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284 条相关资源
  • 当代文学学科·刻在心碑上的记忆

    作者: 吴秀明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SSAPID:102-5537-8577-01
    DOI:

    暂无内容

  • 重释蔡元培与北大——记忆史的视角

    作者: 娄岙菲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8829-7390-29
    ISBN:978-7-5201-1196-6
    DOI:

     索引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记忆史的视角

      三 史料状况与研究回顾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长校,1917~1922

      第一节 现实境遇与思想资源

       一 “官僚养成所”

       二 德国的经验

      第二节 延揽人才与重塑学风

       一 “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二 学风之重塑

      第三节 开出风气与酿成潮流

       一 蔡林论战的社会意义

       二 “挽蔡”运动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辞离,1923~1926

      第一节 怀疑之声渐起:1923年辞职风潮

       一 “早有去志”:蔡元培的态度与舆论的反响

       二 “非蔡不可”:教育界的“驱彭挽蔡”

      第二节 已有微词:1926年复职风波

       一 竭力挽留:各方对蔡元培复职的认识

       二 “毁誉听之”:蔡元培的态度

      小结

     第三章 淡出,1927~1930

      第一节 北伐前后的南北教育界

       一 北方教育界:国立九校之改组

       二 南方教育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

      第二节 蔡元培与北平大学区风潮

       一 从中华大学到北平大学区

       二 “洛蜀交哄”

       三 造势者

      小结

     第四章 纪念,1917~1949

      第一节 北大校庆纪念中的“蔡元培”

      第二节 蔡元培纪念仪式之解读*

      第三节 作为思想资源的“蔡元培”

       一 学术界的纪念:“立身处世的模楷”

       二 国民党的纪念:“忠实党员”

       三 共产党的纪念: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小结

     余论

     后记

    在人们的印象中,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是无法替代和复制的。本书通过对蔡元培自身、北大师生与社会舆论等不同层面的考察,聚焦于辞职、退隐和纪念等关键性事件,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书中蔡元培并不是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英雄,而是一位处处遭掣肘、进退两难的悲剧人物。他自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远远多于改变北大风貌的成就感,当世学界领袖之盛名得之不易,被后世奉为神明也定非其所愿。

  • 小斐历险记——送给小朋友的安全教育绘本(全五册)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1828-6291-92
    ISBN:978-7-5201-1249-9
    DOI:

     校园奇妙夜

      游戏时间

     郊游奇遇

      游戏时间

     惊魂放学路

      游戏时间

     来之不易的小猫

      游戏时间

     宅在家里的不平凡一天

      游戏时间

    同时书中还加入可以动手操作的互动版块,让孩子们能在实践中对内容有更真切的体验,加深记忆,培养创新能力。

  • 超越“国族叙事”的“全球华人历史记忆

    作者: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所属图书:学者的本分
    SSAPID:102-2295-5611-37
    DOI:

    暂无内容

  • B.29 特色小镇的江西实践

    作者: 马雪松 张晓霞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SSAPID:102-8909-1783-85
    DOI:

    江西小城镇建设经历了示范镇、百强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的不同建设阶段,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和谐优美、人文记忆丰富的小城镇,为江西城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 转型与交往

    作者: 刘明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2581-3911-91
    ISBN:978-7-5201-0530-9
    DOI:

    暂无内容

    作者使用工厂档案、职工口述史资料、新闻报道和田野观察得来的材料,尝试从职工生产、生活、经济、教育、医疗的交往以及社会记忆方面客观描绘该厂的历时变迁和职工的真实生活,讨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工厂改制给普通职工的生产空间

  • 追寻法兰西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3290-7836-59
    ISBN:978-7-5201-0332-9
    DOI:

    暂无内容

    本书汇总了作者关于法国身份特征和记忆的主要论述,展现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形象,即成熟时期的民族国家形象。

  • 第二十一章 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SSAPID:102-2237-6075-50
    DOI:

    暂无内容

  • 抗日战争的媒介记忆偏向

    作者: 黄月琴 王文岳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SSAPID:102-8670-7538-77
    DOI:

    暂无内容

  • B.15 深圳城中村叙事的流变与城市文化转型

    作者: 袁园 黄士芳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SSAPID:102-8180-2171-75
    DOI:

    与此同时,这片土地又由于其漫长的自然演化历史而在地理空间上以“城中村”形式刻写着过往村庄的“空间记忆”和“文化记忆”。

  • B.14 记忆与传承:安徽城镇老街文化研究*

    作者: 陈俊峰 曹红杰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SSAPID:102-9539-7712-85
    DOI:

    暂无内容

  • 村落里的单身汉

    作者: 彭大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0962-1967-29
    ISBN:978-7-5097-9578-1
    DOI:

     前言

     后记

     0 “邂逅”单身汉

      缘起

       一 陈伯被蜇

       二 彭五走失

       三 乡村性交易场所

       四 小人物命运

       五 数字背后的社会学问题

        (一)数字背后的社会学意涵

        (二)折射出诸多社会问题

        (三)重构研究中被忽视的“农村单身汉”群体

      农村男性的婚姻困境

       一 农村男性婚姻困境:现状与趋势

       二 相关的理论解释

        (一)宏观理论视角

         1.人口结构失衡理论

         2.通婚圈或婚姻市场理论

        (二)微观理论视角

         1.资源交换理论

         2.择偶理论

         3.其他理论视角

       三 婚姻困境的社会后果

        (一)婚姻困境引发的新现象

        (二)婚姻困境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

        (三)婚姻困境的其他后果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2.对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缺失的研究维度

       一 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一)对农村单身汉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

        (二)单身汉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单一的理论视角不足以解释单身汉群体的形成

        (三)农村单身汉群体呈现新特点,需要重新思考相关理论的合适性

        (四)忽视了单身汉及其家庭的“行动者角色”

        (五)对单身汉群体的形成及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偏少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单身汉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二)农村单身汉个体及其家庭的策略行为

        (三)单身汉的身份认同困境

        (四)单身汉社会交往的分析

        (五)单身汉的性问题现状与公共安全问题

       三 全书结构安排

     Ⅰ “走进”单身汉

      何谓“单身汉”

       一 概念辨析

       二 单身汉的操作化

        (一)统计学方法

        (二)风险视角下单身汉年龄界定

      田野地点及田野工作

       一 研究地点的确定

        (一)与要研究的问题的契合程度

        (二)进入研究现场的难易程度

        (三)研究的便捷与可行性

       二 田野地点:江边村

        (一)江边村简况

        (二)再造辉煌

       三 进入研究现场

        (一)进入研究现场引起的问题及应对

        (二)重要人物的帮助:老苏和老余

       四 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方法与策略

       一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深度访谈法

         3.其他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二 研究进度与策略

        (一)研究进度

        (二)研究策略

     Ⅱ 寻“根”之旅

      单身汉形成机制:一个综合性解释框架

       一 逃跑新娘

       二 单身汉的特征与类型

       三 发展一种综合性解释框架

       四 理论框架的优势

      文化因素:一种隐蔽力量

       一 传统文化与男孩偏好

       二 传统文化背后的现实需求

      国家力量的介入

       一 人口控制:生育政策的初衷

       二 人口结构失衡:未曾预料的后果

        (一)生育政策推行后的性别比变化

        (二)生育政策下的农民生育策略

       三 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失衡加剧

        (一)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四)一点思考

      国家与市场:对农村男性婚姻的双重冲击

       一 政治意识形态、婚姻观念与农村男性婚姻困境

        (一)集体化时期男性的婚姻困境

        (二)非集体化改革与男性婚姻困境

       二 城市发展、市场化与“务工潮”的兴起

       三 农村人口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一)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分层

        (二)女性务工对传统婚姻秩序的冲击

         1.个体化

         2.女性在婚恋中的主体性

       四 扩大的婚姻市场:福音还是梦魇?

       五 婚姻中的“城市消费主义”

     Ⅲ 单身汉的家庭再生产

      策略:一个分析性视角

      结婚策略

       一 低就

       二 举家合作

       三 入赘

       四 交换

        (一)买婚——用金钱交换

        (二)换亲

        (三)典租婚姻

      子嗣延续

       一 后代的意义

        (一)有后代意味着家庭延续

        (二)后代具有养老、防老的功能性意义

        (三)后代有助于激发单身汉的生活热情,扩大单身汉的交往网络

       二 延续子嗣策略

        (一)过继

        (二)收养或抱养

        (三)借“妻”(腹)生子

     Ⅳ 单身身份的标签

      成长的烦恼

       一 未成年的回忆

       二 成年后的漫漫相亲路

       三 身份感知

      差异身份及其影响

       一 差异身份的形成

        (一)差异身份表征:他者的立场

        (二)现实与建构:差异身份的形成

        (三)应对策略:主体行为

         1.设法摆脱差异性身份

         2.单身身份的隐藏策略

       二 差异身份的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1.交往排斥

         2.生活机会减少

        (二)对家庭的影响

         1.对家庭声誉的影响

         2.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从抗拒到默认

       一 抗拒:拒绝成为单身汉

       二 默认:接受命运

       三 消失:另一种替代身份

     Ⅴ 多重边缘的困境

      家庭交往

       一 共居家庭

        (一)横向关系的疏离

        (二)代内不平等

        (三)养老难题

       二 独居

        (一)亲属网络的消失

        (二)被遗忘的人

       三 依赖与冲突:与父母亲的关系

        (一)依赖

        (二)冲突

      社区中的人际网络

       一 空间排斥

       二 社区交往排斥

       三 公共参与排斥

      流动中的单身汉

       一 背井离乡

       二 城市法则

       三 底层的“边缘者”

     Ⅵ 性问题的“罪与罚”

      性压抑与乱伦禁忌

       一 性压抑现状

       二 反常性行为

        (一)窥淫行为与露阴行为

        (二)为性“租妻”

        (三)乱伦禁忌

         1.兄弟共妻

         2.母子乱伦

      性缺失与公共安全

       一 农村单身汉的性隐忧

       二 性缺失与公共安全问题

        (一)购买性服务引发的健康风险

        (二)男男性行为与公共健康风险

        (三)性缺失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

         1.对留守妇女的性侵扰

         2.对弱势异性进行性侵害

         3.通奸行为引发的问题

      对农村单身汉性越轨行为的思考

       一 单身汉的性越轨

        (一)越轨与性越轨

        (二)农村单身汉的性越轨特征

         1.性越轨的普遍性

         2.性越轨的多样性

         3.性越轨的模糊性

         4.性越轨的隐秘性

         5.性越轨的社会危害性

       二 “罪与罚”:公众评判的是与非

        (一)两个案例的比较

        (二)公众的态度与行为

        (三)客观地评价单身汉的性越轨

     Ⅶ 被遗忘的孤独者

      农村单身汉的生活图景

      新时代的农村单身汉

       一 个体化时代单身汉的困境

       二 新农村建设与单身汉的生活机会

       三 单身汉的未来:路在何方?

        (一)一个村干部眼中的单身汉未来图景

        (二)未来之路:一项政策构想

         1.改善物质生活

         2.重建精神世界

         3.社会支持与理解

     附录

    作者出于童年时对于单身汉的记忆与好奇,聚焦我国偏远贫困农村单身汉群体。

  • 芬奇童年的记忆(典藏版)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8586-5716-50
    ISBN:978-7-5097-8846-2
    DOI:

     德文版编辑前言

     文前彩插

     译后记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人名索引

    本书是弗洛伊德有关达·芬奇童年记忆的心理史学经典著作,对达·芬奇一些画作呈现的心理学潜意识状态进行分析。这是他唯一一次大规模地涉足传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 记忆之弧:一位犹太难民的人生故事与历史反思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7710-3950-75
    ISBN:978-7-5097-9423-4
    DOI:

    暂无内容

    本书描述了20世纪40~50年代的难民如何成长为美国人的故事。全书主要聚焦于身份认同问题,无论是身为难民的孩子,或者21世纪的学者,还是全球公民。通过一系列的回忆与思考,该书展现给读者一幅个人化的有关20世纪奥地利日常生活的画卷。然后是作为来自奥地利的犹太人,先后流亡在纽约、梅肯和辛辛那提的难民生活,记录作者在孩提及青少年时代关于家庭、宗教、朋友、学业以及深层的个人议题,如家族的衣食住行、亲密关系等等。

  • 地域记忆和作家乡愁

    作者: 邹兰芳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SSAPID:102-3062-0001-63
    DOI:

    暂无内容

筛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