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3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图书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in Singapore

SSAPID:101-0698-2637-36
ISBN:978-7-5097-720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决定的。新加坡地处文明发育较为复杂的东南亚区域,深受东西文明的浸染,具有多元文明、多元民族、多元语文的文化特点。作为一个以教育立国的蕞尔小国,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使国家永葆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创造了融汇东西、自成一体的“新加坡式”新文明典范。研究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进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后记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双语教育

   二 华人、华侨、华族

   三 母语

   四 “国语”和“华语”

   五 “华校”、“华校生”和“华文学校”

   六 “英校”、“英校生”和“英文学校”

   七 “受英文教育者”和“讲英语人士”

   八 “马来亚”和“马来西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一)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制定的理念以及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探索

    (二)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内容的研究

    (三)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效果与评价的研究

    (四)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与问题的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一)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制定的理念及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探索

    (二)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内容的研究

    (三)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落实效果与评价的研究

    (四)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与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启蒙与探索(1965年以前)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语文竞争

   一 独立建国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 移民社会的形成与语文竞争

    (一)移民社会的形成

    (二)语文竞争

   三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语文能力的凸显

  第二节 多元民族矛盾与共同语政策的初探

   一 多元民族基本状况

    (一)多元民族与种族

    (二)多元宗教信仰

    (三)多元语文与语文教育

   二 多元民族矛盾与共同语的调整

    (一)各种族、民族的主要矛盾

     1.英国殖民统治者与各被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

     2.各被统治种族、民族之间的矛盾

     3.种族或民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二)共同语政策对民族矛盾的调整

   三 混合学校实验与多元语文平等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多元语文源流教育并存与双语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 多元语文源流教育并存

    (一)华文教育状况

    (二)马来文教育状况

    (三)印度文教育状况

    (四)英文教育的肇始

   二 双语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莱佛士书院对双语教育的探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双语教育尝试

     1.《十年教育发展计划》与母语教学媒介的延续

     2.《五年补充教育计划》与英校大发展

     3.《方吴报告书》与《双语教育白皮书》

    (三)《各党派报告书》与人民行动党早期双语教育政策的特点

     1.《各党派报告书》

     2.人民行动党早期双语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 教育制度的统一与华文中学改制

    (一)学制的统一与华文中学改制

    (二)课程与考试改革的统一

   四 马来亚教育自治与华校双语教育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存与发展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实践(1965~1986年)

  第一节 双语立国和双语建国战略决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一 双语教育政策成为国策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意义

    (二)双语立国与双语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双语立国与双语建国战略的实施

   二 务实的双语教育政策积极配合经济发展需要

   三 共同语的平衡策略

  第二节 生存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循序渐进(1965~1975年)

   一 双语教育的强制施行

    (一)第二语文的强制教育

     1.强化第二语文的课程和考试

     2.简化汉字,减轻负担

     3.改进华文教材

    (二)双语教育效用的强化

     1.开发双语的实用功能

     2.实施人才政策

     3.语文统一有助于社会的团结统一

   二 双语教育政策的循序渐进

    (一)用经济手段扭转新加坡人的语文态度

    (二)把英文打造成为促进民族和谐的灵丹妙药

    (三)营造“学语致用”的社会环境

   三 华语的规范教育与推广

    (一)对“华语”的认知和定位

    (二)用汉语拼音统一华语发音

    (三)华语标准语法与词汇的推广

  第三节 发展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续(1976~1986年)

   一 双语教育成效与双语教育分流制度

    (一)二十年来双语教育政策取得的成效

     1.双语教育政策打造现代教育理念

     2.双语教育政策探索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3.双语教育政策推动了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

    (二)对20年来双语教育的省思

     1.对双语教育方针政策的省思

     2.对双语教育课程内容和师资训练的省思

    (三)对实施双语教育经验的总结

    (四)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实施

     1.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主要内容

     2.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特点

     3.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效果

   二 特选学校与华文教育体系的延续

    (一)特选中学的起步与发展

    (二)双语并重的教育模式

    (三)特选中学的历史意义

     1.一脉相续的华文教育维系了华族的民族文化情感

     2.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契合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环境

     3.巩固和保障了双语教育政策的顺利推行

   三 南洋大学改组与英文教育的独尊

    (一)南洋大学改组的背景

    (二)南洋大学改组的内容与进程

     1.“马来亚化大学”的构想

     2.把南大变成双语大学

     3.从联合课程、联合校园再到合并新校

    (三)南洋大学改组的意义

     1.南洋大学改组使教育打破了“一族独享”的封闭状态,进入了更加开放包容的新境界

     2.联合校园模式探索了教育改造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3.南洋大学改组促进了自身的涅槃与重生

   四 讲华语运动与方言的逐步式微

    (一)讲华语运动的目的

     1.让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

     2.全社会全方位的华语强化教育

     3.以华文文化规范社会道德

    (二)讲华语运动的开展

     1.以“学校语”运动为前奏

     2.明确目标

     3.灵活形式

    (三)讲华语运动的经验

     1.政府重视,全民参与

     2.注意处理好其他民族的情绪

     3.软硬措施并举营造讲华语环境

   五 教育源流的统一与步骤

    (一)畅通非英语源流学生转入英校的途径

    (二)优化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

    (三)逐步变更华校教学媒介语和考试用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腾飞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1987~2007年)

  第一节 双语兴国战略促进经济腾飞

   一 双语兴国战略的提出

    (一)民主呼声日益高涨

    (二)经济高速增长与两大根本性变化

    (三)多元民族跨文化生态融合渐趋成熟

   二 “好政府”的执政理念

  第二节 经济调整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改革与转型(1987~1989年)

   一 统一的教育源流与华文教育转型

    (一)澄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让华语成为有用的语言

    (三)华文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二 信心危机与国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效率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分流与兼顾(1990~1997年)

   一 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与新的双语教育分流制度

    (一)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

     1.改革的基本内容

     2.实施教育保障制度,推行“教育储蓄计划”

     3.改革的成效及特点

    (二)新的双语教育分流制度

     1.新分流制度的具体内容

     2.新分流制度的特点

   二 第一次华文教学改革

    (一)改革的主要因素

     1.语言环境的变迁

     2.华文的经济价值

     3.传承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关于华文教学目标的调整

     2.关于华文教材、课程的改革

     3.关于华文科名称的规范

     4.关于华文师资和人才的培养

     5.关于华文测试和考试

    (三)改革的特点

     1.对华文科名称的规范有利于确立华文科的正确地位

     2.放松了修读高级华文的条件,使华文教育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中培养华文精英

     3.增加了接触华文的时间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4.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减轻了华语学习和教学负担

     5.降低华文学习和考试难度,推动华文教育的普及

   三 讲华语运动的深化与“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一)讲华语运动第二个十年目标的调整

    (二)讲标准华语

    (三)讲华语运动对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1.人民行动党对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态度

     2.从亚洲价值观到共同价值观的转变

     3.共同价值观的提出

  第四节 能力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互补与平衡(1998~2003年)

   一 《理想的教育成果》与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化

    (一)课程与教材改革

    (二)信息教育的强化

    (三)《理想的教育成果》孕育华文教育新变革

   二 第二次华文教学检讨与改革

    (一)华文教学的目标与模式

    (二)具体改革措施与华文课程调整内容

     1.继续放宽修读高级华文的条件,培养更多华文精英

     2.制定更加合理的华文课程标准,改进考试模式

    (三)第二次华文教学检讨与改革的特点

     1.华文课程的继续分流与母语两大使命的明确与强化

     2.更加客观务实地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因材施教”精神的体现

     3.突出分流理念中学生的主体选择性

   三 讲标准英语运动的兴起与成效

    (一)讲标准英语运动的起因

     1.英语始终是新加坡立足世界的优势

     2.“新加坡式英语”的泛滥

    (二)讲标准英语运动的开展

    (三)讲标准英语运动的成效

  第五节 价值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2004~2007年)

   一 第三次华文教学检讨与改革

    (一)第三次华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二)具体改革措施与华文课程调整内容

     1.拟定四种不同的教学目标

     2.具体课程、教材改革和调整内容

     3.教学方法、考试模式以及师资培训的调整

    (三)第三次华文教学改革的特点

     1.把华语由书本语言变成鲜活的生活语言

     2.突出灵活性与兴趣性

     3.华文精英的培养模式更加合理

     4.华文教学程度的降低与华族文化的逐步深入

   二 讲双语运动与双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讲华语运动的第三个十年及成效

    (二)讲标准英语运动及成效

   三 “直通车计划”与双文化课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造新加坡主题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2008年至今)

  第一节 双语强国战略保证重造新加坡目标的实现

   一 “重造新加坡”的执政理念

   二 双语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

   三 “少教多学”的双语教育政策与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全球化导向下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

   一 建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二 小六会考母语比重风波与第四次华文教学改革

    (一)小六会考母语比重风波

    (二)第四次华文教学改革

     1.改革的主要内容

     2.改革的成效

     3.改革的特点

   三 从中央课程到校本课程

    (一)对中央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定义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及特点

     1.校本课程的拾遗补缺,既丰富和充实了中央课程的内容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校本课程体现了双语教育政策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3.校本课程赋予新时期特选学校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四 第三语文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作用及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作用

   一 培育国家文化特质

   二 深化教育改革

   三 开放的教育理念统一独特的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

   四 准确定位双语,奠定和谐稳定根基

  第二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 视双语教育政策为立国之本

   二 中央集权的教育投资紧密配合经济发展

   三 以开放的思维与创新的精神规划双语教育

   四 创造“活”的双语生存环境

 摘要

 序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决定的。新加坡地处文明发育较为复杂的东南亚区域,深受东西文明的浸染,具有多元文明、多元民族、多元语文的文化特点。作为一个以教育立国的蕞尔小国,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使国家永葆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创造了融汇东西、自成一体的“新加坡式”新文明典范。研究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德〕弗劳利安·康马斯:《新亚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法]G.赛代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蔡华、杨保筠译,商务印书馆,2008。

[3][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1999。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5][美]汤姆·普雷特:《李光耀对话录》,张立德译,现代出版社,2011。

[6][日]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郑洁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7]〔新加坡〕王秀南:《星马教育泛论》,东南亚研究所,1970。

[8]〔新加坡〕蔡志礼主编《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9]〔新加坡〕陈志锐:《新加坡华文及文学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新加坡〕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北京出版社,2011。

[11]〔新加坡〕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台湾正中书局,1985。

[12]〔新加坡〕行动报编委会:《人民行动党四周年纪念特刊》,1958。

[13]〔新加坡〕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外文出版社,2001。

[14]〔新加坡〕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联合早报出版社,2000。

[15]〔新加坡〕李光耀:《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

[16]〔新加坡〕李光耀:《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外文出版社,1998。

[17]〔新加坡〕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联合早报出版社,2011。

[18]〔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联邦出版社,1993。

[19]〔新加坡〕刘松涛:《新加坡可以更繁荣》,新华出版社,2012。

[20]〔新加坡〕卢绍昌:《华语论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1984。

[21]〔新加坡〕潘星华:《新加坡教育点评》,创意圈出版社,2006。

[22]〔新加坡〕潘星华:《新加坡教育特写》,诺文文化事业私人有限公司,2008。

[23]〔新加坡〕潘星华:《新加坡校长访谈录》,创意圈出版社,2006。

[24]〔新加坡〕特选学校委员会:《师说——特选学校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特选学校委员会出版,2009。

[25]〔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惹兰加由支部(张合德)编《人民行动党建党宣言》(1954年11月)∕惹兰加由支部庆祝成立八周年纪念特刊——我党政治斗争发展史料集(1954~1967),新加坡。

[26]〔新加坡〕宋明顺:《新加坡青年的意识结构》,教育出版社,1980。

[27]〔新加坡〕宋旺相:《新加坡华人百年史》,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8]〔新加坡〕苏瑞福、薛学了:《新加坡人口研究》,王艳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9]〔新加坡〕王秀南:《东南亚教育史大纲》,东南亚研究所,1989。

[30]〔新加坡〕吴元华:《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景》,创意出版社,2004。

[31]〔新加坡〕吴元华:《母语: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新加坡莱佛士书社,1999。

[32]〔新加坡〕吴元华:《务实的决策——新加坡政府华语文政策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33]〔新加坡〕谢泽文:《从报告书看近年来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改革》,新加坡华文研究会:《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四集》,Panpac Education Private Limited,2006。

[34]〔新加坡〕谢泽文:《新加坡五十年来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一些措施》,新加坡华文研究会:《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五集》,教育出版社,2008。

[35]〔新加坡〕谢泽文:《教学与测试》,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2003。

[36]〔新加坡〕新加坡华文研究会:《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四集》,EPB Pan Pacific,2006。

[37]〔新加坡〕新加坡华文研究会:《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二集》,莱佛士书社,2001。

[38]〔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报告书》,2004。

[39]〔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教育法》,新加坡,1993。

[40]〔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检讨与建议》,1992年3月28日。

[41]〔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新的起点》,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1991。

[42]〔新加坡〕新明日报(新加坡)有限公司:《从李光耀到吴作栋》,新明日报(新加坡)有限公司,1991。

[43]〔新加坡〕许甦吾:《新加坡华侨教育全貌》,南洋书局,1949。

[44]〔新加坡〕许通美:《无论如何良好的政府最重要》,《探索世界秩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5]〔新加坡〕杨松年:《新马文学论争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战前新马文学论争为例的说明》,《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新加坡同安会馆,1994。

[46]〔新加坡〕叶钟玲、朝晖编著《林惠祥南洋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

[47]〔新加坡〕周清海:《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

[48]〔新加坡〕周清海:《文化、智力、性别与双语能力——以新加坡双语教育为例》,谢泽文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9]〔英〕W.G.赫夫:《新加坡的经济增长——20世纪里的贸易与发展》,牛磊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0]〔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王春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1]〔英〕哈·弗·皮尔逊:《新加坡史》,新加坡史翻译小组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

[52]〔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翁燕珩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3]〔英〕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54]〔英〕亚历克斯·朱熹:《新加坡第一》,台湾金陵图书有限公司,1982。

[55]曹惠容:《新加坡教育投资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6]曹云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57]曾玲:《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58]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980。

[59]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岳麓书社,1998。

[60]陈锡礼编《他山之石——前新加坡驻日本、南朝鲜特命全权大使黄望青教授论日本、新加坡经济发展之奥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1]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编《南亚东南亚评论(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2]陈育崧:《椰阴馆文存第二卷》,陈荆、陈育崧编《新加坡华人碑铭集录》,香港大学出版部,未署出版日期。

[63]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

[64]陈之权:《大题小做——新加坡华文课程与教学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5]陈志锐:《新加坡华文及文学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6]陈岳、陈翠华:《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时事出版社,1993。

[67]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北京出版社,2011。

[68]陈荆、陈育崧编《萃英书院募捐芳名碑记》,《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大学出版部,未署出版日期。

[69]董霄云:《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0]冯增俊、卢晓中:《战后东盟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71]傅政罗、王锐、庞荣谦:《亚洲“四小龙”与外向型经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72]郭建军:《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全球化进程(196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3]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英文论文),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74]韩福光、华仁、陈澄子:《李光耀治国之论》,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75]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与英汉语用环境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76]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

[77]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华侨教育》(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84。

[78]孔建勋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族群态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9]李大光、刘力南、曹青阳编著《今日新加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0]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1]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昆仑出版社,2007。

[82]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3]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84]卢艳兰:《新加坡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85]鲁虎:《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6]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上、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87]吕元礼等:《鱼尾狮智慧 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8]潘懋元:《东南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89]彭伟步:《新马华文报文化、族群和国家认同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90]强海燕:《东南亚教育改革与发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1]宋若云:《新加坡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92]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93]汤云航、吴丽君:《新加坡/中国推广普通话比较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94]汪怿:《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比较研究——以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95]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6]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7]王永炳:《挑战与应对——全球化与新加坡社会伦理》,友联书局,2005。

[98]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9]吴英成:《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商务印书馆,2010。

[100]吴云霞:《新加坡小学教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1]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观点》,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2]许小颖:《语言政策和社群语言——新加坡福建社群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103]姚寿广、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4]余定邦、黄重言:《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2。

[105]余强:《国外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6]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7]郑维川:《新加坡的治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8]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9]朱默君:《体验新加坡——27位留学生眼中的中新教育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0]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11]庄善裕:《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1]〔新加坡〕时任新加坡海军少将、教育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张志贤在新加坡中文教师工会成立45周年庆典暨工会会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英文),新加坡,1998年7月6日。

[2]Richard Lee Colvin,《教育是新加坡生存之道》,http://club.lanyue.com/view/48/251389.htm,2014年2月16日。

[3]〔新加坡〕潘星华、杨雪慧:《新加坡特选学校设旗舰课程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7日。

[4]〔新加坡〕李光耀:《“独立后新加坡的适当教育制度”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加坡:《星洲日报》1957年2月28日。

[5]〔新加坡〕杨玉麟:《统一教育政策的成就》,新加坡:《民报》1960年12月31日。

[6]〔新加坡〕李光耀:《在为补选而举行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新加坡:《南洋商报》1961年6月22日。

[7]〔新加坡〕李光耀:《庆祝教师节的致词》,新加坡:《南洋商报》(星期刊)1961年8月6日。

[8]〔新加坡〕李光耀:《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庆祝新大厦落成典礼上的致词》,新加坡:《南洋商报》1964年7月29日。

[9]〔新加坡〕李光耀:《茶阳会馆四机构联庆暨扩建馆校全部落成典礼上的致词》,《南洋商报》1966年11月14日。

[10]〔新加坡〕李光耀:《在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颁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时的发言》,《星洲日报》1977年10月15日。

[11]〔新加坡〕欧进福:《促青少年关注政经社会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1984年7月22日。

[12]〔新加坡〕李光耀:《一人一票制能继续——李总理在丹戎巴葛选区庆祝国庆联欢宴会上的讲话》,新加坡:《联合早报》1984年8月17日。

[13]〔新加坡〕杨荣文:《在国会上的发言》,《联合早报》1991年3月26日。

[14]〔新加坡〕吴作栋:《勿因方便与经济价值抹煞亚洲文化传统》,新加坡:《联合早报》1991年7月27日。

[15]〔新加坡〕杨荣文:《在国会上的发言》,《联合早报》1991年9月26日。

[16]〔新加坡〕新加坡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检讨与建议》,1992年3月28日。

[17]〔新加坡〕严孟达:《告别方言时代之后》,新加坡:《联合早报》1992年9月6日。

[18]〔新加坡〕李显龙:《为迎接21世纪作好准备》,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9月23日。

[19]〔新加坡〕李显龙:《在华侨中学向华中和华初学生发表演讲》,《联合早报》1995年9月23日。

[20]〔新加坡〕《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国民教育启动仪式上的讲话》(英文),1997年5月17日。

[21]李莹:《新加坡华文不太景气》,人民网,2004年2月18日(www.people.com.cn/GB/paper68/11354/1025188.html)。

[22]〔新加坡〕李显龙:《李总理国庆群众大会演讲》,《联合早报》2005年8月22日。

[23]〔新加坡〕李显龙:《讲华语运动开幕式上的讲话》,《华声报》2005年11月24日。

[24]〔新加坡〕王慧容:《落实“少教多学”方针 教育部资助另21学校课程》,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8日。

[25]〔新加坡〕《李总理:赌场不会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新加坡不会变成澳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9月11日。

[26]〔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访谈全文》,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4月13日。

[27]〔新加坡〕《时任新加坡高级政务次长马善高带领一批马来语教师赴文莱达鲁萨兰国实施语言文化浸濡活动时的讲话》(英文),2008年7月25日。

[28]〔新加坡〕潘星华:《华文二语教学法新加坡是最大实验场》,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5月24日。

[29]〔新加坡〕潘星华:《突显各自特点 2012年发展完成所有特选学校将各有旗舰项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9月5日。

[30]〔新加坡〕母语教育总理记者会:《黄永宏:成立母语教育检讨委员会是重视而非削弱双语政策》,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5月12日。

[31]赵琬仪、林诗慧、王珏琪:《总理表态支持反响广 新加坡掀起母语教育大讨论》,中国新闻网,2010年5月13日。

[32]〔新加坡〕陈能端:《麦肯锡探讨全球20个教育体制报告》,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12月1日。

[33]〔新加坡〕周殊钦:《面对竞争 总理要我国教育更上一层楼》,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1月3日。

[34]陈能端:《新加坡母语教育检讨报告出炉 教学考试方式将调整》,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20日。

[35]〔新加坡〕潘星华:《特选中学保住优秀华校》,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12月18日。

[36]〔新加坡〕《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在第六届教师大会上的讲话》(英文),2012年5月31日。

[37]〔新加坡〕黄永宏:《各国CEO评本地大学生弱点》,新加坡:《我报》2012年9月1日。

[1]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2005。

[2]王林昌:《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利弊分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李岩、杨文君、张玮玮:《新加坡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及启示》,《中医教育》2011年第11期。

[4]柳水平:《试析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本理念》,《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6]陈文:《新加坡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南亚纵横》1995年第1期。

[7]于丹、周先进:《新加坡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的特点与经验》,《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8]曹惠容:《试析新加坡实现人才立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资料》,2012。

[9]李国娟:《新加坡中小学开展“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2期。

[10]张培:《“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教育》,《河南教育》2011年第4期。

[11]陈玉清:《明.新加坡双语教育与华人语言习惯和态度的变迁》,《集美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12]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语用环境及语言转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3]李露、邓剑:《新加坡高等教育“钻石体系”的竞争优势及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期。

[14]杨玮玉:《新加坡(2000—2009年)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3期。

[15]王学风:《面向21世纪的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6]王敏:《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多层面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期。

[17]霍利婷:《新加坡“学校家庭教育计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

[18]黄明:《新加坡华文学校教育体系消亡的原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9]李宏伟、陈友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探析》,《成人教育》2010年第5期。

[20]徐颖:《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1]陈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22]吴晓平:《上海与新加坡教育行政部门比较及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期。

[23]陶也青:《提升教育的品质——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启示》,《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第3期。

[24]武小军:《新加坡教育政策及社会效力对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6期。

[25]宋火金:《新加坡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4期。

[26]《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概述》,《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7期。

[27]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8]牛欣欣、洪成文:《“入世”后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29]《2001年新加坡教育改革概况》,《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4期。

[30]《对新加坡教育的一些反思》,《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2期。

[31]周聿峨、曾品元:《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2]曹惠容:《新加坡教育投资政策的特点——兼论其成功的原因》,《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33]胡光明:《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4]〔新加坡〕李元瑾:《从新加坡两次儒学发展高潮检视中国、新加坡、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互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35]杨沐:《李光耀和朴正熙的治国思想比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6]刘宏:《论二战后新加坡华人社团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的视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7]杨敏虹:《剖析新加坡国立大学优质生源选拔机制后的思考》,《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38]孟瑞霞:《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9]袁锐锷、李阳秀:《新加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探讨》,《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40]徐悦仁、刘素民、王默茵:《新加坡教育与儒家文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1]钟志勇:《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历史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42]王灵芝:《儒家伦理思想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中的升华及启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3]邓秀华:《日本、新加坡的德法兼治特色及启示》,《新东方》2004年第6期。

[44]李静:《新加坡基础教育分流制度的演变及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45]张虹:《新加坡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策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6]卢千奇:《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私立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7]夏裕富:《关于新加坡教育文化的思考》,《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8]桂平辉:《新加坡的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9]韦冬雪:《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0]王学风:《新加坡的和谐教育政策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51]高云、侯萍萍:《新加坡成功教学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2]洪玉、徐美云:《新加坡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第10期。

[53]茹宗志:《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新动向述评》,《比较教育》2007年第6期。

[54]黄建如:《新加坡发展终身学习体系的借鉴意义》,《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55]韦红:《新加坡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元一体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6]〔新加坡〕吴伟彬、陈惠萍:《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政策与实践》,《城市观察》2011年第1期。

[57]〔新加坡〕黄镜波:《宁阳学校史略》,《新加坡宁阳会馆130年纪念特刊》,新加坡:宁阳会馆,1952。

[58]胡光明:《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Kum Chee Than. Many Pathways,One Mission:Fifty Years of Singapore Education,Singapore:Ministry of Education,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2007.

[2]Singapore Teachers’Training College:150 Years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3]Xu Daming Chewcheng Hai ChenSongcen,A Survey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Community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Barcan,Alan,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5]Blaug,Ma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Penguin Books,1970.

[6]Buchanan,James,Devletogiou,Nicos. Academia in Anarchy,Basic Books,1970.

[7]Butts,R.F.,A Cultural History of Education,McGraw-Hill,1947.

[8]Chipman,Lauchlan,Liberty,Equality and Unhappiness,The 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1978.

[9]Clark,B.R.,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Elsevier,1998.

[10]Connell,W.F.,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0.

[11]Currie,J.Introduction.In Currie,J.,J.Newson,Universities and Globaliza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Sage Publications,1998..

[12]Currie,Jan.,Thiele,Bev.,Harris,Patricia.Gendered Universities in Globalized Econnomies:Power,Careers,and Sacrifices,Lexington Books,2002.

[13]Green,Madeleine,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Views from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The Oryx Press,1997.

[14]Hall,Stuart,Jacques,Martin,New Times:Changing Face of Politics in the 1990’s,Lawrence & Wishart Ltd.,1989.

[15]Halsey,A.H.,Lauder,Hugh,Brown,Phillip,etc,Education:Culture,Economy,and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6]Heald,D.,Public Expenditure:Its Defence and Reform,Oxford:Martin Robertson,1983.

[17]Karmel,P,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Education,Cheshire,1962.

[18]Mauch,James E.,Paula,Sabloff,Reform an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Garland Pub.,1995.

[19]McCallum,D.,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Merit,London:Falmer,1990.

[20]Miliband,D.,Markets,Politics and Education,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91.

[21]Partridge,P.H.,Tertiary Education:Society and the Future,Angus&Robertson,1965.

[22]Slaughter,A.,Leslie,I.I.,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3]Taylor,Sandra,Rizvi,Fazal,Lingard,Bob,etc.,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Routledge,1997.

[24]Teather,David C.B.,Higher Education in a Post-Binary Era:National Reforms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9.

[25]Tierney,William G.,The Social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Garland Publishing,1996.

[26]Trow,Martin.,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

[27]Rita Elaine Silver,The Discourse of Linguistic:Language and Economic Policy Planning in Singapore,Language Policy,No.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