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7

资金过剩背景下的中国金融运行分析图书

Analysis of China's Financial 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ss Liquidity

SSAPID:101-0776-9073-95
ISBN:978-7-5097-194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分离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走出资金流动性困境》(批文号08AJY006)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最终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和专论。其中,总论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总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剩的界定、成因、效应和对策;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不仅深化了总论部分的认识和结论,而且探讨了一些在总论部分不易(或不便)展开深入分析的重大问题;专论部分以较大篇幅从较为宽广的背景出发,专门分析了资金过剩条件下,货币政策中利率机制效应及其对策选择。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文库
作 者: 王国刚 蔡真
编 辑:蔡莎莎;赵学秀;李风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序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界定和成因分析

   第一节 资金相对过剩的界定和度量

   第二节 海外资金流入并非资金过剩的真实成因

   第三节 资金过剩源于储蓄>资本形成+外贸顺差

  第二章 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资金过剩对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资金过剩对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资金过剩对价格上涨的效应分析

  第三章 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减少外贸顺差:作茧自缚或南辕北辙的选择

   第二节 扩大消费需求:雾里看花与似是而非的主张

   第三节 扩大消费性投资:缓解诸多矛盾的可选之策

 第二篇 分论

  第四章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第一节 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置分析

   第二节 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分析

   第三节 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分析

   第四节 中外央行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链接分析

   第五节 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 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

  第五章 物价变动并非总是货币政策的函数

   第一节 1998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变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函数关系

   第二节 以“通胀”或“通缩”表述物价变动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走出“通胀”或“通缩”的思维误区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股权买价分析

   第一节 历史逻辑:国有银行股权改革的背景

    1.国有银行股权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工作

    2.海外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前景的评价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

    4.中国股市走势

    5.国际影响力

   第二节 背水一战: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的选择

   第三节 时点定价:股份公平交易的市场机理

  第七章 中国股市涅槃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外部紧缩和釜底抽薪引致2008年A股快速下落

   第二节 政府直接调控股市的依据辨析

   第三节 设立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

   第四节 股市泡沫和股值评估的误区

   第五节 重心在于深化体制改革

   第六节 扩大内需中的股市政策选择

  第八章 “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是个虚假论题

   第一节 “国际热钱”概念扩展引致逻辑混乱

   第二节 “国际热钱”流入的路径不清引致胡乱猜疑

   第三节 国际收支项目不清引致估算严重失真

   第四节 缺乏实践常识引致收益估算失实

   第五节 简要的结束语

  第九章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机理分析

   第一节 几个不应忽视的金融现象

   第二节 次贷资产证券化的机理缺陷

   第三节 若干启示和建议

 第三篇 专论

  第十章 广义货币渠道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传统利率渠道的理论及实证检验

   第二节 汇率渠道的理论及实证检验

    一 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二 汇率与出口的变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资产价格渠道的理论及对中国情况的讨论

    一 资产价格渠道理论

     1.托宾q效应

     2.莫迪利安第的财富效应

    二 资产价格渠道传导的实证检验

     1.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至股票市场

     2.股价上升是否引起股票发行数量增加

     3.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财富效应

   第四节 对广义货币渠道的质疑

    一 理论质疑

     1.对于利率传导到金融资产价格的质疑

     2.对资产价格传导到投资领域的质疑

    二 中国的现实情况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分析

   第一节 狭义信贷渠道分析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渠道分析

   第三节 银行风险规避与信贷渠道传导

    一 银行信贷的主要特征

     1.模型的背景

     2.企业家的行为

     3.银行的贷款行为

     4.信贷配给均衡

    二 银行的资产组合管理

     1.模型假设

     2.均值方差分析

    三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货币政策调整对银行行为的影响

     1.银行净值减少对贷款及其利率的影响

     2.存款准备金增加的影响

     3.国库券利率上升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应

    一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分配效应

    二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总供给效应

    三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非对称效应和不可逆性

  第十二章 中国分割经济中的信贷传导机制

   第一节 中国分割经济的特点

    一 实体部门的经济分割

    二 银行体系的经济分割

   第二节 经济分割下银行的信贷行为分析

    一 商业银行的信贷组合管理

     1.模型假设

     2.若干结论及证明

    二 考虑无风险资产的银行资产组合管理

     1.对国有企业信贷依然假定为无风险资产的情形

     2.国有企业信贷存在风险的情形

    三 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组合的影响

     1.提高基准利率的影响

     2.提高准备金的影响

   第三节 分割经济中信贷冲击对实体部门的效应

    一 分割经济中信贷传导的扭曲效应和效率损失

    二 分割经济中信贷传导的稳定机制

  第十三章 分割经济下信贷传导渠道的经验实证

   第一节 向量自回归技术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和参数估计

     1.基本形式

     2.参数估计

    二 脉冲响应函数的基本思想

    三 方差分解的思想

   第二节 实证方法思路及模型变量选取

    一 实证方法的回顾与本文的基本思路

    二 模型变量的选取

     1.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选取

     2.中介变量的选取

     3.最终目标

   第三节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效应

     1.央票发行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没有起到紧缩效应

     2.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副作用

    二 提高贷款利率的效应分析

    三 紧缩政策的综合效应——一个结构分析

     1.紧缩政策的信贷期限结构变化——经验考察

     2.信贷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3.信贷结构的进一步考察——实体部门谁受益了,谁又被配给了

   第四节 放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放松货币政策的总量效应

     1.放松货币政策的表现及信贷走势

     2.放松的货币政策未起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分析

    二 放松货币政策的结构效应——计量验证

    三 放松和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信贷效果总结

     1.总量关系

     2.总量中的结构

     3.两个市场的利率联系

   第五节 商业银行信贷对实体部门的冲击

    一 长期贷款与投资的实证检验

    二 短期贷款对工业增加值的冲击检验

     1.短期贷款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2.短期贷款对不同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第十四章 疏导信贷传导渠道的简要建议

   第一节 推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第二节 推进国债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节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书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分离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走出资金流动性困境”(批文号08AJY006)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最终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和专论。其中,总论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总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剩的界定、成因、效应和对策;分论部分对总论部分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不仅深化了总论部分的认识和结论,而且探讨了一些在总论部分不易(或不便)展开深入分析的重大问题;专论部分以较大篇幅从较为宽广的背景出发,专门分析了资金过剩条件下,货币政策中利率机制效应及其对策选择。

1.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Magnus axegaard,Excess Liqu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frica,IMF,Working Paper,WP/06115.

4.Rasmus Rufer and Vivio Stracca,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ECB.Working Paper Series,No.696.Nov.2006.

5.Thorsten Polleit and Dieter Gerdesmeier,Measures of Excess Liqiudity,ECB Working Paper Series,Aug.2006.

6.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7.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7~8期。

8.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9.夏斌、陈道富:《中国流动性报告》,2007年7月9日《证券时报》。

10.刘锡良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财经科学》2007年第2期。

1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

1.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Magnus Axegaard,Excess Liqu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frica,IMF Working Paper,WP/06115.

3.Rasmus Rufer and Vivio Stracca,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EBC Working Paper Series.No.696,Nov.2006.

4.Thorsten Polleit and Dieter Gerdesmeier,Measures of Excess Liqiudity,ECB Working Paper Series,August.2006.

5.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6.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7~8期。

7.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1.〔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美〕罗纳德·I.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余永定:《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新挑战——兼论目前调控经济运行的9大政策建议》,2007年9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4.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5.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李扬:《中国金融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4.〔美〕安·玛丽亚·缪兰德克:《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朱隽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5.相关网站资料。

1.陈佳贵主编《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9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扬主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4.〔美〕劳伦特·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等。

1.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张五常:《卖桔者言》,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1984。

4.李扬主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王国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庆泉:《中国证券史(1978~1998)》,中信出版社,2003。

4.〔美〕哈里·S.登特:《下一个大泡泡(2005~2009)》,阮一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美〕约翰·S.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04)》,祁斌译,中信出版社,2005。

1.李扬主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3.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工作报告。

4.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编《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标说明》。

1.Fender,Ingo,Nikola Tarashev and Haibin Zhu,“Credit fundamentals,ratings and value-at-risk:CDOs versus corporate exposures”,BIS Quarterly Review,March 2008.

2.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Financial Stress and Deleveraging Macro-Financial Implications and Policy”,October 2008.

3.Krahneny,J.P. and Christian Wildez,“Risk Transfer with CDOs”,28th April 2008.

4.The Committee of European Securities Regulators,“the role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n structured finance”,Consultation Paper,February 2008.

5.“Commission Staff’s Examinations of Select Credit Rating Agencies”,July 2008.

6.钱德拉塞卡尔·C.P.:《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美国次贷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2008。

8.胡海峰、罗惠良:《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研究述评》,《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12期。

1.波涛、徐刚:《股市资金短缺将加剧》,《新财富》2005年第11期。

2.陈飞、赵昕东、高铁梅:《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3.陈磊:《中国转轨时期经济景气的测定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2期。

4.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美〕黄奇辅、李兹森伯格:《金融经济学基础》,宋逢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黄志贤、郭其友:《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演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8.蒋瑛琨等:《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9.金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与供给货币基金组织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胡雪峰、武玉宁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货币数量论研究》,杜丽群、瞿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康立:《重塑中国资本市场的构想》,《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13.〔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周朔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李琼、王志伟:《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检验的再考察》,《南方金融》2007年第4期。

15.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16.李扬、余维彬、曾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17.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8.谭文:《〈新巴塞尔协议〉的市场约束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19.屠孝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2期。

20.〔美〕瓦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王国松:《通货紧缩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5期。

24.王雪标、王志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协整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5.王振山、王志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2期。

26.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27.〔美〕谢弗林·S.M.:《理性预期》,李振宁译,商务印书馆,1990。

28.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29.谢平等:《利率政策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30.〔美〕约翰.G. 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1988。

31.杨凤春、潘振彪:《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辨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2.杨新松:《中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33.殷剑峰:《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6。

34.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5.张春艳:《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贷渠道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6期。

36.赵振全等:《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37.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38.Ando,Albert and Franco Modigliani,“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1):55-84.

39.Balke,N. S. “Credit and Economic Activity:Credit Regimes and Nonlinear Propagation of Shock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82,No. 2 (May,2000),pp. 344-349.

40.Bester,H.(1985),“Screening versu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4):850-855.

41.Bester,H.(1987),“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1:887-899.

42.Bernanke,B. S.(1983),“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3,June,pp. 257-276.

43.Bernanke,B. S. and A. S. Blinder(1988),“Credit,Money,and Aggregate Demand”,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8,No. 2,435-439.

44.Bernanke,B. S. and A. S. Blinder(1992),“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2,September,1992,901-921.

45.Bernanke,B. S. and M. Gentler(1995),“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9(4),27-48.

46.Bernanke,B. S.,M. Gentler and S,Gilchrist(1996),“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8,No.1(February):1-15.

47.Bernanke,B. S. and I. Mihov(1998),“Measuring Monetary Polic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13,August,1998,869-902.

48.Bernanke,B. S. and A. S. Blinder(1988),“Credit,Money,and Aggregate Demand”,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8,No. 2,1988,435-439.

49.Biais,B. and C. Gollier(1997),“Trade Credit and Credit Rationing”,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 10,No. 4,pp. 903-937.

50.Blinder,A. S. and J. E. Stiglitz,“Money,Credit Constraints,and Economic A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No. 1084.

51.Blinder,A. S.(1987),“Credit Rationing and Effective Supply Failures”,The Economic Journal,Vo1.97,No.386,327-352.

52.Christiano,L J. Eichenbaum,M and Evans,C.(1997),“Sticky Price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Models of Money:A Comparis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5804.

53.De Meza,D. and D. Webb(1999),“Wealth,Enterprise and Credit Policy”,The Economic Journal 109:153-154.

54.De Meza,D. and D. Webb(2000),“Does Credit Rationing Imply Insufficient L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8:215-234.

55.Fisher,Irving(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Ⅰ),pp.337-357.

56.Fisman,R and I. Love(2003),“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58,No. 1,2003,353-374.

57.Flemming,J.M(1962),“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IMF Staff Papers,November,9(3),1962,363-379.

58.Frank,M. and Maksimovic,V. (2004),Trade Credit,Collateral,and Adverse Selection (http://www1.fee.uva.nl/fm/PAPERS/tcFeb26_2004,pdf).

59.Gentler,M. and S. Gilchrist(1994),“Monetary Policy,Business Cycles,and the Behavior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09,No. 2.

60.Greenwald,B. and J. E. Stiglitz(1990),“Macroeconomic Models with Equity and Credit Rationing”,in Asymmetric Information,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edited by R. G.Hubbar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1.Hicks,J.(1937),“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Econometrica 5(April):147-159.

62.Hodgman,D.(1960),“Credit risk and credit ration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4:258-278.

63.Jaffee,D. and F. Modigliani(1969),“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850-872.

64.Kashyap,A. K. and J. C. Stein(1994),“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Lending”,in Monetary Policy,N. G. Mankiw,e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5.Kashyap,A. K. and J. C. Stein(1995),“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vol. 42,June,pp.151-195.

66.Kashyap,A. K. and J. C. Stein(2000),“What Do A Million Banks Have to Say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0.No. 3,407-428.

67.Kishan,R. P. and T. P. Opiela(2000),“Bank Size,Bank Capital,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 32,No. 1,pp. 121-141.

68.Mateut,S.(2005),“Trade Credit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Vol. 19,No. 4,pp. 655-670.

69.Mateut,S.,Bougheas,S. and P. Mizen(2006),“Trade credit,bank l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50 pp. 603-629.

70.Mazzoli,M(2002),“Credit Channel and Industrial Firms’ Market Power”,The Manchester School Supplement,2002,16-36.

71.Miles,D.K. and J.B. Wilcox(1991),“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in Green,C. and D. Llewellyn eds.,Surveys in Monetary Economics,225-262.

72.McCallum,J“Credit Rationing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1,No. 4,1991,946-951.

73.Modigliani,F.(1971),“Monetary Policy and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The Linkages,Boston: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9-84.

74.Modigliani,F.(1986),“Life Cycle,Individual Thrift,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lew,Vol.76,No.3,June 1986.

75.Morgan,D. P.(1994),“Bank Credit Commitments,Credit Rationing,and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 26,No. 1,87-101.

76.Morgan,D. P.(1998),“The Credit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Using Loan Commitment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 30,No. 1,102-118.

77.Oliner,S. D.,and G. D. Rudebusch(1996),“Is There a Broad Credit Channel for Monetary Polic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Review,winter,3-13.

78.Robertson,D. H.(1923),“Money”,London:Nisbet Co.Ltd. Cambri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79.Robertson,D. H.(1926),“Banking Policy and the Price Level”,London:P. S. King.

80.Robertson,D. H.(1940),“Essays in Monetary Theory”,London:P. S. King and Son.

81.Robertson,D. H(1957-1959),“Lecture on Economic Principles”,London:Staple Press.

82.Robertson,D. H.(1966),“Essays in Money and Interest”,London:William Collins Sons & Co.Ltd.

83.Romer,C. D. and David H. Romer,“New Evidence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1,1990,149-213.

84.Schreft,S. L. and Villamil,A. P.,(1992),“Credit rationing by loan size in commercial loan markets”,Economic Review,78,3-7.

85.Schmidt-Mohr,U.(1997),“Rationing Versus Collateralization in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Credit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1 (1997)1321-1342.

86.Stiglitz,J. E. and A. Weiss(1987b),“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Credit Rationing”,NBER Working Paper,No. 2164.

87.Stiglitz,J. E. and A. Weiss(1992),“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Credit Marke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Oxford Economic Papers 44:694-724.

88.Tobin,J(1969),“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ournal of Money Credit,and Banking 1,15-29.

89.Williamson,S.D.(1986),“Costly Monitoring,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8,159-179.

90.Williamson,S.D.(1987a),“Costly Monitoring,Loan Contracts,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2,135-145.

91.Williamson,S.D.(1987b),“Financial Intermediation,Business Failures and Real Business Cycl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5,December 119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