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3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图书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SSAPID:101-0011-5089-93
ISBN:978-7-5201-223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以扶贫项目绩效评估为研究对象,借助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明确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关键所在,并基于此构建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系统框架,提出进一步改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建议,以适应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推进的新要求,为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丛书
作 者: 孙璐
编 辑:关少华;李吉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附录二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摘要

 图目录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精准扶贫的开展背景

    1.目前我国的贫困形势依旧严峻,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贫困人口分布呈区域分散状且致贫原因多样化,扶贫瞄准难度加大

    3.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长致贫困村空心化、老龄化加重,扶贫开发方式面临新问题

    4.扶贫瞄准和管理存在缺陷导致扶贫资源使用成效下降,扶贫工作机制亟须改革和创新

    5.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机制的建立,对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提出新要求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

   1.精准扶贫

   2.扶贫项目

   3.扶贫瞄准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反贫困研究

    2.绩效评估的指标及方法

    3.扶贫绩效评估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扶贫研究

    2.绩效评估指标与方法

    3.扶贫绩效评估

    4.扶贫瞄准评估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创新说明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与项目绩效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 扶贫项目瞄准与扶贫资源分配

    (一)区域发展理论与扶贫项目的瞄准

     1.扶贫瞄准中区域与个体发展的目标冲突

     2.扶贫项目村级瞄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

    (二)资源配置理论与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

     1.计划手段引导扶贫资源的分类配置和需求瞄准

     2.市场机制的参与提高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 扶贫项目绩效发挥的管理因素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政府扶贫主导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扶贫项目各参与主体

     1.上级决策者与下级执行者之间的博弈

     2.扶贫机构与扶贫对象之间的博弈

  第二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管理学分析

   一 扶贫项目绩效的内涵

    1.绩效

    2.扶贫项目绩效

   二 扶贫项目绩效的评估与监测

   三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扶贫受益者评估

  第三节 基于管理生态学的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框架

   一 管理生态学的应用

   二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

   一 现有扶贫绩效评估思路及评述

    1.现有扶贫绩效评估思路

    2.评估思路的评述

   二 现有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流程及评述

    1.现有评估流程

    2.评估流程的评述

  第二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思路与流程

   一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总体目标

    1.发现扶贫项目资金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2.分析扶贫效果及其持续性

    3.了解贫困人口发展需求

    4.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二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思路

   三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步骤

  第三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

   一 扶贫项目绩效综合评估方法

    1.评估指标体系法

    2.计量回归方法

    3.数据包络分析

    4.层次分析法

    5.TOPSIS法

    6.因子分析法

    7.方法总结

   二 扶贫瞄准绩效的评估方法

    1.指标评估法

    2.计量模型评估法

    3.方法总结

  第四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流程

    1.绩效评估目标分解

    2.确定评估指标内容和初选指标

    3.评估指标的筛选

    4.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

   二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

    3.针对性或特殊性原则

    4.可操作的原则

    5.可比较的原则

   三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构建的要点

    1.针对贫困特征和发展需求的分类瞄准评估

    2.重视对扶贫项目贫困户参与程度的评估

    3.强调扶贫项目创新机制的评估

    4.实现扶贫项目绩效的动态跟踪监测

   四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经验选取

    (一)扶贫项目的瞄准

     1.扶持对象瞄准方式

     2.项目贫困村级瞄准

     3.项目贫困人口瞄准

    (二)扶贫资金投入与使用

     1.资金结构

     2.资金投向与使用方式

     3.资金投入时效

    (三)扶贫项目管理

     1.项目验收与报账管理

     2.项目进展

     3.项目帮扶情况

     4.扶贫对象满意度评价

    (四)扶贫项目成效

     1.减贫成效

     2.专项成效

   五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筛选

    1.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过程

    2.指标的选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准视角下专项扶贫项目绩效评估分析

  第一节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估背景及设计

   一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估背景

    1.项目类型及特殊性

    2.项目地区贫困特征

   二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估设计

    1.评估目的

    2.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评估体系

    3.评估方法

   三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评估的数据来源

    1.工作数据

    2.建档立卡数据

  第二节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基期绩效评估分析

   一 基于建档立卡数据的扶贫目标可行性评估

    1.项目减贫目标的测算

    2.项目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评估

   二 项目贫困瞄准评估

    1.项目对象的选择方式

    2.项目贫困村级瞄准

    3.项目贫困户瞄准

   三 项目资金投入与使用评估

    1.项目资金的结构

    2.项目资金的使用

   四 项目管理情况评估

    1.项目管理责任分工

    2.资金报账与验收

    3.项目的监管与公示情况

   五 甘肃羊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结论

    1.扶贫项目的开展机制缺乏创新性,仍须进一步改进

    2.金融资本参与不够,资金分配方式单一

    3.贫困对象瞄准和选择方式较为简单,需提高科学精准性

    4.扶贫项目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优化

    5.评估数据欠缺,良好的信息数据监测环境尚未形成

  第三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后续绩效监测设计

   一 根据扶贫项目不同开展阶段的划分

    1.项目基期监测

    2.项目实施阶段监测

    3.项目完成后监测

   二 根据扶贫项目对象的不同划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准视角下综合扶贫项目绩效评估分析

  第一节 四川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背景及设计

   一 四川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背景

    1.项目类型

    2.项目地区贫困特征

   二 四川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设计

    1.评估目的和内容

    2.评估方法

    3.评估数据

  第二节 四川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分析

   一 扶贫瞄准绩效评估分析

    1.数据来源

    2.计量模型

    3.变量描述

    4.回归结果

    5.瞄准精度分析

   二 扶贫受益者主观评估分析

    (一)扶贫受益者评价反映客观绩效的实证检验

     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主观评价统计描述

     3.变量的设置

     4.扶贫客观绩效综合评分的获得

     5.扶贫客观绩效对扶贫对象感知的影响分析

     6.扶贫对象感知对扶贫对象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二)基于扶贫受益者角度的绩效评估

   三 综合扶贫各分类项目绩效评估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2.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析

    3.综合项目绩效评估与比较分析

   四 总体的评估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改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实践总结

   一 评估模式和方法方面

    1.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绩效评估框架

    2.甘肃省羊产业扶贫项目的描述性评估

    3.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绩效的模型评估

   二 评估指标的使用方面

   三 评估数据收集与监测方面

  第二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机制问题

   1.各层级的扶贫绩效评估与监测机构尚未建立

   2.统一扶贫绩效评估制度还未建立

   3.缺乏连续的绩效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4.缺少扶贫对象参与绩效评估机制

   5.扶贫瞄准绩效的专项评估不到位

  第三节 精准视角下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改进建议

   1.形成扶贫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2.建立专业化的扶贫绩效评估机构

   3.提高扶贫对象在绩效评估中的参与性

   4.加强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成果的转化

   5.建立制度化的评估信息反馈沟通机制

   6.建立扶贫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平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序

 文前辅文

 附录三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表目录

 附录一 “综合扶贫开发中期评价”扶贫对象抽样调查问卷

本书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以扶贫项目绩效评估为研究对象,借助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明确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关键所在,并基于此构建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系统框架,提出进一步改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建议,以适应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推进的新要求,为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Asian Development Bank,Program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 on the culture Sector Program,Kyrgyz:In The Kyrgyz Republic,2002.

[2]Aubel,J.,Participatory Program Evaluation,A Manual for Involving Program Stakeholder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1995.

[3]Bernardin,H.J.,Beatty,R.W.,Performance Appraisal: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Noston:Kent Publishers,1984.

[4]Campbell,J.P.,McCloy,R.A.,Oppler,A Theory of Performance in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

[5]Chen ,S.,Ravallion,M.,Hidden Impact? Ex-Post Evaluation of an Anti-Poverty Program,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

[6]Dikhanov ,Y.,Ward ,M.,“Evolution of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1970-99”,The 53rd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held in Seoul,Republic of Korea,August 22-29,2001.

[7]Fan,S.,Hazell,P.,“Impact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Poverty in Rural India,”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2000,35(40).

[8]Flynn:Public Sector Management,New York:Prentice Hall,1997.

[9]Gibson,J.,Huang ,J.,Scott Rozelle.,“Improving Estimates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 from Urban China's Household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Review of Income & Wealth,2001,49(1).

[10]Halachmi,Arie,“Community Disaster: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Midwest,”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78,12(4).

[11]Heeks,R.,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Routledge,1999.

[12]Hirschman,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13]Ingraham ,P. W.,Selden,S. C.,Moynihan,D. P.,“People and Performance: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Public Service-The Report from the Wye River Confere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1).

[14]Kaplan,R .S.,Norton,D .P.,“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

[15]Kwon,E.,Road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

[16]Makdissi,P.,Wodon,Q.,“Measur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Targeting Performance Under Multiple Government Program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8(4).

[17]Mctigue,M.,Ellig,J.,Richardson,S.,2ND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 Scorecard:Which Federal Agencies Inform the Public,George Mason University,2001.

[18]McTigue,Maurice,Jerry Ellig,Steve Richardson,2nd Annual Performance Report Scorecard:Which Federal Agencies Inform the Public,Arlington,VA:Mercatus Center,May 16,2001.

[19]Myrdal,G.,“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Under Development,”In Essays on Econometrics and Planning in Honor of P.C.Mahalano-bissiness,1965,(8).

[20]Nyhan,Ronald,Hebert,“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1995,(18).

[21]OECD,“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sults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1994,(3).

[22]Parks,R.B.,“Linking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Perform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4,44(2).

[23]Percy,S.L.,“In Defense of Citizen Evaluations as Performance Measures,”Urban Affairs Review,1986,22(1).

[24]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tudy Team,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 1993,Washington:Washington Press,1993.

[25]Piazza,A.,Li ,J.,Su,G.,et al. ,China:Overcoming Rural Poverty,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1.

[26]Premchand,A.,Effective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5:79.

[27]Price,J.L.,“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7,(11).

[28]Ragnar Nurkse,“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Basil Blackwel l,1953 ,8 (1) .

[29]Ravallion,M. A.,“Poverty-inequality Trade off?”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5,3(2).

[30]Richard Heeks,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9.

[31]Robert Haveman,Andrew Bershadker,“Self-reliance As A Poverty Criterion:Trends in Earnings Capacity Poverty(1975~1992),”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2).

[32]Rossi,M.,Fitzek,F.,Zorzi ,M.,Error Control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Multicast Streaming in UMTS Networks:Proposal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Journal of Systemics Cybernetics & Informatics,2004,2(3).

[33]R. Nelson,“A Theory of the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 in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

[34]Saich,T.,“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 Performance:Public Opinion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 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

[35]Samuelson,P.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54,36(4).

[36]Schultz,B.,“Are There Sensible Ways to Analyze and Use Subjective Indicators of Urban Service Qua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2,6(4).

[37]Schwab,D.,“Construct Validity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B.Staw and L.L.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0,(11).

[38]Sen,Amartya,“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ic,1976,44(2).

[39]Sethi,V.,Carraher,S.,Developing Measures for Assessing the Organization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Comment for Mahmood and Soon's Paper,New York:Decision Science,1993.

[40]Stipak,B.,“Are There Sensible Ways to Analyze and Use Subjective Indicators of Urban Service Qua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9,6(4).

[41]Stipak,B.,“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Urban Services:Potential Misuse as A Performance Indicato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9,39(1).

[42]Swindell,D.,Kelly,J. M.,“Linking Citizen Satisfaction Data to Performance Measures,”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00,24(1).

[43]Townsend,Peter,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44]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UNDP Press,1996.

[45]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6]William,L.,Waugh,J.,“Valuing Public Participationin Policy Mak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5).

[47]〔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宗、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

[48]包国宪:《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49]鲍良、杨玉林:《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2期。

[50]〔美〕彼得·罗希、马克·利普希、霍华德·弗里曼等:《评估:方法与技术》,邱泽奇、王旭辉、刘月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51]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2]陈凡、杨越:《中国扶贫资金投入对缓解贫困的作用》,《农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6期。

[53]陈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7。

[54]陈薇、杨春河:《河北省财政扶贫政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06年第7期。

[55]陈鑫、吴耀宏:《 基于TOPSIS法的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5期。

[56]陈准:《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贫困对象瞄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1。

[57]丹尼斯·J.凯斯里、克里斯纳·库玛:《农业项目的监测评价及数据分析》,农业部对外经济工作室、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8]丁谦:《关于贫困的界定》,《开发研究》2003年第6期。

[59]东梅、李晓明、刘乔巧:《生态移民瞄准精度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9期。

[60]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1]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

[62]方振邦:《关键绩效指标与平衡计分卡的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63]高鸿宾:《 扶贫开发规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4]龚晓宽、陈云:《中国扶贫资金投入效益的计量分析》,《理论与当代》2007年第7期。

[65]郭佩霞:《宪政与经济统合视角: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实现路径探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10期。

[66]胡钟平:《新农村建设资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2。

[67]黄承伟:《贫困程度动态监测模型与方法》,《广西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

[68]黄承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9]黄健柏、李增欣、肖太庆等:《公共政策地方科层损耗的经济分析》,《系统工程》2006年第3期。

[70]黄萍、黄万华:《能力扶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

[71]黄勇辉:《政府绩效相关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72]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73]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4]蒋斌、谢勇:《贫困村村民参与式监测评估项目机制探讨》,《学术论坛》2005年第2期。

[75]蒋辉、王志忠、谢明哨:《基于属性测度的客观权TOPSIS法及应用》,《经济数学》2010年第2期。

[76]凯斯里:《农业项目的监测、评价及数据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77]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78]孔冬:《建构管理生态学》,《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第12期。

[79]李连华:《我国“三农”资金监管方式的效率比较分析》,《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80]李小云等:《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1]李晓壮:《基于公民满意度的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以成都市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2]李新、梁萍、林影:《中国地方财政效率分析——以湖北为例》,《财政与发展》2006年第9期。

[83]李兴江、陈怀叶:《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开发研究》2008年第2期。

[84]刘纯阳、陈准:《农村贫困人口瞄准中主体博弈行为的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5]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86]刘坚主编《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7]刘科伟、刘玉亭、张贵凯等:《关于区域发展目标问题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5期。

[88]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

[89]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0]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91]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92]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93]罗良清、刘逸萱:《 标杆管理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统计教育》2006年第1期。

[94]倪星:《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6。

[95]欧海燕、黄国勇:《自然地理环境贫困效应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96]庞守林、陈宝峰:《农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2期。

[97]彭国甫、谭建员、刘佛强:《政绩合法性与政府绩效评估创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98]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

[99]齐刚:《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00]祁光华、张定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101]钱吴永、党耀国、熊萍萍等:《 基于灰色关联定权的TOPSIS法及其应用》,《系统工程》 2009年第8期。

[102]邵延学:《我国农村贫困特点、成因及反贫困对策探讨》,《商业经济》2014年第18期。

[103]盛明科:《服务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

[104]〔德〕施托克曼等:《评估学》,人民出版社,2012。

[105]世界银行编《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胡光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6]〔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

[107]帅传敏、李周、何晓军:《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管理效率的定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108]帅传敏、梁尚昆、刘松:《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绩效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第6期。

[109]苏明:《我国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与结构》,《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110]孙璐、陈宝峰:《基于AHP-TOSPSIS方法的扶贫开发项目绩效评估研究——以四川大小凉山地区为例》,《科技与经济》2015年第1期。

[111]田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以浙江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112]童宁:《农村扶贫资源传递过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113]汪三贵,Albert Park,Shubham Chaudhuri,Gaurav Datt:《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114]汪三贵:《实现精准扶贫考核改进机制》,《时事报告》2014年第3期。

[115]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116]汪三贵、王姮、王萍萍:《中国农村贫困家庭的识别》,《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117]王春华:《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及实施项目的效果和影响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

[118]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9]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20]王良健、侯文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软科学》2005年第4期。

[121]王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

[122]王谦:《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6。

[123]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年第4期。

[124]王锡锌:《对“参与式”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评估》,《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25]王小琪:《推进我国财政扶贫制度创新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2期。

[126]王晓敏:《浅议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政策》,《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27]王艳、李放:《改善我国农村反贫困中政府行为的思路与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8]王宇龙:《政府公共支出项目绩效影响因素初探》,《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129]王卓:《四川扶贫绩效评价》,《财经科学》1995年第5期。

[130]王卓:《中国现阶段贫困特征》,《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

[131]魏光兴:《论管理学融合生态学的三个层次》,《 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32]魏光兴:《论管理学融合生态学的三个层次》,《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33]魏娟、梁静国、才华:《 基于粗集证据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9期。

[134]吴国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135]吴雄周、丁建军:《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我国扶贫瞄准方式变迁解释》,《东南学术》2012年第5期。

[136]谢冰:《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137]谢东梅:《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与验证——基于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家庭瞄准效率的调研数据》,《技术经济》2009年第9期。

[138]辛兵海:《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

[139]徐玖平等:《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0]许佳贤、谢志忠、苏时鹏等:《科技扶贫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41]许佳贤、谢志忠、苏时鹏等:《科技扶贫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42]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6。

[143]许源源、江胜珍:《扶贫瞄准问题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7期。

[144]杨照江:《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新疆财经学院,2006。

[145]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46]叶敏:《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以杭州市政府绩效评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

[147]尤建新、王波:《基于公众价值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2期。

[148]余明江:《 市场化的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149]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50]曾莉:《公众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兼谈参与式政府绩效评价的进路》,《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1]张海霞、庄天慧:《 非政府组织参与式扶贫的绩效评价研究——以四川农村发展组织为例》,《开发研究》2010年第3期。

[152]张红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开展公众满意度评价的障碍及解决途径》,《学习论坛》2005年第11期。

[153]张磊等:《中国扶贫开发历程(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54]张立军、罗珍、邹琦:《基于路径分析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4期。

[155]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红旗文稿》2012年第22期。

[156]张琦、陈伟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多维动态评价分析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角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57]张曦:《连片贫困地区参与式扶贫绩效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3。

[158]张衔:《民族地区扶贫绩效分析——以四川省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59]张衔:《民族地区扶贫绩效分析——以四川省为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0]张新文、吴德江:《新时期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61]郑世艳、吴国清:《消除能力贫困——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6期。

[162]郑志龙、丁辉侠、韩恒、孙远太:《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20905.htm。

[16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老区建设》2014年第1期。

[165]周朝阳、李晓宏:《如何构建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第8期。

[166]周凯:《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对中国的启迪》,《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7期。

[167]周凯:《中美在对美国政府绩效评估领域的研究现状》,《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

[168]朱乾宇:《我国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1期。

[169]朱乾宇:《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与扶贫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170]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71]庄天慧、张海霞、余崇媛:《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以1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例》,《 西北人口》 2012年第3期。.岳希明、李实:《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目标定位(英文)》,《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 2004年第2期。

[172]庄天慧、张海霞、余崇媛:《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以1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例》,《西北人口》2012年第3期。

[173]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