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

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图书

SSAPID:101-0627-2511-68
ISBN:978-7-80230-66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们从中外文化互动的角度,对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泉州诸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珍贵文化遗存,既有宏观上的研究,也有微观上的分析,有的学者还就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事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冀平
编 辑:赵慧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一

 序二

 全球化、人类学与中国文化

  一 全球化现象与论述

   (一)经济交换——自由化跨国市场经济

   (二)政治交换——民主化、国际化政治规范

   (三)文化交换——符号、价值、风尚与信息系统的普遍化

   (四)人类社会适应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 全球化的争议与困境

   (一)资源的竞争、控制、挪用与过度开发

   (二)财富与得益的不平均,20%为得益者,80%为受害者

   (三)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与创伤,气候的剧变与疾病灾害的频仍

   (四)政治文化霸权的扩张,引起恐怖暴力以及族群仇视、宗教冲突

   (五)族群文化特色的丧失,多元文化理想的破灭

   (六)人类种族永续存在的忧虑与怀疑

  三 全球化争议引起的反思

   (一)人类种族兽性vs.人性的反思

   (二)人类文化本质的反思

   (三)人类族群关系的反思

   (四)宗教信仰本质的反思

  四 人类学的解答方案

   (一)“Man makes himself”人为万物之灵?

   (二)文化本质的人类学检讨

   (三)连续与断裂的文化理念

   (四)人类学的族群观

   (五)宗教信仰的包容与排斥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略论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

   (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纽带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非各国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

    2.从海上丝绸之路移居海外的华侨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1.中外科学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和传播

    2.中外宗教文化主要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

   (一)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条件

    1.优良的港湾

    2.发达的造船业

    3.先进的造船技术

    4.繁荣的经济腹地

  二 促进泉州港发展的措施

   1.鼓励海外贸易

   2.加强市舶管理

   3.整肃吏治

   4.税收合理

  三 泉州港的繁盛

   1.国外航线和交往国家的增多

   2.进出口商品繁多

   3.科技文化交流繁荣

  四 明清时期泉州港的变化

 全球化与闽南文化

  一 适应环境,尊重异质文化

  二 拼搏进取,传承、展示、推广优秀中华文化

  三 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发展世界文化

 刺桐港考证及其申报“世遗”的文化意义

  一 从刺桐港的名称找起

  二 从泉州古城的变迁找起

  三 从泉州湾宋代沉船找起

  四 从后渚港曾为元兵的军事用港找起

  五 从市舶司所在位置找起

  六 刺桐港与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七 “光明之城”是“商业主义之城”

  八 泉州宗教遗存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历史印证

 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互动

  一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 关于国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三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四 结语

 “泉州学”·跨文化研究·文化并存

  一 “蓝蓝的泉州湾”

  二 文化的组合性格

  三 历史的面相

  四 “华夷”之间

  五 自大的类别

  六 “海”的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多元文化

  一 舟船文化与闽越文化

  二 多种宗教并存与多元文化

  三 海外交通著作与海洋文化

 古代泉州与大食商人

  一 泉州与大食国海上交往之概述

  二 大食商人在泉州的贸易品

  三 泉州市舶司的建立对大食人在泉州经商的影响

  四 泉州通淮街清真寺的来历及建筑风格

 泉州港是中国的“阿拉伯走廊”

  一 关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灯塔的描写

  二 关于埃及金字塔的描写

  三 对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描述

  四 对航海地理认识的扩大

   (一)关于茶弼沙

   (二)关于西西里岛

   (三)关于的黎波里城

  五 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共有的航海文化

  六 郑和下西洋与阿拉伯

 试谈泉州与阿拉伯的文化互动

 悠久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融合

  一 多元音乐文化的积淀——泉州南音

   (一)琵琶

   (二)尺八

   (三)关于指谱《普庵咒》

   (四)关于南音中的域外音乐成分

  二 宋元南戏的遗响——泉州戏曲

  三 外传与回归

 南音在南洋

  一

  二

   (一)菲律宾

   (二)马来西亚

   (三)印度尼西亚

   (四)新加坡

   (五)文莱

   (六)缅甸

  三

  四

  五

 泉州的陶瓷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互动

  一

  二

  三

   (一)表现上流社会的休闲活动

   (二)表现西洋人家庭生活的场面

   (三)表现骑士风范

   (四)小件摆设或玩具

   (五)有关基督教的题材

  四

 宋元泉州两方基督教(景教)墓碑研究

  一 泉州景炎二年王氏十二小娘立基督教(景教)墓碑

   (一)墓碑状况介绍

   (二)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

   (三)该碑属二次葬或合葬重立墓碑的问题

   (四)墓主属宋属元的问题

   (五)该墓碑发现的意义

    1.该墓碑是泉州发现的纪年最早的基督教墓碑

    2.该墓碑墓主为长江以南福建泉州的汉人基督教徒

    3.该碑证实在南宋中后期,泉州港就有基督教(景教)的流行

    4.亲人合葬为中国古代的葬俗,二次葬亦为中国的葬俗

    5.该墓碑的十字架与祖先崇拜共处

  二 泉州元代帖迷答扫马等立失里门的基督教(景教)墓碑

   (一)墓碑情况描述

   (二)墓碑研究情况介绍

   (三)墓碑文字释读

   (四)关于立碑人“扫马”的问题

    1.关于马氏族源和宗教信仰

    2.关于汪古部的文字

    3.从聂思脱里基督教徒名字看

   (五)关于基督教徒阔里吉思在泉州任职的问题

   (六)关于失里门和帖迷答名字的问题

   (七)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的主教设于何时的问题

   (八)本墓碑发现的意义

    1.秦教、也里可温等两个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的名称同时出现于一方墓碑上,这种现象为历来所仅见

    2.泉州基督教(景教)、天主教和摩尼教(明教)在元廷的地位问题

    3.元皇庆二年(1313),是泉州港基督教(景教)、天主教、明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等外来宗教兴盛的里程碑

    4.由本墓碑铭文引发出来的元代蒙古人、回鹘人的基督教(景教)徒到泉州任官的问题

  三 结论

  四 附录

   村山七郎致郭沫若函

 试论宋元时期泉州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一 泉州港是中世纪一个多民族互相融合、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市

  二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中西文明交流中起着独特作用

  三 中世纪的泉州港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点和国人了解海外文明的“世界之窗”

  四 泉州港是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对人类海洋文明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的石梁桥*

  一 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石梁桥建造概况

  二 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石梁桥建造技术

   (一)大型石梁桥建造增多

   (二)桥中石梁的跨越能力不断提高,桥下净空成倍增加

   (三)施工技术上的重大发展

  三 南宋泉州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主要原因及其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略论明清时期泉州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

  一 一衣带水两东石

  二 明清入台开发宝岛

  三 海峡对渡贸易往来

 泉州穆斯林后裔的历史记忆和理性选择

  一 泉州回族、陈埭丁氏家族和历史记忆

  二 理性选择和生存策略

  三 陈埭正逐渐成为多元文化之地

  四 结语

 20世纪上半叶泉州与海外华侨教育的互动

  一 20世纪上半叶泉州侨办侨助学校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泉州侨办侨助学校的萌芽和兴起时期(19世纪后期至民国初年)

   (二)泉州侨办侨助学校的蓬勃发展时期(1912~1937)

   (三)泉州侨办侨助学校的衰落与恢复期(1937~1949)

   (四)侨办学校的家族性与超家族性

  二 泉州籍华侨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一)泉州籍华侨在侨居地兴学背景及其贡献

   (二)泉州籍知识分子对海外华侨教育的贡献与影响

  三 结论

 试析泉州民间信仰的人文特征

  一 人的神化

  二 泛神信仰

  三 结语

 广泽尊王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

  一

  二

   (一)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深厚感情

   (二)弘扬中华文化

   (三)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

 泉州法石古船试掘简报和初步探讨*

  一 古船的地理位置

  二 古船后部四个舱位的情况

  三 试掘现场的地层情况和出土物

   (一)陶瓷器

   (二)木器

   (三)果核

   (四)贝壳

  四 几点认识

   (一)关于古船的年代问题

   (二)初步确定这是一艘属于福船船型的海船

   (三)法石海船与后渚海船的比较

   (四)其他的收获

  五 结束语

 编辑委员会

 后记

 文前彩插

1.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中国文化》第10期,1993;又见《李亦园自选集》,第225~24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7~12页,2004。

3.李永展:《永续发展——大地反扑的省思》。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4.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

5.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第113~143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6.乔健:《美亚的文化关联:一个人的回忆、假设与例证》,《台大考古人类学刊》第61期,2003。

7.Childe,Vere Gordon. 1936 Man Makes Himself,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51).

8.M.Mearney,The Local and the Global: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24,pp.547-565,1995.

9.Quinn Daniel.著,黄汉耀译《探索文明的出路》(Beyond Civili-zation),台北,新自然主义,2003。

10.Waters,Malcolm著,徐伟杰译,《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2000。

1.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科技出版社,1985。

2.葛晓音:《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4.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5.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中国世界遗产网。

6.田远新编译《文化遗产损毁原因的理性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网。

7.黄小杭《促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系列报道》,《浙江市场导报》。

1.王连茂、庄为玑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第1版。

2.陈晓亮、万淳慧著《寻根览胜话泉州》,华艺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第1版。

3.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第1版。

4.吴姗姗:《论妈祖文化精神》,见《东南学术》199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