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2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图书

The Study on Farmers′Retirement Security in China

SSAPID:101-0063-5557-81
ISBN:978-7-80230-74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农民与养老保障、农民家庭养老保障及其保障功能弱化、农民养老保障社会化的实践、政府责任缺失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困境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聊城大学博士文库
作 者:公维才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后记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国农民与养老保障

  第一节 农民

   一 农民的定义

   二 农民的流动

    (一)农民流动状况

     1.1979~1983年,弱流动意愿,小流动规模时期

     2.1985~1988年,强流动意愿,近流动距离时期

     3.1989~1994年,大规模、迅速流动时期,“民工潮”形成

     4.1995年至今,稳定、规模流动时期

    (二)农民流动的影响

     1.提高城市化水平

     2.增加农民收入

     3.开阔农民视野

   三 农民的分化

    1.种养农民

    2.城市农民工

    3.乡镇企业职工

    4.失地农民

  第二节 养老保障

   一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社会保障内涵的多重界定

    (三)社会保障的共性

   二 养老保障

    (一)养老

     1.养老——人类永恒的话题

     2.养老模式与养老方式

     3.养老的实质与内容

    (二)养老保障

     1.养老保障方式与养老方式

     2.养老保障的社会化趋势

  第三节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

   一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

    1.村老年人口众多,占全国老年人口的大多数

    2.中国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及地区差距大

    3.老年农民仍以传统的家庭保障为主,绝大多数无工资、无劳保养老金

   二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意义

    1.农民养老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2.农民养老保障是对其创造价值的补偿

    3.农民养老保障是老年人分享经济发展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

  第四节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农村社区养老保障

   二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实施及问题

     1.发展阶段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与性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关于社会养老保障模式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再探讨

    (二)城乡一体养老保障模式探讨

    (三)现阶段的分类保障选择

     1.农民工的养老保障

     2.失地农民补偿安置与养老保障

  第五节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农民家庭养老保障及其保障功能弱化

  第一节 家庭养老保障概述

   一 家庭

   二 家庭养老保障

    (一)家庭养老保障的地位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与现代家庭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保障的文化根源

    (四)家庭养老保障与“非正式支持”

  第二节 农民家庭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一 农民家庭养老保障困境

    (一)养老需求增加,养老时间延长

    (二)农村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

   二 家庭养老影响因素分析

    (一)土地保障困难,不能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

    (二)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保障能力减弱

    (三)人口流动加剧,人员照顾困难

    (四)孝文化传统没落,动摇了传统保障的文化基础

   三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

 第三章 农民养老保障社会化的实践

  第一节 农村社区养老保障

   一 社区与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的由来与含义

    (二)社区分类

    (三)社区养老保障

   二 农村社区养老保障历程

    (一)农村社区(集体)养老辅助保障制度

     1.农村社区(集体)养老辅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农村社区(集体)养老辅助保障制度的衰落及社会养老保险的产生(1978~1986年)

    (二)农村社区(集体)养老保障的典型——“五保”老人供养

     1.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的发展历程

     2.“五保”老人供养面临的困难

     3.农村“五保”供养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

  第二节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一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

    (一)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应对老龄化的迫切需求

     2.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衰弱的要求

     3.城市化的冲击

     4.扭转工农、城乡、地区差别扩大趋势的现实要求

    (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

     1.试验阶段

     2.试点阶段

     3.稳步发展阶段

     4.整顿规范阶段

     5.创新发展阶段

   二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方案》规定与《通知》要求

     1.《基本方案》规定

     2.《通知》要求

    (二)《基本方案》规定与《通知》要求与农村的适应性

     1.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2.与农业生产特点的适应性

   三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与实践中的问题

    (一)制度缺陷

     1.《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名不符实

     2.《基本方案》与社会保险特征不符

     3.《基本方案》稳定性差

     4.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二)实践中的问题

     1.在保险对象上,应保不保,不应保反保

     2.集体补助不公平

     3.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管理机构侵占基金严重

     4.基金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基金流失严重

 第四章 政府责任缺失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困境

  第一节 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一 农民社区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缺失

    (一)制度建设的滞后

    (二)经济责任的部分缺失

   二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缺失

  第二节 政府责任缺失的认识误区

   一 政府财力不足

   二 二元户籍制度制约

    (一)传统户籍及功能*

    (二)现代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异化

     1.现代户籍制度及功能

     2.功能异化

     3.功能异化的载体——辅助制度

    (三)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

     1.户籍制度改革,并非农民工的强烈要求*

     2.改革户籍制度,并不能真正建立起农民社会养老保障

  第三节 农民社会主体地位低下与政府责任缺失

   一 农民与市民的矛盾分析

    (一)农民与市民矛盾的隐性化阶段

     1.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对农民剩余的汲取方式*

     2.汲取农业剩余总量

    (二)农民与市民矛盾显性化阶段

     1.矛盾表现

     2.农民与市民不平等的实质

   二 农民社会主体地位现状及根源

    (一)主体在制度中的重要性分析——以户籍制度为例

    (二)中国农民既是历史变革的主体,又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与生产的主体,但不是社会主体

    (三)农民社会主体地位低下的根源

   三 农民政治权力的恢复与农民社会主体地位的提高

    (一)农民平等选举权的重要意义

     1.平等选举权有利于农民的意志和利益表达

     2.平等选举权有利于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权威

     3.平等选举权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以法律保障农民的权利

 第五章 强化政府职能,分类实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

  第一节 社区养老服务保障——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的主要形式

   一 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一)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1.明确农村“五保”供养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2.需要说明的是应由哪一级政府承担具体经济责任

     3.中央政府“五保”资金如何下拨,或下拨给哪一级政府

    (二)建立针对农村“五保”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二 突出社区职能,发展为老服务

    (一)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兼顾资金与设施使用效率

    (二)加强农村社区为老服务建设,改进社区服务质量

  第二节 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种养农民养老的有力保障

   一 强化政府行政职责,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1.完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

    2.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方案

    3.强化管理、监督职能

   二 强化政府财政职责,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1.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增加行政费用的支出

    3.补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

  第三节 “第三条道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

   一 农民工及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歧

    (一)农民工及其“二重性”

    (二)“二重性”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歧

   二 现行“第三条道路”规定与实践

    (一)原则上的“进城”与实际的“第三条道路”

    (二)现行“第三条道路”并不能有效防范城市农民工养老风险

   三 “第三条道路”的重新设计

   四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配套制度

  第四节 重新确立乡镇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一 确立新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二 确立新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障碍

   三 确立新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的原则

   四 新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1.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2.保障基本生活

    3.资金征缴、管理与监督

    4.乡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

    5.建立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机制

   五 新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土地使用权及户籍制度改革

  第五节 失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与土地换保障——失地农民养老的关键

   一 改革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有效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土地资源

    (一)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导致农民利益与土地资源的双重流失

     1.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未使失地农民得到有效补偿

     2.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使土地资源大量流失,远远超过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速度

     3.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使农民利益损失和土地资源流失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现行失地补偿安置制度不合理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及由此导致的权利体系的错位

     1.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的错位规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土地资源流失

     2.农民成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根据

    (三)失地补偿安置制度的完善

     1.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规范征地程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与土地资源

     2.以“向后看”为原则进行补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机制,发挥补偿费更大的效率

     4.根据不同用地,建立分类补偿机制,国家退出商业征地

   二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土地换保障

 第六章 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节 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概述——五层次养老保障模式

  第二节 政府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土地保障功能实证

   二 实施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政府的职能

  第三节 补充养老保险

   一 补充养老保险含义

   二 建立、健全补充养老保险的意义

    (一)促进保障责任主体的转变,减轻政府负担

    (二)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公民的养老水平

   三 农民社区补充养老保险

  第四节 自我养老保障

   一 家庭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自我养老保障的关系

   二 自我养老保障的必要性

    (一)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全面衰落

    (二)社会养老的不足与片面

    (三)社区养老的缺位

   三 自我养老保障的可行性

   四 自我养老保障的内容*

   五 实践与改革

    (一)“时间储蓄”式自我养老的不足

    (二)“服务储备”式自我养老的探讨

  第五节 家庭养老保障

   一 家庭养老保障的必要性

    (一)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

    (二)养老内容的要求

    (三)老年人的选择

   二 政府在家庭养老保障中的职能

    (一)古代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职能

     1.赐物,免租税

     2.赐予爵位、官衔

     3.垂询存问

    (二)当今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职能

     1.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力度,实现“孝道”与“责任”的统一

     2.不断完善家庭养老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

     3.健全家庭养老的激励机制,鼓励有老年人的家庭的子女积极赡养和照料老人

 第七章 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配套措施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

   一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消费状况

    (一)农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低,增幅低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

    (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很低

    (三)农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更低

   二 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一)农产品成本高、品质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数量在相对减少

     2.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难度加大

     3.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新的困难

     4.农民素质较低加剧了自身转移的难度

    (三)农业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

   三 现阶段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一)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1.为了加大对“农民工”的转移力度,需要有相应的措施配套

     2.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长久之策

    (三)加大政府扶持,增加农民收入

     1.政府扶持农业的原因

     2.国家扶持农业的方式——国家投资,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四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实施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

     3.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

    (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1.严格保护耕地

     2.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3.努力培肥地力

    (三)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2.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3.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3.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1.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

     3.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

    (六)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1.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

     2.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第二节 减轻农民负担

   一 我国农民负担状况

   二 减轻农民负担的初步实践——税费制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三 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节 改革医疗制度

   一 农村医疗状况分析

    (一)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产品的投入不足

    (二)农村医疗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水平较低

    (三)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农民抵御大病的能力较弱

   二 农村医疗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多方筹资,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及反馈能力

    (二)加强卫生、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地方医疗人员培养

    (三)建立新型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共防大病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保障功能正趋于弱化,亟须走向社会化,但无论作为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农村“五保”老人供养,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其原因,并不在于政府财力不足,而在于政府责任缺失,而政府责任缺失的根源在于农民与市民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为农民与市民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权利(力)的不平等,特别是表现为农民社会主体地位低下。而农民社会主体地位低下的根源在于农民与市民两大利益集团的力量失衡。因此,强化政府责任,恢复农民的政治权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体地位是矛盾解决的关键。基于此,要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完善“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另一方面,分类建立种养农民、城市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及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并建立五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才是农民养老保障的根本出路。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6]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瑞政、王爱丽、任伶:《中国农民养老保障之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曾湘泉、郑功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4]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5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15]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6]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王子今等:《中国社会福利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22]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3]丁士军:《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4]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2001。

[25]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6]王益英:《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7]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8]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0]宋晓梧:《完善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1]刘贵平:《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32]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3]陆学艺、朱明:《从贫穷到富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4]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5]张健、陈一筠:《家庭与社会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6]刘俊霞:《收入分配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7]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38]崔少敏等:《补充养老保险——原理、运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9]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0]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1]于建嵘:《岳村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2]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3]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4]李培林:《农民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5]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6]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7]朱信凯:《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8]陆艺龙:《户籍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9]冯杰、韩树军:《中国社会保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0]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1]梁鸿:《中国农村现阶段社区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5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3]朱庆芳、盛兆荣:《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4]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55]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6]张仕平、刘丽华:《建国以来农村老年保障的历史沿革、特点及成因》,《人口学刊》2000年第5期。

[57]徐赛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社会》2003年第7期。

[58]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

[59]彭希哲、宋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2年第5期。

[60]肖金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

[61]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

[62]穆光宗:《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63]王家春:《我国养老模式转型阶段关于“孝道”的思考》,《人口学刊》1995年第3期。

[64]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65]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学》2003年第10期。

[66]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2003年6月28日《中国社会报》。

[67]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68]楼喻刚、吴婕:《土地征用补偿中应包含养老保障因素》,《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2期。

[69]董云展:《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及完善》,《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70]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71]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

[72]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人口研究》2000年第6期。

[73]乔晓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6期。

[74]赵立新:《理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学刊》1997年第4期。

[75]陈丕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民主与法制》1992年第6期。

[76]吴愈晓:《我国农村养老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77]欧阳仁根:《试论国家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财贸研究》2002年第3期。

[78]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人口研究》2001年第6期。

[79]方青:《从“集体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1949~2000》,《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80]王亚柯、杨震林:《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1]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82]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83]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学海》(南京)2000年第3期。

[84]李文浩:《调整机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前提》,《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5期。

[8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86]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社会学》2003年第10期。

[8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界》2001年第5期。

[88]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89]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0]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劳动保障通讯》2003年第3期。

[91]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9期。

[92]马斌:《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1期。

[93]吴碧英、林志伟:《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思考》,《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

[94]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5]宋士云:《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96]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97]谭克俭:《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2期。

[98]高书生:《社会保障:我们该走哪条路》,《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8期。

[99]王诚:《论社会保障的生命周期及中国的周期阶段》,《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00]李和森:《论“社会保障”概念——兼论对实践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01]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02]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成都)2003年第5期。

[103]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104]王国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探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05]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科技导报》1998年第8期。

[106]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人口学刊》2002年第1期。

[107]万克德:《浅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违规操作现象》,《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08]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人口学刊》2002年第6期。

[109]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110]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6期。

[111]陈赛权:《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人口学刊》1999年第5期。

[112]陈功等:《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113]伊密:《社区——接过家庭照顾功能的第一棒》,《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3期。

[114]高和荣:《论现阶段我国农民养老的特殊性》,《人口学刊》2003年第1期。

[115]D.盖尔·约翰逊:《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

[116]武深树:《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2003年第1期。

[117]洪大用、房莉杰、邱晓庆:《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8]陈彩霞:《土地产权制度对河南省农村养老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3。

[119]杨海:《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经济分析》,博士学位论文,2002。

[120]杨刚:《农村养老资源的制度性构建——沿海两地三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

[121]支燕:《我国养老金模式选择及收益保障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

[122]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博士学位论文,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