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图书

The Workshop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5)

SSAPID:101-0626-1961-99
ISBN:978-7-5201-2973-2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所遴选文章涉及电影文化、乡村教师形象、粉丝文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唐诗和明诗、礼乐观念等领域,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思考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点面结合,中外比较,从中得出有一定见地的结论,值得学术界的借鉴。各篇文章作者都注重对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如详细记录、分析主题选取、材料发现、导师指导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对如何做好学位论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
编 辑:吴超;李帅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从“第六代”的个体经验到消费时代的文化症候

  一 概念界定

   (一)青春电影的界定

   (二)成长与成长主题的定义

  二 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脉络

  三 时代巨变下的个体经验:“第六代”导演镜头中的青春成长

   (一)个体成长的深层动因

   (二)成长叙事中的“抵抗”

    1.对以父权为代表的传统权威的抵抗

    2.风格化的抵抗:音乐摇滚

    3.对社会规则的抵抗

   (三)成长结局的生成

  四 消费时代的成长表达:“新生代”导演青春电影的文化症候

   (一)成长主题中的校园怀旧

    1.校园怀旧背后的消费逻辑

    2.与现实割裂的怀旧热潮

   (二)成长叙事的表达困境

   (三)消费时代的“小时代”现象

  结语

  ·附录· 《从“第六代”的个体经验到消费时代的文化症候——1990年代以来中国青春电影成长主题的文化透视》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收集与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写作构思和存在的问题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开题报告的调整

    (三)初稿写作及修改

 中国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研究(1978~2015)

  一 乡村教师形象的概念界定与文学和社会文化考察

   (一)乡村教师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乡村教师形象概述

    1.腐朽文明的守护者与抗争者

    2.乡村文化的启蒙者与建设者

    3.乡村教育的坚守者与奉献者

   (三)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教师形象概述

    1.乡村城镇化道路上的乡村教师

    2.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乡村教师

  二 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探究

   (一)中国乡村教师题材电影概述

    1.剧烈的数量变化

    2.丰富的取材渠道

    3.多元的内容题材

   (二)多重视角下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探究

    1.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乡村教师形象探究

    2.启蒙视角下的乡村教师形象探究

    3.身体视角下的乡村教师形象探究

  三 电影中乡村教师形象的塑造局限

   (一)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乡村教师形象塑造的缺失

   (二)作为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形象塑造的缺失

  结语

  ·附录· 《中国电影中的乡村教师形象研究(1978~2015)》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关于电影中乡村教师形象的研究

     2.关于影视作品中教师形象的研究

     3.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的研究

     4.关于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著作

    (三)初拟的提纲与遇到的困难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初稿写作及修改

 认同与抵抗:超级英雄粉丝文化研究

  第一章 从漫画到电影:“美国队长”及其粉丝的前世今生

   一 《美国队长》连环画及其读者的发展史

    1.诞生与流行

    2.退潮与消失

    3.复活与发展

   二 “美国队长”电影及其影迷的发展史

  第二章 神话、国家与资本主义:粉丝情感与“美国队长”的文化认同

   一 神话原型

    1.人物形象设计

    2.故事结构编排

   二 国家象征

    1.共同体象征

    2.意识形态载体

   三 当代精神偶像

  第三章 粉丝力量大:消费与模仿

   一 流行偶像:被消费的完美身体

    1.完美身体榜样

    2.情欲投射对象

   二 角色扮演:粉丝的自我想象

    1.服装——人格特征的外显形式

    2.跳出流行体系

  结语

  ·附录· 《认同与抵抗:超级英雄粉丝文化研究——以“美国队长”为例》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选题构思阶段

   三 资料收集阶段

   四 写作和修改阶段

 意义生产: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创作解读

  一 观念摄影的界定与溯源

  二 中西观念摄影透视比较

  三 摄影的异化

  四 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

  五 观念摄影的意义生产

  六 观念摄影的意义生产模式

  ·附录· 《意义生产: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创作解读》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收集

    (二)写作思路与最初的困惑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初稿写作及修改

 于正“雷剧”的文化分析

  一 于正“雷剧”的发展轨迹

   1.“雷剧”概念的界定

   2.于正创作的发展历程

   3.于正“雷剧”收视情况

  二 于正“雷剧”的风格特征

   1.图像轰炸

   2.情节奇巧

   3.台词雷人

   4.题材类型化

    4.1 偏爱虐恋

    4.2 灰姑娘模式

    4.3 女性励志

   5.创作手法:挪用与拼贴

   6.剧作结构:重视观众参与

  三 于正“雷剧”热播原因探究

   1.于正“雷剧”热播的时代背景

    1.1 图像狂潮的冲击

    1.2 商业思维的渗透

    1.3 微时代媒介的变革

   2.于正“雷剧”营销策略

   3.于正“雷剧”观众心理分析

    3.1 宣泄情感的心理

    3.2 消遣娱乐的心理

    3.3 逃避现实的心理

  四 于正“雷剧”的褒贬评价及社会内涵

   1.对于正“雷剧”的质疑

   2.对于正“雷剧”的肯定

  ·附录· 《于正“雷剧”的文化研究》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的收集

    (二)写作思路与最初的困惑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初稿写作及修改

 马尔库塞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1章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缘起

   1.1 马尔库塞“苏马”观思想渊源

    1.1.1 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思想

    1.1.2 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1.1.3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继承

   1.2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写作背景

    1.2.1 从事苏联情报工作,关注苏联研究领域

    1.2.2 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列宁的领导和战后斯大林对苏联的建设

    1.2.3 马尔库塞对德国革命的思考

  第2章 马尔库塞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

   2.1 马尔库塞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2.1.1 理论和政策的二向性

    2.1.2 革命动力观的改变

    2.1.3 列宁的“喘息”概念

    2.1.4 总危机与“共存”

   2.2 马尔库塞关于“过渡”的分析

    2.2.1 “历史一致性”与“超越历史一致性”

    2.2.2 “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2.3 苏联现实主义

    2.3.1 马尔库塞眼中的“苏联现实主义”

    2.3.2 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4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

   2.5 马尔库塞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61版前言中的阐述

  第3章 马尔库塞学术史中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3.1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尔库塞整体理论著述中的位置

    3.1.1 马尔库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的新发展

    3.1.2 马尔库塞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专门批判

    3.1.3 为马尔库塞后期解放和发展思想做铺垫

   3.2 文明与压抑:《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与《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3.2.1 工业文明的发展

    3.2.2 社会对欲望的压抑

    3.2.3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与《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的关系

  第4章 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4.1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肯定性文化的批判

   4.2 西方和苏联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反差

   4.3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4.3.1 关于马克思主义

    4.3.2 关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 《马尔库塞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国外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

   三 写作阶段

    (一)明确论文研究方法

    (二)完善论文结构

 “内在生命”的歌哭

  一 苦修者的赞美

   1.1 苦修者的象征

   1.2 失语与换气

  二 生命的戏剧与寓言

   2.1 双重体验与戏剧结构

   2.2 生命怪圈和寓言

  三 “内在生命”的歌哭

   3.1 “内在生命”

   3.2 歌哭:古老的抒情方式

   3.3 歌哭的音调:从自怜到悲悯

  四 结语

  ·附录· 《“内在生命”的歌哭——昌耀后期诗歌的生命体验与表达》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的收集

    (二)写作思路与最初的困惑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初稿写作和修改

 陆时雍的唐诗观与晚明诗学

  一 陆时雍的唐诗观

   1.唐诗的“追琢”与“自然”

   2.唐诗的“情”与“意”

    2.1 “情”与“理”

    2.2 “情”与“作用”

   3.唐诗的“格”

    3.1 格力

    3.2 格律

  二 陆时雍的唐诗观和晚明诗学思想

   1.陆时雍的唐诗观与晚明“实用”诗论的异同

   2.陆时雍的唐诗观与晚明“情真”诗论的异同

  三 陆时雍的“格调”“神韵”辨析

  结语

  ·附录· 《陆时雍的唐诗观与晚明诗学》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

    1.资料搜集

    2.思路的确定

   三 论文写作及修改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研究

  一 许学夷生平、《诗源辩体》版本内容及理论渊源概述

   1.许学夷生平及《诗源辩体》版本内容

    1.1 许学夷生平概述

    1.2 《诗源辩体》版本概述

   2.许学夷辨体观念的理论渊源和主要特点

    2.1 许学夷辨体观念的理论渊源

    2.2 许学夷辨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二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的主要内涵:自为一源(上)

   1.《诗源辩体》之前的陶诗批评概述

   2.许学夷的陶诗“自为一源”说

   3.辨陶诗“自为一源”的艺术特色

    3.1 辨陶诗完纯可法的体制

    3.2 辨陶诗真率自然的语言

  三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的主要内涵:自为一源(下)

   1.辨陶诗“自为一源”的思想境界

    1.1 辨陶诗情感之自然真诚

    1.2 辨陶诗境界之达观超脱

    1.3 辨陶诗风格之不易模仿

   2.评陶诗对唐、宋诗人的启蒙

    2.1.评元结、白居易、苏轼对陶诗的继承

    2.2 评韦应物、柳宗元对陶诗的继承

  四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的历史价值

   1.陶诗“自为一源”说在明末文坛的意义

   2.《诗源辩体》陶诗批评对清代的启蒙

  ·附录· 《〈诗源辩体〉陶诗批评研究》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的收集

    (二)写作思路与最初的困惑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拟定

    (二)初稿写作及修改

 《十八家诗钞》与曾国藩诗学研究

  第一章 《十八家诗钞》与曾国藩“含雄奇于淡远之中”的审美理想

   第一节 曾国藩“含雄奇于淡远之中”的审美理想的提出

   第二节 姚鼐“阴阳刚柔”说对曾国藩诗学的影响

   第三节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的审美理想在《十八家诗钞》中的体现

  第二章 《十八家诗钞》古体诗选录与曾国藩的古体诗观

   第一节 古体诗入选概述

    (一)五言古诗

    (二)七言古诗

   第二节 《十八家诗钞》与曾国藩的古体诗观

    (一)魏晋六朝诗歌与曾国藩的古体诗观

    (二)唐宋诗歌与曾国藩古体诗观

  第三章 《十八家诗钞》近体诗选录与曾国藩的近体诗观

   第一节 近体诗入选概述

    (一)入选律诗概述

    (二)入选绝句概述

   第二节 从杜甫入选看曾国藩的律诗观

    (一)以杜甫为代表的唐宋诗人与《十八家诗钞》

     1.入选唐代诗人与杜甫

     2.入选宋代诗人与杜甫

    (二)曾国藩的崇杜意识

  ·附录· 《〈十八家诗钞〉与曾国藩诗学研究》写作过程

   一 论文选题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

    (一)题目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之思考

    (二)交流

    (三)资料准备

   三 设计与构思

    (一)研究现状简析

    (二)设想

    (三)导师的指导

    (四)研究提纲的修改、确定

   四 写作阶段

    (一)研究思路的困惑

    (二)导师的指导

    (三)研究思路的调整

   五 自我总结

 徐复观与李泽厚礼乐观之比较

  一 “礼”的起源、流变与实质

   (一)“礼”的起源:宗教祭祀与图腾巫术

   (二)“礼”的流变:宗教人文化与巫术理性化

   (三)孔门之“礼”:内在人格化与内在理性化

  二 “乐”的起源、内涵与表现

   (一)“乐”的起源:游戏之说与原始歌舞

   (二)“乐”的内涵:美善统一与情理融合

   (三)“乐”之“和”:道德境界与艺术形式

  三 “礼”“乐”关系及其塑造的人性结构

   (一)“礼”“乐”的关系:分工合作与分化统一

   (二)孔门“礼乐”之“仁”:道德境界与理性精神

   (三)“礼乐”塑造的人性结构:内在人格世界与文化心理结构

  ·附录· 《徐复观与李泽厚礼乐观之比较》写作过程

   一 论文写作缘起

   二 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初拟的提纲与遇到的困难

   三 写作阶段

    (一)论文提纲的修改

    (二)初稿写作及修改

 前言

本书是该系列中的第三本,是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的2015年度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节选集成。本书所遴选文章涉及电影文化、乡村教师形象、粉丝文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唐诗和明诗、礼乐观念等领域,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思考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点面结合,中外比较,从中得出有一定见地的结论,值得学术界的借鉴。各篇文章作者都注重对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如详细记录、分析主题选取、材料发现、导师指导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对如何做好学位论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