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30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的法律规制图书

legal regulation of individual financi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SAPID:101-0387-5661-26
ISBN:978-7-5097-394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体系的建立,对防止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风险、信用危机甚或金融危机大有裨益,而相应的法律规制不仅可以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还能定纷止争、保障金融安全。本书建议对个人信用额度进行统筹管理,并提出了我国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即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政府为主导,以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为核心载体、以公司化的信用征信机构为重要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此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征信体系与制度。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姚佳
编 辑:徐丽丽;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后记

 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背景

   三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二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价值分析方法

   二 比较分析方法

   三 规范分析方法

   四 实证研究方法

   五 历史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一 突出社会利益维护之理念

   二 使用并转换“信用消费者”之概念

   三 对我国个人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提出建议

   四 界定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关系之客体

   五 提出对个人信用额度进行统筹管理

 第一章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规制之必要性

  第一节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本体认知

   一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内涵厘定

    1.个人

    2.金融

    3.信用

    4.征信

   二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内涵透析

    1.个人信用征信与企业信用征信

    2.个人金融信用征信与个人在其他领域之信用征信

    3.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活动与个人金融信用征信制度或体系

  第二节 以我国征信业流变历程洞悉法律规制之必要性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征信业的萌出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征信业发展的中断

   三 改革开放至今——征信业的复苏与崛起时期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观点

    2.中国人民银行的观点

  第三节 从社会事实探察法律规制之必要性

   一 信用经济发展之需要

   二 维护金融秩序之需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1.美国次贷危机之诱因透视

    2.次贷危机对各国的警示与反思

   三 协调微观主体利益之需要

    1.信用征信主体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个人信用数据被侵害现象严重

  第四节 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之必要性

   一 现有法律规范不完备

   二 现有法律规范效力层级较低

   三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之缺憾

   四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之述评

 第二章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规制之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学维度

   一 交易费用理论之体现

   二 信息经济学理论之作用

   三 效率之实现

  第二节 法治之个体利益维度

   一 原点与终点:法律规制之正义价值确证

   二 意思自治之体现

   三 隐私权之保护

   四 利益之衡平:法律对弱势信用消费者的公平对待

    1.平等理念之渗透

    2.“以人为本”理念之体现

    3.路径依赖:以保障主体权益为主线

  第三节 法治之社会利益维度

   一 核心引力:社会利益之驱动

   二 三维耦合:和谐、公平与效率理念之型塑

   三 协调渗透: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融合

 第三章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

  第一节 主体体系解构

   一 个人——以信用消费者为角色定位

    1.信用消费者有别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

    2.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特殊要求

    3.现行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无法全面保护信用消费者之权益

    4.信用消费者享有信用权

   二 信用征信机构内涵之诠释

    1.信用征信机构之内涵

    2.信用征信机构之应然角色

     (1)角色之一:以促进信用交易、消费信贷等信用经济发展为使命

     (2)角色之二:权威性之地位

     (3)角色之三:应当遵循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

   三 信用数据使用主体地位之考察

   四 信用数据提供主体范围之透析

   五 监管主体之确立

  第二节 客体之界定

   一 客体——个人信用数据

   二 客体之特殊性

   三 法律保护方式之独特

 第四章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模式

   一 公共征信系统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

    1.法国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

    2.德国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

   二 私营信用征信机构模式——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

    1.美国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

    2.英国信用征信机构运作模式

    3.以日本为代表的协会征信机构及其立法模式

  第二节 对主要发达国家模式的评价

   一 对公共征信系统的评价

   二 对私营信用征信机构模式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模式之建构

   一 模式选择之利弊分析

   二 当下模式之构建

 第五章 个人金融信用征信之具体、法律规则

  第一节 个人信用数据采集规则

   一 利益均衡意旨

    1.以衡平各方利益为规则设定之价值目标

    2.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采集主体体系尚未完全明确

     (2)被征信人权利保护不充分

     (3)缺失对商业银行(或信用征信机构)信用评估标准的要求

     (4)信用征信机构未尽对信用数据使用者的调查义务情况严重

   二 主体之权利义务

    1.被征信人的权利

     (1)知情同意权

     (2)异议权

     (3)损害赔偿请求权

    2.信用征信机构之义务、责任设置

     (1)对信用数据使用者的调查义务

     (2)依具体、明确且合法目的采集数据的义务

     (3)如实告知义务

     (4)信用数据保密义务

     (5)保证数据准确性、时效性义务

     (6)责任承担方式

  第二节 个人信用数据评级规则

   一 基本内涵

   二 信用征信机构之权利义务

    1.信用数据评价权

    2.独立、中立与公允义务

  第三节 个人信用数据流转、使用规则

   一 价值意蕴

   二 主体之权利义务

    1.信用消费者之权利

     (1)授信平等权

     (2)异议权

    2.信用数据使用主体之权利与义务

     (1)具体权利

     (2)义务与责任

    3.信用征信机构之义务与责任

     (1)保密义务

     (2)保证数据准确、评级客观之义务

   三 其他相关机制

    1.信用卡信用额度的统筹管理

    2.消费者负面信用数据的管理

 第六章 我国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总体法律框架设计

  第一节 信用征信机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一 市场准入机制

    1.征信市场准入现状透析

    2.征信市场是否适用准入机制

    3.市场准入与远期市场开放之结合

   二 市场退出机制

    1.市场退出机制内涵

    2.信用征信机构市场退出之影响因素

     (1)负面影响因素之一:违法采集信用数据

     (2)负面影响因素之二:不公允评级

     (3)负面影响因素之三:违法或不当使用信用数据

    3.适用退出机制的“度”的考量

   三 信用报告价格形成机制

  第二节 当下立法的现实选择

   一 全面立法抑或渐进立法之辩

   二 我国个人金融信用征信法律框架建构

    1.制定有关征信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

    2.进一步完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

    3.修订完善其他法律法规

  第三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 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内涵

   二 社会信用体系全方位架构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目标和基本原则

    2.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3.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

    4.完善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

    5.营造诚信之社会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6、1961。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2。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宪忠:《民法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陈甦:《法意探微》,法律出版社,2007。

7.陈洁:《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史际春:《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孟洲主编《金融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朱大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利明主编,徐明、杨立新副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3.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

17.吴志攀:《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

18.孙国华 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张文显主编《新视野新思维新概念法学理论前沿论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2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

24.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

25.陈舜:《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6.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27.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8.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

30.王晓晔主编《经济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1.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2.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3.艾德洪、范南:《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信用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4.安贺新:《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5.陈潜、唐民皓:《信用·法律制度及运行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

36.丁邦开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7.丁邦开等:《金融信用法律环境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8.杜金富等:《征信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9.方邦鉴:《打造诚信单位——信用制度建设与信用管理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0.郭生祥:《信用经济学》,东方出版社,2007。

41.郭敏华:《债信评等》,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89年[2000]。

42.江曙霞、马理、张纯威:《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3.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44.李凌燕:《信用经济法律精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5.李信宏编著《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6。

47.李新庚:《信用论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8.李晓安、阮俊杰:《信用规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9.林均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0.林均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51.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2.龙西安:《个人信用、征信与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3.李新庚:《信用论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4.毛振华、阎衍主编《信用评级前沿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5.欧志伟、萧维等:《中国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方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6.石庆焱、秦宛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及其应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57.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8.孙国志、张炎培编著《信用经济——中国经济再次腾飞之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9.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0.谭中明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体制与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61.王小奕主编《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2.王征宇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63.王立国主编《个人信用交易理论架构与操作要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4.邬润扬:《资信评级方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65.吴晶妹:《现代信用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6.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人民出版社,2002。

67.谢凤华:《消费者信任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8.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9.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70.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1.中华征信所:《征信手册》,中信出版社,2003。

72.中华征信所编著《征信要领理论、实务和案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7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编《“征信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4.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5.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6.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7.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8.明俊等译,张新宝审校:《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

79.周汉华:《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

80.邓冰、苏亦群编译《大法官的智慧》,法律出版社,2004。

81.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2.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8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84.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新华书店发行。

2.〔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总序》,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

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6.〔英〕理查德·萨斯堪:《法律的未来——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刘俊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7.〔美〕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伯译,新星出版社,2005。

8.〔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英〕约翰·香德、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0.〔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

11.〔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美〕亨今:《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产权出版社,1997。

1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6.〔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

17.〔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译,法律出版社,2004。

18.〔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第四版)》,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

19.〔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2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

2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版。

23.〔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4.〔美〕玛丽·A.格林顿、迈克·W·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5.〔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06。

26.〔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7.〔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8.〔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邓正来等译,三联书店,1997。

30.〔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1.〔德〕乌茨·施利斯基:《经济公法(2003年第2版)》,喻文光译,法律出版社,2006。

32.〔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

3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郭庆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美〕玛格丽特·米勒编《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王晓蕾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6.〔英〕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7.〔美〕伦德尔·卡尔德:《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严忠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92。

39.〔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版。

40.〔美〕戴维·刘易斯、达瑞恩·布里格:《新消费者理念》,江林、刘伟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1.〔美〕伯德纳·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

42.〔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度〕M.S.拉祖:《消费者行为学——概念、应用及案例》,李屹松、王飙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3.〔比〕保罗·纽尔(Paul Nihoul):《竞争与法律——权力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所处的地位》,法律出版社,2004。

44.〔日〕小林麻理:《IT的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夏平王俊红周伟民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6.〔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7.〔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48.〔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5。

49.〔美〕曼纽尔·卡斯泰尔斯:《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晏山枥、杨立义、蔡平、刘宪章译,王垂仍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徐孟洲、谢增毅:《论消费者及消费者保护在经济法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理念与经济法主体和体系的新思考》,《现代法学》2005年第7期。

2.张忠军:《征信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角色》,《法学》2005年第9期。

3.张文显:《加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总第73期)。

4.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5.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

6.王利明:《关于诚信的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王利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8.王轶:《论物权法的规范配置》,《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9.姚建宗:《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北方法学》2007年第2期。

10.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年第1期。

11.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和建议——美国信用体系考察报告(二)》,《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张远国:《对我国征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1期。

13.孙建国:《中国征信所及其个人征信事业考察(1932~1949)》,《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14.马长林:《旧中国征信机构发展始末》,《中国档案》2002年第4期。

15.费宪进:《征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浙江金融》2005年第12期。

16.代言:《中国征信体系的构建》,《银行家》2004年第11期。

17.任兴洲:《从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看未来模式选择》,《广东经济》2005年第5期。

18.戴根有:《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征信体系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19.王红领,张永山:《垄断还是竞争:中国征信业发展的争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

21.李利军:《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22.赵秋雁:《WTO规则与中国个人信用征信立法的价值取向》,《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23.叶世清:《征信:一个法律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24.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博览群书》2007年第3期。

25.张晓军:《论征信活动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之目的特定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6.《人口研究》编辑部(主持人:陈卫):《论以人为本》,《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7.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28.郑成思、朱谢群:《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2期。

29.尚鸣:《征信制度在国外》,《领导科学》2004年第2期。

30.姜玉英:《日本征信系统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金融会计》2006年第6期。

31.贺研:《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2.杨忠孝:《信用经济的法律维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3.吴国平:《中国征信市场监管立法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34.吴国平:《关于征信立法中几个重大疑难问题的探析》,《学海》2005年第5期。

35.陈斯喜:《和谐是法律的魅力所在》,《中国人大》2006年12月25日。

36.李子白、万士荣:《征信机构建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济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37.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我国台湾征信业监管及对内地的借鉴与启示》,《甘肃金融》2005年第8期。

38.项成:《惜贷:软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5年第3期。

39.王曦:《客户识别与授信评价体系的改进》,《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40.王丽环:《对征信业及其发展的法律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1.卢东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退出机制》,《求是杂志》2002年第2期。

42.宋玉池:《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建构与完善》,《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43.张国华:《市场主体退出法律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11月。

44.赵艳:《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45.林毅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04年第12期。

46.林毅夫:《国家和市场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管理与财富》2002年第10期。

47.刘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商业经济》2008年第3期。

48.王椿阳、朱永新、张建波:《和谐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思考》,《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

1.Steven Allen,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3。

2.Robert Cole & Lon Mishler(〔美〕罗伯特·科尔、朗·米什勒著),Cnosumer and B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消费者与商业信用管理第11版英文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Georg Bol,Gholamreza Nakhaeizadeh,Svetlozar T.Rachev,Thomas Ridder,Karl-Heinz Vollmer,Editors,Credit Risk-Measurement,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Physical-Verlag Heidelberg,2003.

4.Lee A.Bygrave,Data Protection Law:Approaching Its Rationale,Logic and Limit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5.Cullen International,A Business Guide to Changes in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6.Tǎng Thành Trai Lê,Protecting Consumer Rights,Shepard’s/McGRAW-HILL,INC,1987.

7.[Israel]Eli Lederman,Ron A.Shapira(〔以色列〕艾利·里德曼、罗恩·夏皮罗)编著Law,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法律信息信息技术》影印本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

8.Geraint G.Howells,Stephen Weatherill,Consumer Protection Law,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

9.Ian J Lloyd,Information Technology Law(Second Edition),Butterworths,1997.

10.Fred H.Cate,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

11.David H.Flaherty,Protecting Privacy in Surveillance Societie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9.

12.David Lando,Credit Risk Model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3.Robert Ellickson,Order without Law,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4.Erik Banks,The Credit Risk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3.

15.Stephen Ross and John Yinger,The Color of Credit Mortgage Discrimination,Research Methodology,and Fair-Lending Enforcement,The MIT Press,2002.

16.Bernd Schmid,Pricing Credit Linked Financial Instrument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2.

17.Sally.A.Jones,The Law Relating to Cards,First Published by Great Britain Mackays of Chatham,1989.

18.Michael Hanke,Credit Risk,Capital Structure,and the Pricing of Equity Options,Springer-Verlag Wien,2003.

19.Donald van Deventer & Kenji Imai,Credit Risk Models and the Basel Accords,John Wiley & Sons(Asia)Pte Ltd,2003.

20.Charles Smithson,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3.

1.薛波主编、潘汉典总审定《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

2.〔英〕David Walker著《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律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

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辞海》缩印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布莱克维尔大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7.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8.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9.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2nd Reprint-2007.

1.http://www.westlaw.com.

2.http://www.lexis-nexis.com.

3.http://www.legaldaily.com.cn.

4.http://www.chinacourt.org.

5.http://www.cnki.net.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6、1961。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2。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宪忠:《民法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陈甦:《法意探微》,法律出版社,2007。

7.陈洁:《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史际春:《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孟洲主编《金融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朱大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利明主编,徐明、杨立新副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3.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

17.吴志攀:《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

18.孙国华 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张文显主编《新视野新思维新概念法学理论前沿论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2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

24.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

25.陈舜:《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6.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27.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8.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

30.王晓晔主编《经济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1.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2.黄达主编《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3.艾德洪、范南:《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信用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4.安贺新:《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5.陈潜、唐民皓:《信用·法律制度及运行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

36.丁邦开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7.丁邦开等:《金融信用法律环境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8.杜金富等:《征信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9.方邦鉴:《打造诚信单位——信用制度建设与信用管理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0.郭生祥:《信用经济学》,东方出版社,2007。

41.郭敏华:《债信评等》,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89年[2000]。

42.江曙霞、马理、张纯威:《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3.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44.李凌燕:《信用经济法律精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5.李信宏编著《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6。

47.李新庚:《信用论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8.李晓安、阮俊杰:《信用规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9.林均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0.林均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51.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2.龙西安:《个人信用、征信与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3.李新庚:《信用论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4.毛振华、阎衍主编《信用评级前沿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5.欧志伟、萧维等:《中国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方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6.石庆焱、秦宛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及其应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57.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8.孙国志、张炎培编著《信用经济——中国经济再次腾飞之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9.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0.谭中明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体制与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61.王小奕主编《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2.王征宇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63.王立国主编《个人信用交易理论架构与操作要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4.邬润扬:《资信评级方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65.吴晶妹:《现代信用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6.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人民出版社,2002。

67.谢凤华:《消费者信任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8.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9.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70.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1.中华征信所:《征信手册》,中信出版社,2003。

72.中华征信所编著《征信要领理论、实务和案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7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编《“征信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4.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5.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6.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7.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8.明俊等译,张新宝审校:《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

79.周汉华:《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

80.邓冰、苏亦群编译《大法官的智慧》,法律出版社,2004。

81.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2.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8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84.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新华书店发行。

2.〔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总序》,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

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6.〔英〕理查德·萨斯堪:《法律的未来——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刘俊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7.〔美〕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伯译,新星出版社,2005。

8.〔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英〕约翰·香德、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0.〔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

11.〔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美〕亨今:《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产权出版社,1997。

1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6.〔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

17.〔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译,法律出版社,2004。

18.〔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第四版)》,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

19.〔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2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

2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版。

23.〔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4.〔美〕玛丽·A.格林顿、迈克·W·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5.〔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06。

26.〔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7.〔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8.〔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邓正来等译,三联书店,1997。

30.〔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1.〔德〕乌茨·施利斯基:《经济公法(2003年第2版)》,喻文光译,法律出版社,2006。

32.〔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

3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郭庆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美〕玛格丽特·米勒编《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王晓蕾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6.〔英〕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7.〔美〕伦德尔·卡尔德:《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严忠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92。

39.〔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版。

40.〔美〕戴维·刘易斯、达瑞恩·布里格:《新消费者理念》,江林、刘伟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1.〔美〕伯德纳·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

42.〔法〕多米尼克·夏代尔,〔印度〕M.S.拉祖:《消费者行为学——概念、应用及案例》,李屹松、王飙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3.〔比〕保罗·纽尔(Paul Nihoul):《竞争与法律——权力机构、企业和消费者所处的地位》,法律出版社,2004。

44.〔日〕小林麻理:《IT的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夏平王俊红周伟民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6.〔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7.〔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48.〔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5。

49.〔美〕曼纽尔·卡斯泰尔斯:《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晏山枥、杨立义、蔡平、刘宪章译,王垂仍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徐孟洲、谢增毅:《论消费者及消费者保护在经济法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理念与经济法主体和体系的新思考》,《现代法学》2005年第7期。

2.张忠军:《征信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角色》,《法学》2005年第9期。

3.张文显:《加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总第73期)。

4.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5.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

6.王利明:《关于诚信的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王利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8.王轶:《论物权法的规范配置》,《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9.姚建宗:《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北方法学》2007年第2期。

10.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年第1期。

11.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和建议——美国信用体系考察报告(二)》,《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张远国:《对我国征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1期。

13.孙建国:《中国征信所及其个人征信事业考察(1932~1949)》,《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14.马长林:《旧中国征信机构发展始末》,《中国档案》2002年第4期。

15.费宪进:《征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浙江金融》2005年第12期。

16.代言:《中国征信体系的构建》,《银行家》2004年第11期。

17.任兴洲:《从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看未来模式选择》,《广东经济》2005年第5期。

18.戴根有:《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征信体系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19.王红领,张永山:《垄断还是竞争:中国征信业发展的争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

21.李利军:《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22.赵秋雁:《WTO规则与中国个人信用征信立法的价值取向》,《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23.叶世清:《征信:一个法律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24.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博览群书》2007年第3期。

25.张晓军:《论征信活动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之目的特定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6.《人口研究》编辑部(主持人:陈卫):《论以人为本》,《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7.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28.郑成思、朱谢群:《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2期。

29.尚鸣:《征信制度在国外》,《领导科学》2004年第2期。

30.姜玉英:《日本征信系统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金融会计》2006年第6期。

31.贺研:《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2.杨忠孝:《信用经济的法律维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3.吴国平:《中国征信市场监管立法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34.吴国平:《关于征信立法中几个重大疑难问题的探析》,《学海》2005年第5期。

35.陈斯喜:《和谐是法律的魅力所在》,《中国人大》2006年12月25日。

36.李子白、万士荣:《征信机构建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济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37.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我国台湾征信业监管及对内地的借鉴与启示》,《甘肃金融》2005年第8期。

38.项成:《惜贷:软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5年第3期。

39.王曦:《客户识别与授信评价体系的改进》,《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40.王丽环:《对征信业及其发展的法律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1.卢东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退出机制》,《求是杂志》2002年第2期。

42.宋玉池:《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建构与完善》,《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43.张国华:《市场主体退出法律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11月。

44.赵艳:《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45.林毅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04年第12期。

46.林毅夫:《国家和市场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管理与财富》2002年第10期。

47.刘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商业经济》2008年第3期。

48.王椿阳、朱永新、张建波:《和谐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思考》,《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

1.Steven Allen,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3。

2.Robert Cole & Lon Mishler(〔美〕罗伯特·科尔、朗·米什勒著),Cnosumer and B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消费者与商业信用管理第11版英文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Georg Bol,Gholamreza Nakhaeizadeh,Svetlozar T.Rachev,Thomas Ridder,Karl-Heinz Vollmer,Editors,Credit Risk-Measurement,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Physical-Verlag Heidelberg,2003.

4.Lee A.Bygrave,Data Protection Law:Approaching Its Rationale,Logic and Limit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5.Cullen International,A Business Guide to Changes in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6.Tǎng Thành Trai Lê,Protecting Consumer Rights,Shepard’s/McGRAW-HILL,INC,1987.

7.[Israel]Eli Lederman,Ron A.Shapira(〔以色列〕艾利·里德曼、罗恩·夏皮罗)编著Law,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法律信息信息技术》影印本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

8.Geraint G.Howells,Stephen Weatherill,Consumer Protection Law,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

9.Ian J Lloyd,Information Technology Law(Second Edition),Butterworths,1997.

10.Fred H.Cate,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

11.David H.Flaherty,Protecting Privacy in Surveillance Societie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9.

12.David Lando,Credit Risk Model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3.Robert Ellickson,Order without Law,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4.Erik Banks,The Credit Risk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3.

15.Stephen Ross and John Yinger,The Color of Credit Mortgage Discrimination,Research Methodology,and Fair-Lending Enforcement,The MIT Press,2002.

16.Bernd Schmid,Pricing Credit Linked Financial Instrument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2.

17.Sally.A.Jones,The Law Relating to Cards,First Published by Great Britain Mackays of Chatham,1989.

18.Michael Hanke,Credit Risk,Capital Structure,and the Pricing of Equity Options,Springer-Verlag Wien,2003.

19.Donald van Deventer & Kenji Imai,Credit Risk Models and the Basel Accords,John Wiley & Sons(Asia)Pte Ltd,2003.

20.Charles Smithson,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3.

1.薛波主编、潘汉典总审定《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

2.〔英〕David Walker著《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法律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

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辞海》缩印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布莱克维尔大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7.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8.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9.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Thomson West,2nd Reprint-2007.

1.http://www.westlaw.com.

2.http://www.lexis-nexis.com.

3.http://www.legaldaily.com.cn.

4.http://www.chinacourt.org.

5.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