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

大哲学家(修订版)(上、下)图书

Die groben philosophen

SSAPID:101-0209-6510-66
ISBN:978-7-5097-386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雅斯贝尔斯是当代公认的西方大哲学家,由大哲学家来论述大哲学家自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阐明了哲学史是理性的王国,在这里所有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着我们说话;哲学家们的相同地位是由他们著作的独创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奠定的。因此,“世界哲学”可以通过划分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的主要哲学家并加以解释来阐明。在哲学家的空间中,我们“把一切最初的思想家变成我们的同时代人”。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还阐明了哲学家们的无时间性共和国的思想,每一个真正的伟人都是“存在之全体反映”。因而《大哲学家》一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察历史上的哲学大师对待生存的态度。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作 者:
编 辑:王晓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学术顾问委员会

 前言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出版者话

 代译序 论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及世界哲学史的观念

 思想范式的创造者

  苏格拉底

   一 生平资料(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二 思想发展

   三 对话

   四 苏格拉底生命的本质

   五 法院的起诉

   六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美化

   七 影响史

   八 苏格拉底不朽的意义

  佛陀

   一 生平述略

   二 教义与禅定

   三 教义的陈述

    1.佛陀的此在观是透过苦圣谛而阐明的*

    2.这一痛苦此在之生成源自无明,可以依靠知识将之消除,其中的关联可以藉“因果形式”说明之

    3.这便是接下来的这一问题

    4.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

    5.觉悟指的是在禅定的最高境界所显示的最透彻的直观

    6.涅槃*

    7.不是形而上学,而是解脱之道

   四 对佛陀创新问题的探讨

    1.最重要的是佛陀极具感染力的人格

    2.创新之处还在于,佛陀的所作所为更全面、彻底,而他之前的人只是部分地、有条件地做过这些事

    3.因为佛法要传给每一个单独的人,并要传给所有的单独个体,因为它自知自己为明灯,并能照亮全世界

   五 发展史

    1.权威与服从

    2.失去了对自我力量的信任

    3.佛教在成为亚洲人类宗教的转变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民族的宗教传统中的古老主题,以及众多原始民族高度发达的文化

    4.人的角色

    5.原始的哲学留下了什么

   六 佛陀与佛教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孔子

   一 生平*

   二 孔子的根本思想:借对古代的复兴以实现对人类的救济

   三 孔子的道德、伦理规范

    1.礼

    2.乐

    3.自然与陶冶

    4.与人交往

    5.政府

    6.君子

   四 根本知识

    1.重大的抉择

    2.人的本性

    3.根源的无制约性以及现象的相对性

    4.秩序的必要性

    5.正名

    6.贯穿万物的“一”

   五 孔子的极限意识

    1.孔子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一套完全的知识,或者说他也不认为这种知识的存在是可能的

    2.世间的灾祸就在孔子的眼前

    3.终极事物从来没有成为孔子探讨的主题

   六 有关孔子的人格

   七 孔子及其反对者

    1.孔子所抨击的反对者,是那些认为这个世界已经腐败堕落,而又在其中巧妙地推波助澜的人物;那些诡辩家们,他们赞同或反对某一事情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他们混淆是非真假之标准

    2.在传说中曾叙述了年轻的孔子访问年迈的老子一事[《庄子》,史陶斯及韦利(Waley)译],老子曾给予孔子以教诲

   八 影响史

  耶稣*

   一 宣告

    1.世界末日与天国

    2.伦理道德

    3.信仰

    4.耶稣是怎样传道的

   二 耶稣的生平

   三 对耶稣人格的看法

    1.可能的几种心理学角度

    2.历史的角度

    3.本质思想

   四 耶稣的影响

    1.在耶稣生前,他的影响只涉及一些小的圈子以及聚拢在一起的民众

    2.耶稣在世的时候,他的信徒们同他一道信仰上帝、天国和世界末日;在耶稣死后,他们四散而逃

  有关思想范式创造者的讨论

   一 阐释的方法

   二 为什么单单是这四个人

   三 这四位大师的共同点和差异

    1.由社会学的观点可以确定

    2.这四位大师不属于这样一些先知的类型范畴

    3.“转化”

    4.死亡与苦难

    5.对敌人的爱

    6.如何逃脱苦难与死亡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7.教义与传达

    8.沉默与无知

   四 我们对待四大哲学范式创造者的态度

 思辨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

   一 生平和著作:理解柏拉图的前提

    (一)柏拉图的生平(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7年)

    (二)柏拉图的著作

    (三)理解柏拉图的前提

     1.如何阐释柏拉图的问题

     2.陈述的任务

     3.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4.传统哲学对柏拉图的意义

   二 柏拉图的哲学

    (一)柏拉图的思想

     1.早期的对话

     2.这一思想的意义

     3.这一思想的本质特征

     4.关于原初知识理念的两个原理

    (二)可表达的问题

     1.对话

     2.讽刺和游戏

    (三)理念、辩证法、厄洛斯

     1.理念论

     2.辩证法

     3.厄洛斯

    (四)柏拉图思想的特殊领域

     1.神学

     2.灵魂学说

     3.国家学说

     4.宇宙学说

   三 特色与评论

    (一)对柏拉图的总体评价

     1.一以贯之

     2.后来被分化的内容(人与国家、哲学与科学、哲学与诗)在柏拉图那里是结合在一起的

     3.柏拉图的伟大

    (二)柏拉图的局限性

     1.《圣经》的宗教尺度

     2.政治自由的尺度

     3.现代科学的尺度

     4.柏拉图的尺度:教条化的趋势

    (三)柏拉图对我们的意义

   四 历史影响

    1.学院派

    2.亚里士多德

    3.新柏拉图主义

    4.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柏拉图主义

    5.19世纪至今(从施莱尔玛哈到耶格)

  奥古斯丁

   一 生平和著作

    1.小传

    2.著作

   二 从哲学到信仰的认识

    (一)皈依基督教

    (二)在遵循天启思想基本原理前提下,独立的哲学思想的改变

     1.奥古斯丁的思想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上帝

     2.他开始接受柏罗丁的哲学

    (三)奥古斯丁思想的发展

   三 奥古斯丁思想的方法

    (一)生存之光与《圣经》的诠释

     1.“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问题”

     2.对《圣经》的诠释

    (二)理性和信仰的真理

     1.认识论

     2.启示和基督教会

     3.迷信

    (三)上帝和基督

     1.超验哲学

     2.耶稣基督

     3.三位一体

    (四)启示信仰中的哲学思想

     1.自由

     2.爱

     3.世界史

   四 特征和批判

    (一)在首次全部观点中的人格

    (二)与克尔恺郭尔和尼采的比较

    (三)基督教会思想

     1.奥古斯丁思想的重要意义和界线取决于基督教权威的思想的原初性

     2.在奥古斯丁那里我们注意到,权威是统摄一切的力量,因为它被理解为由造物主通过启示而赋予万物的

     3.基督教信仰和哲学信念这两者承认了它们的无知

     4.奥古斯丁通过他的思想影响,对基督教的三个方面的特征起了作用,即权力、思想方法和魅力

     5.奥古斯丁的生平意味着,在他的弃世理论(Weltentsagung)中,还有他的意志中,为所有人指示了通向永恒极乐的途径。作为神父,他对他们产生影响,凭借教会的权威对他们进行统治

     6.奥古斯丁和基督教会的现实中有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

     7.在奥古斯丁所有伟大的思想中,只要哲学的永恒问题仍有价值,我看到的总是哲学思想运动

    (四)奥古斯丁的矛盾

     1.恶从何而来

     2.奥古斯丁的尘世情调解决了现实中的矛盾

     3.教会即是上帝之国,“我们是它的公民”,“所有善良的信徒都是被选定的(electi)”

     4.奥古斯丁对《圣经》的诠释,正如它所表现的那样,原则上是充满矛盾的

    (五)作品形式

    (六)人格

   五 历史地位、影响史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地位

    (二)影响史

    (三)奥古斯丁对我们的意义

  康德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康德走向批判哲学的道路

    (一)前批判著作

    (二)1766年之后的转折

    (三)新问题:主客体分裂以及新哲学的出发点

   三 康德对认识的解释的结构

    (一)分裂

    (二)感观性、空间和时间

    (三)思想

    (四)从判断中引出范畴

    (五)两个基础

    (六)出发点是意识而不是存在

     1.存在和意识

     2.在用思考的方式无法走出去的思想的空间里,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3.法律程序

     4.主体概念

     5.回顾与前瞻

    (七)先验推论

     1.推论

     2.在一种选择性论证的形式中的基本思想

     3.明确限制的主题和实际范围

    (八)康德说明非对象性事物的源泉的方法之分析

     1.思想活动的四条主线

     2.同义反复、循环、矛盾的含义

     3.现象学、构造与论证的方法

    (九)二律背反

     1.鉴于二律背反,也就是说鉴于对整体世界的传统思维的永远不被克服的争执,康德生出了以下猜想

     2.明确给出了二律背反的解决办法

     3.康德的思想方式侵入到所有二律背反的矛盾中,但却不迷恋玩弄这种观点,并且这一侵入使他成为思想的主人,他则看透了这些思想的源泉

    (十)理智原型

    (十一)回顾和总结

   四 在其所有形式当中的理性的结构

    (一)理念

     1.理念对象的否定

     2.理念的积极含义

     3.生命

     4.反思的判断力

    (二)伦理行为

     1.绝对命令

     2.伦理行为的检验

     3.心理学的上升

     4.幸福

     5.对康德的“形式主义”的批判

     6.自由

    (三)对美的直观

     1.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

     2.认识能力的自由的游戏

     3.审美判断的有效性

     4.判断中的超感性

     5.美学理念

     6.天才

     7.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8.天才概念的界限

     9.美与道德

    (四)康德对超越性事物的哲学解释

     1.理性信念

     2.对“在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教条的解释

     3.宇宙

 凡例及缩略语

 中文版序 “紧随你自己!”

 导论

 文前辅文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大哲学家》是其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出版的一卷。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而以哲学家著作的独创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及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本书是大师写大家的学术典范,资料丰富,层次分明,思想性强,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论历史的起源与目的》(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慕尼黑,皮波尔(Piper)出版社,1949。

2.《哲学自传》(Philosophische Autobiographie),1953年,收入为纪念卡尔·雅斯贝尔斯诞辰80周年由克劳斯·皮波尔(Klaus Piper)结集出版的《著作及影响》(Karl Jaspers-Werk und Wirkung)一书,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1963。

3.《大哲学家》(Die grossen Philosophen),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1957。

4.《悼词》(Nekrolog),此文收录在《巴塞尔大学讲演录》(Basler Universit?tsreden)一书中,巴塞尔,1969。

5.《哲学是什么?》(Was ist Philosophie?),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1976。

6.《哲学世界史导论》(Welt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Einleitung),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1982。

1.萨那尔(Hans Saner):《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汉堡附近之兰贝克(Reinbek bei Hamburg),罗沃特出版社(Rowohlt),1970。

2.黑格尔(G. W. F.Hegel):《著作》20卷(Werke in 20 B?nden),美茵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苏尔卡姆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1971。

3.赫尔施(Jeanne Hersch)等编《雅斯贝尔斯——哲学家、医生、政治思想家》(Karl Jaspers-Philosoph,Arzt,politischer Denker),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1986。

4.毛尔(Ram Adhar Mall)和徐尔斯曼(Heinz Hülsmann):《哲学的三个诞生地:中国、印度、欧洲》(Die drei Geburtsorte der Philosophie-China,Indien,Europa),波恩,博威出版社(Bouvier Verlag),1989。

5.罗哲海(Heiner Roetz):《轴心时代之中国伦理》(Die chinesische Ethik der Achsenzeit),美茵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苏尔卡姆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1992。

6.顾彬(Wolfgang Kubin)主编《你眼中的我的形象——20世纪中德文学中的异国情调和现代化》(Mein Bild in deinem Auge-Exotismus und Modeme:Deutschland-China im 20. Jahrhundert),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学术图书协会(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95。

7.顾彬:《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克勒(Lone K?hler)和萨那尔(Hans Saner)编《汉娜·阿伦特—卡尔·雅斯贝尔斯书信集1926~1969》(Hannah Arendt-Karl Jaspers,Briefwechsel 1926-1969),慕尼黑,皮波尔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