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9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论衡图书

SSAPID:101-0922-6816-79
ISBN:978-7-5097-250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代阐释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其突出特点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现代价值,在建立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解释和回答社会现实问题,并将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时代转换,突显其现代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该书逻辑严谨,文字流畅,适于一般读者,也可为专业人士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武才娃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

 自序

 一 传统文化与当代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现代化的界定

   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3.世纪转折中的文化争论原因与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展望

  (二)市场经济视野下的文化建设

   1.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2.现代文化事业建设的必然趋势

  (三)儒家伦理道德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之发微

   1.伦理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2.儒家伦理道德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3.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

  (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思考

   1.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2.精神文明影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3.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

   4.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

  (五)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和谐之美

   1.美感产生于自然界的和谐

   2.中国宫殿建筑艺术中的和谐对称之壮美

   3.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有限无限之和美

 二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的安身立命

   1.安身立命的内涵

   2.安身立命的意义

  (二)儒家义利之辨的由来及现实意义

   1.观乎义利,流派沿革

   2.古兮传统,卓见睿智

   3.理解义利,超越传统

  (三)儒家义利关系之管见

   1.儒家讲义、利之别,并不是主张义与利的绝对排斥和对立

   2.儒家讲义、利之别,是强调义理与私欲、公与私的分明

   3.儒家讲“利”不在谋利本身,而在谋利手段

  (四)“以德治国”与执政党的建设

   1.传统治国论中的德治精神

   2.继承精华与反思现实

   3.以史为鉴在今天的重要性

  (五)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孔子施教的主要科目

   2.孔子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六)《大学》的政治学说

   1.修身为本的立教大端

   2.好恶同民的絜矩要道

   3.慈众养民的生财大道

 三 中国文化史中的几个问题

  (一)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二)民族主义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1.对外侵的态度——民族主义表现为反帝

   2.对内政的态度——民族主义表现为反满

   3.对道统的态度——民族主义表现为反传统文化

  (三)近代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心态

   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心态

   2.从“中体西用”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心态

   3.从“国民性改造”到“民主与科学”的心态

  (四)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主要讨论

  (五)学衡派的传统文化批评观

   1.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取向

   2.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责任

  (六)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1.文化及其研究方法

   2.中国文化的产生及其演进的历程

   3.中国文化的融合精神

   4.中西文化史的比较

 四 清前期儒学思想举要

  (一)清初理学的特色

   1.修正与反思

   2.由王返朱

   3.经世致用

  (二)清初儒道德思想

   1.务实求真

   2.经世致用

  (三)清前期儒学的性一元论

   1.性一元论的提出

   2.性一元论的特色

   3.结语

  (四)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五)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1.清代学术渊源与流变

   2.清代学术分期与特色

 五 中国思想史上的几位儒家

  (一)董仲舒伦理政治的构架及作用

   1.诠释《春秋》,以微言大义凸显乱世中的伦理政治

   2.建构伦理政治系统,以彰显制度精神与伦理效用

   3.以儒学作国策问,达“务为治者”伦理用

   4.建立儒家伦理政治体系的历史必然性

   5.结语

  (二)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1.朱子学研究的阶段与特点

   2.朱子学研究的方向与价值

  (三)陆世仪的经世理学

   1.政治上的“封建”制与“郡县”制

   2.经济上的“经界”制与“田赋”法

   3.文化教育上的“学校之制”和“经济之才”

  (四)洪亮吉的义理学

   1.物竞天择说

   2.反对命定论

   3.生死倚伏说

   4.人口限制论

 六 现代思想人物述论

  (一)吴宓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观

   1.新文化运动与《学衡》的创立

   2.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3.吴宓文化思想的成就及其文化理想

  (二)钱穆思想二则

   1.钱穆对朱熹《大学》格物补传的研究*

   2.钱穆的德性知识论

  (三)冯友兰的学术精神与当代

   1.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2.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

   3.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论冯友兰的《阐教化》

   4.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冯友兰哲学精神

  (四)张岱年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研究

   1.王夫之的宇宙论

   2.王夫之的人生论

   3.王夫之的致知论

   4.王夫之的理势论

  (五)费孝通构筑“文化自觉”的精神世界

 结束语

 后记

《论语》,《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管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荀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孟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墨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列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庄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商君书》,《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韩非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淮南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晏子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春秋左传》,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左传》,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礼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孝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尚书》,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国语》,薛安勤等译《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高亨:《易大传今注》,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9。

司马迁:《史记》,《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1986。

杜预:《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世界书局,1944。

董仲舒:《春秋繁露》,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2。

董仲舒:《贤良对策》,载《前汉书·董仲舒列传》,《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1986。

陈淳:《北溪字义》,中华书局,1983。

周敦颐:《太极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张载:《正蒙》,《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张载:《语录》(上、下),《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

朱熹:《朱子语类》,黎靖德编《理学丛书》,中华书局,1994。

朱熹:《近思录》,《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

王安石:《王安石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陆贾:《新语·本行》,龙溪精舍刻本,1900。

李贽:《李氏文集》,明刻本。

李贽:《李氏藏书》,明刻本。

陈傅良:《宋元学案》第56卷,中华书局,1986。

邵雍:《邵雍集》,中华书局,2010。

陈确:《陈确集》上、下,中华书局,1979。

焦循:《孟子正义》,《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7。

焦循:《雕菰楼集》,王云五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

叶适:《习学记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

陈第:《毛诗古音考》,《四库全书》复制装订本,1915。

吴廷翰:《吴廷翰集》上、下,中华书局,1984。

傅山:《霜红龛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标点本。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顾瑞文公遗书》光绪本。

颜元:《颜元集》上、下,中华书局,1987。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胡宏:《胡宏集》(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

孙奇逢:《孙奇逢集》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胡瑗:《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

汤斌:《汤斌集》卷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潘平格:《潘子求仁录辑要》,《辨清学脉》上,中华书局,2009。

李颙:《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

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

李觏:《李觏集》,台北,汉京出版社,1983。

陆世仪:《陆桴亭先生遗书》,光绪年间刊本。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北京出版社,2000。

陆陇其:《陆稼书先生文集》,王云五编《丛书集成》,商务印书馆,1936。

陆陇其:《松阳讲义》,王云五编《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7。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唐甄:《潜书》,(上、下篇)中华书局,1955年标点本。

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1995。

李塨:《恕谷后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费密:《弘道书》卷上、中、下,民国9年怡兰堂刊本。

朱之瑜:《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

洪亮吉:《洪亮吉集》附录,中华书局,2001年标点本。

洪亮吉:《洪亮吉传》,载《清史稿》卷356,中华书局,1998年标点本。

魏源:《魏源集》(上、下),中华书局,1976。

严复:《天演论》案语,商务印书馆,1905。

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200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75,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34,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赵万里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40。

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修订本)上、下卷,齐鲁书社,199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

竞庵:《政体进化论》,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刘师培:《黄帝纪年论》,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陈天华:《猛回头》载《辛亥革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蔡元培:《文明之消化》载《旅欧杂志》1916年法国创刊号。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918。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张荫麟:《洪亮吉及其人口论》,《东方杂志》第23卷第2号,1926年1月。

吴宓:《Old and New in China》(《中国的新与旧》)《中国学生》月刊第16卷第2期。

吴宓:《吴宓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吴宓等编《学衡》,上海中华书局,1922。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苏光文:《论“学衡时期”的吴宓》,《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

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第1卷,第1号。

胡适:《编辑后记》(1935年),《独立评论》第142号。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现代评论》四卷,1926。

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陈寅恪:《关于(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卷,中华书局,1992。

章太炎:《訄书》,徐复注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独立评论》第160号。

陈序经:《再论“全盘西化”》,《独立评论》第147号。

章士钊:《农国辩》,1923年11月3日上海《新闻报》。

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梁漱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2。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

钱穆:《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8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钱穆:《晚学盲言》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84。

钱穆:《新亚遗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钱穆:《知识与德性》,台湾,学生书局,1984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余英时:《士史论衡》傅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北正中书局,1987。

徐复观:《西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引自汪学群编《清代学问的门径》,中华书局,2009。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史彼克编《中国大趋势》,华龄出版社,1996。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勒译,商务印书馆,1962。

曼费雷德·波尔:《国企革命》,冯文光译,华夏出版社,199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易社强:《西南联大: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大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8。

温天:《神与物游巧夺天工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中华书局,1992。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刘述先:《朱子在宋明儒学的地位重探》,《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5卷第三期,2008。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张岱年:《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杨振宁:《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来建设》,《海外学者论中国》,华夏出版社,1994。

蒋梦麟:《蒋梦麟自传·西潮与新潮》,团结出版社,2004。

《爱因斯坦文集》(3),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商务印书馆,1979。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汤用彤:《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1922年12月第12期。

樊仲云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上海出版社、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

田文军:《珞珈思存录》,中华书局,2009。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6年第3期。

肖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

吴光:《儒家哲学片论》5,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

郭齐勇:《现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陈筠泉、刘奔主编《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李瑞华主编《儒商读本》外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