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2 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机制构建*
作者: 林斐
SSAPID:102-6602-7572-90DOI:最后提出了长三角突出双循环格局下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构建的策略:找准产业“链接点”,做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创新合作机制,做深省际产业创新合作;强化功能区建设,做实“产业+功能”分工联动;培育产业生态,做优都市圈分工格局;促进多
链 协同 -
B.19 服务22条产业
链 助推区域一体化作者: 欧阳伟,曾知山,银红玉,翦象锐
SSAPID:102-0860-9956-58DOI:长沙市聚焦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作为打造中部人才高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市共建、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本报告介绍了长沙产业园开园以来的发展概况,分别就园区建设概况、产业集聚情况、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管理运营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阐述了产业园的建设成果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及创新模式,也指出了园区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制定了园区未来的发展目标任务。
-
B.5 娄底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作者: 汪义力,陈文胜
SSAPID:102-7331-0530-99DOI:全市坚持多措并举固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强地方特色产业
链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着力选优配强带头人,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趟出内外兼修新路子,推动乡村建设“持久美”;创新网格治理好模式,撑起共建共享 -
B.6 常宁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作者: 李珺,陈文胜
SSAPID:102-3236-1078-61DOI:但是,全市乡村振兴也面临着特色品牌建设不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效应不足、特色文化挖掘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
链 偏短等突出问题和挑战。 -
G.15 从安葬设施到生态设施和生命公园*
作者: 王艳华,高苑敏
SSAPID:102-0892-3776-53DOI:、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融入自身前进之路,通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以绿色文化为方向指引,以生态设施、集约机制为中观依托,以节地生态安葬、节能产品与服务、智慧云上生命公园为具体面向的“1+2+3”绿色生命服务
链 模式 -
陕西房地产业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9856-2817-57ISBN:978-7-5228-0337-1DOI:暂无内容
本书对2021年全省房地产业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等房地产开发全产业
链 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从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全省房地产业进行了政策梳理,并对下一年政策进行了预测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6678-7795-16ISBN:978-7-5228-0336-4DOI:Abstract
成渝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2022)》编辑部
摘要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报告
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概况
(一)区位条件优越
(二)战略意义突出
(三)西部地区发展的引擎
(四)城镇体系较为完善
(五)区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六)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与规划的形成过程
(一)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三)2020年,中共中央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三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
(一)辐射带动,核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二)体制创新,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三)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开放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质量建成国家物流枢纽
(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第四极
(三)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四)建立一体化产业政策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五)重视高新区、经开区、新区的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六)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Ⅱ 专题篇
B.2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 从川渝分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一)1997~2006年:川渝分治的最初十年
(二)2007~2015年:成渝经济区的合作
(三)2016~2019年:成渝城市群的探索
(四)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起航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东部城市群的比较
1.发展基础比较
2.发展环境比较
3.战略定位比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中西部的独特地位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力提速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三)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新进展
(五)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亮点纷呈
(六)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
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较低,内部差异较大
(二)发展模式不同,断层特征明显
(三)产业结构趋同,同质竞争严重
(四)交通投入不够,综合运输能力有待提升
(五)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1.空气污染情况
2.水土流失和污染情况
3.垃圾污染情况
(六)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统一,政策协调难度较大
五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梯队建设,分层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坚持分类指导,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格局
(三)加大政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全力提升交通综合运输能力
(四)联防联建,共抓生态保护
(五)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
(六)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B.3 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对策研究
一 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是我国拓展市场空间、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有利于建设国家双循环重要枢纽,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强化国家战略腹地支撑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三)有利于培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二 现实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成渝两地已形成各自产业优势,具备协同发展潜力空间
(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不高、协作不够、韧性不强、支撑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中低端
2.产业开放性协作性不够
3.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
4.产业平台支撑作用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强化轴向拓展,打造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循环发展的动力轴
1.加密成渝中部主轴联系,打造“双城互动”发展动力轴
2.促进沿江城市协调发展,构建“多点支撑”发展动力轴
3.加快重要交通轴线成型,建设“四向协同”发展动力轴
(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跃升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分类施策,构建融入国家和全球产业链的区域产业生态圈
2.合作共进,构建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体系
(三)提升产业平台作用和能级,强化产业集聚能力
1.以重大平台为引领,构建多层次平台共同支撑的产业生态圈
2.战略性合作与战术性实施共促,构建重大平台协同联动有效机制
(四)强化开放发展,构建内外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1.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新渠道
2.深化与国内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3.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开放,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五)强化金融要素引领,完善区域资源要素保障体系
1.推进金融要素市场一体化
2.推动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
3.推动能源市场一体化
(六)勠力同心,共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
1.聚焦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争取产业扶持政策
2.聚焦产业发展支撑平台争取创新政策支持
3.聚焦产业人才集聚争取相关配套政策
(七)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体作用
1.川渝两地政府协同推进
2.创设论坛营造发展氛围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B.4 双循环战略视野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市的高质量发展*
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大举措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态势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
1.加快理顺体制
2.推进务实合作
3.公共服务领域率先示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障碍
1.体制机制问题
2.产业趋同问题
3.协同创新问题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潜在风险
1.政府急市场不急
2.双城急圈层不急
3.一区急两群不急(一干急多枝不急)
三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
(一)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突出全局观和全域观
(三)充分体现辩证法
四 “十四五”时期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战略规划研究
1.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
2.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
(二)比较研究
(三)高新区、经开区、新区研究
1.坚持“三协同”,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重庆市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新区范本
2.坚持“三提升”,推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新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推动重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2.精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3.打响消费品品牌
4.促进区域产业协调联动
5.全面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五)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培育建设学理支撑体系
2.建设战略规划体系
3.培育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4.培育建设国际品牌体系
(六)第三方评估研究
1.加强顶层设计,为评价第三方评估架构科学的制度安排
2.优化第三方评估的运行机制,为评价第三方评估提供内生动力
3.增强第三方评估的应用,确保评价的实施效果
4.加强第三方评估自身建设,提高评价的服务能力
B.5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战略研究*
一 设立背景
(一)合作基础
1.优势互补
2.资源丰富
3.交通便捷
4.往来密切
5.交流频繁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2.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公共服务共享刚刚起步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三)面临的机遇
1.长江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万达开地区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万达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4.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万达开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2.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3.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4.坚持先行先试,开拓创新
(三)战略定位
1.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中西部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
3.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4.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践行区
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发展先行区
(四)发展思路
1.内协外联,强化合作
2.内聚外迁,集中发展
3.链群结合,平台共铸
4.重点突破,协同推进
5.生态优先,环境共保
(五)发展目标
三 空间布局优化
(一)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多支点”空间格局
1.强化一轴:达万发展轴
2.聚焦一带:万源—宣汉—达州—大竹—渠县经济带
3.提升三核:达州、万州、开州
4.夯实支点
(二)完善城镇体系
1.300万以上人口的Ⅰ型大城市:达州
2.100万以上人口的Ⅱ型大城市:万州、开州
3.中小城市:开江、大竹、渠县、万源、宣汉
4.重点镇
5.中心镇
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建设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2.建设重要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4.建设川渝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5.建设辐射川渝鄂陕结合部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6.建设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1.建设川渝陕结合部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2.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枢纽
3.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4.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
5.建设区域性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五 构建高层次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
2.建设国家级公路枢纽
3.建设川渝开放型航空枢纽
4.开辟水运大通道
(二)打造开放包容新平台
1.在万州设立保税港区
2.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3.共享会展资源
4.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5.建设对外开放口岸
6.建设进出口基地
六 生态环境共保
(一)共同推进生态保护
(二)共同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三)共同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联合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2.统筹利用土地资源
3.共同建设“无废城市”
(四)共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1.推动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
2.促进生态产品向生态产业转化
3.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
七 公共服务共享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推动基础教育合作
2.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学校
3.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共建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创新激励制度
2.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3.建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建立疾病联防联控机制
2.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3.统一医疗保险政策
(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1.整合文化设施资源
2.繁荣文化事业发展
(五)推动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合作
1.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2.推行人才资质互认
3.推进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接续
(六)加强社会治理协同
1.建立健全区域信用体系
2.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
3.共建区域应急防控体系
八 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2.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4.探索行政区、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
1.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2.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有序流动机制
1.建立标准互认机制
2.共建区域社会信用机制
3.探索企业异地注册机制
4.健全信息协作机制
5.完善技术交易机制
6.共同建立市场监管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和情报线索转递核查机制
2.探索跨区域联合执法
3.搭建跨地区社会治理的平台
4.强化社会治理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五)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1.完善退耕还林补偿和管护机制
2.建立碳汇林融资机制
3.合力实施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六)建立规划引领机制
1.推动编制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2.强化规划实施的责任分工
3.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九 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
B.6 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分析
一 成都都市圈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一)国家推进都市圈建设的必然举措
(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四)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二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成都都市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规划》兼顾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区域发展特点
(二)《规划》强调宏观导向与建设路径相结合
(三)《规划》具有先锋性
(四)《规划》注重与其他规划文件的衔接性
三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成效与问题挑战
(一)成都都市圈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1.“1+1+N”都市圈规划体系持续完善
2.都市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果初显
3.“同城同网”都市圈综合交通建设“先锋”作用显著
4.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基本构建
5.三次产业协作共兴局面逐渐展现
6.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7.公共服务合作不断推进
8.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不断强化
(二)成都都市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对标先进都市圈差距明显
2.周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有差距
4.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短板明显
5.协同开放水平差距较大
6.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不够
7.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
四 推进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战略跃升:提升成都都市圈在国家战略中的显示度
1.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家战略政策合力
2.积极承担国家改革创新职能
3.加速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创新改革
(二)创新引领:打造西部科技创新策源地
1.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提升科技转化能力
3.强化人才吸引力
(三)产业驱动:打造链式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
1.构建链式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
2.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3.加速推进毗邻地区产业融合发展
(四)开放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1.做强国际门户枢纽
2.共同搭建对外合作平台
3.协同推进制度改革
(五)服务保障:打造公共服务发展共同体
1.统筹四市公共服务行业领域布局
2.以智慧都市圈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六)公园城市建设塑造特色:构建公园都市圈协同新格局
1.稳步推进都市圈“双碳”建设
2.构建都市圈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Ⅲ 案例篇
B.7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一 达州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
2.经济发展水平在四川省排名中等偏低
3.城市发展水平在四川省排名中上等
4.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较大
2.人口流出数量较大
3.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4.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5.经济集聚度不高
(三)与周边地市比较
1.达州市发展腹地较大
2.达州市经济综合实力偏弱
3.达州市劳动力较为丰富
4.达州市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5.达州市交通条件较为优越
6.达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二 达州市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川渝陕三省市交界区域中心位置
2.国家重大交通干线的交汇点
3.全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4.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二)劣势(W)分析
1.长期处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政策的边缘
2.难以接受成渝两大都市的辐射带动
3.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城市发展水平不高
(三)机遇(O)分析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为达州中心城市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3.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4.四川省强化向东开放,支持达万协同发展
(四)挑战(T)分析
1.面临周边地市的激烈竞争
2.重化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趋紧
三 达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短板
(一)城市经济支撑较弱
(二)城市功能有待加强
(三)城市空间布局分散
(四)产业链条较短
(五)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六)城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四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
(一)功能定位
1.四川省域副中心城市
2.川渝陕三省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3.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4.全国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思路
1.集聚产业,增强实力
2.集中人口,壮大规模
3.完善功能,提升品位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建成区面积
2.人口规模
3.经济体量
五 达州城市空间布局
六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交通运输和商贸物流中心
(二)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教育医疗中心
(四)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五)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大数据和应急防控中心
(六)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七)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人口最多的城市
七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对策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构筑产业发展平台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七)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B.8 开江县发展战略研究*
一 基础条件
(一)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1)地处万达开区域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2)几百平方公里平坦的土地,具有空间优势
(3)农业发展条件好
2.劣势分析
(1)地处边缘,难以接受都市的辐射和带动
(2)经济总量和县城规模较小
(3)工业基础薄弱
(4)水资源相对稀缺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分析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2)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挑战分析
(1)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
(2)县政府能级的限制
(3)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
(4)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加倍重视
(三)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处于达州市中低水平
(2)开江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3)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达州处于中上等水平
(4)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2.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与达州市、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县城规模小,人口净流出问题突出
(3)产业结构质量不高,工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4)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2.坚持绿色引领
3.坚持开放合作
4.坚持改革创新
(三)战略定位
1.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区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绿色农产品基地
3.川渝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4.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试验区
(四)战略方针
1.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2.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3.建设平台,集聚发展
4.创新体制,融合发展
(五)发展目标
1.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
(1)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和城市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质量大幅提升
(3)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社会稳定和谐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
三 空间布局优化
(一)空间格局:一主一副多支点
1.一主:开江中心城区
2.一副:任市镇
3.多支点:长岭、回龙、甘棠、讲治、永兴
(二)提升城镇能级
1.推动淙城、普安、新宁一体化
2.推动长岭、八庙、广福一体化
3.推动永兴、灵岩、梅家一体化
(三)建设产业发展平台
1.做大做强开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2.规划万达开统筹发展产业集聚区(三峡新区)
(四)划定三区三线,强化空间管控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2.从严管理三条控制线
四 产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新六产”
(二)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集群
(三)积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五 基础设施建设
(一)强联系,推动内外基础设施连接
1.加快建成县内“三条大环线”
2.强化与万州、开州、达州、梁平等外部交通连接
3.建设万达开综合物流枢纽
(二)补短板,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3.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重保障,加快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
2.巩固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1.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2.严格耕地保护
3.完善河湖林管护体制机制
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1.加强水污染治理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3.强化土壤污染防控
4.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三)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优化配置水资源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四)加强生态环境合作
1.加强与梁平区的合作
2.加强与开州区的合作
(五)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1.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农产品
2.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
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二)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创新
(三)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
(四)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
八 促进开江县借势崛起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二)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淙城、普安、新宁一体化
(四)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接精准度
(五)重视空间规划,强化空间管控
(六)扭住产业发展不放松
(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八)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
(九)加强组织领导
B.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泸州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泸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四 泸州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二)旅游景点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创新水平低
(三)红色研学景点单一,研学体验感不强
(四)新媒体宣传力度弱,旅游景点知名度低
五 推进泸州红色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为引领,主动融入成渝红色文旅协同发展大格局
1.全力建设川渝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先导区
2.建立文物保护传承区域合作机制
3.加强红色文化艺术交流
(二)促进多元化的文旅业态发展,鼓励泸州红色文旅创意创新
1.完善泸州的红色文旅产品体系
2.积极利用线上推广平台
3.大力发展新型红色文旅产业
(三)以完善全域文旅功能为重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健全城市旅游休闲功能
3.注重红色文化注入及形象展示
(四)加强红色旅游规划,深入挖掘红色遗产内涵
1.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2.加大红色文化学术研究力度
3.健全城市旅游休闲功能
(五)以提升红色旅游品质为重心,提高红色研学质量
1.加大红色研学投入
2.高品质打造现场教学点
3.突出泸州红色研学的创新性,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内涵
Ⅳ 附录
B.10 附录一 大事记(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2020年
1月
1月3日
1月6日
1月10日
1月17日
2月
2月21日
2月28日
3月
3月12日
3月17日
3月23日
3月31日
4月
4月7日
4月13日
4月15日
4月17日
4月23日
4月28日
6月
6月9~11日
6月12日
6月17日
7月
7月1日
7月3~4日
7月10日
7月13日
7月18日
7月27日
8月
8月3日
8月26~27日
9月
9月8日
9月16日
9月19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10月
10月12~16日
10月16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8~29日
10月30日
11月
11月4日
11月9日
11月14日
11月25日
11月30日
12月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7日
12月11日
12月14日
12月31日
2021年
1月
1月4日
1月13日
2月
3月
3月5日
3月8日
3月30日
3月31日
4月
4月15日
4月25日
4月29日
5月
5月15日
5月22日
5月27日
6月
6月7日
6月17日
6月27日
7月
7月15日
8月
8月17日
8月23日
9月
9月26日
10月
10月20日
11月
11月15日
12月
12月1日
12月14日
12月27日
12月30日
B.11 附录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目录
一 规划基础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 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
(一)畅通陆海互济、四向拓展运输大通道
(二)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
四 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
(一)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
(二)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三)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四)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
五 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系统
(一)优化综合客运枢纽衔接
(二)完善多样化城际客运服务
(三)提高都市圈通勤服务品质
(四)推动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
(五)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新业态
(六)打造美丽宜游交通系统
六 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
(一)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二)推进物流枢纽建设
(三)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四)提高城乡货运效率
(五)推动物流与制造业融合
七 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
(一)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
(三)全面提升建设运营安全水平
八 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一)建立规划共绘机制
(二)建立设施共建机制
(三)建立服务共享机制
(四)建立运营共管机制
(五)有序推进毗邻地区交通融合发展先行先试
九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优化标准体系
(四)强化规划引领
十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
B.12 附录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双城发展能级
第二节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第三节 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
第四节 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
第四章 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三节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第六章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第二节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第三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四节 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第一节 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
第二节 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
第三节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
第八章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一节 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第二节 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
第三节 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第九章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第一节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
第二节 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五节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第六节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十章 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第二节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节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第十一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第二节 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第三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第四节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第十二章 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第三节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第四节 健全合作机制
B.13 附录四 四川省区域发展学会
B.14 附录五 蜀道仙山——四川江油窦圌山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本书系统阐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况与形成过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建议;总结了成渝地区加强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
链 供应链 的对策 -
B.7 商用车电动化发展研究
作者:
SSAPID:102-9389-9111-90DOI:本报告综合介绍了我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情况,重点探讨了商用车电动化发展路径、混合动力中重卡发展趋势、换电重卡发展趋势、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特征等内容,并针对商用车电动化发展提出了逐步实现由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加快提升整体产业
链 配套能力 -
B.1 2021年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SSAPID:102-9020-6627-30DOI:本报告基于2021年商用汽车产业数据,综合介绍了全球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阐述了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研讨分析了商用车海外发展思路和商用车低碳化发展前景,剖析了商用车全产业
链 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商用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市场及竞争态势 -
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
作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SSAPID:101-5658-2106-29ISBN:978-7-5228-0334-0DOI:基本子库
摘要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21年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一 全球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一)全球商用车产销概况
1.全球汽车产销量
2.全球商用车产量
3.全球商用车销量
(二)欧洲商用车市场情况
1.销售情况
2.德国商用车市场情况
(三)美洲商用车市场情况
(四)日本商用车发展情况
1.2021年日本商用车产销量及出口情况
2.碳中和背景下日本商用车的电动化发展
3.日本货车产业发展趋势
(1)应对碳中和
(2)推广自动驾驶技术以应对司机短缺问题
(3)通过网联技术提升物流效率
(4)车企之间的合作
二 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一)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
1.相关政策情况
(1)国三车淘汰政策
(2)新能源政策
(3)股比放开政策
(4)皮卡车法规政策
2.标准及法规情况
(1)国六排放标准实施
(2)蓝牌轻卡新规实施
(3)网络货运平台监管
3.商用车运输情况
(1)货运量
(2)快递量
(3)客运量
(二)中国商用车市场发展现状
1.产销情况
2.品类情况
3.区域情况
4.出口情况
(三)中国商用车发展趋势
1.市场趋势
(1)商用车市场进入下行区间
(2)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3)二手车业务量增大
(4)出口销量增加,国际影响力提升
(5)行业向高质量发展,企业运营更加精细化
(6)国际化、融合化趋势明显,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7)新能源汽车发展,商用车产业生态和用户需求发生变化
2.产品趋势
(1)高端化
(2)轻量化
(3)电动化
(4)数字化
(5)智能化
3.技术趋势
(1)新能源技术
(2)节油技术
(3)轻量化技术
(4)车联网技术
(5)自动驾驶技术
(四)中国商用车竞争形势
1.产业布局情况
(1)产业链业务范围扩大及跨领域合作
(2)新能源产业投资
(3)海外布局
2.企业竞争形势
3.国内竞争格局
(1)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新玩家冲击传统车企
(五)中国商用车主要企业发展情况
1.一汽解放
2.东风商用车
3.东风汽车股份
4.中国重汽
5.陕汽集团
6.北汽福田
7.上汽红岩
8.江淮汽车
9.江铃汽车
10.宇通客车
11.厦门金龙
三 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趋势
(一)中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概述
1.重型载货车海外市场发展概况
2.轻型载货车(不含皮卡)海外市场发展概况
3.客车海外市场发展概况
4.皮卡海外市场发展概况
(二)中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机遇
(1)商用车出口政策大大利好
(2)我国商用车出口市场赶上难得的好机会
(3)我国商用车产品升级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4)新能源、智能网联发展为商用车出口提供良好的机遇
2.我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全球经济形势和区域局势动荡,我国出口业务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2)逆全球化下整车出口技术、贸易壁垒有抬高趋势
(三)中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思路
1.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趋势
2.商用车海外市场发展思路
(1)加强商用车产业国际化布局
(2)利用双循环整合资源优势,加快海外产业链布局
3.商用车企业全球化发展举措
(1)不断创新营销策略,采用区域化营销模式
(2)开拓高端市场,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
(3)推动企业数字化,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4)提高产品研发的国际化水平
(5)积极探索商用车国际化合作模式
(6)加强海外汽车金融产业建设
四 商用车低碳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商用车低碳化发展现状
1.低碳化概念
2.商用车在低碳战略中的地位
3.商用车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现状
4.主要商用车企业低碳化发展情况
(1)销售情况
(2)主要参与企业
(3)不同企业的技术掌控情况
(二)中国商用车低碳化发展趋势
1.低碳化发展将加速商用车领域分工
2.低碳化发展将重构商用车产业链
3.低碳化发展将加快商用车生态圈建设
(三)中国商用车低碳化发展思路
1.商用车低碳化发展技术需要突破瓶颈
2.低碳减排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
五 商用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商用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端
(1)产业链安全仍得不到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易被“卡脖子”
(2)二手商用车业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3)缺乏“走出去”的国际化标准支持
(4)货运行业从业者权益保障亟待强化
2.企业端
(1)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2)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3.产品端
(1)产品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供应商
(2)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二)商用车未来发展建议
1.产品技术升级
(1)自主研发掌控关键核心技术
(2)加强数字化研发体系能力建设
(3)开放合作,共建生态圈
2.产业发展
(1)促进汽车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
(2)加大氢能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和投入
3.企业发展
(1)谋求联合和兼并重组机会
(2)加快品牌营销变革
(3)重视二手车业务开拓
4.政策支持
(1)保障市场稳定运行
(2)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3)出台新的商用车促消费鼓励政策
(4)国七排放标准实施节奏要适当
(5)适当推广双挂汽车列车运行方式
(6)推动商用车标准法规国际化
5.运营管理
(1)加速运营数字化转型
(2)确保高效的资本运营管理
(3)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伙伴关系管理
Ⅱ 车型篇
B.2 中重型载货车发展报告
一 中重型载货车发展现状
(一)国际市场情况
1.全球中重型载货车销量
2.各区域中重型载货车销量
3.分企业销售情况
(二)国内市场情况
1.市场销量
2.品系销量
3.区域市场
4.进出口
(1)出口情况
(2)进口情况
5.主要企业情况
(1)主要企业销量
(2)主要企业各品系分布
二 中重型载货车发展趋势
(一)技术趋势
1.节油技术
2.轻量化和新材料
3.新能源技术
4.智能网联技术
(二)产品趋势
1.节能低碳化
2.产品高端化
3.智能网联化
(三)市场趋势
1.积极因素
(1)平稳的经济增长为中重型载货车市场提供基本保证
(2)中重型载货车持续治超治限,合规车型增加
(3)轻型载货车“大吨小标”治理,促使部分需求向中型载货车转移
(4)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出口销量持续增长
2.制约因素
(1)市场提前透支,车多货少需求小
(2)公路货运份额持续降低,运力需求转移
(3)单车运能不断提升,车辆需求减少
(四)发展趋势
1.国内竞争国际化
2.市场集中度高
3.竞争区域由国内扩大至海外
三 中重型载货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与管理
(1)管理部门过多,标准关联性较差
(2)新能源推广政策不统一
2.市场与营销环境
(1)行业运价长期低迷,高端化发展面临困境
(2)市场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多
(3)缺少健康、有效的网络物流平台环境
3.企业管理运营
(1)缺乏先进管理经验,经营表现尚有差距
(2)核心产业链资源不可控
4.产品和技术
(1)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比例依然较低
(2)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二)发展建议
1.实施“双碳”战略,推动中重卡低碳化发展
2.重视创新驱动,加大研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
3.统筹资源与支持,加速实现海外市场拓展
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B.3 轻型载货车发展报告
一 轻型载货车发展现状
(一)国内市场情况
1.国内市场销量
2.国内市场产品结构情况
3.国内市场企业竞争格局
4.国内区域市场销售
(二)海外市场情况
1.海外市场销量
2.国内企业海外出口情况
3.海外市场区域销量情况
4.新能源出口大幅增长
二 轻型载货车发展趋势
(一)技术趋势
1.电动化
2.智能网联化
3.轻量化
(二)产品趋势
1.合规化
2.高端化
(三)市场趋势
1.物流需求持续增长
2.政策监管加严推动市场结构分化
3.新能源需求大幅增长
三 轻型载货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标准执行地域不统一
2.城市通行管理政策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供应链剧烈波动影响生产经营
4.行业门槛低,企业利润低迷
(二)发展思路
1.加严车辆注册登记管理,构建行业长效管理机制
2.优化城市配送货车通行管理
3.构建安全的供应链体系
4.构建用户生意、生态圈
5.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
B.4 客车发展报告
一 客车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概述
(二)市场综合分析
1.国内公路客运车
2.国内城市公交车
3.国内校车
4.国内轻型客车
(三)海外市场现状
1.市场总体
2.海外大型客车
3.海外中型客车
4.海外轻型客车
(四)相关政策和标准情况
1.政策和主要规章
(1)制定“十四五”系列规划,明确智能交通领域发展方向
(2)建立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逐步形成准入管理规则
2.标准法规
二 客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传统车技术
1.安全技术发展分析
2.舒适技术发展分析
(二)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1.纯电动系统技术
2.混合动力系统技术
3.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
4.电控系统技术
5.动力电池
6.驱动电机系统技术
7.充电技术
8.热管理系统技术
(三)智能网联技术
1.自动驾驶技术
(1)政策现状
(2)产品现状
(3)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车联网技术
3.大数据技术
4.智能网联测试技术
三 客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行业下行压力增加,恢复增长空间有限
(二)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上下游议价能力不足
(三)企业盈利模式较单一,转型升级承压较大
四 客车产业发展建议
(一)中长期发展目标
1.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2.产业转型路径探索形成
3.品牌价值位居世界前列
(二)发展举措和路径
1.政策方面
(1)加快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扶持新能源客车出口
(3)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搭建创新平台
(4)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2.产业方面
(1)持续推进公共交通领域的全面电动化和网联化
(2)进一步推进燃料电池客车的发展
(3)加快推进客车产业的跨界融合
3.企业方面
(1)坚持创新创动,突破技术短板
(2)整合内部资源,探索差异化发展
(3)抓住海外机遇,提高产业地位
(4)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美誉度
B.5 皮卡车发展报告
一 皮卡车发展现状
(一)全球市场
(二)国内市场
1.国内销量整体发展情况
2.国内皮卡车细分领域
3.国内市场政策与环境
(三)品牌格局
1.国内皮卡车市场占有率分布
2.重点皮卡车企业市场情况
(四)皮卡车地域分布
(五)皮卡车出口情况
二 皮卡车发展趋势
(一)行业竞争趋势
(二)企业产品供给
(三)产品发展趋势
1.皮卡车乘用化趋势
2.皮卡车技术水平
3.皮卡车新能源趋势
(四)用户需求潜力
1.家用和越野等乘用化市场发展可期
2.皮卡车改装成为市场增长点
3.皮卡车型与其他车型的替代关系值得关注
三 皮卡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执行对市场的影响
1.政策执行力度不一
2.皮卡车对城市交通影响行业认识有偏差
(二)皮卡产品功能属性不够多元化,智能化、新能源发展不足
1.受益于政策鼓励,皮卡车市场稳健增长,但是新能源皮卡车销量持续低迷
2.新能源皮卡车的售价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3.皮卡车的销量主要集中在低端工具产品,越野化、智能化产品发展缓慢
(三)皮卡车品牌塑造、文化传播方面欠缺
四 皮卡车行业发展建议
(一)政策建议
1.明确解禁标准、规范解禁流程,推动皮卡车市场规模扩大
2.以《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为抓手,推进皮卡车“身份转变”
3.企业从战略、产品、营销、出口等多方面发力
(二)积极助力皮卡车多元化发展
(1)电动化
(2)智能网联化
(3)个性化
(三)提升产品形象,推动国内国际双促进发展
B.6 专用汽车发展报告
一 专用汽车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二)细分市场情况
1.厢式类专用汽车
2.普通自卸类专用汽车
3.仓栅类专用汽车
4.罐式类专用汽车
5.专用自卸类专用汽车
6.特种结构类专用汽车
7.起重举升类专用汽车
(三)区域格局分布
二 专用汽车产品和技术发展趋势
(一)产品发展特征
(二)新技术发展特征
1.上装自动化控制,助力专用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
2.制造工艺升级,提升专用汽车轻量化水平
3.新能源专用底盘技术推进专用汽车电动化
4.智能制造推动专用汽车产业变革
(三)用户需求变化趋势
1.市场用户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
2.专用汽车专用化的需求更加明显
(四)行业竞争态势
(五)行业发展新机遇
1.国内科学防控疫情,市场稳步发展
2.经济基本面向好,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3.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市场向好发展
4.投资、消费、城镇化建设等利好因素加持
三 专用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质量管控尚需强化
(二)产能利用率偏低,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三)市场集中度低,产业布局需要完善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有待提高
四 专用汽车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组织结构和布局,优化产业链体系
(二)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多形式合作
(三)推进企业专业化发展,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
Ⅲ 专题篇
B.7 商用车电动化发展研究
一 我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情况
(一)市场概况
1.整体市场现状
2.分车型市场现状
(1)货车
(2)客车
(二)影响商用车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因素
1.政策法规
2.市场需求
3.基础设施
4.综合成本
(三)各类商用车电动化趋势判断
(四)我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情景研究
1.货车电动化情景
2.客车电动化情景
二 商用车电动化发展路径分析
三 混合动力中重卡发展趋势和方案
(一)混合动力中重卡发展现状
1.国内混合动力中重卡市场现状
2.发展混合动力中重卡的作用和意义
3.国内外混合动力中重卡产品现状
(二)混合动力中重卡技术路线
1.按照动力源连接方式分类
(1)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2)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2.按照结构分类
(1)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
(2)增程式混合动力(REEV)
3.按照混合度分类
(1)微混合型混合动力汽车
(2)轻度混合型混合动力汽车
(3)重度混合(强混合)型混合动力汽车
(三)混合动力中重卡发展趋势
1.整车发展趋势
2.核心部件发展趋势
四 换电重卡发展趋势研究
(一)市场情况
1.换电重卡市场概况
2.车型类别分析
3.销量分析
(二)运营模式
1.运营模式现状
2.换电站现状及规划
3.换电过程
4.应用场景
5.换电运营商和客户
6.换电车险
7.车辆营销
(三)换电技术
1.技术路线
2.换电系统构成及供应商
(四)换电标准
(五)准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五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研究
(一)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现状
1.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政策简述
2.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
(1)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历程
(2)当前氢燃料商用车市场概况
(3)现有氢燃料产品情况
3.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重点企业布局
(1)福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
(2)东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
(3)上汽集团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
(4)解放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
4.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链构成
(1)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链构成情况
(2)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概况
(3)上游氢制备、储运概况
(4)下游氢燃料整车应用概况
(二)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成本过高
2.产品性能仍待提升
3.产品使用便利性不足
(三)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特征
1.使用领域
2.供应方式
3.后勤保障
(四)氢燃料商用车相关案例
1.福田冬奥会推广案例
2.东风氢燃料电池重卡推广案例
六 商用车电动化发展建议
(一)逐步实现由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
(二)加快提升整体产业链配套能力
(三)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发展
(四)强化战略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B.8 新能源物流车发展研究
一 物流行业基本情况
(一)物流市场规模概况
(二)物流结构现状
(三)物流行业技术发展情况
1.智慧运输
(1)甩挂、甩箱运输
(2)列队行驶
(3)自动驾驶
(4)车联网技术
2.智慧仓储
(四)重点物流企业情况
1.快递公司
2.快运公司
3.车货匹配平台
二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增加
(二)新能源商用车基础设施尚需加强
(三)二手新能源车价格评估标准不完善
(四)换电产品市场推广存在障碍
(五)新能源商用车政策有待完善和有效落实
(六)换电产品市场推广存在障碍
三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技术趋势
(一)新能源物流车政策概况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
3.新能源汽车代工
4.交通政策
5.新能源财税政策
6.地方政策
(二)新能源物流车市场需求分析
1.总体情况
2.销量结构
(三)物流用车智能化趋势
(四)物流制造服务化趋势
四 新能源物流车发展建议
(一)政策与管理层面
(二)地方管理层面
(三)企业管理与运营层面
1.安全体系管理能力提升
2.降本增效实现破局
3.推动产品升级
4.提升服务能力
5.提供增值服务
B.9 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研究
一 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现状
(一)智能网联商用车OEM现状
(二)商用车智能网联Tier1现状
(三)相关标准法规和政策现状
1.标准法规概述
(1)国内标准发展现状
(2)国际标准现状
2.政策助推产业发展作用
(1)国内智能网联政策
(2)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二 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趋势
(一)商用车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方向
1.智能网联商用车发展趋势
2.智能网联商用车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二)相关标准法规和政策发展
1.政策趋势
2.标准法规趋势
三 商用车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研究
(一)商用车自动驾驶场景应用
1.矿区自动驾驶
2.港口自动驾驶
3.干线物流自动驾驶
4.末端配送自动驾驶
(二)商用车自动驾驶场景未来展望
四 智能网联商用车政策需求分析
(一)企业及产品准入要求
(二)自动驾驶商用车推广应用
(三)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
B.10 商用车后市场发展研究
一 中国商用车市场发展现状
(一)汽车维保和配件
(二)租赁与二手车
(三)商用车金融
(四)车联网数据服务
(五)相关服务业务
二 中国商用车后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保外市场的技术壁垒
(二)备件市场的渗透率低
(三)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四)二手车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五)商用车金融门槛过低
(六)车联网数据服务的接口通用性不足
三 我国商用车后市场发展建议
(一)开放维保和配件信息,建设第二、第三备件品牌
(二)建立健全二手车质量标准体系
(三)强化统一车联网数据接口标准化
皮书数据库
《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编委会
本书总报告描述了2021年全球商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研讨了商用车海外发展思路和商用车低碳化发展前景,剖析了中国商用车全产业
链 发展存在的问题;车型篇包括中重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 -
B.5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战略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SSAPID:102-6367-6686-99DOI: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好发展、保护、合作三者的关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
链 现代化攻坚战 -
B.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报告
作者: 肖金成,和瑞芳
SSAPID:102-2233-3800-32DOI: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辐射带动,核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创新,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开放合作,参与全球产业
链 重构 -
B.9 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研究
作者:
SSAPID:102-6853-5017-50DOI:我国智能网联商用车在特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正在稳步推进,测试验证和商业运营经验的积累,支撑自动驾驶商用车应用领域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促进产业
链 各环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
B.3 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
链 供应链 对策研究作者: 易小光
SSAPID:102-7618-7522-68DOI: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
链 供应链 是我国拓展市场空间、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成渝两地已形成各自产业优势,具备协同发展潜力空间,但产业链 供应链 水平不高、协作不够、韧性不强、支撑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建议强化轴向拓展,打造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循环发展的动力轴;实施产业链 供应链 合作跃升行动,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 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平台作用和能级,强化产业集聚能力;强化开放发展,构建内外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22)
作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SSAPID:101-6215-0523-57ISBN:978-7-5228-0338-8DOI:暂无内容
,系统完整、全面翔实论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行业发展、揭示运行规律、分析行业热点、透视技术创新、研判发展趋势,并重点针对不同车型(乘用车、商用车)、新兴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供应
链 和标准法规进行深度分析全书由总报告、乘用车篇、商用车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篇、智能网联汽车篇、供应链 篇、标准化篇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