期。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2009年3月17日。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2010年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1月20日。

陈俊红、吴敬学、周边第:《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与公共产品投资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张强、叶齐茂:《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世界农业》2007年第7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单位自管房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内部报告),2007。

中共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工委、海淀区政府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城市建成区老旧小区服务管理模式》(未刊稿),2009。

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工委:《自治互助,共建共享,朝阳区探索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新模式》(会议材料),2010年11月。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办事处:《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服务品质,实现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新突破》(会议材料),2010年11月。

李春滨、钟宝华、郑晓红:《关于老旧小区引进专业物业管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丰台区政协内部报告),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