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7

企业公民:策问与策辩图书

Corporate Citizenship:Distinctions and Questions

SSAPID:101-0552-0026-02
ISBN:978-7-5097-110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企业是繁荣经济的活跃因子,企业家是经济大潮的领军人物,在这样的时代企业和企业家理应做出表率,成为楷模,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历史使命。于是,承担社会责任、做好企业公民的理念应运而生。试问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扮演好企业公民的角色呢?或许你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企业成长文库
作 者:谌远知
编 辑:任文武;安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企业成长文库编委会

 后记

 总序

 题记

 引子 “商小说”的诞生

 第一章 企业公民的价值指归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价值回归本原

   一 光荣与愤怒

   二 逻辑与情感

   三 江湖与公民

   四 价值与回归

  第二节 制度和文化双重支持

   一 创业自由

   二 产权保障

   三 价值取向

   四 肯定企业家才能的定价

   五 实业家的理想生活

    (一)事业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责任感和下一代

 第二章 企业公民的文化身份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企业家的脸谱

   一 “男三号”

   二 “消失的背影”

   三 “左手拿着金钱,右手拿着利剑,胸中充满感情”

   四 “财富探险家”

   五 “哲学家的头脑”

   六 克服“林黛玉的短处”和发掘“猪八戒的长处”的“高手”

   七 “革命突变”的“基因”

  第二节 企业家“色”与“戒”

   一 “色”

   二 “戒”

  第三节 企业家与财富

   一 热门话题

   二 “巨富”来源

   三 财富出路的“学问”

    (一)财富的福音

    (二)洛克菲勒信札

    (三)台湾经营之神的信

   四 “一个极大的遗憾”

   五 比尔·盖茨“路径”——“创新型资本主义”

    (一)现有资本主义不直接服务穷人

    (二)创新型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市场力量为穷人服务

    (三)金字塔底层的财富

    (四)需要政府直接参与

    (五)全球性运动

  第四节 企业家角色

   一 萨伊的企业家“协调者”角色

   二 马歇尔的企业家的多重角色

   三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者”角色

   四 企业家的“不确定性承担者”角色

   五 克服X效率与利本斯坦的企业家角色

   六 卡森的企业家“判断性决策者”角色

   七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角色

 第三章 企业公民的表达形态与伦理边界

  第一节 从企业责任到企业公民的转换

   一 从企业社会责任到企业公民的跨越

   二 企业公民:责任与权利的统一

    (一)企业公民内涵

    (二)企业公民的构成要素

     1.企业的社会责任

     2.企业的道德责任

   三 时代呼唤优秀的企业公民

  第二节 企业与公共产品

   一 “风向标”、“输血库”与“后卫队”

    (一)市场是企业的“风向标”

    (二)企业是社会的“输血库”

    (三)政府是企业的“后卫队”

   二 是谁在为公共产品“埋单”

    (一)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自然主体

    (二)企业是公共产品的重要“付费人”

   三 企业能否为社会直接提供公共产品

    (一)提供公共产品不是一种政治行为

    (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不作为”

    (三)提供公共产品是企业公民的责任体现

  第三节 企业公民的伦理边界

   一 企业伦理

    (一)企业伦理的内涵

    (二)企业伦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 企业应高举企业伦理的旗帜

   三 提供公共产品与企业伦理

   四 企业伦理的领航者

 第四章 企业公民的角色标识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探索企业的性质

   一 企业是姓“经”还是姓“社”

   二 企业组织、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一)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二)企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三 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并非“空穴来风”

  第二节 追溯企业的存在

   一 是谁推动了企业历史演进的过程

    (一)原始企业阶段

    (二)近代企业阶段

    (三)现代企业阶段

   二 特殊“奇葩”的绽放

   三 “我”拿什么回报“母亲”

  第三节 寻找企业的价值

   一 企业的“百倍身价”

    (一)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三)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四)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五)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六)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二 提供公共产品=企业身价倍增

  第四节 培育企业价值观

   一 企业价值观

   二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

    (二)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指导与约束作用

    (四)塑造作用

   三 培育先进的企业价值观

  第五节 发掘企业的能力

   一 企业能力的内涵

   二 企业核心能力塑造

   三 整合资源、量力而行

   四 “最大公约数”

    (一)必须支付的成本

    (二)企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三)谋求企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五 开创企业发展的蓝海战略

    (一)蓝海战略

    (二)企业蓝海战略的新视角

    (三)在“非市场环境”下寻找“蓝海”

 第五章 企业公民的群落建构与现实必然

  第一节 企业依托公共产品履行企业道德

   一 两个美国的案例

    (一)惠普蔑视民众智商

    (二)百事可乐的言而无信

   二 企业道德是什么——企业的“灵魂立法”

   三 企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功能

    (一)企业道德建设必不可少

    (二)企业道德建设的功能

   四 提供公共产品建构企业道德

    (一)“利”与“义”统一体要求

    (二)有效激发企业道德的造型功能

  第二节 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是儒商文化的现实体现

   一 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背后的故事”

    (一)追求“阳光下的利润”

    (二)儒商文化

     1.儒商文化的主要来源:儒家思想

     2.儒商文化的主要内涵:一个原则,三条道

   二 切中时弊,恰逢其时

   三 “济世利民”的理想追求

  第三节 形成良好社会关系

   一 良好经营环境的要求

   二 提升企业信誉

   三 收获顾客价值

   四 雇员提供经济效益

  第四节 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是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

   一 企业声誉好处观

    (一)“赞成票”和“声誉租”

    (二)“吸尘器”和“黏合剂”

    (三)化“无形”为“有形”

   二 提供公共产品能提高企业声誉

    (一)社会性驱使

    (二)积累性提倡

    (三)整体性要求

  第五节 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调整企业心理边界

   一 企业心理边界两类别

   二 企业心理边界的三特征

    (一)清晰性

    (二)稳定性

    (三)渗透性

 第六章 企业公民的服务平台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 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载体——公共文化服务

    (一)公共文化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二)企业是拉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驾马车”

   二 公共文化服务与企业发展前途

    (一)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二)公共文化与企业发展

   三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变革

  第二节 企业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浙江样本

   一 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行性

    (一)中央和浙江省理论与政策的引领

    (二)实践上的突破

   二 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1.转变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2.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作机制

     3.强化“第三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第三节 构建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本探索

   一 降低门槛

   二 确立主体地位

   三 完善投融资体制

   四 探索新思路

  第四节 构建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样本实践

   一 社会企业家

   二 现代公益基金会

   三 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新标杆——“新公民计划”

 第七章 结语

  一 “经济人”与“道德人”

  二 企业社会响应与企业社会绩效

  三 利他与共赢

  四 省察与沉思

 序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是历史的轨迹,企业是经济的灵魂,企业是发展的马车,企业是成长的动力……企业家是历史上的“男三号”,企业家是资本的创造者,企业家是财富探险家,企业家是拥有哲学家头脑的智者,企业家是“革命突变”的“基因”……试问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扮演好企业公民的角色呢?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尤其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在这样的时代更有深远的意义,因为价值本源的回归和伦理道德的升华始终是社会探索的精神主题,并且它会迸射出巨大的能量,指引着我们生活的方向。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信出版社,2009。

[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5]秦朔:《大变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6]〔英〕赖恩:《财产》,顾蓓晔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

[7]〔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8]〔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

[10]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

[12]〔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14]张维迎:《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三联书店,2004。

[15]郭梓林:《思想统治企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08。

[17]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

[19]杰雯:《三十而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磊、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 吴晓波:《总裁检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4]〔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5]冯仑:《野蛮生长》,中信出版社,2007。

[26]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

[27]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8]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李建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0]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1]赵慧英、林泽炎:《组织设计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2]蔡来兴:《全球500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3]〔美〕A.D.钱德勒:《大企业和国民财富》,柳卸林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4]〔美〕托马斯·J.彼得斯:《追求卓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35]〔美〕泰伦斯·狄尔:《企业文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

[36]〔美〕梅雷迪思·贝尔宾:《超越团队》,李丽林译,中信出版社,2002。

[37]〔丹〕昆德:《公司精神》,王珏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8]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9]〔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40]〔美〕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2002。

[41]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2]W.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吉宓译,商务印书馆,2005。

[43]〔美〕里贾纳·E.赫兹林杰:《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4]赵立波:《公共文化事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5]杨伟民:《布道——现代企业家的文化使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6]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47]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商务印书馆,1991。

[48]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曾中、李晓涛译,华夏出版社,2003。

[49]李亚:《民营企业企业文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0]张玉利:《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谢雅萍:《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2]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

[3]霍季春:《企业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匡正与超越》,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

[4]李国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伦理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5]蒙宇:《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

[6]卫武:《我国企业政治策略与企业政治绩效的关联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7]王跃武:《竞争力财务经济学——企业价值、资本与竞争力分析》,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8]严家明:《企业发展中的惯性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9]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6。

[1]邓海建:《中国新富阶层的道德忧伤与责任迷茫》,载《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2]资中筠:《财富的导向》,《财经》2006年第14期。

[3]王磊:《企业能力理论》,《热点和前沿》2006年第11期。

[4]孙瑛:《我国企业道德建设探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4期。

[5]赵江滨:《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5期。

[6]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公共行政的制度转换》,《开发研究》2008年第5期。

[7]之明:《德,企业的重要质量》,《化工质量》2004年第3期。

[8]邵百艳、戚雪娟:《儒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考试周刊》2008年第46期。

[9]贺名仑:《中国儒商文化》,《中国五金与厨卫》2006年第11期。

[10]郭金山、芮明杰:《论企业的心理边界》,《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1]李稹:《文坛新概念“商小说”要为时代立传》,2009年6月22日《杭州日报》。

[2]周昌义:《哭资本家的原罪和理想》,2009年5月18日《经济观察报》。

[3]卢哲恒:《792位民营企业家接受问卷调查83.7%认为目前贫富差距过大》,2009年6月23日《都市快报》。

[4]李海舰:《重新定义企业》,2005年2月21日《中华工商时报》。

[5]戴志强:《企业道德之辩》,2007年12月4日《中国企业报》。

[6]邵青:《我宣誓:不贪婪、要诚实、服务大众》,2009年6月1日《都市快报》。

[7]方军:《企业应为社会贡献什么》,载http://www.mie168.com/CEO/2006-11/181389.htm。

[8]何力:《企业公民,往前一步》,载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06/05/27/39519.shtml。

[9]方军:《中国企业应怎么做公益?》,载http://www.mindmeters. com/day.asp?id=7637。

[1]Grant,R.M.,“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vol.33.

[2]Das T.K.,Teng B.S.,“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vol.26.

[3]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vol.13.

[4]Prahalad,C.K. and Hamel,C.,“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5]Boddewyn,J.,“Political Aspects of MNE Theo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

[6]Baron,D.P.,“Integrated Strategy,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1997.

[7]Alasdair Maeintyre.,A Short History of Ethies,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London,1967.

[8]Archie B.Carroll,Juha Nasi.,“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Themes from a Finnish Conference,Business Ethics,1997.

[9]Fombrun C.,Shanley M.,“What’s in a Name?Reputation Build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