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MENTALITY OF CHINA

SSAPID:101-0295-9068-27
ISBN:978-7-5097-401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二本。参与本课题研究和本书撰写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和互联网站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本书的研究报告既有定量的调查研究,也有定性的资料分析和访谈法,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社会支持、公平感、风险认知、自尊、奥运会评价和行为、择偶观念等方面的调查,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综合调查,如农民工和信访人员的调查。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心态的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 者: 王俊秀 杨宜音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皮书数据库

 前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摘要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

   一 当前社会心态特点

    (一)心理健康

    (二)生活满意度

    (三)社会安全感

    (四)社会公平感

    (五)社会支持感

    (六)社会尊重与认同

    (七)社会信任

    (八)社会情绪

   二 社会心态发展态势和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

    (一)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

    (二)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固化,成为群际冲突、社会矛盾的温床

    (三)阶层意识成为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

    (四)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五)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正向为主,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六)民众的权利、国家和集体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三 基于目前社会心态的建议

    (一)民生工作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其社会性需求

    (二)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

    (三)保障中低社会阶层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用社会公平淡化阶层意识

    (四)关注社会情绪,消解负向情绪,积聚情感正能量

    (五)从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开始,逐步建立社会共识

 BⅡ 社会感受篇

  B.2 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 居民自测健康的总体状况

    (一)居民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平均分

    (二)居民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比例分布

   二 居民自测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的群体比较

    (一)居民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群体比较

     1.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的北京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别

     2. 31~40岁居民和61岁以上北京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离异和丧偶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历居民

     5.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其自测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现U型关系

     6.无职业者、专业技术人员、临时工和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7.北京城镇和外地城镇居民的自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二)居民自测社会健康水平的群体比较

     1.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居民的自测社会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别

     2.居民的年龄水平和自测社会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3.离异和丧偶居民的自测社会健康水平较低

     4.直至大学本科,居民的自测社会健康水平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高

     5.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自测社会健康大致表现为中间高两头低的倒U型关系

     6.无职业者、临时工和离退休人员的自测社会健康水平较低

     7.不同户籍居民的自测社会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别

   三 居民心理与社会健康的总体特点和分析

    (一)居民的心理健康总体特点

     1.北京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部分社会弱势群体、部分生理弱势群体表现出自测心理健康弱势特点

     3.部分非社会弱势群体也表现出自测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倾向

    (二)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影响因素

     1.人口学变量

     2.人格特征

     3.进一步的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压力和应激

      ——社会支持

     4.进一步的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认知、行为因素

      ——自我效能感

      ——归因、习得性无助和抑郁

      ——挫折—攻击理论和过激行为

   四 居民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评价的期望

    (一)居民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评价

    (二)居民的心理辅导需求、心理求助行为和对服务的评价

    (三)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服务形式的期望

   五 对居民心理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

    1.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建议对居民心态进行长期追踪研究

    2.开展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知识

    3.完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内容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

    5.大力促进心理服务机构的制度建设

    6.组织专家力量,建立针对社会应急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构

  B.3 2011~2012年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本*

   一 2011~2012年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

   二 全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满意度

    (一)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

    (二)东、中、西部地区生活满意度

    (三)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生活满意度

   三 主要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一)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男性

    (二)老年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中年居民,青年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低

    (三)中等以下教育程度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中等教育程度居民满意度最低

    (四)本地户口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外地户口居民

    (五)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满意度最高

   四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无需赡养老人者生活满意度更高

     2.是否有正在就学子女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不大

     3.收入越高的群体其平均满意度越高

     4.有自有住房者生活满意度更高

    (二)能否得到充分休闲和休息

    (三)近两年生活状况与对未来的信心

   五 结论和讨论

    (一)2012年全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比2011年略有下降

    (二)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低于农村居民;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低;西藏、山东和新疆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黑龙江、广西和湖北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低

    (三)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男性,中老年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生活满意度更高,本地户口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外地户口居民,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满意度最高

    (四)无赡养老人负担居民生活满意度更高,有无子女上学居民生活满意度无差异,收入高的群体生活满意度也相对高,有自有住房居民生活满意度更高

    (五)充分休息和有较多休闲活动的居民生活满意度更高

  B.4 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

   一 总体社会信任属于“不信任”水平

   二 市民的制度信任状况

    1.政府背景的行业/部门受信任程度较高,商业行业最低

    2.政府机构信任状况

    3.媒体信任水平

    4.公共事业部门信任状况

    5.商业行业信任状况

    6.非政府组织信任状况

   三 市民的人际信任状况

    1.亲而信的格局继续保持不变

    2.初次见面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

    3.责任心、志同道合、理解他人是建立人际信任的三大因素

   四 分城市信任程度比较分析

    1.各城市行业大类信任程度比较

     ——中西部城市市民对政府的信任高于东部

     ——重庆市民对公共媒体信任度低

     ——对公共事业部门信任度北京市民最高,广州最低

     ——重庆市民对商业行业最不信任

     ——武汉、广州市民对非政府组织基本信任

    2.不同城市人际关系信任比较

   五 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1.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社会欺骗现象严重

    2.社会欺骗感受影响社会信任

    3.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影响社会信任

   六 主要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2.主要建议

  B.5 北京居民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 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

    (一)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评价

    (二)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二 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

    (一)居民的社会支持总体状况

    (二)居民社会支持的具体内容分析

     1.居民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2.居民和朋友、邻居及同事的关系

     3.遇到烦恼时的倾诉和求助行为

     4.居民对团体活动的参与

    (三)居民社会支持的特点

   三 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自测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相关

    (一)居民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二)居民的社会支持水平和自测心理健康、自测社会健康的相关

    (三)对提高居民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支持水平的建议

  B.6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

   一 公平感的操作性定义

   二 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基本状况

    (一)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宏观描述

    (二)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与部分人口学变量的关系

    (三)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与代际划分

    (四)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态度

    (五)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行为倾向

   三 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农民工公平感的个体因素

     1.基本信念

      (1)地位公平信念(Status-justifying Beliefs)

      (2)命运观

      (3)社会支配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

     2.心理预期

     3.社会比较

     4.归因倾向

    (二)影响农民工公平感的社会因素

     1.社会历史进程

     2.个人社会经历

      ——与城市居民的交往

      ——个人所受重大事件的影响

  B.7 北京市公众对大气污染的风险认知状况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对象

   三 空气质量状况评估

   四 对大气污染的风险认知

   五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受教育水平

    (四)家庭平均年收入

    (五)吸烟习惯

    (六)是否购车

   六 总结

 BⅢ 观念价值篇

  B.8 中国当代青年人的择偶价值观

   一 前言

   二 分析过程

    (一)样本构成

    (二)研究材料

   三 结果分析

    (一)择偶要求

     1.对配偶的经济收入要求

     2.对配偶的学历要求

     3.对配偶的住房要求

     4.择偶的年龄差异

     5.对配偶身高要求的性别差异

     6.征婚者自身的外貌评价

    (二)择偶价值观

     1.性爱观念

     2.生育观念

     3.经济观念

     4.家庭—社会角色期待

     5.人生追求

     6.关系期待

   四 结论:中国当代青年人的择偶取向和择偶价值观

    (一)择偶取向

    (二)择偶条件

    (三)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四)对生育的态度

    (五)生活方式的选择

    (六)对家庭角色的设置

    (七)对家庭幸福的定义

    (八)与配偶交流的态度

    (九)择偶取向的性别差异

  B.9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自尊调查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Rosenberg自尊量表(SES)

    (二)人口学变量问卷

    (三)“地位感”与“自我污名”题目

   三 新生代农民工自尊总体状况

   四 新生代农民工自尊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二)收入较低与收入较高者,自尊水平较高

    (三)自我感觉收入较高者,自尊水平较高

    (四)对污名认可程度越低,自尊越高

    (五)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认知越高,自尊越高

    (六)对未来预期乐观者,自尊较高

   五 结论与建议

  B.10 大学生评价北京和伦敦奥运会社会影响的对比

   一 引言

   二 调查基本信息

   三 调查内容

   四 举办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分析

    (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国内事务的影响力次之

     1.促进外国人正面了解中国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提高中国人关心和提高国内事务

    (二)不同学科大学生评价北京奥运会的社会影响的异同分析

     1.体育学科大学生队对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社会影响力评价最高,法学学科次之,社会学学科第三

     2.促进外国人正面了解中国被认为是最大的社会影响项目,体育相关学科大学生的评价显著高于法学和社会学学科,而法学和社会学学科之间无差异

     3.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上,三学科无明显差异

     4.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三学科大学生都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体育学科和法学学科大学生的评价无明显差异,略高于社会学学科的大学生

     5.在促进民众参与体育活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体现了三个学科的学科背景和文化氛围的效应影响

     6.在增加个人对中国的正面感受方面,三个学科的大学生虽然都有较为正面评价,但在评分上差异显著

     7.小结

   五 举办伦敦奥运会会对英国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

    (一)举办伦敦奥运会对于英国影响的预期较低,对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区别不大

    (二)不同学科大学生评价伦敦奥运会对举办国社会影响的差异显著

   六 评价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对举办国社会影响的比较分析

   七 结语

    (一)结论

    (二)原因分析

 BⅣ 综合调查篇

  B.11 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

   一 引言

    (一)需要与动机

    (二)社会心态中的动机成分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测量工具

     1.社会安全感的测量

     2.社会信任感的测量

     3.社会公平感的测量

     4.社会支持感的测量

     5.社会阶层的测量

    (三)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社会安全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安全感问卷的质量分析

      (1)社会安全感问卷主成分分析结果

      (2)社会安全感问卷信度分析

     2.社会安全感的现状

     3.社会安全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主观社会阶层问卷的质量分析

      (2)不同收入水平网民的社会安全感差异

      (3)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安全感差异

    (二)社会信任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信任感问卷的质量分析

      (1)社会信任感问卷主成分分析结果

      (2)社会信任感问卷信度分析

     2.社会信任感的现状

     3.社会信任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水平网民的社会信任感差异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信任感差异

    (三)社会公平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公平感问卷的质量分析

      (1)社会公平感问卷主成分分析结果

      (2)社会公平感问卷信度分析

     2.社会公平感的现状

      (1)社会公平感均值

      (2)公平待遇获得的归因

     3.社会公平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水平网民的社会公平感差异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公平感差异

    (四)社会支持感的分析结果

     1.社会支持感问卷的质量分析

      (1)社会支持感问卷主成分分析结果

      (2)社会支持感问卷信度分析

     2.社会支持感的现状

     3.社会支持感的社会阶层差异

      (1)不同收入水平网民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2)不同社会阶层网民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四 结果讨论

    (一)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现状

    (二)社会心态动机成分的社会阶层差异

   五 结论

  B.12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

   一 引言

    1.普通公众,599人

    2.信访人员,120人

    3.信访工作人员,120人

    4.信访专家和基层领导

   二 公众社会心态特征

    (一)从总体看,公众自评的心理状态处于中等水平之上,但远未达到“良好”水平

    (二)公众的社会评价与感受处于中等水平

    (三)公众对于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高于量表中值,尤其非常信任政府,对政府工作也愿意给予支持和配合。

    (四)公众的自我心态评价显著高于其对于他人心态的评价,但仍未达到“良好”水平

     1.自我评价

     2.人际关系认知

     3.婚姻家庭关系认知

     4.阶层归属认知

     5.相对被剥夺感认知

     6.自评心理健康

    (五)从情绪状况看,公众持有较为正向的情绪状态,并且内心怀有较高的希望;不愉快、不安和怨恨等负面情绪体验程度不高;多数公众持有平和的心态

   三 信访人员社会心态特征

    (一)信访人员的心态自评显著低于普通公众

    (二)信访人员同普通公众存在较为一致的社会评价与感受

    (三)信访人员对自我的评价显著低于普通公众。两者在自我评价、婚姻家庭认知、人际认知、心理健康和相对被剥夺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于阶层归属认知非常一致,两者均呈现强烈的底层认同

    (四)信访人员的正向情绪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公众;而负面情绪水平又显著高于普通公众。在情绪词联想方面,信访人群的情绪联想负面词汇显著较多

   四 对社会心理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心理预防体系

    (二)建立社会心理干预联动体系

    (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四)试点方案

     1.建议设立社会心理疏导、预防和干预中心,可以考虑挂靠在市民政局,或者挂靠在市信访局

     2.建议建立社会心理监测的综合信息系统

     3.试行社区三级干预

  B.13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与分析*

   一 经济层面

    1.绝大多数人在企业工作,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2.收入水平较低

   二 社会层面

    1.社会支持以亲友为主,组织和政府的社会支持薄弱

    2.社会参与意识比较消极

   三 心理层面

    1.对现有生活状况不满意,对未来生活改善有信心

    2.身份认同多样,市民化意愿强烈

    3.期望得到社会公正对待

   四 讨论和建议

 BⅤ 行为倾向篇

  B.14 中国公众2012伦敦奥运会心态与行为报告

   一 中国公众对于伦敦奥运热情不减,但逐步回归理性

   二 赛事焦点: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备受关注

   三 关注伦敦奥运呈现一定的娱乐心态,“竞技”不再是中心

   四 奥运明星成为话题中心

   五 刘翔退赛:公众多了更多宽容和理解

   六 互联网时代的伦敦奥运:从1屏到N屏

   七 社交化与移动化:关注奥运新景观

   八 总结与启示

  B.15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人犯罪心理特点现状研究

   一 当前犯罪行为增加的一般心理学原因分析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内部动因

    (二)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三)社会经历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发生机制

   二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行为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城市犯罪中社会影响的犯罪发展

    (二)城市犯罪中物欲型犯罪的发展

    (三)网络技术对城市犯罪发展的影响

   三 过去经典城市犯罪的形成及与当前犯罪的共通点

    (一)犯罪心理画像对城市犯罪人的准确剖析

    (二)犯罪行为的特殊需要表现

    (三)当前犯罪行为心理背景的新特点

  B.16 2012年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社会心态分析报告

   一 2012年天涯社区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的量化分析

    (一)地区分布

    (二)舆情事件类型

     1.社会民生

     2.涉法涉警

     3.企业纠纷

     4.反腐倡廉

     5.公共卫生

     6.社会安全

     7.灾害事故

   二 2012年天涯论坛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社会心态分析

    (一)社会民生

    (二)涉法涉警

    (三)企业纠纷

    (四)反腐倡廉

    (五)公共卫生

     1.环境污染类方面

     2.医疗卫生类方面

     3.食品安全类方面

    (六)社会安全

    (七)灾害事故

   三 应对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的政策建议

    (一)关注征地拆迁事件的新动向

    (二)慎用警力,多用对话、协调的形式处置维权事件

    (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发挥好网络反腐的辅助功能

    (四)理性的决策者尊重理性的民意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有效的监督机制才是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

    (六)政府应对及时透明能有效化解灾害事故舆情危机

 社会心态蓝皮书编委会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 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二本。参与本课题研究和本书撰写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专业调査机构和互联网站的学者及研究人员。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既有包括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社会支持、公平感、风险认知、自尊、奥运会评价和行为、择偶观念等方面的专项调査,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综合调査,如对农民工和信访人员的调査。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心态的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第10期(特刊),第131~133页。

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2期,第40~44页。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7~131页。

Capra,C. M.,Lanier,K.,& Meer,S. (2008).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of trust:A new comparison.” 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Emory University.

G?chter,S.,Herrmann,B.,and Th?ni,C.(2004).“Trust,voluntary cooperation,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urve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55(4),505-531.

Glaeser,E.,Laibson,D.,Scheinkman,J.& Soutter,C.(2000).“Measuring tru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5(3),811–846

Maslow,A.H.(1987/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ed.).NY:Harper & Row.

Zimet,G.D.,Dahlem,N.W.,Zimet,S.G.& Farley,G.K.(1988).“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52,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