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1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图书

Study on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

SSAPID:101-0879-5206-17
ISBN:978-7-5097-997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入手,对中国商业银行此轮不良债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结合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具体成因。同时,围绕不良债权处置探讨制度环境的优化问题,着重选择与不良债权处置密切相关的金融和法律制度环境展开详细论述,并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可采取的具体处置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不同处置方式与不同类型不良债权之间的适配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南昌大学青年学者经管论丛
作 者: 黄茉莉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般理论研究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问题研究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一 2014年不良贷款地区统计数据和分析

   二 2014年不良贷款行业统计数据和分析

   三 2015年不良贷款地区统计数据和分析

   四 2015年不良贷款行业统计数据和分析

   五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的生成过程及发展趋势

   一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的生成过程

   二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一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形成的特点

   二 中国商业银行本轮不良资产的成因

 第三章 中外不良资产处置实践

  第一节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实践

   一 泰国

    1.出售不良资产

    2.债务重组

    3.充实资本金并用之冲销不良资产

    4.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资产

   二 印度尼西亚

   三 美国

   四 斯洛伐克

   五 波兰

   六 东亚各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经验

    1.东亚地区各国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差异

    2.东亚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的经验

  第二节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实践

   一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二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总论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新动向

   一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资产管理公司

    2.银行

    3.信托公司

    4.保险公司

    1.诉讼追偿

    2.催收

    3.债务重组

    4.以物抵债

    5.呆账核销

    6.债转股

    7.不良资产证券化

    8.兼并收购

    9.资本市场联动

   二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动向

    1.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抵押品纳入不良贷款

    2.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继续扩容

    3.发挥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作用

    4.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秃鹰基金

    5.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资产

    6.地方政府债务置换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一 本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背景

   二 本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一)依照市场化原则处置不良资产

    (二)充分发挥不良资产处置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方式盘活不良资产

    (四)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契机实施不良资产处置

  第三节 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一 赛维公司破产重整案概况

   二 案例分析

 第五章 诉讼清收

  第一节 财产保全

   一 银行的担保物权和首次查封

   二 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

   三 超标的保全和续封

   四 可保全财产的甄别

    1.动产

    2.不动产

    3.存款和证券

    4.股权、投资收益

    5.其他财产权利

   五 第三人主张权利与财产保全

    1.买受人

    2.出卖人

    3.持有生效法律文书的案外人

    4.承租人

    5.合法占有财产的第三人

   六 共有财产的保全

   七 财产保全的法院管辖和审理期间财产保全的实施

   八 财产保全期限、效力及轮候保全

  第二节 以物抵债

   一 直接申请执行担保物偿债

   二 协议以物抵债

  第三节 诉讼的时机和诉讼主体的选择

   一 诉讼的时机

   二 诉讼的主体

  第四节 案件审理及公安机关介入

   一 案件审理

   二 公安机关介入

  第五节 执行

   一 司法执行的作用

   二 执行过程中不同类别财产的保全和执行

    (一)不得保全或执行的财产

    (二)不同类别财产的保全和执行

     1.土地使用权

     2.房屋

     3.凭证式国债

     4.专利权

     5.到期债权

     6.军队、武警部队存款

     7.离退休金

     8.证券投资基金

     9.信托财产

   三 诉讼执行案例分析

 第六章 不良资产证券化

  第一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二 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二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

   一 美国

   二 意大利

   三 日本、韩国

  第四节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完善

   一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二 推进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1.选择什么样的不良资产作为开展证券化的切入点?

    2.怎样构建不良资产资金池,如何评估资金池的现金流?

    3.如何规范发行证券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

    4.如何防范不良资产证券化推行过程中的证券化风险传染?

   三 完善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建议

    1.严格防控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兑付风险

    2.进一步明确和调整风险自留比例及资本占用系数

    3.坚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税收中性原则

    4.探索适用的债权转让通知形式

    5.完善抵押、质押变更登记制度

    6.进一步健全增信措施

    7.完善相关会计准则配套制定的规定

    8.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

    9.培育风险对冲工具

    10.完善信托模式下的“真实销售”

    11.排除内部增级的法律障碍

 第七章 债转股

  第一节 中国当前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的背景

   一 债转股:以渤海钢铁为例

   二 中国本次债转股的背景

   三 本轮债转股的主要特点

    1.遵循市场化原则进行债转股

    2.谨慎推进,控制债转股规模和范围

    3.可持股主体扩大

    4.资金来源多元化

   四 本轮债转股可能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外国债转股的实践

   一 各国对债转股的不同态度

   二 外国债转股的具体实践

    1.韩国

    2.波兰

  第三节 中国债转股的法律规定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债转股的有关法律规定

   二 中国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运用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的考量

   一 采用债转股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顺应经济周期进行债转股

    2.结合市场和企业情况选择债转股对象,审慎参与企业经营

    3.对债权人(持股主体)制定市场化激励机制

   二 债转股方式的局限性

    1.地方政府干预和司法效率低下影响债转股进程和最终效果

    2.债转股促进企业重生的作用尚不明朗

   三 采取债转股的考量

本书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入手,对中国商业银行此轮不良债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结合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具体成因。同时,围绕不良债权处置探讨制度环境的优化问题,着重选择与不良债权处置密切相关的金融和法律制度环境展开详细论述,并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可采取的具体处置方式,如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债务资产或企业重组、破产重整等逐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不同处置方式与不同类型不良债权之间的适配性。

1.陈暮紫、刘小芳、杨晓光:《不良资产零回收和非零回收影响因素研究》,《管理评论》2015年第12期。

2.陈学彬:《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博弈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3.崔宏、程凤朝:《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6期。

4.丁述军:《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学术界》2008年第4期。

5.樊纲:《论“国家综合负债”——兼论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范德成、张晓鹏:《基于梯形模糊决策理论的不良资产价值评价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范卫萍、肖健:《美日不良资产专门处置机构的经验教训》,《亚太经济》2000年第4期。

8.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9.高鹤:《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分析框架》,《财经科学》2006年第12期。

10.耿建新、崔宏:《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绩效的影响因素——以长城AMC为例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11.韩克勇:《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12.韩良:《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胡海峰、曲和磊:《试论拍卖机制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统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4.胡建忠:《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研究》,《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15.蒋照辉:《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再探讨》,《上海金融》2015年第11期。

16.李德:《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思路和途径》,《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17.李富有、赵永军、姚栋:《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绩效考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李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功能与不良资产的双重成因》,《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

19.李卫、匡海波:《AMC不良资产债转股期权优化决策模型研究》,《科研管理》2008年第5期。

20.李卫、匡海波、武春友:《AMC不良资产拍卖处置定价决策博弈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1.李晓峰:《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化路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2.李晓宇、张凯、孙万松:《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4期。

23.李亚新:《正面激励: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再处置的制度与技术创新》,《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

24.李志刚:《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补偿方式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第4期。

25.廖国民、刘巍:《银行体制、破产成本与政府担保——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一个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26.廖国民、周文贵:《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三个分析视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7.刘锡良、罗得志:《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信用、金融层面的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28.吕敬文:《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29.庞明:《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信用风险测算研究——基于神经网络》,《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6期。

30.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31.彭惠、李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

32.阙方平、夏洪涛、张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33.谭太平、李艳:《不良资产形成机制文献综述》,《商业时代》2008年第36期。

34.谭兴民、宋增基:《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资产产生与解决途径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

35.童冬华、陈金龙:《现有银行产权制度下的不良资产生成机制》,《财经科学》2006年第9期。

36.王东浩、张秋生、杨晓光:《基于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的模型定价框架》,《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37.王凤玲、王东浩、唐跃、许保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2期。

38.王刚:《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选择和设计》,《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3期。

39.王建军、徐伟宣、张勇:《基于Beta-PERT分布的单项不良资产定价决策》,《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第3期。

40.王洛林、李扬、余永定、王国刚:《泰国:经济恢复过程与不良资产的处理》,《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41.王秀芳:《扭曲制度下的制度扭曲: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案例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42.王一江、田国强:《不良资产处理、股份制改造与外资战略——中日韩银行业经验比较》,《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43.魏成龙:《中国银企不良资产清算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7期。

44.吴国平:《防范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研究》,《法学》2005年第5期。

45.吴丽芸:《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及其处理方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6.谢如东、熊谞龙:《不良资产清理的法律分析》,《法学》2001年第11期。

47.徐芳、汪汀、乔海曙:《入世过渡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48.徐懿:《不良资产处理权市场化竞标机制研究》,《上海金融》2005年第7期。

49.许经勇:《债权转股权的深层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0.阎海亭:《美国RTC运行机制及中国AMC运行环境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51.阎庆民、蔡红艳:《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评价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52.杨红、杨淑娥、张卫东:《基于案例的不良资产处置定价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7期。

53.姚岳、徐泓、张赞军:《不良资产定价模型的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4.叶德磊:《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新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55.于为群:《中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影响》,《经济纵横》2000年第5期。

56.俞乔、赵昌文:《政治控制、财政补贴与道德风险: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57.赵爱玲:《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7期。

58.周兆生:《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责任制:经验与借鉴》,《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59.周兆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7期。

60.朱怀念、唐棣:《试论我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61.朱松华:《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化解进程中的异常行为及其对策》,《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