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图书

SSAPID:101-0358-3106-29
ISBN:978-7-5201-3747-8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第二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主题,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本书根据论文内容分为“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历史文化”三个版块,展示各参会学者专家的智力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丛书·研究系列
作 者: 林春逸
编 辑:王玉山;王红平;张金木;徐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第二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剪影

 区域经济

  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 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一 依托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二 促进东西互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 实现全方位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

   四 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研究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的进展与成效

    (一)经济带内部合作

    (二)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

    (三)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推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拓展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平台建设缓慢,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外部不稳定因素增多,影响全方位开放合作

    (三)口岸经济发展层次仍较低,且呈走低趋势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基础仍较薄弱

   三 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以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

    (二)顺应开放发展新形势,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三)突出东盟特色,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

    (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拓展开放空间

    (五)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打造开放合作新亮点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的实证分析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的历史渊源与基础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的实证设计

    (一)产业结构差异的测度

    (二)产业集聚的测算

    (三)产业与城市间灰色关联度的测算

    (四)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间联动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二)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三)产业的区位熵

    (四)产业关联度分析

   四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分析的结论

   五 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一 引言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及其空间联系测算指标与数据来源

    (一)产业分工测算指标

    (二)数据来源

   三 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产业分工的相关实证分析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

    (三)行业间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

    (四)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

   四 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五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

    (二)产业分工合作

    (三)自然地理位置和环境

    (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珠江—西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及其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研究单元及数据来源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 珠江—西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

    (一)经济空间相对差异缓慢减小,空间集聚效应呈减弱态势

    (二)经济重心偏向流域下游,经济空间向着“点—轴”结构模式演化

    (三)流域经济空间出现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结构

   四 珠江—西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

    (一)构建指标体系

    (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三)珠江—西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分析

   五 研究结论及启示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特征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测算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重心测算模型

    (二)数据来源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特征分析

   三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及效应分析

    (一)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的应用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产业分解及其特征

    (三)产业效应与基尼系数变化量

   四 结论及启示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2016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

    (一)2016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

   二 当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

    (二)产业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三)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四)内部协调机制建设滞后

    (五)面临地方保护主义威胁

   三 进一步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对接与分工协作

    (二)加强通道经济与开放合作

    (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

 城乡发展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研究

   一 研究区域概况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 城市流强度的实证分析

    (一)区位熵分析

    (二)城市外向功能量分析

    (三)城市流倾向度与强度分析

    (四)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四 结论及建议

    (一)加快改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城市流强度结构

    (二)注重培育珠江—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三)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基于资源优势重新布局和优化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

  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初探

   一 广西经济初步形成新常态

   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的必要性

    (一)经济增速下滑要求必须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

    (二)培育经济新动力要求必须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

   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广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考察

    (二)广西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考察

    (三)广西城镇居民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考察

   四 改善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制度取向

    (一)加快构建对科技创新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体系

    (二)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势头

 历史文化

  “以火为政”:明清时期梧州城火政与区域社会的变迁

   一 序言

   二 大藤峡“瑶乱”与梧州城官僚体系的变动

   三 明末官僚体系的变动与梧州城火政事务的出现

   四 明末梧州城的火政宗教

   五 梧州火政与清代西江流域社会变迁

   六 简短的结语

  贵州晴隆县歪梳苗的石棺葬文化调查

   一 历史上歪梳苗的石棺葬

    (一)歪梳苗的分布

    (二)歪梳苗的石棺葬

   二 贵州歪梳苗的石棺葬仪式

    (一)石棺葬仪式过程

    (二)歪梳苗石棺葬体现苗族丧葬的特点

   三 歪梳苗石棺葬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一)歪梳苗石棺葬的文化内涵

    (二)石棺葬的文化功能

   结语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黑衣壮的族性建构

   一 “黑壮人”:黑衣壮人作为山民的历史

   二 从河谷—水稻到山陇—玉米:黑衣壮人生计方式的改变

   三 鸦片与山中的“马路”:黑衣壮人的社会交换与交往

   四 “特种部族”与污名化的想象:黑衣壮族群的边缘化过程

   五 问题与思考

  在流动中建构田野点

   一 引言

   二 研究问题

   三 单点田野研究的局限

   四 寻找人与人的联结

   五 结语

 前言

第二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区内外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主题,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本书根据论文内容分为 “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历史文化”三个版块,展示各参会学者专家的智力成果。

车冰清、朱传耿、杜艳、沈正平,2009,《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第4期。

陈丽平,2011,《基于产业联动的海西物流发展灰色关联分析》,《中国城市经济》第2期。

邓聚龙,1990,《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樊敏,2010,《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业运作及联动发展视角》,《软科学》第5期。

廖才茂,1997,《遵循规律联动发展——对江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议》,《当代财经》第4期。

刘宁宁、沈正平、简晓彬,2008,《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商业时代》第31期。

刘钊、李琳,2011,《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产业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率评价研究——以环渤海为例》,《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陆军,2013,《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综述》,《经济论坛》第11期。

吕涛、聂锐,2007,《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工业技术经济》第5期。

宁晓青、朱栋梁,2001,《实现我国东西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论东西经济产业联动升级对接》,《贵州经济学院学报》第5期。

施同兵、简晓彬,2007,《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江苏为例》,《生态经济》(学术版)第2期。

石宏伟,1999,《实施“产业联动、优势整合”大力培育发展边缘性优势产业》,《经济问题》第5期。

孙雪花,2013,《永康市五金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灰色关联分析》,《交通与运输》(学术版)第2期。

王红霞,2007,《产业集聚是否就是产业联动》,《解放日报》第8期。

王文森,2007,《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统计》第10期。

王珍珍、陈功玉,2011,《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及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分析》,《珞珈管理评论》第2期。

苑久富,2006,《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物流科技》第29期。

Gereffi,G.1999.“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1.

Massey,D.1995..London:Macmillan.

Schmitz,H.1999.“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licon Valley,Brazil.”.

高安刚、张林、覃波,2015,《基于行业上游度的广西产业分工地位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第12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关于印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ndrc.gov.cn。

蒋团标、常玲,2016,《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第2期。

黎鹏、吴磊、杨宏昌,2016,《珠江—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区域经济评论》第3期。

苗长虹、王海江,2006,《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地理研究》第2期。

裴金平、廉超,2016,《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特征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舒元、杨扬,2009,《城市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演化——基于1998~200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第2期。

孙海燕、王富喜,2008,《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经济地理》第28期。

王春萌、谷人旭、高士博等,2016,《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及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5期。

席敏强、李国平,2015,《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地理学报》第12期。

许登峰、傅利平,2010,《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颜蔚兰,2016,《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化分析》,《学术论坛》第2期。

尹鹏、李诚固、陈才,2014,《东北地区省际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经济地理》第6期。

詹新宇、黄河东,2012,《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波动效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张祥、杜德斌,2013,《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案例》,《经济地理》第5期。

钟学思、阙菲菲、陈薇,2016,《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结构体系优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Krugman,P.1991..The MIT Press.

陈国阶,1995,《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省际差异与变化趋势》,《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期。

陈湘满,2002,《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经济地理》第5期。

代明、陈向东、覃成林等,2012,《基于面板数据的西江流域经济发展成本差异分析》,《经济地理》第1期。

代明、覃剑,2009,《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期。

邓宏兵,2000,《试析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其演变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樊福才,2008,《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空间分异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胡碧玉,2004,《流域经济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

黄峥、徐逸伦,2011,《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S1期。

黎鹏,200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李俊、唐芳、胡碧玉,2004,《流域经济开发视野中的问题探讨》,《生态经济》第12期。

李敏纳,2011,《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经济地理》第1期。

李敏纳、蔡舒,2010,《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2011,《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经济地理》第3期。

罗君,2010,《嘉陵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4期。

覃成林、李敏纳,2010,《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地理研究》第10期。

覃成林、周二黑,2010,《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覃剑、冯邦彦,2012,《流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研究——基于2001~2009年长江流域数据的面板计量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1期。

王兵、臧玲、苗长虹,2006,《伊洛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经济地理》第S1期。

王辉、苑莹、刘帆等,2013,《辽宁省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与发展》第3期。

王良健、郭齐、肖大鹏,2005,《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期。

吴玉鸣,2006,《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5期。

张侃侃,2013,《基于空间特征、过程与机制的流域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第10期。

张学斌、石培基、罗君,2010,《嘉陵江流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4期。

张志斌、李书娟、何伟等,2011,《基于ESDA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干旱区地理》第5期。

周二黑,2007,《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Anselin,L.,Florax,R.J. 1995..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Cliff,D. A.,Ord,K.J. 1973.. London:Pion Press.

Moran,P.A. 1950.“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 37.

鲍明,2013,《市场低迷背景下金融支持西江内河航运创新模式探讨》,《经济论坛》第4期。

陈纪平,2012,《产业结构变迁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基于广西经验的实证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陈利丹,2003,《西江流域经济走廊建设前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代明、覃剑,2009,《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期。

甘灿业,2013,《广西西江经济带近域城市发展整合分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关于印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ndrc.gov.cn。

胡安俊、刘元春,2013,《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与均衡化走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2期。

黄方方,2014,《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中国经贸导刊》第31期。

黄海燕、陈杏梅,2013,《产业分工视角下西江经济带产业定位与发展对策——以广西贵港为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蒋团标、廉超,2012,《广西财政收支重心地域迁移的动态轨迹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乐小兵,201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发展的差异化分析——基于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9期。

李景堂,1998,《实施珠江流域规划 促进西江经济走廊繁荣》,《人民珠江》第2期。

李宁波,2013,《贵港:西江流域的核心港口城市》,《中华工商时报》12月17日。

李平星、樊杰,2014,《区域尺度城镇扩张的情景模拟与生态效应——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生态学报》第24期。

刘波,2014,《广西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探析——以贵港、玉林、梧州、贺州4市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第3期。

刘俊杰、贾兴梅,2012,《工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广西的实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俊杰、叶允最,2015,《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潘经富,2014,《西江经济带建设与金融资源配置研究》,《区域金融研究》第4期。

肖曾艳,2014,《论当前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反思》,《梧州学院学报》第2期。

余海清、陈阿林、杨军,2010,《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詹新宇、黄河东,2012,《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波动效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章昌平、廉超、裴金平,2013,《Theil系数、基尼系数和县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1期。

程贵、姚佳,2015,《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西北人口》第2期。

高新才、杨芳,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慧玲、戴宏伟,2016,《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动态变化对比——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经济与管理》第2期。

林东华、吴秋明,2013,《福建省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研究》,《东南学术》第1期。

潘永、常庆,2009,《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基于SWOT方法的分析》,《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

徐慧超、韩增林、赵林、彭飞,2013,《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经济地理》第6期。

喻微锋、蒋团标、刘祎,2009,《滇中城市群与北部湾城市群比较分析——基于城市流视角的城市群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第6期。

赵宇鸾、林爱文、骆建礼,2008,《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

朱英明、于念文,2002,《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第1期。

郭鸿愗,2008,《中国城乡发展动力结构调整的思考——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鲁元平、詹新宇、赵颖,2016,《中国省域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以河南和广西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

乔榛、孙海杰,2015,《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学术交流》第8期。

王全兴,2015,《经济新常态形成中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第8期。

朱良华、胡益超,2016,《经济新常态形成过程中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考察》,《经济研究参考》第5期。

Sen,A.K.1973..Oxford:Clarenon Press.

陈春声,2010,《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鉷,1999,(雍正)《广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邝露,1999,《赤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李百龄,2010,(同治)《苍梧县志》,梧州市方志办内部资料。

李世瑞,(雍正)《苍梧县志》卷2,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藏本。

李世瑞,(雍正)《苍梧县志》卷4,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藏本。

麦思杰,2005,《大藤峡瑶乱与明代广西》,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

麦思杰,2008,《“瑶乱”与明代广西销盐制度变迁》,《广西民族研究》第2期。

彭勇,2004,《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兼论班军的非军事移民性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期。

饶仁坤、陈仁华,1989,《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广西人民出版社。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1962,《明实录》,台北: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印。

唐晓涛,2011,《俍傜何在》,民族出版社。

汪森,1999,《粤西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汪森,1999,《粤西文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吴九龄,1961,(乾隆)《梧州府志》,成文出版社。

梧州李氏宗亲会,2000,《梧州李氏族谱》,未刊资料。

谢君惠,2013,(崇祯)《梧州府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叶盛,1999,《两广奏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应槚,1991,《苍梧军门总督志》,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印中心。

张江华,1997,《明代海北盐课提举司的兴废及其原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期。

周去非,《岭外代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David Faure.2007..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William Skinner.1977..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l.

Max weber.1964..New York:Free Press.

William T.Rowe.199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谷晓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埃德蒙·R.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卜正民、若林正编著《鸦片政权:中国、英国与日本,1839~1952年》,弘侠译,黄山书社,2009。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方骏:《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1979年第4期。

何翠萍、魏捷兹、黄淑莉:《论James Scott高地东南亚新命名Zomia的意义与未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学刊》第9卷第1期,2011。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况浩林、杨丽琼:《近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鸦片毒害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黎虹:《鸦片与民国时期的西南社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黎虹:《鸦片与清末西南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秦和平:《鸦片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及其种植面积考订》,《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中华书局,2008。

王明珂:《青稞、荞麦与玉米——一个对羌族“物质文化”的文本与表征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吴志斌、王宏斌:《中国鸦片源流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张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垦殖及其影响》,《古今农业》1995年第4期。

张江华:《广西田东县立坡屯陇人的世系群与婚姻》,收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集刊《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血与土的变奏:对广西陇人的考察》,收于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所《云贵高地的亲属与经济》,2001。

张祥稳、惠富平:《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McCann,James,Maize and Grace:History,Corn,and Africa's New Landscapes,1500-1999,,Volume 43\\Issue 04,pp.246-272.

Scott,James C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