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 社会工作(第二版)SSAPID:101-2301-8832-29ISBN:978-7-5201-4155-0DOI:后记
第一章 社区概述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一 “社区”概念的由来
二 对“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
三 “社区”的概念界定与要素分析
1.地域要素
2.人口要素
3.社会心理要素
4.社区组织要素
5.公共设施要素
第二节 社区特征与分类
一 社区的特征
1.区域性
2.共生性
3.聚集性
4.多样性
二 社区的分类
三 社区与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区功能
一 经济生活功能
二 社会化功能
三 社会控制功能
四 社会参与功能
五 社会福利功能
第四节 社区研究
一 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1.尊重社区客观实际
2.坚持研究的科学性
3.掌握研究中的系统性方法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立足国情社情,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二 社区研究的发展
三 社区研究方法
(一)社区研究方法体系
(二)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统计调查法
3.实地研究法
(三)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4.测验法
第二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与实际意义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含义
一 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
(一)社区组织
1.视社区组织为一种工作方法
2.视社区组织为一个工作过程
3.视社区组织为方法与过程的结合
(二)社区发展
(三)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的运用区别
二 国内外对社区社会工作的不同定义
(一)英国学者的定义*
1.高本汉报告书
2.戈奇厄斯
3.米尔森
4.鲍多克
5.谭马士
(二)美国学者的定义*
1.罗斯
2.邓汉姆
3.布拉杰与施佩希特
4.H.J.鲁宾与I.鲁宾
(三)香港与台湾地区对社区工作的定义
(四)内地的定义
三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
四 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目标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1.社区社会工作总体目标
2.社区社会工作具体目标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
1.社区社会工作长远目标
2.社区社会工作近期目标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与社会功能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区服务功能
2.社会保障功能
3.社会稳定功能
4.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促进人的发展功能
第四节 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一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 社区发展呼唤专业社区社会工作
第五节 社区工作者
一 社区工作者的界定与特征
二 社区工作者的角色
1.使能者
2.中介者
3.策划者
4.服务者
5.倡导者
6.宣传者
第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19世纪前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 中世纪宗教慈善活动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推动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1)汉堡制
(2)爱尔伯福制
(3)新汉堡制
3.慈善组织会社
4.睦邻组织运动
二 近现代工业社会和社会立法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1.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2.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3.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专业化、职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 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二 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培训
三 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1.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年)
2.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联合会时期(1918~1935年)
3.社区组织和社会福利时期(1936~1955年)
4.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6年以后)
第三节 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
(一)古代社会救济思想
(二)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结构和力量
1.血缘关系下家庭与家族的互助和互济
2.地缘关系上的邻里同乡照顾
3.共同需要和志趣照顾
4.宗教组织及信仰的照顾
(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1.保息六政
2.九惠之教
3.仓廪制度
4.乡约制度
二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三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以及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阶段
(二)社区工作理论
1.新保守主义
2.多元主义
3.新马克思主义
4.社区民主主义
5.新女性主义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利他”和“助人”观念的发展
(一)中国的社会救助观念
1.儒家大同思想
2.墨家兼相爱思想
3.法家实利思想
(二)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
1.布施
2.福田
3.无尽
4.慈悲
5.放生
6.报恩
(三)基督博爱的福利思想
三 社区工作的内在根据——需要及需要理论
(一)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需要的特点、层次与规律
1.需要的特点
2.需要的层次与类型
3.需要的规律性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一)社区社会工作中的认识论
(二)社区社会工作中的辩证法
(三)社区社会工作中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伦理观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一)社区工作与人道主义
(二)社区工作与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三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社区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
(二)社区社会工作关于社会的价值
(三)社区社会工作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一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及社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认定
二 社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特点
三 社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构成
(一)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二)社区社会工作与经济学、政治学的关系
(三)社区社会工作与法律和行政管理的关系
(四)社区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五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第一节 社区发展模式
一 社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假设与目标
二 社区发展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三 社区发展模式中社区工作者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四 社区发展模式的评价
五 社区发展模式相关案例
第二节 社区策划模式
一 社区策划模式的概念、假设与目标
二 社区策划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三 社区策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四 社区策划模式的评价
五 社区策划模式相关案例
第三节 社区行动模式
一 社区行动模式的概念、假设与目标
二 社区行动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三 社区行动模式中社区工作者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四 社区行动模式的评价
五 社区行动模式的相关案例
第四节 社区社会工作三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过程及原则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社区组织
1.社区组织界定
2.社区组织的服务对象、工作目标和功能
3.社区组织的历史发展
4.社区组织的方法和技巧
二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二——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界定
2.社区发展的演进
3.社区发展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 社区分析
二 建立关系
三 资料收集
1.社区资料收集内容的具体性
2.社区资料的分类
3.社区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四 计划制订
1.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
2.社区工作实施计划制订
五 工作推进
1.社区工作推进的主体角色
2.社区工作推进的主要方法
六 成效评估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原则
二 以人为本原则
三 社区居民自助参与原则
四 社区自决原则
第七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
第一节 社区调查分析
一 社区调查分析的主要内容
1.社区历史与现状概况
2.社区基础设施
3.社区居民
4.社区组织
5.社区服务
6.社区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 社区调查分析中资料搜集的主要途径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第二节 社区关系建立
一 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技巧
(一)与居民联系之前的准备
(二)联系/拜访居民
1.自我介绍
2.开展对话
3.维持谈话
4.拜访结束
(三)联系/拜访居民以后
二 社区事件介入技巧
1.社区事件的选择
2.围绕某一社区事件具体组织工作
第三节 社区计划制订
一 问题分析
1.问题界定与理解
2.问题性质与起源评估
3.应对问题的可能行动与可运用的资源
二 目标确立
1.明确总体目标
2.列出具体目标
三 策略制定
四 评估标准拟定
第四节 社区工作推进
一 群众动员
1.群众动员的原则
2.群众动员的过程
3.群众动员的途径
二 居民会议
1.居民会议的目标
2.居民会议的过程
3.居民会议主持的相关技巧
三 组织接洽
1.组织分析
2.平等互信
3.双向沟通
4.优势互补
5.契约订立
6.价值共融
四 人力资源培育
(一)培养社区领袖
1.识别具有领袖特质的群众
2.培养社区领袖应当具备的技能
3.社区领袖培育相关案例
(二)社区志愿者挖掘
1.社区志愿者挖掘的意义
2.社区志愿者挖掘的原则
3.社区志愿者挖掘的技巧
4.社区志愿者挖掘相关案例
第五节 社区成效评估
一 评估的类型
1.努力评估
2.效果评估
3.效益评估
二 评估的方法
1.基线测量法
2.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法
3.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法
三 评估的问题设计
第八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实践
第一节 社区照顾
一 社区照顾的含义及起源和发展
1.社区照顾的含义
2.社区照顾的起源和发展
二 社区照顾的目标和功能
1.社区照顾的目标
2.社区照顾的功能
三 社区照顾的模式选择和专业过程
1.社区照顾的模式选择
2.社区照顾的专业过程
第二节 社区保障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1.社会保障概念
2.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转型
1.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2.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社会救助
2.社会保险
3.社会福利
二 社区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1.社区保障及社区社会工作中的社区保障
2.社区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社区服务
一 社区服务概念
二 社区服务的特点和原则
1.社区服务的特点
2.社区服务的原则
三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1.老年人服务
2.青少年服务
3.残疾人服务
4.生活服务
5.就业服务
第四节 社区建设
一 社区建设意义
1.协调社会有序发展
2.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
3.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忧的统一
二 社区建设内容
1.发展社区经济
2.实施社区服务
3.弘扬社区文化
三 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
第五节 社区治理
一 治理的内涵
二 社区治理的内涵
三 社区治理中的“三社联动”
第九章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
第一节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
第二节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新时代下农村稳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 农村社区呼唤专业社区社会工作
1.“银发浪潮”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问题
2.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问题
3.农村和农民的贫困问题
4.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5.农村社区教育
二 重视与重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推动农村社区健康快速发展
1.重视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农村社会管理的一项新职能
2.重建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内容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节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农村社区贫困治理
(一)贫困与贫困线
(二)我国农村社区贫困治理发展脉络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中国农村社区扶贫开发
2.21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村社区扶贫开发的新进展
(三)农村社区贫困治理对象
1.农村传统社会救济对象及其缺陷
2.社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贫困治理对象确定
(四)农村社区贫困治理中的专业社区社会工作介入
1.专业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贫困治理路径
2.专业社区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贫困治理的主要方法
二 农村社区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人社会工作与农村老年人问题
1.老年人问题与老年保障制度的建立
2.老年人社会工作
3.农村老年人问题
(二)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类型
1.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实务的类型
三 农村社区青少年工作
(一)农村青少年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体形式及主要方法
1.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体形式
2.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第一节 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一 城市社区
二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三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城市社区社会救助
1.城市社区社会救助及对象
2.社区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救助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城市社区老年工作
1.专业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具体内容
2.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模式
三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工作
1.专业社区工作者在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的角色
2.专业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与介入重点
四 城市社区残疾人工作
1.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残疾人社区工作
2.城市残疾人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3.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实事求是与层次原则
3.社区参与原则
二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再版序言
本书详细介绍了
社区 的概念和功能,社区 社会工作的内涵目标、历史演进、理论基础、价值体系、介入模式、方法技巧,以及社区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社区 照顾、社区 服务等领域的本土化实践探索。为增加本书对于实务工作的指导价值,第二版增加了“社区 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与“社区 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两章。此外,结合我国社区 建设、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新进展,第二版增加了关于“社区 工作者”与“社区 治理”的介绍,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对数据进行了更新。 -
中国非营利评论 第二十三卷 2019 No.1
作者: 王名
SSAPID:101-6393-3378-57ISBN:978-7-5201-4344-8DOI:来稿体例
稿约
编辑手记
文前辅文
编委会
特稿
以“能力专有性”论政社合作*
一 政社关系的三种分析视角及其不足
(一)制度论视角
(二)理念论视角
(三)能力论视角
二 能力专有性的分析视角及其独特性
(一)能力专有性及其对政社合作的解释力
(二)制度互补性视角下能力专有性的培育
三 能力专有性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社关系模式
(一)高能力专有性与合作共生型政社关系模式
(二)低能力专有性与任意支配型政社关系模式
四 能力专有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较高的能力专有性的养成
1.明确的问题需求与专业性防艾社会组织的产生
2.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的支持
3.非竞争性的考核体系
(二)较低的能力专有性的形成
1.消逝的问题需求与社会组织的抗争
2.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不匹配
3.竞争性的考核体系
五 小结
论文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计量分析与综述
(一)文献计量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
四 社会组织党建如何引领:党建嵌入与功能整合
(一)党组织间的联动:以组织嵌入提供政治信任,传递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
(二)党员带动群众:以宣传嵌入统一思想,以队伍嵌入发起动员
(三)党建带业建:以活动嵌入推进党建业建相互融合
(四)赋予党建资源:以政治资源对接技术官僚,以社会资源推进项目传递
(五)小结:党建对社会组织功能整合的过程
五 总结与进一步讨论
(一)党社关系的总体性特征
(二)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的技术轨迹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一 引论
二 21世纪以前:被忽视的民间募捐权
三 2000~2008年:官民二元募捐体制的建立
四 2009~2015年:地方立法中的公募权开放探索
五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开放与管控之间
六 总结与讨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一)权力具有关系性和生成性属性
(二)社会冲突:权力的非零和博弈
二 案例分析:公共事件冲突下的权力结构变化
(一)冲突事件背景和小区居民社区公共事务的卷入触发因素
(二)社区权力在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间的转移
1.从权利主张到小区公共事务的被动式参与
2.自我学习机制和组织化机制:实现社区权力转移
(三)社区权力的生成
1.从权力意识的觉醒到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介入
2.网络机制和制度化机制:社区权力的生成
三 结论与讨论
构建社会企业身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企认证实践比较分析*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梳理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二)赞同社企认证的观点
(三)质疑社企认证的观点
三 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发展状况
(一)中国大陆
1.CCF社企认证
2.认证标准及变迁
3.认证过程及结果运用
(二)香港地区
1.SEE Mark社企认证
2.认证等级和标准
3.认证过程及结果运用
(三)台湾地区
1.阶段一:社会企业登录平台*
(1)设立缘由与运营单位
(2)登录标准与等级
(3)登录方式及结果运用
2.阶段二:社会企业自律平台*
(1)设立缘由与认证动态
(2)评判标准
(3)审核流程与结果运用
四 大陆及港台认证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的异与同
(二)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的机遇与挑战
五 简要结论与展望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一 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发展逻辑决定行政权必然会社会化
(一)“国家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国家”
(二)是该“国家社会化”还是“社会国家化”
(三)如何实现行政权社会化
二 政治国家不可克服的民主困境导致行政权社会化
(一)民主的传统形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及其弊端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的诞生
(三)参与式民主是解决民主困境的出路吗
(四)合作治理模式的应运而生
(五)政治国家具有不可克服的民主困境
三 政府财政的窘境与全能政府的悖论
(一)政府可能全能吗
(二)有能力的政府必须事必躬亲吗
(三)全能政府的弊端
(四)福利国家的塑造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五)解决困境的出路:行政权向社会转移
四 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共事务领域进军的实践运动
(一)传统给付行政领域的实证考察
(二)秩序行政领域的典型事例
(三)基层自治领域的典型事例
结语
“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内涵及研究界定
三 “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
四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机制建设
(一)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制度保障,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文化交流
(二)促进“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交流
(三)加强“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文艺团体交流
(四)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青年妇女儿童类非政府组织交流活动
(五)开展“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六)推动“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信息化建设
(七)完善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建设
五 结论
审议式公民参与的公共赋权:台湾桃园市参与式预算的公民创新
一 前言
二 文献分析
三 研究设计与分析架构
四 个案研究*
(一)环境赋权构面
(二)机关赋权构面
(三)机制赋权构面
(四)参与者赋权构面
五 结语
案例
软嵌入: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行动逻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
三 软嵌入:理论基础与概念建构
四 软嵌入:H组织的扶贫养猪场案例呈现
(一)案例介绍与研究方法
(二)软嵌入:H组织参与扶贫养猪场的行动逻辑
1.文化习俗的关系软嵌入
2.多方协调的资源软嵌入
3.乡规民约的结构软嵌入
五 软嵌入:社会组织的一种扶贫行动逻辑
(一)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特点
1.互动行为的柔性化
2.参与方式的灵活性
3.责任边界的有限性
(二)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优势
1.有利于维护社会组织的自主性
2.有利于乡村社会资本的累积
3.有利于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启示
支持型与实务型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的案例研究*
一 引言
二 支持型非营利组织概述
三 理论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互动分析
(一)互动关系的形成:实务型组织自愿主动
(二)互动过程的机制:平等基础上的共识
1.互动理念:关系平等
2.互动方向:目标一致
(三)互动结果:价值与成效
(四)双方互动关系的环境分析
六 结论与思考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
引言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组织认同的研究
2.职业认同的研究
3.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研究假设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流动相关
2.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均是社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
3.职业认同对职业流动的影响大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的影响
二 问卷测量与回收
(一)问卷测量
1.自变量的测量
2.因变量的测量
(二)问卷回收
三 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分析
2.效度检验
(二)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1.组织认同的影响
2.职业认同的影响
3.职业流动倾向分析
四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与结果的讨论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工职业流动部分相关
2.组织认同对社工职业流动的影响程度更甚
(二)稳定社工人才队伍的相关建议
基于使命的公益组织项目治理策略分析
一 引言
二 公益项目治理理论分析
1.治理目标
2.治理结构
3.治理机制
4.治理绩效
三 案例分析
(一)组织与使命简介
(二)治理过程分析
1.使命与治理目标设计
2.使命与治理结构建构
3.使命与治理机制演变
4.使命与项目绩效控制
四 结论与启示
1.以治理思维运作项目
2.以使命引导治理过程
书评
童年的未来:儿童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空间*
一 童年研究中的现代思维和二元对立
(一)童年研究与现代思维
(二)童年研究中的二元对立
二 童年研究的“含中”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复杂性理论”
三 跨越二元对立——儿童的公共性及其公共参与
四 儿童研究的公共性——信息技术和社区参与对儿童的影响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
一 反学校文化的阳光与阴影
二 非正式文化的确信与迷障
三 “民族志的想象力”:从决定论走向创造性
全球视野下非营利研究的集成图景*
一 志愿服务的多维揭示
二 公民参与的发展形式
三 非营利社团的多维透析
四 关注中国非营利理论与实践
五 对中国非营利研究的启示
研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
一 第一阶段(1978~1990)科技社团研究起步期
(一)科技社团的一般属性及其特性的探讨
(二)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机制与职能
(三)提出“学会学”的学科研究观点
(四)评价:初步的基础认知
二 第二阶段(1990~2000)科技社团研究建构期
(一)科技社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转变
(二)中国科技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三)科技社团的职责与社会功能调整
(四)主管单位对科技社团的管理
(五)中国科技社团的历史研究
(六)国外科技社团的对比研究
(七)评价:寻求专业性的突破
三 第三阶段(2000~2012)科技社团研究拓展期
(一)科技社团的非营利性组织特性
(二)科技社团的体制改革与能力建设
(三)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四)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建立
(五)评价:治理理念的出现
四 第四阶段(2012~2017)科技社团研究深化期
(一)科技社团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党的领导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四)发展学会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评价:科技社团深化改革
五 结论
(一)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渐趋成熟
(二)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应与社会学术界研究形成合力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理论研究体系
卷首语
本卷以“政社关系”研究为重点,在
社区 冲突、支持型组织与实务型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和案例分析 -
B.31 香洲区
社区 协商新模式作者: 中共珠海市香洲区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Project Team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Xiangzhou District,Zhuhai City
SSAPID:102-3712-6678-32DOI:暂无内容
-
B.33 珠海市
社区 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实践作者: 中共珠海市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Project Team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Zhuhai City
SSAPID:102-7116-7357-30DOI: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