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3~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China(2013-2014)

SSAPID:101-0228-7188-93
ISBN:978-7-5097-604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2013~2014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书中围绕“国家软实力提升”这一主题,从公众素养、民主决策、生态宣教、卫生环保、网络媒体、人物领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科学传播相关科学事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同时邀请了科学传播相关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过去一年的科学传播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一年的工作予以展望,从而提供管理者视角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学传播蓝皮书
作 者: 詹正茂 卜勇 孙颖
编 辑:郑庆寰;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序二

 BⅠ 总报告

  B.1 拓宽科学传播领域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 国家软实力涵义

   二 科学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三 影响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要素

    (一)环境与健康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题

    (二)科学传播渠道是相关决策和研究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公众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构成单元

   四 加强科学传播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建议

    (一)扩大科学传播范围,加强多领域协作

    (二)大力提升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四)健全完善科学传播工作的内容体系

    (五)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BⅡ 高层与专家论丛

  B.2 关于气候素养行动的研究

   一 国外气候素养的研究及培养行动

    (一)国外关于气候素养的定义

    (二)国外开展的气候素养研究进展

    (三)国外培养公众气候素养的活动

   二 我国公民气候素养的现状

   三 气候素养的内涵分析

    (一)气候素养的知识内涵

    (二)我国气候素养的态度内涵

    (三)我国气候素养的技能内涵

   四 增强公众气候素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气候素养的概念、内涵的研究

    (二)组织制定提高气候素养规划或行动计划

    (三)加强提高气候素养的能力建设

    (四)加强合作,推广普及气候素养的概念

   五 结语

  B.3 关于建设“健康中国”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健康

   二 关于“健康中国”的思想理念

   三 “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

   四 “健康中国”的活动

   五 建设“健康中国”的政策建议

  B.4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全民行动*

  B.5 乔恩·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量的评论

   一 构想效度

   二 内容效度

   三 效标效度

   四 结论效度

   五 信度

   六 结论

  B.6 核废料最终处置场选址之风险沟通

   一 风险沟通与科学民主化

   二 科学不确定性、风险与利益的分配

   三 缺乏公众信任

   四 价值观与愿景的冲突

   五 结论

  B.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科学家路径

   一 科学家一般自发地遵循唯物主义或辩证法

   二 自觉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正能量

    (一)爱因斯坦为当代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实践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钱学森做到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影响教育了科学工作者和人民大众

    (三)李四光脚踏实地工作树立了坚持真理与唯物主义观的榜样

   三 自觉的唯物主义科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又一路径

    (一)科学家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发展史传播辩证唯物主义

    (二)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向大众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科学家高尚品德的传播提升社会道德水准

    (四)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结成联盟,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相辅相成格局

  B.8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历史变迁轨迹、传播过程模式及公共外交效用

   一 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轨迹

   二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 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公共外交效用

  B.9 科学传播:从普及科学到公众参与的挑战

   一 科学传播模型的民主化演变

   二 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及模式

   三 疏于传播的中国科学家

   四 公众参与科学的紧迫性

   五 应对Web3.0大考

   六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与民主的融合

  B.10 互联网新意见领袖的作用

   一 筛选信息——信息处理的委托人

   二 左右舆论——引导、引发、引爆

   三 社会动员——一呼百应的强大力量

   四 总结

  B.11 科普期刊高影响力微博的因素分析及运营策略

   一 分析的目的

   二 分析的对象

   三 可信度分析

   四 活跃度分析

   五 传播力分析

   六 覆盖度分析

   七 通过微博实现期刊活动的创新

   八 结论与建议

 BⅢ 专题报告与文献述评

  B.12 意识形态中的科学呈现

   一 意识形态的理论溯源

    (一)早期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困境

    (二)列宁、葛兰西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二 主流意识形态与规范中的“科学”

    (一)从陈独秀到邓小平: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从江泽民到习近平:科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三 “规划”里的意识形态与传播中的“科学”

    (一)研究设计:聚焦“十二五”规划

     1.样本选取

    (二)理论模型:组织传播理论的应用

     1.传播方式:组织传播

     2.传播过程:“5W”模型

     3.传播效果:内容分析

    (三)编码与信度检验

    (四)数据分析:“十二五”规划中的“科学”

     1.样本总体情况

     2.规划中的“科学”:关注度分析

     3.规划中的“科学”:显著度分析

     4.规划中的“科学”:覆盖面分析

     5.规划中的“科学”:引领方向分析

   四 调查总结

    (一)规范与规划的“两张皮”

    (二)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失灵”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强重视,确立组织内传播科学的新机制

     1.“科宣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2.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加强“科宣”培训

     3.将地方政府的规划制定者纳入中央政府的规划制定队伍

    (二)增强合作,开辟跨部门宣传科学的新举措

     1.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文,号召向“科普标兵”学习,在全社会掀起宣传科学的新风尚

     2.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行动,设立“中国科普奖”

     3.中组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协等部门协同作战,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科普工作

  B.13 部委级政府机构形象的微博呈现兼论科学与政府形象

   一 编码设计依据与样本描述

   三 研究发现

    (一)中央政府机构形象不佳

     1.对部委机构持负面评价的微博的比例比较高

     2.负面评价以情绪化批评为主

     3.情绪化主要表现为“冷嘲热讽”、“翻旧账”、“一棍子打倒”

    (二)与民相关的行为是舆论热点,突发事件则是燃点

     1.负面评价的来源包括“受牵连”、施政行为、政策

     3.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的部委更易受到负面评价

     4.与突发事件有直接关系的部委会成为民众情绪发泄口

    (三)科学传播有助于缓和舆论聚焦

     1.涉及部委的微博常与科技相关

     2.正面评价往往科学而理性

     3.科学的论证缺失往往引发不信任

   四 对策建议

    (一)坚持科学执政,扎实推进决策的开放性与公开性

     1.与群众联系紧密的政策应附政策解读

     2.中央政府机构应建立与基层机构轮岗的长效机制

     3.中央政府机构应建立统一的政务交流平台

    (二)建设智库体系,积极增进决策的科学化

     1.鼓励民间智库建设

     2.完善大学智库建设

     3.建立规模性政务咨询市场

    (三)发挥微博力量,占领舆论阵地

     1.聘用专职的微博管理员

     2.设立中央机构政务微博集群

     3.联合建设政务微博与网站

  B.14 国外科学传播文献述评

   一 主要研究发现

    (一)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高

     1.媒体需要及时、准确、与时俱进地呈现科学知识

     2.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3.纸质媒介应客观全面的报道科学事实

     4.互联网并不能消除科学传播的社会要素

     5.媒体需要全面而公正地呈现争论中各方观点

    (二)积极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三)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能缓和对立

    (四)公众与科学家“对话”能加强相互信任

    (五)理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1.宗教不一定是科学传播的阻碍

     2.科学传播应注意社会文化语境

     3.科学传播可以借助艺术

    (六)引导公众构建科学家真实形象

     1.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构建“真实”的科学家形象

    (七)正确定义科学,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

   二 政策建议

    (一)引导媒体正确报道科学

     1.媒体报道科学时不应忽略其负面影响

     2.媒体对科学技术不可言过其实

    (二)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1.建立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保障机制

     2.积极回应公众的担忧与疑问

     3.运用故事的方式阐述科学决策的背景

    (三)加强公众与科学工作者的互动

     1.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对话

     2.客观真实地宣传科学家

     3.调查公众的知识背景与需求

     4.鼓励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B.1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学传播

   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科学传播

    (一)新媒体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科学传播

    (二)新媒体形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传播

   二 打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需要科学传播

    (一)大动荡、大变化、大调整的世界形势下,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科学传播

    (二)在信息化、网络化、城镇化的国内形势下,政府科学执政需要科学传播

   三 坚持群众路线需要科学传播

    (一)新时代背景下,重大事件的处理需要科学传播

    (二)公众对重大事件认识需要科学传播

   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需要科学传播

    (一)公众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科学传播

    (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科学传播

   五 各种科学传播的渠道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一)新媒体中科学传播的创新

    (二)传统媒体中科学传播的创新

   六 以媒介素养、科普人才保障科学传播效果,助推中国梦

    (一)媒介素养之于科学传播

    (二)科普人才之于科学传播

 序一

 科学传播蓝皮书编委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科学传播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3~2014)》围绕国家软实力提升这一主题,从公众素养、民主决策、生态宣教、卫生环保、网络媒体、人物领袖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全书包括总报告、高层与专家论丛、专题报告与文献述评三个部分。总报告旨在统领主题,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涵义,阐明科学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以及影响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从扩大科学传播范围,加强多领域协作,健全科学传播工作体系,提高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等几个方面加强科学传播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建议。在分报告中,2013~2014年度仍然延续上一年度的做法,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在当前改革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人文、政治、思想、生态、媒介等领域的现实情况和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全书的分报告以目前的一手数据和材料为主,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调查研究法、历史资料研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作者以其多年的研究积累、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为本年度科学传播报告贡献了自己的建议,为相关行业和部门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

Dupigny-Giroux L A L,“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science literacy:Lessons from students,teachers and lifelong learners”,Geography Compass 9(2010):1203-1217.

Niepold F,Herring D,and McConville D,“The case for climate literacy in the 21st Century”,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http://www.isde5.org,2007.

Nosworthy C M,“Climate Literacy in California K-12 Schools”,2010.

Shafer M A,James T E,and Giuliano N,“Enhancing climate literacy”,18th Symposium on Education,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Phoenix,AZ.2009.

陈涛、张泓波:《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公众气候素养之比较研究》,《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1期。

回良玉:《在关于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议上的讲话》,2007。

美国海洋和天气局NOAA和美国促进委员会AAAS以及非营利组织:《气候素养:气候科学的重要规则》,2007。

陈晓明:《企业微博客营销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

罗昕:《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EB/OL].(2013-01-22)[2013-07-11]。

新浪期刊微博影响力科普教育类及IT数码类TOP20期刊排行榜[EB/OL].(2012-12-14)[2013-06-06],http://book.sina.com.cn/news/v/2012-12-14/1138382810.shtml。

张光斌:《科普期刊的微博内容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科技与出版》2012年第6期。

〔加〕哈罗德·英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书信》,人民出版社,1983。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