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33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图书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China: Political Economy Dominant Design

SSAPID:101-0109-6067-50
ISBN:978-7-5201-230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道路必须而且可以创造出占优优势。占优优势远优于比较优势。具有占优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管他国采取什么发展模式本国都以它为最优发展模式的模式。它既不是唯GDP论,也不是“赢者拿走一切”,既不是“以邻为壑”,也不是一方喝汤另一方面吃肉的“双赢”。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框架下基于最大发展机会识别设计出的能够实现最大发展可能的模式。中国早已有这种模式。未来,它将在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上展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今朝
编 辑:王婧怡;王红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文前辅文

 说明和致谢

 第一章 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 占优优势相对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独特)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

    (二)后发优势

    (三)(独特)竞争优势

    (四)占优策略和占优优势

     1.占优策略

     2.占优优势

   二 本书与西方其他文献的关系

    (一)本书与西方历史、经济学史文献的关系

    (二)本书与西方激励理论的关系

    (三)本书与西方社会选择理论、占优实施机制文献的关系

   三 经济发展的占优策略、占优优势:与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策略的同构

  第二节 结构设计及其方法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状态变量-控制变量的结构设计

   二 本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三 本书方法论的广泛适用性

 第二章 基础概念:内涵和历史实证

  第一节 概念框架

   一 基础概念

   二 发展、发展战略、发展模式

    (一)发展的定义和复杂性

     1.定义

     2.复杂性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模式

   三 占优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占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优势

    (二)占优策略和占优优势产生的机制

    (三)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指标衡量问题

    (四)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性

  第二节 占优发展模式的存在性:历史实证

   一 中国古代案例

   二 资本主义国家所展现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 社会主义国家展现的经济发展优势

 第三章 劳动价值实现:中国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级决定变量

  第一节 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性

   一 单部门模型

   二 多部门的情形

    (一)基本模型

    (二)模型的应用

  第二节 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性

   一 人口数量规模对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关系的介入性影响

   二 人口大国的分裂与反分裂的对抗

  第三节 劳动价值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一 理论应用:收入差异问题

   二 理论延伸:劳动价值的货币化

 第四章 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相对私有制企业的效率占优性

   一 利润不是衡量企业效率的可靠指标

   二 利润约束差异所导致的公有企业相对私有企业的效率占优性

    (一)不同所有制的单个企业之间的效率比较基本定理

    (二)基本定理的应用:公有制企业效率占优下的公有制企业决胜私有制企业的机制

   三 资源共享导致的公有制企业相对私有制企业效率占优

    (一)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二)“奉献型企业”和“奉献型行业”

    (三)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共享

   四 结论

  第二节 公有制企业效率占优的生成机制

   一 个人消费品平等分配的激励占优

    (一)单个人的贡献无法衡量

    (二)实施机制

    (三)收入平均分配的制度优势

   二 中国“鞍钢宪法”相对西方、苏联科层制管理的效率

    (一)鞍钢宪法的内涵

     1.鞍钢宪法中的使命描述

     2.鞍钢宪法的战略实施

    (二)基本模型

    (三)西方企业管理科层模式和马钢宪法模式中过度依赖管理者的效率损失

     1.西方科层制在西方引起的效率损失

     2.西方科层模式对中国造成的额外效率损失

    (四)西方企业管理科层制模式下工人激励不足的效率损失

     1.科层制下单个工人效率的不充分性分析

     2.科层制下工人效率降低的累积性结果

     3.鞍钢宪法消除了阻碍企业效率提高的工人劳动积极性制约

    (五)西方科层制下管理层与工人地位悬殊下的非合作博弈效率损失

     1.组织静态效率的缺失

     2.组织动态效率的缺失

     3.鞍钢宪法下的合作博弈效应与西方科层制下的非合作博弈效应

    (六)西方企业失败迫使西方科层制管理模式向中国鞍钢宪法渐进趋同

    (七)结论

   三 中国公有制企业的效率实证

  第三节 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换方法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

   一 西方市场机制的实质:私人(垄断)资本

   二 西方的市场失败

   三 西方市场经济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定位

    (一)市场本体论

    (二)占优西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市场均衡与否只是后发国家的次要经济问题

   五 打破西方新古典市场经济等于效率的神话

 第五章 研究、开发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优势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价值、产业、经济发展

   一 科学技术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一)定义

    (二)性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物品属性

    (三)战略性科学技术

   二 基本模型:科学技术作为占优优势的条件变量

  第二节 研究开发的策略空间及其精炼

   一 西方研究开发策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西方研究开发的策略空间

     1.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2.对研发和创新的私人激励

     3.天才人物的更好的机会

     4.“干中学”

    (二)西方研究开发策略的演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中国模式:国家主导

   三 中国与西方研究开发模式经济属性的差异

  第三节 国家主导的研究开发策略的占优性:逻辑实证

   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目标挑战

    (二)手段挑战

   二 国家主导策略的占优性

   三 国家主导研究开发策略的精细化

   四 结论

  第四节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 科学技术进步的负外部性

    (一)采用新技术对劳动力权利的影响

    (二)采用新技术对不同行业影响的不平衡性

    (三)新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二 打破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第六章 资本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优势

  第一节 资本的二分法

  第二节 私人资本支配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被占优性

   一 资本所有者为什么不可能凭借生产贡献得到利润:数理推证

   二 资本支配的社会经济后果

   三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境、衰落和危机

    (一)劳动生产率、交易规模与危机源

    (二)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危机的结构依赖性

    (三)资本主义政治对危机的催化、放大作用

    (四)当代资本主义多方面的危机

    (五)更大的危机在蓄势:美元危机、国际信任危机

    (六)结论

  第三节 公有资本:数量、结构与占优优势

   一 储蓄的获得

    (一)国际资本的不可靠

    (二)刘易斯式储蓄模式的被占优性

   二 结构的优化:资本品(重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

   三 重工业优先发展基础上的行业、地区等平衡发展

 第七章 作为发展模式控制变量的政府

  第一节 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一 科学理解理论演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

   二 摒弃资本原教旨主义残余:中国重建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条件

  第二节 占优的经济政策

   一 国内经济政策:空间和方向

    (一)经济政策空间

    (二)经济政策的方向性:占优还是被占优

   二 国际贸易政策:比较优势战略应该被彻底抛弃

    (一)比较优势是怎样走向贸易理论的中心舞台的?

    (二)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自由贸易政策依据的无效性

     1.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封闭系统方法论特征

     2.在价格高低作为消费者主要考虑变量的国际贸易中,是绝对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格局

     3.在高级消费品市场中,反绝对优势支配着贸易格局构成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再次否定

    (三)从供求规律证伪比较优势决定贸易格局命题的科学性

     1.国家基本制度

     2.发展阶段

     3.技术进步支出和效率

     4.国家政策

    (四)自由贸易恶化一国福利的现实可能性

     1.自由贸易与国际财富分配差距拉大和逆转的理论

     2.自由贸易与国际财富分配差距拉大和逆转的实践

    (五)结论:比较优势及其基础上的自由贸易不是中国应该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节 金融、财政体系与占优优势

   一 中国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的关系

    (一)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货币体系与美国货币体系的趋同

    (三)中国金融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的趋同:股票市场、保险市场

    (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的走向

     1.中国应该适当收缩自己的货币供给速度

     2.中国应该采取低利率的政策

     3.中国应该防止出现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体系

     4.中国应该夯实自己的金融市场

     5.金融开放(包括对外开放资本账户和大规模对外投资)应缓行、慎行

   二 财政体系与经济发展模式

    (一)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安排

     1.财政收入的获得

     2.社会公平

     3.财政负担低

     4.一劳永逸地解决税收经济问题

    (二)财政支出的安排

     1.公有制企业的建立、运转、维护和发展

     2.社会基础设施

    (三)财政格局

     1.总量格局

     2.财政权力结构

     3.慎用减税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道路必须而且可以创造出占优优势。占优优势远优于比较优势。具有占优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管他国采取什么发展模式本国都以它为最优发展模式的模式。它既不是唯GDP论,也不是“赢者拿走一切”,既不是“以邻为壑”,也不是一方喝汤另一方面吃肉的“双赢”。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框架下基于最大发展机会识别设计出的能够实现最大发展可能的模式。中国早已有这种模式。未来,它将在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上展开。

〔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颜鹏飞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美〕E.多马:《经济增长理论》,郭家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美〕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王世华、吴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G.西尔弗博格、L.苏蒂:《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管理经济学》,吴德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荷〕J.丁伯根:《生产、收入与福利》,何宝玉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美〕M.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俄〕N.A.Makasheva:《西方经济学登陆俄罗斯:边际主义和主流经济学》,载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发展经济学研究》第7辑,201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瑞典〕T.佩尔森、G.塔贝里尼:《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方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英〕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加〕W.彼得·阿奇博尔德:《马克思、全球化与异化:被接受和被低估的智慧》(上下),《国外理论动态》,2010。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鞍钢宪法五项原则》,《鞍钢革新》1972年第1期。

《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争论》,《现代国企研究》2014年第13期。

《国有企业效率评价中必须考虑的五个变量》,《现代国企研究》2014年第13期。

《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周恩来传》编写组:《周恩来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党史博览》1998年第1期。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埃里克·S.赖纳特:《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杨虎涛、陈国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罗马尼亚〕艾尔玛·阿德尔曼:《评论》,载〔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主编《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本书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英〕爱蒙·布特勒、纪洋:《让市场决定Libor的命运》,《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美〕安德鲁·卡内基:《瓦特传:工业革命的旗手》,王铮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美〕安德鲁·泰利科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技术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期。

〔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美〕安德鲁·肖特:《自由市场经济学:一个批判性的考察》,叶柱政、莫远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英〕安德鲁马丁·费希尔:《国际金融危机与西方经济意识形态重建》(上下),《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8期。

巴金:《总序》,载上海十年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十年文学选集·短篇小说选(1949~1959)》,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蔡中兴、杨宇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保罗·克雷格·罗伯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失败:写给全世界的新经济学》,秦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自1500~2000年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天津编译中心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美〕保罗·萨缪尔森、秦棋:《自由贸易:福兮?祸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贝斯利、坎波尔:《确定目标的原则》,载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亚·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梁小民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美〕本·斯泰尔、戴维·C.维克托、理查德·R.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局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李维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美〕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爱尔兰〕伯纳德特·安德鲁索、戴维·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王立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美〕布兰查德等:《重新平衡中国的发展:一种三管齐下的解决方案》,《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8期。

〔美〕布热津斯基:《在腐败问题上中美两国可能不相上下》,《高层内参》2016年第5期。

曹应旺:《中国导弹航天科技发展中的周恩来和钱学森》,《党史纵览》2008年第1期。

〔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徐子健、何建雄、朱忠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工业经济转型》,《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楚序平:《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任务》,《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6期。

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

代昌柏、晓黛:《“市场决定生产论”质疑——与慕锡凡、惠延德同志商榷》,《南开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

戴万亮、张慧颖、金彦龙:《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9期。

〔美〕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戴维·N.韦尔:《经济增长》,金志农、古和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陈志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丹尼斯·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菲尔德:《国际经济学》,龚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道格拉斯·A.卢克:《多层次模型》,郑冰岛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丁冰:《再论正确看待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

丁云亮:《文化诉苦——1950年代上海工人之言说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日〕渡边利夫:《东亚的比较优势结构与产业调整》,《国际经济评论》1985年第10期。

封凯栋、沈群红:《面向创新发展的资源配置——基于认知与创新投资关系的视角》,《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法〕弗朗索瓦·切斯耐:《跨国公司和国际技术扩散》,载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王勇、赵莹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高良谋、郭英、胡国栋:《鞍钢宪法的批判与解放意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高良谋、胡国栋:《管理移植与创新的演化分析——基于鞍钢宪法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美〕戈登·塔洛克:《经济等级制、组织与生产的结构》,柏克、郑景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美〕格里格·葛兰汀:《弗里德曼与皮诺切特在智利的新自由主义实验》,《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顾保孜:《“一五计划”出台前后》,《湘潮》2009年第2期。

〔美〕哈罗德·D.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平新乔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汉弗莱·霍克斯利:《无数失败的输出民主计划令西方民主遭遇信任赤字》,《参考消息》2016年8月25日。

〔美〕亨利·厄伽斯:《技术政策的重要性》,载达斯库帕塔、斯顿曼《经济政策与技术绩效》,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黄裕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者论如何矫正市场失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1期。

胡国栋、王晓杰:《企业民主的缺失与重建:从“鞍钢宪法”到组织主人翁行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黄新刚:《关于鞍钢宪法》,《读书》1996年第7期。

〔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吉拉德·M.米耶、都德莱·西尔斯:《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刘鹤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

〔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吴雯芳、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贾利军、王今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谨慎使用“比较优势”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美〕简·C.厄:《中国公司重组的模式:对私有化的政治限制》,《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江师清:《毛泽东〈鞍钢宪法〉的现实指导性》,《湖北工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英〕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澳〕杰弗里·哈考特、普吕·科尔:《琼·罗宾逊》,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美〕杰伊·海泽、巴里·伦德尔:《运作管理原理》(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2期。

〔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树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荷〕卡拉克·J.米勒等:《政府在企业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可供中国参考的几种思路》,《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英〕卡洛塔·佩雷斯、吕克·苏蒂:《技术上的追赶:进入壁垒和机会窗口》,载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美〕肯·史密斯、迈克尔·希特:《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徐飞、路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莱斯特·C.瑟罗:《得失相等的社会——分配和经济变动的可能性》,李迈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美〕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王铁生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美〕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李杨、周素芳、姚枝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乐国林、陈春花:《两部企业宪法蕴含的中国本土管理元素探析——基于鞍钢宪法和华为基本法的研究》,《管理学报》2011年第11期。

〔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朔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李春兰:《私有化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9期。

李栋:《里根经济学的政策实践及启示》,《财政研究》2012年第1期。

李俊升:《历史学家应该公正地看待斯大林和苏联——评А.И.弗多温〈苏联历史: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李晓翔、霍国庆:《搜索对产品创新一定有用吗?——知识处理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2期。

〔美〕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刘新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08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沈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美〕理查德·H.泰勒:《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陈宇峰、曲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理查德·沃尔夫、斯蒂芬·雷斯尼克:《相互竞争的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孙来斌、王今朝、杨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伟大的创举》,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林小芳、黄芳:《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错误与危害》,《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

刘世奎、王今朝:《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应对经验》,载《湖北发展改革研究——湖北省发展改革委2011年度重大调研成果选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刘应杰:《深刻认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差距——赴日考察报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2期。

刘振华:《“鞍钢宪法”出台始末》,《中国档案》2009年第4期。

刘志光:《陈能宽院士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现代物理知识》2014年第4期。

龙斧、王今朝:《打破“国有企业效率效益低下”的理论误区——整体主义方法论下1949年~1980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效益衡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a)年第4期。

龙斧、王今朝:《对“崩溃边缘论”“大锅饭论”“凭票供应论”的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再认识——三评“国有企业效率效益必然低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b)年第6期。

龙斧、王今朝:《社会和谐决定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理论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奥〕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李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罗伯特·M.索洛:《经济学中的科学和意识形态和文化》,载丹尼尔·豪斯曼编《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法〕罗伯特·博耶:《增长规则形式化》,载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罗丹:《风雨的黎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纪念“鞍钢宪法”诞生四十周年》,《党史纵横》2000年第12期。

〔美〕罗素·W.库珀:《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张军、李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英〕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黄范章译,商务印书馆,1999。

〔英〕马丁·哈特-兰兹伯格:《美国经济失衡原因:中国还是资本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5期。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迈克尔·P.托达罗、斯蒂芬·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余向华、陈雪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美〕迈克尔·赫德森:《从马克思到高盛:虚拟资本的幻想和产业的金融化(上)》,《国外理论动态》2010(a)年第9期。

〔美〕迈克尔·赫德森:《从马克思到高盛:虚拟资本的幻想和产业的金融化(下)》,《国外理论动态》2010(b)年第10期。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美〕麦克尔·赫德森:《私有制的神话与现实》,《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9期。

〔美〕麦克尔·赫德森:《在俄罗斯建立更可行的金融和财政体制》,《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0期。

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1999。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1948年),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要努力于工业化的》,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波〕米哈尔·卡莱斯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符钢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美〕南希·L.斯托基、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动态的递归方法》,王明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澳〕尼克·比姆斯:《弗里德曼:使社会倒退的“自由市场”设计师》,《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意〕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郭庆旺、刘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英〕帕萨·达斯库帕塔、保罗·斯顿曼:《经济政策与技术绩效》,黄鹏、徐颖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意〕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乔瑞金、李晚莲:《技术实践中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兼论A.佩斯的技术实践价值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4期。

〔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陈志俊、李艳、单艳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法〕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陈志俊、闻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高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埃及〕萨米尔·阿明:《理解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2期。

〔美〕史蒂夫·科恩:《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如何主导了中国经济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6年第1期。

〔美〕史蒂文·希亚特:《货币阴谋——金融化背后的帝国阴谋与金融潜规则》,王少国、杨永恒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五》,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司马迁:《史记·世家第十七 孔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美〕斯蒂芬·M.沃尔特:《美国时代的终结》,《参考消息》2011年12月26日第10版。

〔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李原、孙健敏、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斯蒂芬·雷思尼克、理查德·沃尔夫:《经济危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兼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比较》,《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一卷,高德步、王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高德步、王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蒋琳琦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苏宁:《市场决定一切》,《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第5期。

〔日〕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法〕泰勒尔:《产业经济学》,马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美〕托马斯·H.格列柯:《货币的终结》,周琴、刘坤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美〕托马斯·I.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美〕托马斯·I.帕利:《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美〕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洪文金、林志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英〕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张胜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万存知:《市场决定中的N个学术问题》,《金融博览》2014年第1期。

汪锦、孙玉涛、刘凤朝:《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9期。

汪洋:《中国M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汪尧田、汪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王建柱:《大漠天苍献年华 以身许国逐紫烟——两弹元勋陈能宽的读书与科研》,《学习时报》2016年8月18日。

王今朝:《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系统性和根本性》,《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0期。

王今朝:《公有企业相对私有企业的效率占优性》,《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2期。

王今朝:《社会科学论文撰写的范式思考》,《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王今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今朝、龙斧:《决策论视角下的空谈博弈理论》,《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王今朝、龙斧:《马克思关于供求决定价格规律的假意识性质的交叉科学诠释》,《经济经纬》2011(a)年第4期。

王今朝、龙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政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b)。

王今朝、龙斧:《马克思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数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a)年第11期。

王今朝、龙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性——方法论的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b)年第8期。

王今朝、龙斧:《基于逻辑和历史反证法的企业效率效益比较分析与衡量——二评“国有企业效率效益必然低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王今朝、龙斧、马绵远:《科学理解工业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第十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15年8月21~23日。

王今朝、许晨、龙斧:《构建以国有企业为微观基础的经济运行新常态机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王今朝、张艺、龙斧:《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王今朝、朱安东:《重新思考比较优势理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秋季学术论坛,2017。

王绍光:《民主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郭梅军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美〕威廉·S.迈尔特比:《全球战略的起源:英国(1558~1713年)》,载〔美〕默里、诺克斯、伯恩斯坦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美〕威廉森·默里、麦格雷戈·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美〕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温铁军:《这才是中国政府能化解大危机的真正原因!》,《环球视野》2016年6月24日,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11710.html。

〔美〕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姚志勇、刘群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习近平:《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21~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张凤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肖斌:《“国企低效论”辨析》,《求是》2016年第9期。

〔美〕谢利·伯尔曼:《经济至上还是政治至上:理解20世纪的意识形态变迁》,《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7期。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澳〕杨小凯:《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余玉苗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贝多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英〕约翰·古奇:《疲惫的巨人:英国的战略和政策1890至1918年》,威廉森·默里、麦格雷戈·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王肖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加尔布雷斯文集》,沈国华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战略框架:目标、范围、制度与工具》,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编《发展与发展政策》,纪沫、仝冰、海荣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萨米尔·阿明论超越当前世界格局》,《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1期。

〔挪〕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柳卸林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施仁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英〕詹姆斯·莫里斯:《改革税收制度》,《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张晖:《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下),《党史文汇》2006年第7期。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章玉贵:《占优策略、话语范式与美国金融资本力》,《国际观察》2012年第4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党组:《周恩来与中国核工业》,《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周光召:《973计划十年》,《前沿科学》2007年第3期。

周其仁:《在台州读萨缪尔森》,《经济观察报》2006年4月27日。

朱佳木:《陈云与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若干基本问题的解决》,《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朱佳木:《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朱明、薛耀文等:《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6期。

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Adel, L. El-Ansary, No?l B. Zabriskie, John M. Browning, Sales Teamwork: A Dominan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alesforce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Vol.8(3), 1993.

Adelman, I., M. Geier and C. T. Morris, Instruments and Goa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2), 1969.

Akerlof, A.George,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4(3), 1970.

Akerlof, A.George, Writing the “The Market for Lemons”: A Personal and Interpretive Essay,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2001/akerlof- article.html, 2001.

Akerlof, G., The New Case for Keynesianism, Interview with George Akerlof, Challenge, July-August, 2007 .

Alcantara, C.,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Yes. Strengthen Property Rights? Maybe: The First Nations Land Management Ac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Canadian Indian Reserves, Public Choice, Vol.132(3), 2007.

Alchian, A. A. and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2(5), 1972.

Angus, Deat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4(3)2010.

Atkinson, A.B. and J.E. Stiglitz, 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0.

Austin, D., B. Ward and P. Dalziel, The Demand for Money in China 1987-2004: A Non-linear Modeling Approach,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8(2), 2007.Costinot, A.and D. Donaldson, Ricardo's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ld Idea, New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 Vol.102(3), 2012.

Balassa, B., The Lessons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 An Over Vi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6(3), 1988.

Basu, S., J.G. Fernald and M. D. Shapiro,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1990s: Technology, Utilization, or Adju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8359,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1.

Bator, F.M., 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2(3), 1958.

Beach, L.R., Image Theor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Mahwah, NJ: Erlbaum, 1998.

Becker, G.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0(5), 1962.

Besley, T. and T. Persson, State Capacity,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Econometrica, Vol.78(1), 2010.

Bienenfeld, M., Regularities in Price Changes as an Effect of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2(2), 1988.

Bramall, C.,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bing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8.

Brander, J.A., Presidential Address: Innovation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43(4), 2010.

Broad, R., Research, Knowledge, and the Art of “Paradigm Maintenance”: The World Bank's Development Economics Vice-Presidency(DE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13(3), 2006.

Brohman, J., Postwar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NICs: Does the Neoliberal Model Fit Reality? Economic Geography, Vol.72(2), 1996.

Cassidy, J., How Markets Fail: The Logic of Economic Calamities, New York, 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9.

Chang, Ha-Joon and I. Grabel, Reclaiming Development from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Vol.27(2), 2004.

Chung Kim-Sau and J.C. Ely, Foundations of Dominant-Strategy Mechanism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4(2), 2007.

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16), 1937.

Conley, P.John and Ali Sina ?nder,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 PhDs in Economics: The Surprisingly High Non-Success of the Successful,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8(3), 2014.

Cummins, J.G. and G.L. Violante,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7-2000: Measurement and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Vol.5(2), 2002.

Darity, W.Jr. and J.G. Nembhard, Racial and Ethnic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International Recor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0(2), 2000.

Das, K., Uneve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ism: A Critique of Received Theories,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Vol.39(45), 2004.

Davies, S. and J. Harris, Stalin: A New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e Long, J.B. and L.H. Summers,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6(2), 1991.

De Wolff, P., The Oecd-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comes Policy as an Economic-Policy Instrument of Central Governments,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Vol.24(2), 1966.

Deaton, A.,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24(3), 2010.

Deeg, R. and G. Jackson, Changing Models of Capitalism in Europe and the U.S., Routledge, 2015.

Demsetz, H.R., Coase and the Neoclassical Model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54(4), 2011.

Deyo, F.C., Labor and Development Policy in East Asi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Vol.505(1), 1989.

Diamond, D.W. and P.H.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1(3), 1983.

Easterly, W., Wa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 Mistak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7(2), 2007.

Faccio, M.,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6(1), 2006.

Fan, J.P.H., T.J. Wong and T. Zhang, Politically Connected CEO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84(2), 2007.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Finkelstein, S. and Hambrick, D. C., Strategic Leadership: Top Execut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s, Minnepolis/ St. Paul, West Pub. Co., 1996.

Fischer, A.J., A.J. Arnold and M. Gibbs, Information and the Speed of Innovation Adop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8(4), 1996.

Flanagan, J.C.,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51(4), 1954.

Folger, R. and R. Cropanzano,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age publications, Vol.37(3), 1998.

Folger. R., A Referent Cognitions 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in J.M. Olson, et al., eds., Social Comparis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Ontario Symposiu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ol. 4, 1986.

Ford, C.M., A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in Multiple Social Domai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1(4), 1996.

Foster, J.B., The Theory of Monopoly Capitalism: An Elaboration of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6.

Furnham, Adrian, Boo, Hua Chu,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nchoring Effect,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Vol.40(1), 2011.

Gaus, G.F., Social Philosophy, New York: M. E. Sharpe, 1999.

George, Soros,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1998, 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Global_Economy/Crisis_Capitalism_Soros.html.

Gerschenkron, A., Economics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Glade, W.P., The Employment Ques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3(3), 1969.

Glynn, M.A., A Framework for Relat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to Innov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1(4), 1996.

Godin, B.,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System Approach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Vol.34(4), 2009.

Goodrich, Carter, State in, State out: A Pattern of Development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 2(4), 1968.

Greenwald, B.C. and J.E. Stiglitz,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1(2), 1986.

Grossman, G.M. and E. 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1.

Guadalupe, M., O.Kuzmina and C. Thomas, Innovation and Foreign Ownership,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2(7), 2012.

Gulalp, H., Capital Accumulation, Classes and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the State, Science & Society, Vol.51(3), 1987.

Hackman, J.R. and G.R.Oldham,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0(2), 1975.

Hackman, J.R. and G.R. Oldham, 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16(2), 1976.

Hambrick, D.C. and P.A. Mason,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Th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9(2), 1984.

Hambrick, D.C. and S.Finkelstein, Managerial Discretion: A Bridge between Polar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9, 1987.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Vol.162(3859), 1969.

Harvey, Leibenstein,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6(3), 1966.

Hayami, Y. and V.W. Rutt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85.

Hayami, Y., Development Economics: From the Poverty to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Hayek, F.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5(4), 1945.

Herrendorf, B. and A. Teixeira, Barriers to Entry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52(2), 2011.

Hirschman, A.O., The Search for Paradigms as a Hindrance to Understanding, World Politics, Vol.22(3), 1970.

Hirschman, A.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Ho, P. Sai-wing, Arguing for Policy Space to Promote Development: Prebisch, Myrdal, and Singer,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42(2), 2008.

Horvat, M., The New Framework for EU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cience, New Series, Vol.334(6059), 2011.

Howitt, P. and P. Agh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3(2), 1998.

Huang, K.G., China's Innovation Landscape, Science, New Series, Vol.329(5992), 2010.

Huff, A.S., Industry Influences on Strategy Reformul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2), 1982.

Hulten, C.R., Growth Accounting When Technical Change is Embodied i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4), 1992.

Jensen, H.E., B.J.Clary and W. Dolfsma, Sen on Public Policy: Private Incentives, Public Virtues?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Vol.68(2), 2010.

Johnson, S., The Quiet Coup, The Atlantic Monthly, Vol.303(4), 2009.

Jones, C.I.,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8.

Kessler, E.H. and A.K. Chakrabarti, Innovation Speed: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ntext,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1(4), 1996.

Krueger, A.O.,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We Lear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7(1), 1997.

Krugman, P.R., Geography and Trade, Leuven, Belgium: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an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1.

Kurz, H.D., Adam Smith on Markets, Competition and Violations of Natural Liber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40(2), 2015.

Kurz, H.D. and N.Salvadori, Theory of Production: A Long-Period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La Porta, R., F.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6(6), 1998.

Landes, D., The Unbound Prometheus: Techn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UK,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eibenstein, H.,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6(3), 1996.

Leibenstein, H., Inside the Firm: The Inefficiencies of Hierarc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eiponen, A. and C. E. Helfat, Innovation Objectives, Knowledge Sources, and the Benefits of Breadt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1(2), 2010.

Lepenies, P.H., Of Goats and Dogs: Joseph Townsend and the Idealisation of Markets-A Decisive Episode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38(2), 2014.

Lewis, W.A.,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22(2), 1954.

Lucas, R.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2(1), 1988.

Lucas, R.E., Tests of a Capital-Theoretic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4(2), 1967.

Mankiw, N.G., D.Romer and D. N.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7(2), 1992.

Manocaran, M., Patents: A Threat to Innovation?Science, New Series, Vol.327(5961), 2010.

Mansfield, E., The Speed and Cos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ternal Vs. Inter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10), 1988.

Marburger, J.H.,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a 21st Century Context, Policy Sciences, Vol.44(3), 2011.

Marx, K.,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oscow: Progress, Vol.3, 1959[1894].

Marx, K., Wage, Labour and Capital, in R.C. Tucker ed., The Marx-Engels Reader(New York: Norton), 1972.

Mas-Colell, A., M. D. Whinston and J. R. 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Mendoza, R., What One Hand Gives, the Other Takes: Industrial Countries' Policy Coherence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 Vol.50(5), 2007.

Mishkin, F.S.,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Addison Wesley, 2001.

Mohan, G. and E. Mawdsley, The War on Terror, American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14(3), 2007.

Mokyr, J., The Lever of Rich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nd Economic Prog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Morgan, Ros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001,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Columns/Teachers/comparative.html.

Murphy, K.M. and R.H. Topel, Social Value and the Speed of Innov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7(2), 2007.

Nafziger, E.W., The Economic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Newbery, D.M.G. and J.Stiglitz, Pareto Inferior Trad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51(1), 1984.

Nurkse, R., Some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2, 1952.

Ochoa, E.M., Labor Values and Prices of Production: An Interindustry Study of the U.S.Economy: 1947-1972,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1984.

Olson, M.,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s. 1965, 2nd eds. 1971.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arsons, K.H., Poverty as an Issue in Development Policy: A Comparison of United States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Land Economics, Vol.45(1), 1969.

Parys, W., The Deviation of Prices from Labor Valu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2(5), 1982.

Petroviс, P., The Deviation of Production Prices from Laboul Values: Some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3), 1987.

Porter, E.Michael,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s, N. Y.: Free Press, 1998.

Posner, R.A., A Failure of Capitalism: The Crisis of ′08 and the Descent into Depress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rescott, E.C., Needed: A Theory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39(3), 1998.

Samuelson, P.A., The Way of an Economist, in P.A. Samuelson, 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Macmillan: London, 1969.

Qin, D., P.Quising, X.H.He and S. G. Liu, Modeling Monetary Transmission and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27(2), 2005.

Raj, Debraj, Development Econom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Richard, Newfarmer, A Look at Reagan's R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Policy, Challenge, Vol. 26(4), 1983.

Richman, B.M., Industrial Society in Communist China, Random House, 1969.

Riskin, C.,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Robinson, Joan, Economic Management in China. London: Anglo-Chinese Educational Institute, 1975.

Robinson, J., Economic Manageme nt, China 1972, London: Anglo-Chinese Educational Institute, 1973.

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2.

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5), 1990.

Romer, P.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5), 1986.

Ronald, W.Jones, Remarks on Static and Dynamic Featur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1974, http://www.etsg.org/ETSG2014/Papers/375.pdf.

Rosenbaum, E.F., What is a Market? On the Methodology of a Contested Concept,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Vol.58(4), 2000.

Rosenberg, N.,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Use SFX Serv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Rosenstein-Rodan, P. 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s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Economic Journal, Vol.53(210/211), 1943.

Roy, J.Ruffin, David Ricardo's Discove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34(4), 2002.

Rozman, G., The East Asian Region: Confucian Heritage and Its Modern Adap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Samuelson, P.A.,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8(3), 2004.

Samuelson, 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6(4), 1954.

Schefold, B., Relative Prices as a Function of the Rate of Profit: A Mathematical Not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36(1), 1976.

Schmookler, J., Economic Sources of Incentive Activit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22(1), 1962.

Schultz, T.W., 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Schultz, T.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Reprint, New York: Arno Press, 1976.

Scitovsky, T., 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2(2), 1964.

Scott, S.G. and R. A. Bruce,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7(3), 1994.

Shahrokhi, 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of 2007–2010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Global Finance Journal, Vol.22(3), 2011.

Sharer, R., Trade: An Engine of Growth for Africa,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Vol.36(4), 1999.

Shubik, M.,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Mone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Friedmand B. M.and Hahn F. H., 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10.

Simon, H.A. and Levy, F. K., A Note on the Cobb-Douglas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0(2), 1962.

Smith, A., The 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W. Strahan and T. Cadell, 1776; London: Dent, 1992.

Solow, R.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0(1), 1956.

Solow, R.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9(3), 1957.

Sraffa, P., “A Criticism” and “A Rejoinder” in “Increasing Returns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irm: A Symposium”, Economic Journal, Vol.40, 1930.

Stalin, J., Problems of Leninism,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47.

Stiglitz, J.E. and P.Dasgupata, Uncertain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peed of R&D,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1), 1980.

Stiglitz, J.E., In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Paradigm in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2(3), 2002.

Stoker, G., Translating Experiments into Polic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28(1), 2010.

Su, Z., J.Y.Li and Y.Li,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8(4), 2011.

Sun, Y., The Chinese Reassessment of Socialism, 1976-199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Sweezy, P.M., 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n, 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Vol.49(4), 1997.

Sweezy, P.M.,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9(4), 1942.

Tassey, G., Beyond the Business Cycle: The Need for a Technology-Based Growth Strategy,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40(3), 2013.

Tassy, G., Competing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he Need for Improved Growth Models and Polici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28(1), 2014.

Trabandt, Mathias, Uhlig, Harald, The Laffer Curve Revisited,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58(4), 2011.

Tyler, Cowen, Wh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Overrated, 2013, http://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13/09/why-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is-overrated.html.

Un, C.A., The Advantage of Foreignness in Innov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2(11), 2011.

Varian, H., Equity, Envy, and Efficienc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9, 1974.

Varian, H.R., Microeconomic Analysis, Norton and Company, 1992.

Vladimir, A.Masch, The Myth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011,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vladimir-a-masch/the-myth-of-comparative-a_b_581814.html.

Voigt, S., Positive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II-A Survey of Recent Developments, Public Choice, Vol.146(1-2), 2011.

Wade, R.H., What Strategies are Viabl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day?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Shrinking of ‘Development Spac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10(4), 2003.

Weller, C.and L. Reidenbach, On Uneven Ground: The Failu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How it Undermined the Economy, Challenge, Vol.54(3), 2011.

Wilkinson, R.and K. Pickett, The Spirit Level: Why More Equal Societies Almost Always Do Better, London: Penguin Group, 2009.

Williamson, O.E.,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8(3), 2000.

Woolcock, M.and D.Narayan,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5(2), 2000.

Xin, H., Critics Question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Effort, Science, New Series, Vol.334(6061), 2011.

Xin, H., With Eye to Innovation, China Revamps Its Universities, Science, New Series, Vol.337(6095), 2012.

Yalcinkaya, G., R.J. Calantone and D.A. Griffith, An Examin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Cap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 Innovation and Marke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Vol.15(4), 2007.

Young, A., 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0(3), 1995.

Young, A.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 Vol.38(152), 1928.

Yu, Q. and A.K.Tsui, Monetary Services and Money Demand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1(2), 2000.

Zhou, K.Z.and C.B.Li, How Knowledge Affects Rad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Base, Marke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3(9), 2012.

Zhou, K.Z. and F.Wu,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1(5),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