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

东莞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202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Innovation in Dongguan (2022-2023)

SSAPID:101-0237-6967-11
ISBN:978-7-5228-291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20年以来,东莞发展能级迅速提升,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入“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双万时代,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是东莞智库联盟科技创新专班成员之一,依托丰富的企业与项目数据库资源、深入一线服务的调研工作网络的优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协同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经验,从2021年起,每年出版东莞科技创新系列年度报告,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现东莞科技创新发展全景。《东莞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是系统介绍东莞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创新驱动发展体系过程中相关发展路径、改革举措、发展经验与典型案例的综合性文献资料,深受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学者的关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莞蓝皮书
作 者: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
编 辑:吴云苓;白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编委会

 基本子库

 皮书网

 皮书

 Ⅰ 总报告

  B.1 2023年东莞市科技发展报告

   一 东莞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研究布局初显成效

    (二)产业技术攻关深入推进

    (三)科技成果转化亮点频现

    (四)科技金融支撑显著增强

    (五)人才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二 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挑战与趋势

    (一)产业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叠加,增长面临大挑战

     1.疫情期间经济增速显著下滑

     2.电子信息产业下行周期未到拐点

    (二)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产业面临空心化危险

     1.传统产业链迁移并未中止

     2.国际环境变化大大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向外转移

    (三)突破路径依赖,构建适应产业培育的营商环境

   三 东莞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工作建议

    (一)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优化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方式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机制

    (四)持续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

    (五)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

 Ⅱ 融入大湾区篇

  B.2 东莞市区域创新发展报告

   一 东莞区域创新格局

    (一)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创新核地位突出

    (二)滨海湾新区持续推进开放创新

    (三)水乡功能区积极打造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

    (四)银瓶合作创新区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基地跨越式发展

    (五)南部九镇积极打造新增长极

   二 东莞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

     1.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2.基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搭建

     3.创新强镇建设有力推动基层积极作为

    (二)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

     2.科技创新发展呈现两极分化局势

    (三)基层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

     1.实现稳增长目标亟须新兴产业破局

     2.建设高质量创新型城市亟须新一轮体系布局

     3.突破路径依赖亟须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新局

   三 推动东莞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引领作用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

    (三)建设高端产业承载平台

    (四)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示范镇

    (五)加强对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的保障和服务

  B.3 东莞与港澳地区科技合作研究

   一 莞港澳科技合作现状及成效

    (一)港澳高校积极开展成果转化

    (二)东莞推动港澳科技合作的做法

     1.积极推动载体建设,承接港澳成果

     2.强化攻关合作与技术服务支撑

     3.大力引进港澳科研人才团队

     4.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二 莞港澳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差异提高科技合作难度

    (二)科技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仍然不足

    (三)粤港澳创新要素流动受阻

   三 促进莞港澳科技合作的建议

    (一)依托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二)聚焦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莞港澳科研联合攻关

    (三)以“卓越工程师”硕博培养计划集聚港澳人才

    (四)围绕港澳青年创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五)举办高水平科技活动,深化合作交流

  B.4 松山湖高新区与部分高新区综合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 松山湖高新区综合竞争力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开放创新与区域竞争力

    (四)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二 松山湖高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尚未实现梯度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

    (三)创新投入产出成效不高,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有待释放

    (四)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需进一步优化开放格局

   三 松山湖高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科学城创新引擎作用,提升园区创新产出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

     2.促进前沿科技项目成果落地产业化

     3.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1.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3.探索产业空间集约开发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1.加强高成长性企业梯队培育

     2.促进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

     3.强化对企业创新的人才和金融支持

    (四)构建全面开放创新格局,提升园区国际竞争力

     1.提升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水平

     2.提高经济贸易的国际化程度

     3.打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Ⅲ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篇

  B.5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与建设路径研究

   一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一)科学特征初步显现

    (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四)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基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二)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企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待集聚

    (五)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有待提升

   三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面临的趋势与形势

    (一)新时期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二)新时期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四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与建设路径

    (一)创新功能强化路径

    (二)创新主体提升路径

    (三)创新网络优化路径

    (四)创新生态完善路径

  B.6 东莞市科技型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级的路径研究

   一 科技型企业与技术创新

    (一)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人才资源

     2.资金支持

     3.政策环境

     4.研发能力

     5.知识产权保护

     6.产业链协同创新

    (二)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产品竞争力,节约成本

     3.带动经济增长

     4.促进产业升级

     5.提升城市形象

   二 东莞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政府以政策“组合拳”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二)企业以研发机构为载体推动技术攻关

    (三)企业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三 东莞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源头创新薄弱

    (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三)高层次人才匮乏

    (四)资金支持短缺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

   四 东莞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级提升路径

    (一)加强原创技术研发

    (二)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推广创新文化

  B.7 东莞市技术市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探索阶段(1980~1983年)

    (二)政策成型阶段(1984~1992年)

    (三)平台建设阶段(1993~2014年)

    (四)蓬勃发展阶段(2015年以来)

   二 东莞市技术市场建设发展情况

    (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拥有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各类载体

    (三)依托国家基地集聚一批技术市场人才

    (四)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三 东莞市技术市场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交易类型不均衡

    (二)技术交易供给端资源不足

    (三)高水平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

    (四)缺乏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

    (五)职业型技术市场人才缺乏

   四 促进东莞市技术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规划

    (二)强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

    (三)推进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建设

    (四)培养技术市场人才队伍

    (五)深化技术转移国际合作

  B.8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发展建议

   一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成效

    (一)初步集聚一批平台和企业

    (二)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三)成果转化项目不断落地

    (四)服务生态建设初显成效

    (五)“三区”融合示范初现雏形

   二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发展模式

    (一)深入探索双创社区的三方协同建设模式

    (二)构建了高效运作的现场指挥部管理模式

    (三)形成了以招商引智为核心的创新服务模式

   三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场地统筹能力有待加强

    (二)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有待集聚

    (三)创新创业服务和环境有待完善

   四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发展建议

    (一)强化平台支撑,支持企业成长壮大

    (二)锚定产业方向,推进创新要素集聚

    (三)实施引育结合,集聚高层次人才

    (四)强化政府和金融服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五)优化软硬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B.9 完善东莞市科技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 科技金融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一)科技金融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

    (二)科技金融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 东莞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依托国有平台发展创业投资

    (二)促进莞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三)推进科技信贷、保险等补贴

    (四)搭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三 东莞科技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少,理念认识不到位

    (二)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三)科技金融人才储备不足

    (四)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四 东莞科技金融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二)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升科技金融监管能力

    (四)强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

    (五)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七)推进大湾区科技金融合作

 Ⅳ 产业与企业培育篇

  B.10 东莞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报告

   一 东莞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1.产业规模

     2.区域分布

    (二)产业现状

     1.松山湖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区

     2.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望成为产业突破点

     3.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初显成效

    (三)发展优势

     1.集成电路下游应用市场广阔

     2.东莞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二 东莞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较小且缺乏互动

    (二)封装测试环节技术含量低

    (三)行业高端专业人才不足

    (四)政策支持范围有限且资金投入不足

   三 东莞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建议

    (一)出台扶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强化产业集聚导向,加强区域企业分工

    (三)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实现弯道超车

    (四)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环节

    (五)推动集成电路封测上规模上水平

    (六)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要素集聚

  B.11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报告

   一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值体量

    (二)空间分布

    (三)品种门类

   二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优势与特点

    (一)产业整体拥有良好基础,部分领域具备发展优势

    (二)依托重点产业发展带动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以民营企业为主并形成较强市场应变能力

   三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较弱

    (二)技术积累不足、起步晚,企业创新力不强

   四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发展机遇

     1.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动精密仪器设备需求增长

     2.东莞乃至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二)产业发展挑战

   五 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二)实施综合配套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三)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提升龙头辐射带动作用

    (四)强化人才引培机制,营造良好配套环境

  B.12 松山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

   一 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概念及发展概况

    (一)人工智能产业概念

    (二)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发展阶段及发展周期

   二 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一)国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1.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全面领先地位

     2.日本:突出核心技术与大企业联动

     3.英国:突出以科研为核心引领

     4.德国:强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

     5.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启示

    (二)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国内先进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启示

   三 松山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

    (二)政策基础

    (三)载体基础

   四 松山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国际和区域合作

    (二)推动要素集聚

    (三)瞄准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四)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

    (五)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五 总结

  B.13 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

   一 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增长放缓

    (三)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二 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情况

    (一)研发能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二)集中了全市大部分发明专利

    (三)建设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 东莞市分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情况

    (一)电子信息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二)生物与新医药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三)航空航天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四)新材料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五)高技术服务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六)新能源与节能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七)资源与环境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八)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1.基本情况

     2.重点高企

   四 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二)强化创新要素向高企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Ⅴ 创新环境篇

  B.14 科技资源应用于科普展品的实践研究

   一 科技资源应用于科普展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二)有利于反哺科技进步

   二 科技资源应用于科普展品的实践——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为例

    (一)与大科学装置合作,拓展科普教育深度

    (二)与科研机构合作,拓展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三)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打造科技产品展示平台

    (四)设置科学发明展品区,为社会发明提供展示舞台

    (五)总结与展望

   三 科技资源应用于科普展品的发展建议

    (一)强化科技资源与科普展品融合的顶层设计

    (二)鼓励科技资源加大开放力度

    (三)打造科技资源科普化课程资源包

    (四)激发创新主体科普内生动力

  B.15 东莞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 东莞科技政策体系的构成与演变

    (一)2005~2010年:系统性提出“科技东莞”工程

    (二)2011~2015年:着力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2016~2018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2019年至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二 东莞科技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可持续性弱

    (二)科技资源配置散

    (三)市镇创新脱节

   三 东莞提升科技政策体系效能的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二)基本思路

    (三)提升路径

     1.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

     2.优化科技创新组织与资源配置方式

     3.建立科技政策评价与结果反馈机制

   四 东莞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要点

    (一)源头创新体系

     1.面临的形势

     2.发展策略

     3.政策要点

    (二)技术攻关体系

     1.面临的形势

     2.发展策略

     3.政策要点

    (三)成果转化体系

     1.面临的形势

     2.发展策略

     3.政策要点

    (四)企业培育体系

     1.面临的形势

     2.发展策略

     3.政策要点

    (五)科技治理体系

     1.面临的形势

     2.发展策略

     3.政策要点

  B.16 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组织机制创新研究

   一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是制造业当家的必然趋势

    (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是贯彻国家和省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是顺应制造业人才需求高端化新态势的必然选择

    (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是组织模式转变的时代所需

   二 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

    (一)具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制造业当家基础

    (二)具有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齐头并进的强烈驱动力

   三 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市场主体活跃,但教育人才两头短

    (二)制造业当家的基础雄厚,但缺乏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

    (三)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顶层架构初步形成,但缺乏系统和有效的发展策略

   四 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议

    (一)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枢纽平台

    (二)体系化布局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

    (三)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提供要素保障

    (四)创新性设计产科教“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五)建立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

  B.17 东莞市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一 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的相关背景

    (一)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

    (二)国内卓越工程师培养发展历程

   二 东莞市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础及管理服务体系

    (一)东莞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础

    (二)东莞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服务体系

   三 东莞市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完善

    (一)国创院工作

     1.组织管理

     2.生活保障

     3.实践督导

     4.学习支持

    (二)企业工作

     1.企业导师团队

     2.思想认识

     3.校、企、院沟通机制

     4.科研条件

     5.学生保障

    (三)高校工作

     1.学生管理

     2.高校导师职责

     3.课题管理

     4.知识产权归属

    (四)政府工作

     1.活动服务

     2.企业管理

     3.第三方导师管理

     4.管理服务制度建设

  B.18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一 对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认知

   二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二)有利于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1.提高农业效益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

    (三)有利于发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传承作用

   三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举措及案例

    (一)国家层面举措

     1.搭建专业化平台

     2.深化人才培养

     3.注重人才质量

     4.与国际接轨

    (二)东莞层面举措

     1.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5.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6.加强产教融合宣传推广工作

    (三)东莞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案例

   四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校企行”产学研深度结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机制

     1.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2.创新农业科技课程设计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学生的多元化考核

     5.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三)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摘要

 Abstract

 主编机构简介

周凯歌:《赢在改变:企业转型升级与盈利模式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林洲钰等:《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吴晓松:《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吴贵生、王毅主编《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刘鸽:《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综合分析》,《企业经济》2011年第4期。

刘德平:《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特区经济》2005年第3期。

党建民、李强、王晓珍:《R&D经费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时滞和创新环境系统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