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与历史
作者: (日)波多野澄雄(はたのすみお) 马静
SSAPID:101-6791-0973-75ISBN:978-7-5201-0041-0DOI:暂无内容
相较于探讨日本国民为何无法对“过去的战争”形成共有
记忆 ,本书更集中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日本这样一个战败国来说,在多种历史认识和战争观共存、竞争的前提下,应如何应对起源于战争和殖民地统治的“历史问题”。 -
亚太国家研究(第1辑)
作者: 苏州科技大学亚太国家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SSAPID:101-2902-2172-75ISBN:978-7-5097-9585-9DOI:编委会
亚太国家发展道路
论苏联发展道路问题
一 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二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1924~1929年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党内斗争为斯大林模式形成奠定基础
(二)超高速工业化大大加速了经济集中,促使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全面建立与巩固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业成为斯大林统制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1.控制粮食与取得资金
2.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消灭作为“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的个体农民
4.最后形成了完整的斯大林经济体制
(四)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是斯大林模式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俄国长期实行的专制制度以及集权与扩张等历史传统,对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斯大林个人品性对产生斯大林模式不可能不起作用
(七)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国家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30年后俄罗斯有关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最新争论
一 戈尔巴乔夫对当年改革的回顾和对当今问题的看法
二 社会各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不同评价
(一)肯定与赞扬
(二)对改革的非议、否定与批判
三 关于改革的经验教训与俄罗斯是否需要第二次改革
四 争论的实质与根源
思想分歧与道路选择
一 关于俄国革命阶段的争论
二 关于武装起义的争论
三 关于政府组成的争论
四 关于立宪会议的争论
五 争论的实质与影响
1.十月革命的经济文化前提
2.十月革命的社会基础
3.夺取政权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4.十月革命的特点与苏联发展道路的本质
俄国斯托雷平改革思想
一 重建对俄国的尊重
二 拯救俄国农民
三 走出仇恨与毁灭的尝试
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
二
三
“澳大利亚渐进发展模式”探究
一 发展轨迹
二 实质考察
三 成因解读
亚太国家外交
浅析安倍内阁的“争常”外交
一 安倍内阁的“争常”外交与推进措施
(一)大力推进联合国外交
1.争取2016年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2.鼓吹“积极和平主义”,强调国际贡献
3.四国联手,继续推销G4版改革方案
4.为联合国各机构积极出资,扩大影响力
(二)开展“地球仪外交”,为日本“争常”拉票
1.非洲之行争取支持
2.中南美洲之行加深关系
3.太平洋岛国之行扩大交往
(三)加强盟国外交
1.争取美国的支持
2.加强与“四国联盟”的合作
(四)推动周边外交
1.释放与中国缓和关系的信号
2.试图修复日韩关系
3.希望对朝关系有所突破
4.遍访东盟,拉近关系
二 日本“争常”外交的前景分析
(一)制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内部因素
(二)制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外部因素
“中国模式”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一
二
19世纪中叶尼泊尔外交政策的转变
一 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对抗英国收复失地的努力
(一)对英国人影响的遏制
(二)联合抗英的努力
(三)军事冒险的尝试
二 忠格·巴哈杜尔执政后对英印殖民政府的全面依附
(一)英国人支持下的将军夺权
(二)1857年对英国人的援助
(三)为英国人提供廓尔喀雇佣军
三 对英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一)对英印殖民政权长期兴盛的预判
(二)巩固拉纳独裁政权的需要
夏威夷王国早期对外关系的形成与演变(1791~1854)*
一 王国早期外交的形成
二 列强纷争与王国外交主体地位的丧失
三 短暂的“平等”:白人影响下的生存悖论
四 结语
亚太国家经济、社会与文化
加入TPP后的日本农业政策的走向
一 日本农业的现状
1.农地和农业劳动人口
2.日本食品的自给率
二 日本的农业补贴
1.减反补贴
2.农户所得补贴
3.名目繁多的补贴
三 日本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1.日本的关税
2.残留农药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四 加入TPP后的日本农业及其发展对策
1.TPP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1)配额限制的农产品
(2)减税的农产品
(3)当年免征关税的农产品
(4)逐年降税,直至零关税的农产品
2.日本的对策
(1)增加保护
(2)打造农业强国
二战时日本媒体的战争叙述与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记忆
一 二战时日本媒体的战争叙述
二 二战后被“塑造”的日本人的战争记忆
三 日本民间力量与历史修正主义势力的博弈
四 东亚关于战争记忆的共享与重建
试析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土著土地权运动
一
二
三
四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与国民认同的构建
一 澳大利亚国民认同的危机
二 多元文化政策与国民认同的构建
三 近年来加强国民认同构建的措施
四 结论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国家认同下的高校课程国际化方略
一 澳大利亚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目标
二 澳大利亚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方法
三 重视亚洲的倾向
四 结语
加拿大社会转型中的犹太人问题(1881~1939)
一 殖民地时代的反犹太观念
二 犹太移民问题与加拿大反犹主义
三 法裔民族主义中包含的反犹观念
四 加拿大犹太人的应对
五 结语
苏联解体前后俄国贵族研究概述
一 帝俄晚期贵族社会地位和作用研究成果
二 苏联剧变后对苏联早期贵族生存状况的研究
三 西方史学界的俄国贵族史研究
罗斯汗国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问题的争论
三 几点认识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内容涉及俄罗斯(包括沙俄、苏联时期等)、澳大利亚、日本、尼泊尔、夏威夷、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国家认同、历史
记忆 等问题,对我们了解亚太国家历史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近现代亚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选择 -
B.18 他者话语: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及其反思
作者: 李智
SSAPID:102-5179-3769-17DOI:这个带有西方
记忆 的词,也附着了殖民扩张的历史。在这段历史的语境中,“他者”是外在欧洲中心的其他区域,特别是对非洲等地未开化的地区的指称。 -
家族的
记忆 与认同作者: 高萍
SSAPID:101-0000-1059-95ISBN:978-7-5097-8527-0DOI:后记
图表索引
代序 人类学研究的点滴印象——我的读后感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回顾
1.陕北米脂研究回顾
2.宗族(家族)研究回顾
(1)“宗族”与“家族”的关系研究
(2)功能主义的运用
(3)系谱论的运用
(4)文化心理的挖掘
(5)历史过程的呈现
(6)事件与记忆的分析
三 理论视角
1.社会记忆理论的运用
(1)从集体记忆理论到社会记忆理论
(2)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讨论与运用
(3)社会记忆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认同”的视角
(1)“家族认同”的概念界定
(2)“认同”视角下的家族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参与观察法
3.访谈法
4.口述史
五 叙述结构
第一章 史料与遗址:艾氏家族在陕北
第一节 陕北家族的形成*
一 人口规模的形成
二 农耕经济的建立
三 儒家礼治的推行
第二节 艾氏家族在陕北*
一 艾氏家族概况
1.人口状况
2.文化教育
3.经济结构
二 艾氏家族活动
1.编修家谱
2.修建祠堂
3.祭祀祖先
4.创修文化景观
小结
第二章 走近艾氏主姓村:西村
第一节 米脂概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地理环境
第二节 西村旧景
一 经济基础
二 文化基础
第三节 西村新貌
一 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1.务农和进城务工
2.搞运输和做生意
3.租赁房屋
4.出售地皮和房屋
二 传统居住格局的打破
1.新村庄的建立
2.外地人的涌入
3.村庄中的交往
三 全新生活方式的呈现
1.村民的生活状态
2.婚俗的时代变迁
小结
第三章 口传记忆与家族复兴
第一节 家族的口传记忆
一 家族口传记忆的主要内容
1.从“贺砂锅”到“艾旺”
2.“老艾”与“小艾”
3.“三斗三升菜籽官”
4.“祠堂”与“坟会”
二 家族口传记忆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家族的文化复兴
一 家族文化复兴的主要活动
1.续修族谱
2.重修祖坟
3.修建祠堂
4.拟定辈字*
二 家族文化复兴中的西村人
1.村委会的默许
2.老年人的倡导
3.精英的推动
4.村民的拥护
小结
第四章 “门”的定位与文化实践
第一节 “门”的定位与记忆
一 “门”在西村的定位
二 “老三门”和“八大祖先”的记忆
第二节 “五服”的功用与个案
一 我国古代丧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五服”的定位、范围及功用
1.“五服”的定位
2.“五服”的范围
3.“五服”的功用
三 “五服”观念的形成
第三节 “门”的实践与认同
一 传统文化层面的认同
1.婚丧嫁娶中的认同
2.祖先崇拜中的认同
3.血缘继承中的认同*
4.纠纷解决中的认同
二 政治经济层面的认同
1.村落政治层面的认同
2.经济互助中的认同
小结
第五章 家庭的分立与维系
第一节 历史上的陕北家庭
一 大家庭
二 小家庭
第二节 西村家庭文化图景
一 核心家庭
二 主干家庭
三 其他家庭
第三节 家庭的分立
一 分家的缘由
二 分家的规则*
第四节 家庭的维系
一 父母的赡养
二 民俗的规约
小结
第六章 丧葬习俗及社会关系的呈现
第一节 “停草日”
一 咽气停草
二 请平士*
三 报丧
四 请办事人员
第二节 “盛函日”
一 盛函
二 安排过事事宜
第三节 “正日子”
一 迎娘舅
二 给娘舅家送皓
三 开追悼会
四 中午“碗饭”
五 迎账
六 撒灯、送酒、顺灵
第四节 “出殡日”
一 出灵
二 安葬
三 酬客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化村落权力结构的形成
第一节 西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三 改革开放之后
第二节 村委会
一 村委会的权力与选举
二 村委会与国家权力
第三节 庙会
一 庙宇概况与庙会组织
二 庙会活动与村庄生活
第四节 多元化村落权力结构的呈现*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家族记忆是家族认同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 清晰明确的系谱关系是当代家族认同的核心
三 家族文化还将在一个长时间段内继续存在
第二节 现代家族文化的形态特征
一 结构要素方面
二 领导角色方面
三 调解手段方面
四 族居方式方面
五 生产生活方面
六 观念形态方面
七 行为方式方面
第三节 一些思考:现代家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与实践探讨
一 现代家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二 现代家族文化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
1.“乡村治理的文化网络”的提出*
2.“乡村治理的文化网络”的重要性
3.现代家族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衔接
小结
附录 调查中收集的文献资料*
致谢
本书以陕北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为主要调查点,在“认同”的视角下,将社会
记忆 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陕北家族组织的形态样貌做了描摹 -
Y.15 “脱俄入欧”:独立后乌克兰历史政策的变化(1991~2013)
作者: 周国长
SSAPID:102-1985-1599-82DOI:1991年乌克兰独立以来,基辅政府就希望通过干预历史政策来形成新的历史论述进而影响国民的历史意识和历史
记忆 ,以便建立新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
Y.16 欧亚经济联盟:理论与现实
作者: 张聪明
SSAPID:102-1165-3167-08DOI:本文简要讨论了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进程的动因,认为俄罗斯的历史
记忆 、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是其力主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深层原因;地缘政治因素是俄罗斯推进一体化的外部理由;经济利益则是俄罗斯推进一体化的现实动因 -
汶川地震灾民
创伤 后应激障碍、抑郁及躯体健康研究作者: 郭静
SSAPID:101-1267-6022-63ISBN:978-7-5097-8980-3DOI:前言
表目
序言
缩略语表
附录 问卷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总序
第一章 灾害与健康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灾害
二 地震
(1)肾系统
(2)肌肉骨骼损伤(与挤压伤密切相关)
(3)心血管系统
(4)胸部损伤
(5)传染病
(6)精神健康
(7)神经问题
三 PTSD
四 抑郁
五 共病
六 躯体健康
第二节 灾后健康研究综述
一 灾难暴露:创伤、损失、逆境
二 灾后躯体健康
三 灾后物质滥用
四 抗逆力
五 灾后医疗救助政策
第三节 PTSD相关研究
一 PTSD理论研究
二 PTSD的患病率
三 PTSD的测量工具
四 PTSD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
五 PTSD的发展结果
六 PTSD的干预治疗
第四节 抑郁相关研究
一 抑郁相关理论
二 抑郁的患病率
三 抑郁的测量工具
四 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
五 抑郁的发展结果
六 抑郁的干预治疗
第五节 灾后PTSD、抑郁、躯体健康的关系
一 PTSD、抑郁、共病作为灾难的独立结果
二 PTSD与抑郁相互影响
三 PTSD、抑郁及共病与躯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震后健康研究框架
一 震后健康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 震后健康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 震后健康研究的研究设计
(一)被试
(二)变量
(三)研究工具
1.结果变量
2.控制变量
3.社会人口学信息
(四)数据采集
(五)数据分析
四 震后健康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 震后灾民PTSD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 研究对象
二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震后PTSD的变化
(二)震后不同人群的PTSD变化及内部差异
(三)震后PTSD的影响因素
(四)PTSD回避症状的影响因素
(五)PTSD闯入症状的影响因素
(六)PTSD警觉症状的影响因素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四章 震后灾民抑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 研究对象
二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震后抑郁的变化
(二)震后不同人群抑郁的变化及内部差异
(三)震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 PTSD与抑郁的关系
一 研究对象
二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PTSD、抑郁的相关分析
(二)PTSD、抑郁影响因素的一致性与独特性
1.震后8个月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二者共病的影响因素
2.震后14个月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二者共病的影响因素
3.震后26个月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二者共病的影响因素
4.震后44个月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二者共病的影响因素
5.小结
(三)PTSD、抑郁关系的因果推断
1.相关分析
2.交叉滞后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 PTSD、抑郁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一 研究对象
二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躯体健康(两周患病率)变化
(二)PTSD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1.PTSD与两周患病率的双变量相关
2.PTSD各症状得分与两周患病率的T检验
3.PTSD对躯体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三)抑郁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1.抑郁与两周患病率的双变量分析
2.抑郁对躯体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四)PTSD、抑郁及共病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1.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共病与两周患病率的双变量分析
2.单纯PTSD、单纯抑郁及共病对躯体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七章 灾后健康研究综合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讨论
一 震后PTSD、抑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三 震后PTSD与抑郁相关,PTSD能够预测抑郁发生
四 震后PTSD、抑郁预测了较差的躯体健康状况
五 局限性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 区别灾后健康急性期、缓解期的特点
二 关注弱势群体与抗逆力
三 区别PTSD、抑郁及躯体健康的关系
四 灾后心理预防、救援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第三节 灾后精神健康研究展望:机遇与挑战
一 研究计划
二 数据收集
三 研究设计
四 测量工具
五 影响因素
六 干预研究
七 灾后救助及卫生政策
八 分析方法
九 其他
第四节 研究结论
主题词索引
图目
作者先后五次深入地震灾区收集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到 PTSD(
创伤 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抑郁症状在灾难发生短期内会迅速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 -
文化研究第24辑(2016年·春)
SSAPID:101-9550-6838-38ISBN:978-7-5097-8740-3DOI:暂无内容
专题一关注的是当代城市空间对人们的空间感知和既有空间政治的改写;专题二聚焦于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专题三辑录的文章大多与抗美援朝运动有关,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的分析,试图描摹出特定时期历史、文学与
记忆 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