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7

实践与真理新论图书

A New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ruth

SSAPID:101-0302-8288-32
ISBN:978-7-5097-7090-0
DOI:
ISSN:
关键词:

真理 实践 哲学

[内容简介] 自1978年以来,关于实践、真理及其关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哲学领域的热点。本书结合古今中外大量具体事例,提出了两个重要论断:其一,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本身也存在一个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存在一个被评价和检验的问题;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真理范畴,不只是传统意义上那种以主观符合客观为唯一要求的认知真理,更主要的是包含价值内容和效率内容的实践真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杨树桢
编 辑: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节 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提出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一)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真理论的必然引申

    (二)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价值论的具体应用

    (三)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实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现实意义

    (一)研究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问题是当代人类实践的客观要求

     1.作用于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2.智力和精神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3.介入自然方式的间接性增强

     4.正、负效应明显增强

     5.整体性空前提高

    (二)研究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1.实践的正确性评价与检验

     2.实践的成功性评价与检验

     3.实践的效应性评价与检验

     4.实践的效率性评价与检验

     5.实践的创造性评价与检验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实践活动评价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上对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 古希腊罗马时代

    (一)快乐主义标准派

    (二)德性主义标准派

    (三)否定标准派

   二 中世纪封建时代

   三 马克思主义前的资本主义时代

    (一)快乐主义标准派

     1.快乐标准

     2.幸福标准

     3.利益标准

     4.法的标准

    (二)德性主义标准派

   四 现代西方社会

    (一)非理性主义标准派

    (二)马克斯·韦伯的实践合理性理论

    (三)麦考密克的行动合理性思想

    (四)哈贝马斯的实践合理性理论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对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 前封建社会时期

    (一)儒家的道义标准

    (二)墨家的功利主义标准

     1.尚利——利是实践正确性的标准

     2.贵义——义是达到利的手段和途径

    (三)道家否定评价标准

    (四)法家“法”的标准

   二 封建社会时期

    (一)关于实践正确性的评价标准

     1.道义标准派

     2.功利标准派

     3.义利统一派

    (二)关于实践正确性的评价根据

     1.“动机论”派

     2.“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派

    (三)关于实践正确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一)康有为的“求乐”标准

    (二)孙中山的民生标准

  第三节 对实践活动评价历史考察的结论

   一 哲学史上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

   二 社会历史进步与实践活动的评价之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 真正科学的实践活动评价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成为可能

 第二章 实践活动的正确性评价

  第一节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内涵、特点及评价根据

   一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内涵

   二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三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评价根据

  第二节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评价标准

   一 实践活动正确性评价的最高标准

   二 实践活动正确性评价的一般标准

    (一)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价值目标的根本条件

     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二)生产关系标准(经济基础标准)

    (三)上层建筑标准

    (四)人的发展标准

     1.人的利益标准

     2.人的自由解放标准

    (五)四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标准是根本内容

     2.生产力标准不能取代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中间层次标准

     3.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社会进步标准的核心内容

   三 实践活动正确性评价的具体标准

    1.具体标准服从一般标准、最高标准

    2.最高标准必须分解为一般标准、具体标准

  第三节 实践活动正确性的评价原则

   一 唯物主义原则

   二 辩证法原则

   三 阶级分析原则

 第三章 实践活动的成功性评价

  第一节 实践活动成功性的评价标准

   一 实践活动成功性评价的显性标准

    (一)实践目的不能充当实践成败的标准

    (二)实践结果不能作为评价实践成败的标准

    (三)“实践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才是评价实践成败的标准

   二 实践活动成功性评价的隐性标准

  第二节 全面理解实践活动的成功性

   一 实践活动正确性和成功性的关系

    (一)从根本上来说,实践的正确性和成功性是统一的

    (二)实践的正确性和成功性又是不同的

     1.正确但不成功的实践

     2.成功但不正确的实践

     3.既不成功又不正确的实践

     4.既正确又成功的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成功观与实用主义成功观的区别

    (一)实用主义追求的实践成功性不以正确性为前提

    (二)实用主义否定实践成功的隐性标准

    (三)实用主义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 实践活动成功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实践成功的绝对性

    (二)实践成功的相对性

     1.从实践目的来说,存在以下复杂情况

     2.从实践结果来说,存在以下复杂情况

  第三节 实践活动成功的决定因素

   一 实践主体符合实践本身的要求

    (一)主体能力

    (二)主体知识

    (三)主体精神

   二 实践客体符合实践本身的要求

   三 实践中介系统符合实践本身的要求

    (一)实践工具的选择要适当

    (二)实践性认识要符合实践的客观要求

   四 实践目的符合客观实际

   五 实践过程符合客观规律

    (一)自然规律

    (二)社会规律

    (三)思维规律

    (四)实践规律

   六 实践结果要素的反馈机制

 第四章 实践活动的效应性评价

  第一节 正确地理解实践活动的效应性

   一 实践活动效应性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二 实践活动正效应、负效应与“主体性效应、反主体性效应”以及“人化、异化”的区别

    (一)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

    (二)关于“人化”和“异化”

   三 实践活动的效应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关系

    (一)效应评价与正误评价的关系

    (二)效应评价与成败评价的关系

  第二节 实践活动正、负效应的表现及根源

   一 实践活动正效应的表现及根源

    (一)实践活动正效应的表现

     1.实践是人类产生的根本条件和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

     2.实践是社会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3.实践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实践活动正效应产生的根源

     1.改造客体

     2.改造主体

   二 实践活动负效应的表现及根源

    (一)实践活动负效应的表现

     1.实践活动负效应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2.实践活动负效应在社会领域中的表现

     3.实践活动负效应在精神领域中的表现

    (二)实践活动负效应产生的根源

     1.外部根源

     2.内部根源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实践活动效应观

   一 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历史自然进化论和理性悲观主义

   二 树立“正、负效应统一”的观念和“负效应可以减少”的观念

   三 由传统实践观念转向现代实践观念

    (一)由“直接客体”的观点转向“客体系统”的观点

    (二)由“孤立主体”的观点转向“人类主体”的观点

    (三)从“直接关系”的观点转到“全局关系”的观点

 第五章 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

  第一节 实践活动效率性的根源、内涵及评价

   一 实践活动效率性的根源

   二 实践活动效率性的内涵

    (一)实践速度

    (二)实践效果率

    (三)实践效益率

   三 实践活动效率性评价的意义

    (一)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永远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二)实践活动的效率评价不能为其他评价所替代

  第二节 提高实践活动效率性的途径

   一 增强主体的效率意识

   二 评估客体的效率价值

   三 提高中介系统的效率性

    (一)实践工具的效率性

    (二)实践方法的效率性

    (三)实践性认识的效率性

   四 改善环境系统

   五 强化制约要素系统的整体控制

    (一)对人的要素进行管理

    (二)对物的要素进行管理

    (三)对人和物所组成的实践活动进行管理

 第六章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评价

  第一节 实践活动创造性的本质、特点及评价

   一 实践活动创造性的本质

    (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创造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 实践活动创造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表现在对实践活动进行的创造性评价上

    (二)表现在对创造性实践本身进行的创造性评价上

   三 实践活动创造性的评价标准

    (一)有无新理论的指导

    (二)有无新的实践目的

    (三)有无新的方法和工具

    (四)有无新的实践成果

   四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关系

    (一)实践的创造性评价和正确性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实践的创造性评价不同于成败评价

    (三)实践创造性评价不同于效率性评价

    (四)实践创造性评价不同于效应性评价

  第二节 提高实践活动创造性的途径

   一 提高主体的创造力

    (一)强化创造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二)培养观察力

    (三)锤炼思维能力

    (四)发掘想象力

    (五)塑造创造型人才的品质

   二 提高实践中介系统的创新水平

    (一)实践工具的创新

    (二)实践创造性的方法论原则

     1.改革开放的原则

     2.注重试验的原则

     3.缜密求实的原则

    (三)实践性认识的创造性

     1.认知真理性是实践性认识的基础

     2.价值性是实践性认识的最终目的

     3.效率性是实践性认识的必要手段

     4.创造性是实践性认识的根本特征

 第七章 实践活动的检验

  第一节 “实践活动的检验”辨析

   一 评价和检验

    (一)评价

    (二)检验

   二 “评价实践活动”、“检验实践活动的评价”和“检验实践活动”

   三 检验标准和检验标志

    (一)检验标准

    (二)检验标志

     1.客观性

     2.普遍性

     3.检验标志取决于检验的内容

     4.检验标志不需要被检验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实践的标准

   一 实践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的原因

    (一)实践本身的特点和检验实践标准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检验实践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在实践之外不可能有什么更高的检验标准

    (三)“实践检验实践”在形式逻辑看来是循环论证,但在辩证逻辑看来则是合理的

   二 实践作为检验实践的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实践作为检验实践的标准的绝对性

    (二)实践作为检验实践的标准的相对性

  第三节 实践检验实践的机制

   一 实践活动的自我检验机制

   二 实践活动的外部检验机制

    (一)过去的实践检验现在的实践

    (二)未来的实践检验现在的实践

    (三)不同主体的实践之间相互检验

    (四)基本实践和中心实践检验非基本实践和非中心实践

    (五)大系统实践检验小系统实践

 第八章 实践真理论

  第一节 实践真理论的提出

   一 实践真理论提出的必要性

    1.理性认识不能替代真理来指导实践

    2.认知真理只有发展到实践真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二 实践真理论提出的可能性

   三 实践真理论提出的现实对应性

  第二节 实践真理的内容

   一 实践真理的认知真理内容

   二 实践真理的价值内容

    1.认识论应不应研究价值问题

    2.实践真理为什么会有价值内容

    3.实践真理价值的种类

    4.对实践真理价值的认识需要通过评价

    5.实践真理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三 实践真理的效率内容

    (一)哲学应不应研究效率问题

    (二)实践真理为什么会有效率内容

    (三)实践真理效率内容的种类

     1.实践真理的实践效率

     2.实践真理的认识效率

    (四)对实践真理效率内容的认识需要通过选择

    (五)实践真理效率内容是绝对性(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四 实践真理内容的相互关系

    1.认知真理内容是价值和效率内容的基础

    2.价值内容是认知真理内容的目的

    3.效率内容是实现价值内容的必要手段

    4.实践真理三部分内容是辩证的统一体

    5.实践真理三部分内容都以实践为基础

  第三节 实践真理论的意义

   一 实践真理论的理论意义

    1.实践真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的思想

    2.实践真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思想

    3.实践真理论有助于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4.实践真理论有助于深化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二 实践真理论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实践与真理是哲学认识论领域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历来的哲学家们有过大量论述。本书之所以称为《实践与真理新论》,实际上是把笔者以往的两篇论文——《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论》、《实践真理论》合起来出版,以此作为自己在哲学研究方面的粗浅成果,就教于学界同人。本书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本身也存在一个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也存在一个被评价和检验的问题。只有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检验,才能确定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包括:实践的正确性、成功性、效应性、效率性和创造性。实践正确性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由最高标准、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所组成的价值标准体系,最高标准是“社会进步”,一般标准包括“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标准”、“上层建筑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四部分内容,具体标准是对各种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所依照的特殊标准。实践成功性的评价标准有二:“目的与结果一致”是显性标准,“实践符合实践本身的客观要求”是隐性标准。实践效应性的评价标准是“社会进步”标准,根据与社会进步标准的符合程度,实践效应可以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实践效率性的评价标准由三方面组成:实践速度、实践效果率和实践效益率。实践创造性的评价标准是“有新的实践目的、指导理论、实践方法、实践工具和实践结果”。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归根到底是一种认识,其正确性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要最终确定实践的合理性,还必须对实践进行检验。检验实践的标准仍然是实践。实践检验对它进行指导的认识,实践检验对它所作出的评价以及实践检验实践,这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三个方面。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真理论的必然引申,是价值论的具体应用,是实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认为,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一贯主张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正确性、成功性、效应性、效率性、创造性等的现实状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表征人类认识运动最终追求目标和最高认识成果的真理范畴,不仅是那种以主观符合客观为唯一要求的认知真理,而且更主要的是包含价值和效率内容的实践真理。作为实践真理内容基础部分的认知真理内容,既继承了传统认知真理的全部内容,又不是对它的简单重复,而是赋予它新的内涵。实践真理的价值内容,是指实践真理对人类所具有的认识、审美、经济、社会方面的意义和效用。实践真理的效率内容,是指在实践真理的指导下,人们能以最小的耗费、最少的时间达到实践目的,获得价值。价值内容和效率内容的存在,使实践真理增强了直接现实性、具体性、全面性和过程性。实践真理作为认识发展阶段第二次飞跃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它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完成指导实践的任务。实践真理论的提出,既是日益丰富、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内在要求。

A.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廖申白、谢大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J.N.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刘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施良方、沈剑平、唐晓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J.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周文彰、何包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蔡拓军:《当代全球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陈铁民:《现代认识论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陈新汉:《评价论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陈新权:《当代中国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陈晏清:《论自觉能动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陈中立:《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崔自铎:《认识论研究》,求实出版社,1986。

戴震雷:《经济效益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58。

董伟合、赵海琦:《善的冲突》,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方迪启:《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冯国瑞:《信息科学与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李志林、盛宗范译,知识出版社,1988。

高文武:《认识活动论》,人民出版社,1991。

耿洪江:《西方认识论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郭湛:《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

何云峰:《思维效率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4。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4。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胡潇:《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蒋大椿等:《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靳辉明、荣剑:《超越与趋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敬永和主编《哲学基本概念演变》,长春人民出版社,1987。

科里夏克:《经济效益》,苑家良等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李连科:《李连科集——人·主体·价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述一:《理想世界的创造》,人民出版社,1988。

林超然主编《现代科学哲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林绍春:《认识过程三阶段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刘德福、徐伟新:《文化新思维: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刘志忠:《过程转化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卢冀宁:《“实践认识”活动的结构》,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陆剑杰:《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罗伯特·伯格、罗纳德·费德瑞柯:《人类行为》,梅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罗国杰等编著《伦理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

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马俊峰:《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胡万福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米诺萨维克、帕斯托尔:《人类处在转折点》,刘长毅等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摩狄曼·J.阿德勒:《六大观念》,陈珠泉、杨建国译,团结出版社,1989。

莫里斯:《人类行为观察》,刘文荣、今夫译,海天出版社,1989。

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聂世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牛欣芳等:《谈谈动机与效果》,知识出版社,1984。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潘永祥主编《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齐振海、袁贵仁主编《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荣孟源:《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

唐凯麟:《伦理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编译,商务印书馆,1993。

唐能赋:《道德范畴论》,重庆出版社,1994。

童浩主编《哲学范畴史》(上、下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王复三、杨霞:《人类历史进程与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王光洲:《伦理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王加徽、袁灿编著《创造与制造力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王克千编《价值之探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王连法:《当代真理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

王南 :《人类活动论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王锐生、陈菏清等:《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

王永昌:《实践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王永昌:《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王正萍、罗子桂主编《生产力标准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伦、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94。

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林宗基译,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

文清源:《错误论——辩错、治错、防错、化错》,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

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5。

徐伟新、刘德福:《社会动力论》,人民出版社,1988。

杨耕:《危机中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

姚传旺主编《真理问题纵横谈》(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余谋昌、王兴成:《全球研究及其哲学思考——“地球村”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余育德、毕静涛等:《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体系研究——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与应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远志明:《沉重的主体》,人民出版社,1987。

远志明、薛德震:《社会与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张恩慈:《认识论原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人民出版社,1983。

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章绍华:《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赵宏主编《人的思维与创造》,解放军出版社,1988。

赵仲英:《实践系统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编《实践·认识·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周农建:《摹本与蓝图》,人民出版社,1988。

周农建:《人类意志的现实化》,学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