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质量管理学
作者: 刘宇
SSAPID:101-8976-2091-11ISBN:978-7-5097-0971-9DOI:前言
总序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述
第一节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第二节 质量内涵的演变及其背景
一 质量内涵的演变
二 质量历程的三维模式(立体质量观)
三 狭义质量概念与广义质量概念对比
四 质量内涵演变的背景
1.市场需求结构的演变
2.科技革命及生产方式的进步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一 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二 工业时代的质量管理
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 21世纪的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国际化阶段
2.质量战略管理阶段
3.生态质量管理阶段
第四节 质量管理大师及其理论
一 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休哈特
二 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
三 全面质量管理的奠基人——朱兰
四 全面质量管理之父——费根堡姆
五 质量工程方法的创立者——田口玄一
六 世界质量先生——菲利普·克劳士比
第五节 质量管理理论
一 质量检验理论
1.质量检验的含义
2.质量检验的职能
3.质量检验的分类
4.质量检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5.质量检验的展望
二 质量控制理论
1.质量控制的含义
2.质量控制的类型
3.质量控制理论的基本要点
4.质量控制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 质量保证理论
1.质量保证的含义
2.质量保证方法的演变及背景
四 质量监督理论
1.质量监督的含义
2.质量监督的类型
3.质量监督的体系
4.质量监督的展望
五 质量经济分析理论
1.质量经济分析的含义
2.质量经济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3.质量经济分析理论展望
六 生态质量管理理论
1.生态质量管理的背景及内涵
2.生态质量管理理论的要点
3.生态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
4.生态产业实践与生态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数据分析方法
第一节 质量数据
一 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的含义
2.科学方法的案例
二 数据的来源、分析与整理
1.收集充分的背景信息
2.对于数据的收集加以计划
3.收集数据
4.分析数据
5.审查数据分析的结论
6.提出结果
7.确定该问题的结论
第二节 理论关系的建立
一 质量数据模型
二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1.相关系数
2.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
3.平方和的分解(Decomposition)
4.双变量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5.变量的线性化变换
第三节 多元变量回归模型
一 多元变量模型的矩阵表达式
二 最小二乘法的代数表达式
三 多元变量模型的平方和分解
第三章 质量经济分析
第一节 质量经济分析的内涵
一 田口质量观念的经济学含义
二 KANO模型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延伸
三 两种质量观念的经济属性的比较与综合
第二节 质量成本与质量收益
一 质量成本核算
1.质量成本核算的特点及构成
2.质量成本特性曲线与质量成本分析
3.质量成本管理
二 田口损失函数
1.田口损失函数的概念
2.田口三次设计
三 质量收益与均衡的质量水平
1.质量收益
2.均衡的质量水平
3.确定质量水平的经济原则
第三节 质量经营
一 质量管理与质量经营
二 质量经营战略
第四章 统计过程控制(SPC)
第一节 SPC技术概要
一 SPC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二 国内外SPC技术研究新进展
1.多特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2.小批量过程控制技术
3.自动过程的统计控制
4.自相关过程的统计控制
5.过程能力指数
6.偏态分布过程的控制
7.非参数控制方法
三 SPC技术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节 SPC的基本原理
一 SPC的基本原理(假设检验的图上作业)
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础技术
2.过程分析的基本原理
3.控制图的两类错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 SPC技术的工程化
1.SPC技术工程化的现状和目的
2.SPC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指南
3.过程能力分析与波动源识别
4.过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三节 常用SPC技术
一 休哈特控制图
1.常用的休哈特控制图类型与适用场合
2.休哈特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3.休哈特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限
4.休哈特控制图的判断准则
5.休哈特控制图的应用
二 累积和控制图
1.常规控制图的局限性
2.累积和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3.累积和控制图的使用条件
4.累积和控制图应用程序
三 小批量控制图
1.单值—移动极差(X-RS)控制图
2.其他小批量控制图
四 多特性控制图
1.多特性工业过程质量诊断与控制简介
2.多特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
3.多特性过程质量诊断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 过程能力评价与分析
一 过程能力的基本概念
1.过程能力
2.过程能力指数
3.过程能力分析
4.过程能力评价
5.过程能力调查
二 过程能力评估与分析的实施框架(程序、步骤、抽样计划)
1.过程能力评估与分析的方法
2.过程能力调查的程序
三 过程绩效测量
1.单变量过程分类
2.单变量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3.多特性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四 过程性能指数
第五节 SPC技术的Minitab实现
一 Minitab简介
二 常规计量控制图的Minitab实现
1.均值—极差控制图
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3.计数型控制图
第六节 SPC技术的应用案例
一 带孔连杆(2250-13)加工过程的质量诊断与控制
二 上叉耳(2250-31)加工过程的质量诊断与控制
三 水平销(2200-21)外径加工过程的质量诊断与控制
第五章 抽样检验
第一节 抽样检验概要
一 抽样检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二 质量检验及其分类
三 抽样检验的基本思想
四 抽样检验的支持性标准体系
第二节 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一)抽样方案与抽样检验分类
1.抽样方案的基本概念
2.抽样方案的分类
(二)抽样检验的两类风险
(三)OC曲线
1.接收概率
2.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曲线(OC曲线)
(四)质量的表示方法
1.总体或批质量
2.样本质量
3.过程平均
4.接收质量限(AQL)
二 抽样检验的组织实施
1.抽样检验的策划
2.抽样检验的实施
第三节 抽样检验实务
一 GB/T2828.1应用指南
1.GB/T2828.1的适用范围
2.基本要求
3.实施程序
4.使用说明
二 计量抽样检验的程序与实施
1.概述
2.GB/T6378的主要原理
3.GB/T6378的实施程序
第六章 六西格玛管理
第一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及演变
第二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六西格玛管理的成功实践
1.六西格玛管理的摇篮
2.六西格玛管理的巅峰实践
3.六西格玛管理在公司合并中的完美延续
4.欧洲早期的六西格玛管理成功推行者
二 六西格玛管理日益增长的应用前景
1.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数量呈现指数性增长
2.六西格玛管理正在向不同业务领域和区域快速拓展
第三节 六西格玛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比较
第四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统计意义
一 波动的形成
二 波动的度量
三 波动引起的不良质量成本
第五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综合框架
一 管理承诺
二 各方参与
三 关键角色与培训体系
四 测量体系
第六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结构化改进模式
一 DMAIC模式
1.定义阶段
2.测量阶段
3.分析阶段
4.改进阶段
5.控制阶段
二 DFSS模式
1.DMADV模式
2.IDDOV模式
3.DMEDI模式
第七节 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的阶段管理
一 项目概述
二 六西格玛团队成员简介
三 项目的交流与推广设想
四 部件或过程的照片以及控制图或技术图样
五 波动的原因和改进的焦点
六 过程改进的效果或实验设计的结果
七 改进阶段实际降低的DPMO数值
八 未来计划和障碍
九 附件或其他资料
第八节 六西格玛管理展望
一 精益六西格玛的诞生
二 精益六西格玛的特点
三 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主要阶段
1.启动阶段
2.实施阶段
3.保持与深化阶段
第七章 质量生态链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质量生态链
一 自然生态链的启发与借鉴
二 从自然生态链到企业生态链
三 从企业生态链到质量生态链
(一)质量链的构成
(二)质量链上的质量关系
第二节 质量生态链上的质量关系评价
一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评价的借鉴
(一)生态位的定义
(二)生态位构建的定义
(三)生态位结构模型
二 生态位宽度
三 生态位重叠与竞争排斥
(一)生态位重叠
(二)生态位重叠与竞争排斥
四 生态位错位与分离
五 共存共生关系
(一)共存机制
(二)共生机制
六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评价的借鉴
七 质量生态位
八 质量生态位理论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节 质量生态位的结构模型
一 生态位结构模型
二 质量生态位维度细分与测算
(一)企业质量的资源维度细分
(二)企业质量生存能力的维度细分
(三)企业质量生存环境的维度细分
(四)企业质量市场空间的维度细分
(五)企业质量时间的维度细分
第四节 质量生态位的计测参数
一 质量生态位宽度
二 生态位重叠参数
三 生态位分离倾向与分离参数
四 质量生态位构建强度参数
五 质量生态位适合度参数
六 质量进化动量参数
第五节 质量生态位参数计测过程
一 维度值的获取方法
二 维度值的确定方法与规范化处理
三 质量生态位参数计测过程
(一)企业质量结构生态位宽度计测
(二)企业质量综合生态位宽度计测
四 质量生态位重叠参数计测过程
五 质量生态位分离参数计测过程
第六节 质量生态位竞争与生存的策略
一 质量生态位错位竞争的最佳生存策略
二 质量共生的生存策略
(一)质量共生的机理
(二)影响质量共生的因素
(三)质量共生形式
1.双元直接质量共生
2.多元直接质量共生
3.行星型多元直接质量共生
4.多边直接质量共生
5.链状直接质量共生
6.网状及虚拟企业的直接质量共生
7.质量间接共生关系
(四)质量共生系统的建立
三 质量生态位拓展生存策略
(一)质量生态位的拓展的概念
(二)质量生态位拓展途径与实现
第八章 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节 管理模式概述
一 管理模式的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2.理论背景
二 管理模式理论概述
1.管理模式的含义
2.管理模式的层次结构
3.管理模式的功能
4.管理模式的类别
三 质量管理模式
1.质量管理模式的概念
2.几种典型的质量管理模式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
一 产生背景、发展及特征
1.产生背景
2.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发展
二 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2.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4.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三 质量管理体系:系统与关键
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3.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第三节 卓越绩效模式
一 产生及发展
1.卓越绩效模式产生背景
2.卓越绩效模式发展概况
二 我国卓越绩效模式的引入与发展
1.卓越绩效模式的特征
2.卓越绩效模式的实质
三 卓越绩效模式的评价与成熟度
1.评分要点
2.评分过程
3.成熟度评价
4.组织自我评价
第四节 质量管理模式评述
一 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1.卓越绩效模式、ISO9000与6σ管理都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
2.卓越绩效模式、ISO9000标准与六西格玛管理之间的对应比较
3.卓越绩效模式、ISO9000族标准与六西格玛管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4.卓越绩效模式、ISO9000族标准与六西格玛管理的整合推进
二 质量管理隐喻
1.管理学隐喻的概念
2.质量管理隐喻表述
3.质量管理隐喻的价值意义
三 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1.质量管理隐喻的转变
2.对我国的启示
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质量数据分析方法、质量经济分析、统计过程控制(SPC)、抽样检验、六西格玛管理、质量生态
链 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模式等。 -
完善广州汽车服务产业
链 的对策思考作者: 俞梅诊
SSAPID:102-7265-2266-31DOI:广州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反衬出广州汽车服务产业
链 发展的落后。缺乏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链 不完善、汽车教育服务发展落后,成为广州汽车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短板”。增强研究开发产业链 ,完善汽车后市场服务链 ,发展汽车教育服务,打造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是广州汽车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重要战略选择。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可能
作者: 刘轶
SSAPID:102-1876-6527-62DOI:在具体操作模式中,它可通过创意产业园区使得创意社群大量集聚,并形成艺术品交易、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地产等一个完整的创意产业
链 ;创意社群不断参与到各种经济文化活动之中,使得该区域的经济、文化、环境不断得以改变 -
第十四章 企业在“世界是平的”竞争环境下的经营策略
作者: 林景华,李嘉咏,马家华
SSAPID:102-7576-5599-00DOI:本章探讨香港利丰集团如何利用其全球供应
链 管理及网络指挥整合能力,在平坦的世界中发挥其竞争优势。 -
第七章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作者: 刘波
SSAPID:102-0935-6368-60DOI:然后,我们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根据商业地产产业
链 的一般形式从需求和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总结。 -
珠三角企业倒闭外迁潮成因分析
作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SSAPID:102-6637-9570-20DOI:传统产业企业开始出现大批破产倒闭、外迁、裁员、缩减规模,甚至夜半“逃逸”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产业
链 和劳工介质引发一系列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问题。 -
上海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 王勉青,傅文园
SSAPID:102-1990-2917-65DOI:一方面,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发展氛围,大量老工业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提供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来自国内外的创意产业人才,使得创意产业
链 的构筑有着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
深圳高端物流业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查振祥
SSAPID:102-9375-1007-18DOI: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物流业向供应
链 物流一体化方向的转型,并将以“两港”为中心所形成的物流服务体系作为依托,将深圳融入全球供应链 网络之中,力争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供应链 体系的重要节点,并走在国际供应链 的前端,增强深圳对国内供应链 的控制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内物流先锋城市和绿色物流前沿城市。文章还总结了国际物流发展的五大特征:①物流向供应链 管理发展;②物流业出现一体化趋势;③新技术在现代物流业的应用;④物流业的增值服务;⑤4PL带来新的挑战。并为深圳发展高端物流业提出发展路径。 -
温州工业经济分析与展望:2008~2009年
作者: 任晓
SSAPID:102-8799-8882-20DOI:本文从增长速度、整体效益、出口和集群效应等方面分析了温州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认为未来要着重关注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投资、整体竞争力和利润在产业
链 上的分配等方面的表现。 -
总部集群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张永庆
SSAPID:102-0892-9620-71DOI:总部经济具有总部空间集聚显著、价值
链 空间整合突出、现代服务业特色明显和智力资本密集度高等特点。企业总部集群具备良好的综合创新要素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发展产生诸多积极效应。 -
以总部经济促进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
链 升级的突破路径研究作者: 王分棉
SSAPID:102-6500-6337-81DOI: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
链 进行跨国经营的规模小、实力弱。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较大威胁和挑战。总部经济模式为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融入全球价值链 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着重阐述了总部经济在全球价值链 的战略布局和以总部经济模式促进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 升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