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4 河北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研究报告(2021)
作者: 石晓飞
SSAPID:102-2399-1568-29DOI:报告为有效规范监事会运作机制,改善上市公司监事会运行现状,提升河北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水平提供有益
参考 。 -
北京交通发展报告(2021)
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SSAPID:101-9571-0252-59ISBN:978-7-5201-9556-0DOI:暂无内容
,结合细分领域,梳理了北京的交通建设情况,分析了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具体的落实方案,以期为北京交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为我国其他城市的交通发展提供
参考 -
B.7 河北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报告(2021)
作者: 石晓飞
SSAPID:102-9169-8380-11DOI:报告为构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提升河北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内在价值提供有益
参考 。 -
B.6 河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报告(2021)
作者: 李桂荣
SSAPID:102-7022-3153-60DOI:报告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有益
参考 。 -
B.5 河北上市公司高管治理研究报告(2021)
作者: 石晓飞
SSAPID:102-7607-7908-81DOI:报告为有效规范高管行为和保护股东权益,以及提升河北上市公司高管治理水平提供有益
参考 。 -
B.3 河北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研究报告(2021)
作者: 石晓飞
SSAPID:102-5678-3367-72DOI:报告为有效规范董事会成员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提升河北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有效性提供有益
参考 。 -
B.18 2021~2022年重庆市网络安全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 李涛,王雪峰,贺浩,黄贵
SSAPID:102-3316-2598-57DOI:如何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21~2022年网络安全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行分析,为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推动网络安全发展提供
参考 。 -
B.7 2021~2022年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
作者: 刘旗
SSAPID:102-2306-0175-79DOI: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
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
B.15 杭州市健康小镇发展实践与建设路径
作者: 王艳侠,韩新连,李睿,姜华强
SSAPID:102-9230-8923-38DOI:本报告立足杭州健康小镇发展实践,总结了主要经验,分析了当前瓶颈与问题,提出下一步建设路径,为国内各地健康小镇建设提供
参考 。 -
B.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评价
作者: 胡小璞,陈玮臻,陈燕娟
SSAPID:102-7236-1073-82DOI:杭州获得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密不可分,值得全国其他地区
学习 和借鉴。 -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20-2021)
SSAPID:101-5309-1752-05ISBN:978-7-5201-8213-3DOI:暂无内容
运用统计数据和政府报告
资料 ,一方面,继续对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另一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数字经济产业等主要产业进行全面梳理,这些指数的发布和主要产业及城市发展的研究,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 价值。 -
2022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SSAPID:101-3078-7330-89ISBN:978-7-5201-9559-1DOI:皮书
皮书数据库
摘要
皮书网
基本子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21~2022年吉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1年吉林省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
(二)经济发展的基础稳步巩固
1.产业支撑稳中加固
2.动力结构有所调整
(三)消费和生产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工业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居民收支稳步增长
3.民生保障持续强化
(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协调发展能力不足
2.创新动力仍需增强
3.企业发展仍有困难
4.人才与劳动力“双流失”
二 2022年吉林省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一)国内外形势分析
1.国内经济继续稳步恢复
2.全球经济分化和不均衡态势明显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东北全面振兴将有章可循
(2)省内政策效应将充分释放
(3)北京冬奥会为发展冰雪经济提供契机
2.发展挑战
(1)疫情常态化的消极影响
(2)芯片涨价和供应短缺仍将持续
(3)煤电热保供形势严峻
(三)2022年吉林省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1.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4.CPI预测
5.出口预测
三 对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1.稳固增加农业基础优势
2.全力稳定工业生产
3.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
(二)持续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动力
1.巩固扩大投资规模
2.着力提升消费市场活跃度
(三)加速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创新
2.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调
(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创业创新创造新高地
1.创新科研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
2.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
3.不断优化“双创”环境
4.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1.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2.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加大涉企服务力度
4.培育壮大企业主体
Ⅱ 产业振兴篇
B.2 吉林省发展数字农业的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数字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二)“物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试点示范取得进展
(三)高端数字化科研平台助推重大农业项目建设
(四)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优势为吉林省现代农业数字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体系还不够健全
(二)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能力相对落后
(三)数字化农业产业链衔接不足
(四)数字农业领域人才与新型经营主体匮乏
三 吉林省发展数字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数字农业发展的宏观布局
(二)完善“天、空、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链接
(三)打造“数字化科技产业园”“智慧农业谷”等新数字农业商业生态模式
(四)科技创新与成果落地并行
(五)培育与引进“数字化新型经营主体”
B.3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服务业运行态势
(一)运行态势稳中趋好
(二)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三)生活性服务业回暖向好
(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五)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集聚示范效应凸显
二 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供给质量不高
(二)服务业集聚区面临转型升级困境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融合发展水平仍较低
(五)产业提档升级缺乏人才支撑
(六)引导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三 对策建议
(一)制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强顶层设计
(二)以科技进步推动服务创新,延伸服务价值链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双升级
(四)推动集聚区提档升级,加速集聚效能释放
(五)加快培育重点企业,打造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六)内培外引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B.4 吉林省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的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情况
(二)新能源汽车配套和研发体系情况
二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
(二)吉林省新能源整车产能将稳步提高
(三)电气化与智能化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方向
(四)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三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整车产能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新能源汽车推广速度较慢,影响市场发展空间
(三)技术链成熟度不够,减缓了产业链的成形
(四)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不具备优势
四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欧洲加快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本地化
(二)特斯拉(中国)靠本地化策略快速成长
(三)长三角组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协同发展
五 加快构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的建议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本地普及和国内推广
(二)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联盟引领技术链发展
(三)在“双循环”大格局下健全并延伸产业链
(四)构建一汽主导的新能源汽车整零共生关系
(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B.5 吉林省工业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工业投资总体情况
(一)工业投资整体稳中向好
(二)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取得进展
(三)工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工业投资布局向长春、吉林两市集中
二 吉林省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投资有效支撑不足
(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强度不够
(三)工业民间投资进展缓慢,活力有待释放
(四)工业投资受市场与政策等因素变动的影响较大
三 吉林省工业投资发展态势展望
(一)工业投资有望持续企稳回升
(二)工业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三)工业投资将日益集中在长春和吉林两市
(四)工业投资政策环境将持续改善
四 优化吉林省工业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工业投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二)激活民间投资,增强工业投资后劲
(三)深化开放合作,增加工业有效投资
(四)完善相关政策,推动要素配置优化
(五)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效率
B.6 吉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一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二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征
1.空间分布
2.产品类型
3.运营特征
4.证照办理
5.人才供给
三 高质量视角下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
(一)出游目的上,由赏景点向享生活转变
(二)产品类型上,由观光游向体验游升级
(三)客源市场上,由区域化向本地化过渡
(四)旅游方式上,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变
(五)业态模式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融合
四 吉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缺乏顶层规划设计
(二)文化缺失,乡土特色挖掘不够
(三)产品同质化,且生命周期较短
(四)消费不足,“景区带村”效应不足
(五)人才短缺,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五 吉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因地制宜,寻求特色化发展
(二)推动文旅融合,促进融合化发展
(三)追求品质导向,塑造乡村旅游品牌
(四)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五)完善政策供给,加强乡村旅游保障
B.7 吉林省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吉林省冰雪旅游业现状
(一)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二)冰雪旅游市场潜力可期
(三)产业政策持续助力
(四)冰雪旅游项目推陈出新
(五)景区建设不断升级
二 吉林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良好契机
2.国家政策的合力助推
(二)挑战
1.日益激烈的地区竞争
2.复杂变化的旅游需求
三 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二)服务质量不高
(三)低水平竞争与重复建设较多
(四)吸引力不强
四 吉林省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与服务
(二)提升文化内涵
(三)塑造品牌影响力
(四)推进冰雪旅游数字化服务
(五)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B.8 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一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状况
(一)吉林省人参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人参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范围确定
2.人参产业和人参产品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规范
3.人参产业标准化进程加快
4.人参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人参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2.吉林省人参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人参种植业已经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1.规模不断扩大
2.效益跨越式增加
(四)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升级
1.园区集聚带动产业发展
2.市场集聚带动产业发展
二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技术不规范,影响人参质量
(二)规模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缺少要素投入,人参企业全面转型困难
(四)种植面积不足,传统优势弱化
三 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集聚区,创新人参产业发展平台
(二)引导企业联合,促进人参加工业转型升级
(三)通过政府主导,培育人参特色产业品牌
(四)实施政策扶持,推进人参产业标准化生产
(五)培育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人参产品流通产业
Ⅲ 创新开放篇
B.9 吉林省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研究
一 吉林省科技创新生态现状
(一)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三)研发力量不断增强
(四)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突破
二 吉林省科技创新生态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投入强度仍然较低
(二)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显著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三 外省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的主要经验
(一)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作用
(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融合
(三)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四)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四 进一步优化吉林省科技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活力
(二)全方位全领域推进协同创新
(三)全面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四)全面营造先进创新文化氛围
B.10 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路径研究*
一 吉林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基础和优势
(一)创新产出提质增量
(二)创新载体发展加快
(三)新动能领域创新活跃
(四)民生科技发展进步明显
(五)创新政策持续发力
二 吉林省建设创新型省份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科技保障力度偏小
(二)科技引领作用有待增强
(三)企业研发力度仍需加大
(四)重要创新高地建设缺位
(五)创新人才结构性问题明显
(六)科创制度环境仍待完善
三 吉林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创新型市县建设,完善省域创新体系
(二)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打造示范引领高地
(三)加快技术创新突破,赋能经济社会建设
(四)优化创新人才结构,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五)内联外引优质资源,拓展科技交流合作
(六)优化科技创新治理,更快提升创新成效
B.11 吉林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现状
(一)对外贸易扎实推进
(二)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提升
(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四)内外通道不断畅通
(五)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功能日益完善
二 吉林省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总体规模较小,开放度不高
(二)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外投资合作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三 吉林省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
(一)从全球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二)从区域来看,东亚合作蓬勃发展,经济区域化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三)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四)从省内来看,吉林发展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四 吉林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三)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四)积极打通东北亚陆海国际运输通道,完善交通枢纽的联通建设
(五)持续优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六)谋划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
Ⅳ 区域协调篇
B.12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一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动力分析
1.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内生动力
(1)自然资源
(2)人才资源
(3)金融资源
(4)产业资源
2.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外生动力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2)都市圈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
(二)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模式
1.构建都市圈区域内的政府权力机构
2.构建都市圈发展长、短期规划
3.构建合理的都市圈利益分配机制
4.构建都市圈区域内产业合作动力机制
二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都市圈建设存在金融发展不均衡现象
(二)都市圈建设存在技术创新型人才缺失现象
(三)都市圈建设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重
三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投融资体制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
(二)完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组织协调机构
(三)强化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区域创新驱动力,构建高效信息传导平台
(四)建立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共建共享渠道
(五)聚焦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协同互补,统筹推进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
(六)提升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承载力,打造民生福祉共享
B.13 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一 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现状
(一)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态势较好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逐步健全
(三)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四)农村金融改革全面推进
(五)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二 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融合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依然不畅,要素融合依然不足
(三)城乡土地市场分割依然存在,空间融合不充分
(四)城乡服务保障不平衡,社会融合度不高
三 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
(一)围绕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三次产业的大融合
(二)围绕要素融合,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
(三)围绕空间融合,构建城乡空间高度协同的发展格局
(四)围绕社会融合,助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
B.14 吉林省中小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一 吉林省中小城市发展成效
(一)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二)城市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持续增加,公共服务质量日益提升
(四)节点城市培育成效显著
二 吉林省中小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中小城市人口下降趋势明显
(二)中小城市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影响力下降
(三)收缩型中小城市数量增加
(四)产业支撑城市发展能力不强
(五)营商环境有待继续优化
三 吉林省中小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发展城市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能力
(二)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三)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
Ⅴ 民生保障篇
B.15 吉林省公共卫生事业提升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公共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日趋完善
二 吉林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情况依然存在
1.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2.省内各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二)基层疾控机构力量略显薄弱
(三)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短缺问题极为突出
三 吉林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深化公共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1.增加对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等级
2.进一步优化现有医疗卫生结构
3.充分发挥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作用
(二)加强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三)强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四)加快补齐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短板
1.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制度
2.创新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
3.优化公共卫生队伍激励机制
B.16 吉林省居民生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居民生育状况及预测
(一)2011~2019年吉林省生育状况变化分析
(二)吉林省育龄妇女人口及生育情况
(三)吉林省“三孩”政策效果预测
二 吉林省居民生育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年龄结构因素
(二)育龄人口婚姻行为因素
(三)社会经济因素
三 吉林省居民生育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降低育龄妇女生育的机会成本
(二)降低婴幼儿生育及养育经济成本
(三)降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及看护压力
(四)减少育龄人口外流的外部因素
B.17 吉林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养老保障发展的现状
(一)吉林省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二)吉林省养老金支付压力长期存在
(三)新就业形态群体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四)养老保险各支柱发展不均衡
二 吉林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个人的养老储备意识不强烈
(二)长期养老规划起步偏晚
(三)养老金融知识和素养有待提高
(四)对商业养老保险信任度不高
三 吉林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强化养老金融教育,提升居民投资养老意识
(二)引导投资者正确的认识和理念
(三)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四)进一步完善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B.18 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
(一)强化组织保障体系
(二)完善服务制度体系
(三)丰富服务产品种类
(四)提升服务便捷程度
(五)保民生助发展效果明显
(六)服务宣传推广常态化
二 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均衡发展有待推进
(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四)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三 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服务产品品种
(二)完善政府购买机制
(三)保障基层服务常态化
(四)引导社会主体参与
(五)创新便民服务模式
(六)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七)注重宣传引导和理论研究
B.19 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特征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量不断增加
(二)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是吉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大支柱
(三)第一产业收入是经营收入的重要构成
(四)种植业收入是第一产业收入的重要构成
二 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稳定
(四)财产收入对增收的拉动作用小
三 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二)工资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 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B.20 吉林省促进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 吉林省居民消费的现状
(一)消费规模逐步扩大
(二)旅游消费稳步回暖
(三)消费新模式多样化
(四)居民消费政策效应显著
二 吉林省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居民消费意愿下降
(二)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
(三)城乡消费不均衡
(四)居民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五)房地产消费后劲不足
三 吉林省居民消费趋势展望
四 吉林省促进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全面推进绿色消费发展
(三)加快消费供给优化,积极提高消费服务品质
(四)拓宽有效消费领域,培育壮大新消费增长点
(五)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营造高品质的消费环境
Ⅵ 专题篇
B.21 吉林省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二 吉林省继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二)黑土地透支退化
(三)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承压
(四)“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
三 对策建议
(一)提高粮食生产信息化、机械化水平
(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三)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四)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五)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六)加快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粮食生产模式
(七)加快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
B.22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成效
(一)基本情况
(二)经验做法
1.探索实践“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2.实施黑土地保护系统性工程
3.形成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
4.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体系
5.完善黑土地保护标准体系
6.推进黑土地保护的规范化
二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
(一)黑土层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功能下降
(二)土壤结构变差,面源污染显现
(三)缺乏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机制
(四)缺少黑土耕地系统保护和规模经营的保障体系
三 吉林省优化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空间格局
(一)中部提质增肥保护区
1.区域概况
2.发展方略与路径
(二)东部固土保肥保护区
1.区域概况
2.发展方略与路径
(三)西部改良培肥保护区
1.区域概况
2.发展方略与路径
四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土壤改良科技投入力度
(二)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协同机制
(三)健全黑土地法规保障体系
(四)强化监督考核
(五)注重宣传引导
B.23 吉林省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吉林省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一)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市值规模不断扩大
(二)行业分布结构以汽车制造业、生物制造业为主
(三)以长春为中心的分布格局形成
(四)拟上市公司数量与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实现新突破
二 吉林省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情况
(一)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二)多数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增长
(三)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取得进展
(四)吉林省推动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三 吉林省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区分布不均衡,行业结构差异性较大
(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政府引导协调力度不够
四 吉林省上市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合理调整上市公司在地区和产业结构上的布局
(四)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力
B.24 吉林省人口变动趋势研究
一 吉林省人口变动及现状
(一)吉林省总人口及地区人口的变动
(二)吉林省人口生育状况
(三)吉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四)吉林省人口的空间分布
(五)吉林省人口流动状况
二 吉林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一)预测参数设定
(二)预测结果
三 吉林省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负增长已成为吉林省人口长期趋势
(二)超老龄社会为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面临人口减少和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局
(四)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阻碍经济发展
四 应对吉林省人口变动趋势的建议
(一)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应对低生育问题
(二)优化留才引才机制,应对人口净流出
(三)加速完成老龄事业布局,应对超老龄社会
B.25 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 吉林省工业遗产资源现状
(一)吉林省现存工业遗产发展历程
(二)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持续推进
(三)吉林省工业遗产获得认定情况
(四)吉林省工业遗产开发模式
1.主题博物馆模式
2.创意文化街区模式
3.景观公园模式
4.工业遗址旅游模式
二 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一)工业遗产产权主体认定积极性不高
(二)工业遗产大众层面宣传力度较弱
(三)工业遗产开发模式不丰富
(四)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
(五)工业遗产相关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三 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沟通合作,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工业遗产知识
(三)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价值,因地制宜开发
(四)加快普查与认定,健全保障机制
(五)完善政府职能,加快保护与开发战略规划
Abstract
编委会
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深刻剖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并对2022年吉林省发展面临的形势变化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提出了以“稳增长促发展”为基调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决策
参考 价值 -
B.2 2021~2022年重庆高质量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 刘嗣方,陈森,梁琛,赵宏岳
SSAPID:102-0877-2522-89DOI:2021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
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抓好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大力开展党史学习 教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20-2021)
SSAPID:101-3751-3192-70ISBN:978-7-5201-9379-5DOI:暂无内容
本书运用统计数据和政府报告
资料 ,一方面,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主要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等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名;另一方面,对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人工智能产业等进行全面梳理这些指数和相关研究内容,对于长三角地区新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 价值。 -
B.8 2021~2022年重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问题与建议*
作者: 袁野,吴超楠,廖敏,李晶莹,冯梅
SSAPID:102-8169-6995-77DOI:从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技术创新平台、财政金融政策、人才培养与高校学科布局、创新氛围等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重庆市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提供了重要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