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陶东风古代文学与美学论著三种(修订版)图书

SSAPID:101-0322-0085-77
ISBN:978-7-5097-690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陶东风《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的合集。这些著作虽然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但今天看来仍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中《死亡·情爱·隐逸·思乡》是较早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主题学研究的著作,《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则尝试把心理美学方法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著作,《从超迈到随俗》中关于庄子人生哲学两面性的思考尤其发人深省。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华学术文库
作 者: 陶东风
编 辑:于占杰;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前言

 死亡·情爱·隐逸·思乡

  语言·文化·主题

  第一章 死亡主题

   第一节 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

   第二节 “此在”的时间性

   第三节 人间情结

   第四节 不朽冲动与美人迟暮

   第五节 齐死生与归于自然

   第六节 沉醉此生与享乐主义

   第七节 “忧思”、“闲愁”:无对象情绪

   第八节 死亡焦虑与自然观念

  第二章 情爱主题

   第一节 情爱:文学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历史曲线:迂回发展的中国爱情文学

   第三节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第四节 “丁香空结雨中愁”

   第五节 “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六节 悄悄散去的暮霭

  第三章 隐逸主题

   第一节 隐逸:对社会的逃避

   第二节 价值重估与个体道德自律

   第三节 “身在江海,心存魏阙”

   第四节 从全生、虚无到出世

   第五节 自然美的发现与展示

   第六节 从苦行僧到游乐儿

   第七节 陶渊明的意义

  第四章 思乡主题

   第一节 游子之歌

   第二节 异乡中的异客

   第三节 流浪与孤独

   第四节 游子眼中的时间

   第五节 游子眼中的自然

   第六节 思乡与恋母

   第七节 从“乡”到“国”

  后记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

  前言

  第一章 从心理防御机制到审美的纯粹知觉

   第一节 焦虑及其超越

   第二节 超功利与纯粹知觉

   第三节 “虚壹而静”与认知心理

   第四节 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第二章 抽象艺术与人类心理

   第一节 空灵的两个基本点

   第二节 说“逸”

   第三节 空灵与简化的艺术形式

   第四节 空灵与“以形写神”

   第五节 空灵与抽象

  第三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

   第二节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第四章 语义破译与意之境的诞生

   第一节 意境为“意之境”而非“意加境”

   第二节 意境与接受主体

   第三节 意境与简化的艺术符号

  第五章 自然的世俗化

   第一节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第二节 移情说与同构论

   第三节 “兴”的特点及其心理学依据

   第四节 自然的世俗化与自然的神秘化:一个比较

  第六章 创伤与超越

   第一节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第二节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

   第三节 蚌病成珠与文人的变态心理

   第四节 政治悲剧与生命悲剧

   第五节 怨刺与游戏

 从超迈到随俗

  序

  引论 庄子:一场打不完的“官司”

 从超迈到随俗 上编 庄子人生哲学的超越性结构

  第一章 超越的起点:“此在论”及其内在矛盾

   第一节 生命的时间有限性及死亡焦虑

    一 一个关键问题:庄子怕不怕死

    二 死亡意识与存在的自觉

    三 超越死亡的诸种策略

     1.宗教式或准宗教式的视死如归

     2.由怕死恋生到享乐主义

    四 从恋生到怕死

    五 从“安命”到“物化”

   第二节 入世活动

    一 士人境遇的转换

    二 出世与保命

    三 出世与人格完善

   第三节 “有知”与“有名”活动

    一 “知”的诸种含义

    二 忘“知”是一种养生术

    三 非“言”是反“知”的一种形式

    四 “不辩之言”与“不言之辩”

   第四节 “有欲”活动

  第二章 超越的终点:“无为”的生存方式

   第一节 神奇的大宗师

    一 “乘化”:抗拒变化的妙方

    二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人”的内心修养

    三 “圣人”有情感吗?

   第二节 “道”:超越与遍在的二重性

    一 “道”的超越性与遍在性

    二 无为:“道”的核心

    三 “不为物役”与“与物为春”——庄子对“物”的双重态度

    四 庄、玄、禅统一于超越又不离感性

   第三节 “游”:庄子的自由观

    一 两种“游”与两种人生

    二 “游”与庄子的天人观念

    三 儒道天人观的比较

  第三章 超越的中介

   第一节 齐物论

    一 齐物论是人生观而不是认识论

    二 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

    三 相对论与一种破执术

   第二节 虚静(心斋)论

   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一个心理分析的尝试

  第四章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向美学的会通

   第一节 庄子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

    一 内在矛盾的逻辑结构

    二 从超迈到随俗:《庄子》的意识流程

    三 自主与无执

   第二节 庄子研究中的“后现代”误区

    一 一个人造的摩登庄子

    二 对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性质的基本定位

    三 他人的良药未必适合我们

    四 另一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默认

   第三节 庄子哲学向美学的会通

 从超迈到随俗 下编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庄学精神及其现代诠释

  第五章 “虚以待物”与本样呈现

   第一节 “虚以待物”与“物感”

    一 有物自造与万物平等

    二 从“自然全美”到“以物观物”

    三 “有来斯应”与“与物接”

    四 “忧乐潜之中,而感触应之外”

   第二节 本样呈现与“兴”

    一 以自然自身的方式呈现自然

    二 “兴”三义

    三 “兴”与“比”的区别

   第三节 心物同构性

    一 异质同构论

    二 “天人感应”与异质同构

    三 从“情以物迁”到“与天和”

    四 王夫之的情景关系论

   第四节 中西美学心物论的比较

    一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二 移情论与人本位

    三 浪漫主义自然观:个体与自我的扩张

    四 想象与神思

    五 从对立到互补

  第六章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第一节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

    一 言、意、道

    二 经验的不同层次及相应的语言策略

   第二节 从“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

    一 语言的痛苦

    二 “卮言”新解

    三 语言的诗性用途与科学用途

   第三节 “言不尽意”与文学语言的“感觉化”

    一 一个深刻的悖论

    二 借景抒情与含蓄之美

    三 “诗中有画”新解

    四 情感的表现性形式与具象的抽象

   第四节 “多义性”与“感觉化”的两种策略:一个比较

    一 语言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

    二 诗如画与诗即画

    三 余论

  第七章 平淡空灵

   第一节 “平淡空灵”与庄子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空灵”的美感特征及其心理学分析

    一 简淡与充盈

    二 简化不等于省略

    三 来自格式塔心理学的启示

    四 空灵与接受心理投射

   第三节 平淡空灵与“以形写神”

    一 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

    二 “神”与格式塔

    三 “神”与“道”

    四 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第四节 空灵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

    一 回避痛苦与沉醉痛苦

    二 非具象性与天人分裂

    三 从“与物为春”到“似与不似之间”

  第八章 通向超验之路

   第一节 神秘感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

    一 什么是神秘体验

    二 庄子神秘主义美学的本体论

    三 庄子神秘主义美学的生成论

   第三节 庄子论神秘的感受力

    一 观照:一种“沉思状态”

    二 故事里的深意

   第四节 中西方神秘主义美学之比较

    一 西方神秘主义美学的本体论

    二 西方神秘主义美学的中介论

    三 西方神秘主义美学的生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