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媒介时代的学生公民素养及其培育图书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ivic Literacy in Media Age

SSAPID:101-0193-0505-53
ISBN:978-7-5201-238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教育学角度探讨了媒介时代学生素养教育问题。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作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山东、安徽、山西、广西和四川6个省份的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蓝本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从网络、微博、电视等媒体形态探讨了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论述了媒介素养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问题,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角度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班建武
编 辑:高启;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附录 中学生媒介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绪论

  绪论

   一 文献回顾

    (一)媒介公民的发现:受众与公民

    (二)作为公民的学生:学生与媒介

    (三)媒介公民的形象变迁:媒介素养教育的经典范式

     1.作为靶子的公民——摆脱电视范式(getting the most out of TV)

     2.作为被涵化对象的公民——电视素养范式(television literacy)

     3.作为被压迫者的公民——大众媒体教育的一般课程范式(a general curricular model for mass media education)

     4.作为解密者的公民——大众媒体启蒙范式(initian aux mass-media)

     5.作为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公民——批判的电视观点范式(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

     6.作为解码者的公民——流行文化取向(popular culture approach)

    (四)作为公民素养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与经验

   二 研究目标和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三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一)媒介

    (二)媒介公民

    (三)公民素养教育

    (四)媒介批判

   四 调查问卷、样本和方法

    (一)问卷的设计思路和框架

    (二)抽样技术

    (三)抽样设计和抽样框

     1.地区抽样

     2.学校抽样

     3.学生抽样

    (四)调查的具体方法

   五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六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学段构成

    (二)性别构成

    (三)学生家庭居住地

   七 本报告相关数据的说明

    1.数据采用的百分比

    2.多维频数对比分析的内容

 第一部分 问卷调查

  第一章 网络生活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 网络形态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作为技术的网络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网络技术客观性的认识

      (1)对网络便利性的认识

      (2)对网络生动性的认识

      (3)对网络虚拟性的认识

     2.对网络技术改造功能的认识

      (1)网络对民族国家的改造

      (2)网络对人际关系的改造

      (3)网络对学生互动方式的改造

      (4)对网络时间与空间的改造

    (二)作为文化的网络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网络文化价值标准的认识

      (1)网络价值多元的看法

      (2)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辨别

     2.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

      (1)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的认识

      (2)对网络经济意识形态的认识

      (3)对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

     3.对网络文化权力特征的认识

      (1)对网络公共性的认识

      (2)对网络理性的认识

      (3)对网络欲望的认识

   二 网络权力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网络权力与学生的权利主张

     1.网络霸权与学生权利主张的被动性

      (1)网络信息的数量霸权

      (2)网络舆论的社会压力

     2.网络协商与学生权利主张的建构性

     3.网络批判与学生权利主张的主动性

      (1)否定性的网络批判

      (2)肯定性的网络批判

    (二)网络权力与学生的义务诉求

     1.网络欲望的制造与学生义务的架空

      (1)网络成名的手段

      (2)网络利益的诱惑

     2.网络关系原子化与学生义务的消解

      (1)网络依赖与自我焦虑

      (2)网络沉迷与现实的遗忘

     3.网络对学生的解放与控制

      (1)网络对学生的解放

      (2)网络对学生的控制

   三 讨论与分析

    (一)网络国界的虚化与学生民族国家身份的危机

     1.被虚化的网络国界

      (1)消失的网络国界与国家主权的隐退

      (2)消失的国家主权与“人人平等”的错觉

     2.网络国界虚化的后果

      (1)学生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前提被瓦解

      (2)学生国家公民身份的殖民化

     3.实施网络主权教育

      (1)重塑学生网络主权意识

      (2)提升学生网络主权捍卫能力

    (二)网络的技术陷阱与学生网络臣民的诞生

     1.网络的技术陷阱

      (1)网络技术的客观化陷阱

      (2)网络技术的工具化陷阱

      (3)网络技术的个人化陷阱

     2.学生网络臣民的诞生

      (1)技术崇拜

      (2)精神依赖

      (3)思想臣服

      (4)犬儒主义的自我

     3.突破“网络臣民”的潜网

      (1)看清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本质

      (2)突出网络使用的主人地位

      (3)丰富现实社会关系的联结

    (三)网络信息多元与学生公民价值选择的困惑

     1.困惑一:真实与虚假的辨别

     2.困惑二:欲望与理性的纠结

     3.困惑三:目的与手段的错位

  第二章 电视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 电视形态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作为技术的电视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电视技术客观性的认识

      (1)对电视工具性的认识

      (2)对电视娱乐性的认识

      (3)对电视虚拟性的认识

      (4)对电视的依赖性

     2.对电视技术改造功能的认识

      (1)电视对时空观的改造

      (2)电视对人际交往的改造

      (3)电视对主动反思的改造

      (4)电视对理性意识的改造

     3.对电视权力特征的认识

      (1)对电视“超真实”的认识

      (2)对电视数量控制的感受

      (3)对电视直播“亲历感”的体会

    (二)作为文化的电视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电视文化客观性的认识

      (1)对电视信息可信度的认识

      (2)对电视节目真实性的认识

     2.对电视文化价值性的认识

      (1)对电视广告商业性的认识

      (2)对电视明星代言的认识

      (3)对电视选秀节目的认识

     3.对电视文化权力特征的认识

      (1)对电视维权作用的认识

      (2)对电视空间话语边界的认识

      (3)对电视审美品位的认识

   二 电视权力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电视权力与学生的权利主张

     1.电视霸权与学生权利主张

      (1)电视信息的反复轰炸

      (2)电视广告的影响力

      (3)电视的社会公信力

     2.电视协商与学生权利主张的建构性

      (1)与电视双向互动

      (2)多方印证电视信息

     3.电视批判与学生权利主张的主动性

      (1)利用电视媒体维权

      (2)对电视信息的完全否定

    (二)电视权力与学生的义务诉求

     1.电视欲望的生产与学生义务的遗忘

      (1)对广告新产品的迷恋

      (2)对偶像代言商品的热衷

      (3)对偶像剧人物的羡慕

     2.电视节目的吸引力与学生义务关系的断裂

      (1)电视节目与学生自我的孤立

      (2)电视剧对学生社会关系的瓦解

   三 讨论与分析

    (一)电视技术的图像化与学生公民理性批判力的不足

    (二)电视的“副社会交往”和学生公民关系的瓦解

    (三)电视影像的“超真实”呈现与学生公民身份的“内爆”

    (四)电视的话语权威与学生资本意识形态批判的不足

  第三章 手机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 手机形态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作为技术的手机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手机技术客观性的认识

      (1)对手机人际沟通作用的认识

      (2)对手机便利性的认识

     2.对手机社会功能的认识

      (1)对手机符号功能的认识

      (2)对手机“微商”的认识

      (3)对手机微信红包的看法

      (4)对手机群发拜年短信的看法

     3.对手机权力特征的认识

      (1)手机对个人私域的入侵

      (2)手机对学生的“控制”

    (二)作为文化的手机与学生公民素养

     1.对手机文化客观性的认识

      (1)对手机微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

      (2)对手机“微商”商品质量的认识

      (3)对手机谣言的认识

     2.对手机文化价值性的认识

      (1)对微博“大V”的看法

      (2)对微信上专家权威性的认识

      (3)对官方公众号公信力的看法

     3.对手机文化权力特征的认识

      (1)公共生活的私人化

      (2)私人生活的公共化

      (3)对手机公私边界的认识

   二 手机权力与学生公民素养

    (一)手机权力与学生的权利主张

     1.手机霸权与学生权利主张

      (1)对手机信息真实性的认识

      (2)微博“大V”的影响力

      (3)对手机信息的传播

     2.手机协商与学生权利主张

      (1)利用手机维权

      (2)利用手机发表观点

     3.手机批判与学生权利主张

      (1)对媒体信息的否定

      (2)对政府“辟谣”的信任情况

      (3)对手机负面作用的看法

    (二)手机权力与学生的义务承担

     1.手机对欲望的制造与学生义务的遗忘

      (1)手机对购物欲望的满足

      (2)牺牲其他花费购买手机

     2.手机对人际关系的改造与学生义务的单子化

      (1)在场的缺席与个体的单子化

      (2)“全能”的陪伴与个体关系的自我隔离

      (3)对面对面交流的回避

   三 讨论与分析

    (一)手机世界公私边界的模糊与学生公民身份的错位

     1.私人身份公共化

     2.公共生活私人化

    (二)手机依赖、符号控制与学生公民主体性的削弱

     1.个体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甚至臣服于手机的魅力面前,容易导致学生公民主体性的丧失和独立人格的阙如

     2.手机对个体生活的“全面入侵”俨然成了现代人的全能伴侣,容易导致个体玩物丧志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孤立

     3.手机对学生的控制还体现在其符号意义上

    (三)手机交往的精神贫乏与学生公民情感的减弱

     1.“人在心不在”的在场交往

     2.“心在人不在”的缺场交往

     3.有形式缺内容式的交往

    (四)手机上的意见领袖与学生公民理性精神的培育

     1.手机微信朋友圈中意见领袖的影响

     2.微博上的“大V”对个体的影响

     3.作为专家的意见领袖对学生的影响

     4.政府或官方也在公众意见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意见领袖作用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专题一 媒介形态与公民素养教育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公民参与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 网络世代:“参与公民”抑或“最愚蠢的一代”?

   二 “公民参与”之概念辨析

   三 青少年网络公民参与:基于多国研究的经验

   四 网络时代学校公民素养教育的变革

  第二章 当代青少年的微博世界与公民参与

   一 青少年怎么“看”微博:“公”与“私”之间

    (一)对微博“私人性”的认知

     1.隐私

     2.商业化

     3.娱乐化

     4.个人意识形态

    (二)对微博“公共性”的认知

     1.公开性

     2.平等性

     3.自由性

    (三)对微博“公共权力”的认知

    (四)青少年公民参与倾向

     1.对网络(非)理性讨论的认知主要是指对网络参与方式的“合理”“合礼”与否的认知

     2.网络政治效能感主要是指对网络影响政治可能性的认知

     3.网络维权效能感则是指对网络维权的有效性的认知

   二 青少年怎么“玩”微博:“贡献”(“潜水”)与“公共”(“私人”)之间

    (一)微博参与:“贡献”与“潜水”之间

     1.贡献行为

     2.潜水行为

    (二)微博使用:“公共”与“私人”之间

     1.信息性使用

     2.娱乐性使用

     3.社交性使用

     4.身份认同使用

   三 数字公民参与:“积极”与“消极”之间

    (一)数字公民参与现状

    (二)数字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

    (三)数字公民参与的教育启示

  第三章 电视媒介的价值灌输及教育的应对

   一 传统媒介及其教育困境

   二 电视媒介及其价值灌输

    (一)审美化灌输

    (二)单面化灌输

   三 电视媒介价值灌输的后果及学校教育的策略

    (一)电视媒介价值灌输的后果

     1.人的工具化

     2.精神家园的失落

     3.学校教育的“五加二等于零”问题更加凸显

    (二)预防电子媒介隐性灌输的策略

     1.引入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

     2.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

  第四章 电视中的大众文化与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一 电视文化中的大众文化特点

   二 解放与控制:大众文化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积极意义

    (二)大众文化隐含的消极因素

   三 愉悦性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应该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将大众文化的某些形态和内容纳入学校教育

    (三)学校教育应该努力实现愉悦性与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中的玩商失范及其教育防治

   一 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与玩商的关系

    (一)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拓展了玩商的新视野

    (二)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现象增强了玩商研究的时代感

    (三)玩商水平的高低影响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交往质量

   二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交往中存在的玩商失范行为

    (一)社交媒体交往规则的模糊容易形成青少年“自我独大”的游戏人格,从而诱发“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社交媒体交往的娱乐化取向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的迷失,从而有可能沦为没有主体性的游戏人格

    (三)社交媒体交往的开放性容易使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在游戏中忽视对自我的保护

   三 防治玩商失范行为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交媒体,从而提高其玩商的主体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增强家长与青少年的互动,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玩商的规则意识养成方面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专题二 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教育

  第六章 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公民参与教育的融合

   一 新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参与教育融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新媒介的积极作用

     1.新媒介促进了公共信息在社会的扩散和传播,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各类公共事务的知识,同时新媒介的自媒体性,使青少年具有更多社会重大事件在场和参与的条件,更容易找到偏好和需求表达的途径

     2.青少年通过制作媒介产品,继而产生对社会事务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有贡献的体验,这对他们的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1.青少年媒介道德意识淡薄

     2.青少年媒介道德行为失范

   二 新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参与教育融合的意蕴

    (一)目标: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公民

    (二)内容:学会理性的识读与表达

   三 新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参与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

    (一)学校:整合各种传媒系统,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公共生活

    (二)媒体:加强互动,帮助青少年养成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习惯

    (三)社会力量:加强媒介教育组织与公民教育组织的合作

  第七章 基于文化研究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公民的培养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主义局限

   二 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内涵

   三 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公民培养

  第八章 成就媒介公民

   一 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人”的身心素质:媒介批评

    (一)媒介素养教育何为

    (二)媒介批评能力的特征

     1.政治性

     2.现实性

     3.参与性与实践性

     4.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二 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人”的社会角色:媒介公民

    (一)媒介批评的个体意义

     1.媒介批评可以使个人冲破与挣脱媒介文化的权力控制,实现在媒介文化生活中的解放与自由

     2.媒介批评重新整合了个体媒介文化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实现人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媒介批评的社会价值

     1.就目前而言,媒介文化日益成为一种公众文化,给予大众一种可以共享的公共经验与话题

     2.媒介文化不仅给予大众一种可以共享的公众经验与话题,还给公众提供了可供交流的话语空间和批评平台

   三 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格形象:具有媒介批判力的媒介公民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专题三 媒介时代公民素养教育的立场

  第九章 媒介生活中的微观政治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一 微观政治视域中的政治社会化

   二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立场: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三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容:由宏观领域拓展到微观世界

   四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语境:主流话语与大众文化的整合

  第十章 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媒介时代公民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 公民身份的核心要素

   二 现代媒介对公民权利的操控

   三 现代媒介对公民义务的消解

   四 走出媒介之网

 后记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由网络、电视、手机所构筑的媒介社会之中。现代媒介作为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张“潜网”,正在全方位影响着个体的所思所想。如果说,媒介对公民的积极影响在于其可以作为公民个体维持乃至争取更大权利的“利器”,那么,媒介对公民的消极影响则有可能从根本上消解个体的公民身份。相比媒介对公民素养教育的积极影响,其对公民身份完整性的潜在消解作用更不利于公民媒介生活的健康开展和独立健全公民人格的形成。因此,每个公民,尤其是在媒介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学生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媒介批判能力,能够在积极使用各种现代媒介谋求公民权利的同时,洞悉其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企图,并对之进行理性、独立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媒介时代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