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Profound Challenges and Effective Ways to Stabilize Poverty Alleviation

SSAPID:101-0673-7868-26
ISBN:978-7-5201-4102-4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社会普遍关注改革开放40年成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新进展。扶贫开发是近几年改革创新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为此,《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8)》以“稳定脱贫的深层挑战与有效途径”为主题,集中反映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制度变革与机制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聚焦构建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着力提升脱贫质量的创新实践。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减贫研究书系·智库报告
作 者: 陆汉文 黄承伟
编 辑:单远举;陈红玉;季中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出版说明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

 后记

 导论

 第一章 困境与挑战: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及其治理

  导言

  一 案例村的基本情况

   (一)SH村基本情况

   (二)农户的贫困状况

  二 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土地纠纷与搬迁意愿不强

   (二)产业发展缺乏规划,集体经济较弱

   (三)基层组织能力较弱

  三 深度贫困产生的原因

   (一)整体性经济欠发达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农户文化资本缺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缺乏

   (三)转移性就业的困境与社会排斥

   (四)传统观念的束缚

  四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第二章 产业扶贫的治理结构与有效途径

  导言

  一 案例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挑战

   (一)LB村基本情况

   (二)LB村产业扶贫面临的多重挑战

    1.产业扶贫的自然资源挑战

    2.产业扶贫的地理区位挑战

    3.产业扶贫的基础设施挑战

    4.产业扶贫的人力资源挑战

   (三)LB村脱贫攻坚情况

  二 案例村产业扶贫模式及治理结构

   (一)LB村扶贫产业探索与产业扶贫模式

    1.旱藕产业扶贫:村庄政治精英+村级加工厂+贫困农户

    2.瑶山牛产业扶贫:政府+公司+村庄政治精英+合作社+贫困农户

    3.两性花毛葡萄产业扶贫:村庄经济精英+合作社+贫困农户

   (二)产业扶贫的治理结构与治理主体

    1.LB村产业扶贫的治理结构

    2.两性花毛葡萄产业扶贫治理主体的结构关系

  三 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

   (二)产业化扶贫主体的结构关系

    1.政府的结构关系

    2.市场主体的结构关系

    3.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关系

    4.村庄经济精英的结构关系

    5.贫困农户的结构关系

  四 结论与思考

   (一)简要结论

   (二)思考与讨论

 第三章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干部下乡与空心村的产业发展

  导言

  一 案例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的深层挑战

   (一)GZ村基本情况

   (二)人口外流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深层挑战

    1.人口外流背景下产业发展困境的表现

    2.产业发展困境对村庄脱贫攻坚的阻滞

  二 干部下乡与空心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合作社: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与管理

   (二)多种产业扶贫项目: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三)产业扶贫项目具有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四)多渠道销售农产品:降低市场销售风险

  三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二)初步思考

 第四章 从依赖政策补贴脱贫向获取工资性收入致富的转变

  导言

  一 案例村的现实困境与脱贫挑战

   (一)DX村基本情况

   (二)DX村的现实困境与脱贫挑战

    1.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农业优势难以确立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村民谋生技能缺失

    3.干部与村民缺乏发展观念

  二 “政策+产业”的双向驱动:案例村反贫的主要路径

   (一)要素集中:因地制宜推进整村易地搬迁

    1.科学制定搬迁规划

    2.集中统一部署搬迁和安置工作

   (二)政策引领:战略机遇与区位条件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1.紧握发展战略机遇

    2.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

   (三)产业驱动:由“小农经营”到“产业共同体”

    1.化集体土地资源为集体经济效益

    2.引进支柱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3.倚靠优势资源就近转移就业

   (四)协调可持续:脱贫成效的巩固与收入增长方式的多元化

    1.不断巩固和完善易地搬迁的后续管理工作

    2.升级村务治理,引导村民共建幸福家园

    3.开发生态资源,减少村民的政策依赖

    4.打造“生态+人文”发展新模式

  三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1.新型集体化道路是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3.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扶贫是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五章 社区组织化: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

  导言

  一 案例村基本情况及脱贫攻坚的深层挑战

   (一)XM村基本情况

    1.转移性支付方面

    2.教育方面

    3.医疗方面

    4.产业方面

    5.劳务输出队方面

   (二)XM村脱贫攻坚的深层挑战

    1.区位劣势

    2.基础设施落后

    3.传统思想的束缚

    4.市场发育不完善

  二 社区组织化:案例村实现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

   (一)联户放牧:用于提高养殖效率

   (二)成立村经合组织:用于发展村庄经济

    1.人工草场

    2.商店、招待所和茶馆

    3.村经合组织的实践效果

   (三)成立劳务输出队:解决闲置劳动力问题

  三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二)初步思考

 第六章 村级统合治理:南疆地区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

  导言

  一 案例村基本情况及贫困成因

   (一)村庄基本情况

   (二)村庄致贫的原因

    1.村民发展生产的条件不足

    2.劳动力少且自身发展能力弱

  二 村级脱贫的中流砥柱

   (一)村级人员组织机制架构

   (二)村级事务工作机制架构

   (三)统合治理下村党组织优势地位的凸显

  三 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做法

   (一)统合村庄共同体之下的稳定脱贫环境

    1.规范“四项活动”

    2.深入日常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3.乡村新风初养成

   (二)集中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完善村级统合下的基本公共服务

    2.强化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

    3.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工程

   (三)统合资源,重点发展扶贫产业

    1.统合资金,提升产业结构

    2.开发人力资源,加大转移就业力度

  四 稳定脱贫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五 结论与思考

 第七章 红白理事会:精准扶贫实践中自组织参与治理的运行模式

  导言

  一 红白理事会成立的背景

   (一)“无事酒”成“疯”

    1.“无事酒”成“疯”的表现

    2.整“无事酒”的不良影响

   (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三)政府政策支持

  二 红白理事会的发展与运行模式

   (一)红白理事会的萌芽

   (二)红白理事会的治理初探

   (三)红白理事会参与治理实践

    1.红白理事会的发展状况

    2.红白理事会的运行模式

   (四)红白理事会的发展成熟

  三 红白理事会的治理成效

   (一)建设文明乡风

    1.有效整治“无事酒”

    2.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拉近干群关系

   (二)推进精准脱贫

    1.减轻村民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2.解放劳动力

    3.推动精神扶贫

   (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1.发挥自治力量

    2.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四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内外联动”:激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的实践

  导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贫困群体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一)能力和观念影响贫困群体对扶贫产业的有效参与

   (二)扶贫政策与民风民俗的冲突

   (三)贫困户素质不高导致政策依赖性强

  三 “内外联动”激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

   (一)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化产业

    1.强化贫困户“造血”能力

    2.整合贫困户广泛参与

    3.借培训为主体“增能”

   (二)建立激励性动员机制

    1.积分式惠民超市:“自助式”扶贫福利获取

    2.“三信三爱”:以基层党建提升扶贫整合效能

  四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九章 “三会”:精神扶贫的创新探索

  导言

  一 案例村基本情况及精神扶贫实践背景

   (一)村庄基本情况

   (二)精神扶贫的背景

    1.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2.部分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弱

    3.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参与度低

  二 “三会”运行模式及效果

   (一)村民知情大会

    1.运行模式

    2.制度体系

    3.运行效果

   (二)“两户”见面会

    1.运行模式

    2.运行效果

   (三)“三说三抓”

    1.运行模式

    2.制度体系

    3.运行效果

   (四)“三会”的运行逻辑

    1.参与机制

    2.相互关联与体系化

  三 结论与思考

   (一)小结与反思

   (二)政策建议

    1.完善贫困治理理念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3.深入推进“三会”活动

    4.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第十章 农村光棍群体贫困的生成逻辑与过程

  导言

  一 案例村及光棍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JC村基本情况

   (二)JC村光棍群体的基本情况

   (三)分化的图景:光棍的日常生活风格呈现

    1.居住模式以及空间配置

    2.饮食消费

    3.自我形象管理

    4.文化方面的投入

  二 光棍群体日常生活的区隔

   (一)日常生活的交往区隔

   (二)仪式人情中的交往区隔

   (三)村庄政治参与区隔

  三 光棍群体的贫困过程

   (一)弱势累积的第一阶段: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弱势累积的第二阶段:本体性价值缺失,人生任务消解

   (三)弱势累积的第三阶段:人生任务缺失与自我区隔,退出村庄竞争

   (四)弱势累积的第四阶段:自我隔离与被隔离双重作用,发展机会减少

   (五)弱势累积的第五阶段:被内化的惯习再生产,失去发展动力

  四 结论与思考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出版说明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编辑委员会

 文前辅文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自2016年至2021年按年度出版,旨在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和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历史节点联合推出的智库报告。与《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主要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不同,本报告主要采用行动分析、事件分析的方法,以运用个案访谈、座谈会、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村庄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相关档案材料,试图真实呈现村庄贫困的事实和反贫困的真实历程,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解析脱贫攻坚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柏振忠:《民族地区脱贫的制约因素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3]蔡昉、陈凡、张车伟:《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蔡莉英:《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行政管理》2017年第5期。

[5]蔡志海:《个体化时代下农村贫困的应对方式》,《开发研究》2017年第3期。

[6]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7]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8]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陈全功、程蹊:《精准扶贫的四个重点问题及对策探究》,《理论月刊》2016年第6期。

[10]陈桐生:《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现代哲学》1999年第4期。

[11]陈耀:《国家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3期。

[12]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成兆文:《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社科纵横》2017年第9期。

[14]达凤全:《从实际出发,繁荣民族经济——昭觉农村调查》,《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10期。

[15]底瑜:《当代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选择与重构——以四川省巴中市“巴中新村”为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16]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7]冯道杰:《集体化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

[18]冯仕政:《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1—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9]冯伟林、李树茁:《生态移民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农户禀赋的视角》,《农村经济》2016年第9期。

[20]傅帅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思考——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1]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22]耿宝江、庄天慧、彭良琴:《四川藏区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与微观机理》,《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23]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

[24]顾海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新视野》2017年第2期。

[25]贺立龙等:《如何提升易地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实效——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村户调查》,《农村经济》2017年第10期。

[26]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27]贺雪峰:《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散论》,《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8]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9]胡慧旋:《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转型分析》,《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0]胡守勇:《共享发展视角下产业扶贫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31]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2]积石山县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村民知情大会的意见》(积县委办发〔2016〕128号),2016年12月27日印发。

[33]积石山县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拓展“两户”见面会的意见》(积县委办发〔2017〕18号),2017年3月27日印发。

[34]江立华、肖慧敏:《心理健康与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新途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5]蒋超:《集体果真或如何不朽?——对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的一种解读》,《中国研究》2007年Z1期。

[36]敬莉:《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新疆为例》,《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3期。

[37]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8]李峰、王新霞、贾小玫:《从集体化到新型集体化: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研究文献的综述》,《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39]李国和:《传统观念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理论月刊》2003年第1期。

[40]李海金、罗忆源:《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创新——以武陵山区为例》,《中州学刊》2015年第12期。

[41]李君、陈长瑶:《社会转型期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当代经济》2013年第7期。

[42]李茂林:《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反贫困策略》,《经济导刊》2010年第2期。

[43]李萍、李飞:《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有效治理》,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421/c40531-29227256.html,2017年4月21日。

[44]李树茁、孟阳:《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2017年第4期。

[45]李霞:《考察美国菲尼克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思考》,《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46]李小云:《把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贵阳日报》2017年8月9日,第6版。

[47]李小云:《冲破“贫困陷阱”: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学术前沿》2018年14期。

[48]李学军:《新疆南疆三地州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问题研究》,《新疆社科论坛》2016年第6期。

[49]梁昊:《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财政研究》2016第3期。

[5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1]林书成:《锁定目标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载中共凉山州委政策研究室编《学习与研究——凉山州领导干部调研文汇(2015)》,2016。

[52]刘合光:《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联》,《改革》2017年第12期。

[53]刘林、李光浩:《连片特困区少数民族农户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西部论坛》2007年第1期。

[54]刘七军、李昭南:《精准扶贫视角下连片特困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55]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56]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16年第7期。

[57]陆汉文:《我国扶贫形势的结构性变化与治理体系创新》,《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2期。

[58]陆汉文:《脱贫如何不降标准不吊胃口》,《人民日报》2018年1月29日。

[59]陆汉文、梁爱友:《第三方评估与贫困问题的民主治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60]罗绒战堆:《藏族地区“惜杀惜售”问题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61]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62]莫光辉、张菁:《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63]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7。

[64]渠鲲飞、左停、王琳瑛:《深度贫困区技能扶贫运行困境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65]沈万根、马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

[66]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署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意见》(审办农发〔2016〕68号),2016年5月16日。

[67]苏芳、尚海洋:《农村空心化引发的新问题与调控策略》,《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8]苏海红、杜青华:《“十三五”期基于精准脱贫视角的青南藏区产业脱贫路径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9]苏毅清:《扶贫易地搬迁不能“以搬代劳”——广西武鸣3个易地搬迁贫困村发展现状调查》,《中国扶贫》2015年第14期。

[70]孙斌栋、郑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人文地理》2014年第5期。

[71]孙立平、晋军、何江穂、毕向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2]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73]谭贵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回顾与前瞻》,《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4]谭婷:《“合作模式”下社区民间组织的运行逻辑——以上海市W老年协会为例》,《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

[75]滕中平:《区域经济视角下探索构建安宁河河谷经济带升级版》,载中共凉山州委政策研究室编《学习与研究——凉山州领导干部调研文汇(2015)》,2016。

[76]万君、张琦:《“内外融合”:精准扶贫机制的发展转型与完善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77]万良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78]汪磊、汪霞:《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演化及其对增收的贡献度分析——基于贵州省的调查研究》,《探索》2016年第6期。

[7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80]王宾、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山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来自重庆市的调查》,《农村经济》2017年第10期。

[8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82]王平、刘俊浩、苗海民:《新常态下西北边境多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增收实证分析——以新疆塔城地区为例》,《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第1期。

[83]王启梁:《乡村社会中的多元社会控制:“分裂的整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4]王倩倩、张红:《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村庄治理困境——基于关中Y区的调研》,《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85]王淑良、岳昕、于巍巍等:《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研究综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

[86]王湘琳:《农民发展能力: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87]王小林、高睿:《“在脱贫攻坚中聚焦妇女发展”专家笔谈——农村妇女脱贫:目标、挑战与政策选择》,《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6期。

[88]王永平等:《欠发达地区易地搬迁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从贵州扶贫主题调研引发的思考》,《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1期。

[89]王子成、赵忠:《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90]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91]吴海鹰、马夫:《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2]吴稼稷:《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93]吴玲:《论集体主义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基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94]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7年第17期。

[95]向玲凛、邓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动态评估》,《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96]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7]徐平、张群:《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西藏江孜县班觉伦布村为例》,《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98]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统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99]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00]徐志明:《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乡镇经济》2008年第9期。

[101]杨贵华:《自组织:社区能力建设的新视域——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2]杨龙、徐伍达、张伟宾等:《西藏作为特殊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多维贫困测量——基于“一江两河”地区农户家计调查》,《西藏研究》2014年第1期。

[103]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理论月刊》2005年第3期。

[104]杨志恒、黄秋昊、李满春等:《产业扶贫视角下村域空间贫困陷阱识别与策略分析——以湘西保靖县为例》,《地理科学》2018年第6期。

[105]姚俭建、岑文忠:《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探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6]叶祥松、罗海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初探——“农联”模式化的改革道路》,《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107]余德华、黄镇根:《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08]余练:《多重边缘者:基于对D村光棍群体社会地位的考察》,《南方人口》2011年第6期。

[109]岳映平、贺立龙:《精准扶贫的一个学术史注角:阿马蒂亚·森的贫困观》,《经济问题》2016年第12期。

[110]宰学明、杨长俊:《以狠刹大操大办为切入口 推进移风易俗 重塑淳正民风》,《理论建设》2018年第1期。

[111]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12]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和对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13]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改革》2017年第12期。

[114]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115]张和荣、郭占锋:《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外流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以云南大理达村为例》,《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第20期。

[116]张京祥:《国家—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基于“国家战略区域规划”视角的剖析》,《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5期。

[117]张琦:《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人民论坛》2018年第8期。

[118]张庆红、阿迪力·努尔:《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分析——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2期。

[119]张赛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8期。

[120]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2期。

[121]张秀梅:《聚力乡风文明 助推乡村振兴》,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19d/1_n/201806/t20180613_4721031.shtml,2018年6月13日。

[122]张营为:《关于对口援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西藏研究》2016年第1期。

[123]张永亮:《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124]张运通、苏晓雅、阎紫薇:《文化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10期。

[125]赵和楠、侯石安、祁毓:《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难点与改进建议——基于四省民族贫困区的调查》,《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2期。

[126]赵慧峰、李彤、高峰:《科技贫困的“岗底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2期。

[127]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28]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9]周晶:《中心—边缘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30]周林刚:《论社会排斥》,《社会》2004年第3期。

[131]周鲁耀:《“统合治理”:地方政府经营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32]周晓虹:《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中国研究》2005年第1期。

[133]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哲学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1期。

[13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5]周晔馨、叶静怡:《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南方经济》2014年第7期。

[136]朱金鹤、崔登峰:《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3期。

[137]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138]左停、徐加玉、李卓:《摆脱贫困之“困”: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39]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1]Alkire,S.J.,“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2011,95(7).

[2]Atkinson,T.,“Social Exclusion,Poverty and Unemployment,”in Atkinson,A.B.and Hill,J.(eds.),,Centre for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8.

[3]Dercon,S.,“Rural Poverty:Old Challenges in New Contexts,”,2009,24(1).

[4]Gray,L.C.and W.G.Moseley,“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Pover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2005(1).

[5]Jyotsna,J.and Martin,R.,“Spatial Poverty Traps?”in ,The world Bank,1997.

[6]Silver,H.,“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digms,”,1994,133(5).

[7]Silver,H.,“Reconceptualizing Social Disadvantage:Three Paradigms of Social Exclusion,”in Gerry R.,Charles G.and Jose B.Figueiredo(eds.),,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