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0 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研究
作者: 郑谢彬
SSAPID:102-0209-8881-68DOI:本文分析了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现实基础和挑战,提出了创新协作、智能应用、绿色制造、全球合作、集群培育、要素支撑、优化环境7个方面的
政策 建议。 -
B.9 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熊曦,焦妍,华静文,王译萱,赵又婧,刘华欣
SSAPID:102-0676-8166-38DOI:对此,本文提出要从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加强相关领域
政策 的针对性、优化单项冠军的区域战略布局、促进单项冠军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持续增量且做大做强 -
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 12(2022)
SSAPID:101-8967-3801-28ISBN:978-7-5228-0795-9DOI:暂无内容
调研报告和个案研究分别涉及新疆阿克陶县塔尔乡农牧民从稳定脱贫到持续增收的生计调查、中国企业人权
政策 的发展现状、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人权尽责管理。 -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0155-3975-55ISBN:978-7-5228-1165-9DOI:摘要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编委会
主编简介
Ⅰ 总报告
B.1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前言
一 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主要问题
(三)重大意义
二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基本要求
1.创新驱动,改革引领
2.统筹协调,融合互补
3.绿色共保,精明发展
4.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5.改善民生,全面进步
(二)发展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 构建结构优化的空间组织体系
(一)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二)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三)构建城镇协同体系
(四)强化区域合作联动
四 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二)构建安全互联智慧型都市圈
(三)协同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四)协同提升水利防控能力
五 构建协同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共同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二)合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三)协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四)深化产业分工协作
六 构建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二)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三)促推文化旅游繁荣创新
(四)共建公平包容社会环境
七 构建共保联治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共同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二)推进环境协同防治
(三)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四)推动生态环境监管联动
八 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高效配置城际土地资源
(二)引导人力资源顺畅流动
(三)推进资本要素协同配置
(四)完善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
(五)建设良性互动的商贸流通圈
九 构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
(一)优化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
(二)填充城市建成区间“真空带”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建设
十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三)实施重大专项
(四)扩大社会参与
(五)抓好督促落实
Ⅱ 协同发展篇
B.2 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阶段划分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一 长株潭都市圈区域概况及发展历程
二 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依据
2.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
(二)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1.指标测算与赋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三 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指标赋值及测算
1.指标权重测算
2.同城化综合水平测算
(三)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1.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整体趋势
2.经济联系同城化
3.产业结构同城化
4.市场发展同城化
5.基础设施同城化
6.行政管理同城化
7.公共服务同城化
四 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与特征分析
(一)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探索阶段特征
(二)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加速阶段特征
(三)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融合阶段特征
(四)长株潭同城化一体阶段特征
五 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三市的产业结构同构度高、趋同现象明显,产业同城化水平较低
2.长沙市对湘潭市和株洲市的虹吸效应较强,导致市场分割程度大
3.长株潭城际交通设施有待完善
4.长株潭都市圈公共服务同城化没有实质性进展
(二)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2.加强长株潭三市间市场交流与重建,建设长株潭统一市场
3.完善城际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发展
4.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长株潭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
B.3 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的市场分割测度
(一)研究对象
(二)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1.测度方法
2.数据来源
(三)长株潭城市群市场分割程度测算结果分析
三 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发展现状
(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四 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群区域壁垒的制约有待弱化
(二)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三)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程度有待提升
(四)城市群产业同构现象有待改变
五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的对策
(一)组建城市群联席制度和城市群市场领导小组
(二)提高市场经济外向度,促进形成城市群“双循环”市场格局
(三)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构建“产业集群”式市场体系
(四)做好区域规划,引领城市群市场深度衔接
B.4 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一 新发展理念下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
(一)创新发展是协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1.资源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条件
2.能力支撑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3.产出绩效为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引领
(二)共享发展是协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1.基础设施共享是共享发展的逻辑起点
2.公共服务共享是共享发展的重要体现
3.发展机会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关键所在
4.发展成果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绿色发展是协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1.绿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绿色生产
2.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绿色生活
3.绿色发展的天然基础是绿色生态
(四)协调发展是协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要求
1.经济协调体现了都市圈的产业结构配合度
2.社会协调体现了都市圈的城乡融合度
3.文化协调体现了都市圈的思想包容度
4.资源环境协调体现了都市圈的规划合理度
(五)开放发展是协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活力
1.外贸是都市圈开放发展的主要内容
2.外资是都市圈开放发展的主攻方向
3.外经是都市圈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优势和机遇
1.长株潭都市圈有较强的创新推力
2.长株潭都市圈有良好的共享实力
3.长株潭都市圈有优质的绿色动力
4.长株潭都市圈有较为均衡的协调效力
5.长株潭都市圈有多元的开放活力
(二)挑战与不足
三 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路径与优化策略
(一)加大创新投入,协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加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力度,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
(三)加强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协同治理和美化生态环境
(四)加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扩大高水平开放,协同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
Ⅲ 城乡发展篇
B.5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综述
二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概况
(一)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
1.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2.长株潭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
3.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
三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时空变化特征
(一)研究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主要研究方法
1.人口分布结构指数
2.局部空间自相关
3.标准差椭圆(SDE)
4.地理探测器
(三)人口时序变化特征
1.人口数量时序变化特征
2.人口质量时序变化特征
3.人口构成时序变化特征
(四)人口空间分异特征
1.城市群人口集聚特征更加显著
2.“北密南疏”的总体分异格局稳步强化
3.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差异贡献率远大于城市间差异
4.城市群人口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
(五)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1.人口重心整体向北倾斜
2.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差异显著
四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选择
(二)影响因素探测
五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结构问题与调控对策
(一)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2.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3.城市群农民工市民化仍然存在障碍
(二)人口结构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1.引导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
2.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人口承载能力
3.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4.努力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群
5.制定长株潭城市群人才一体化政策制度
B.6 长沙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都市研究*
引言
一 现代化宜居都市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1.城市现代化
2.宜居城市
3.现代化宜居都市
(二)现代化宜居都市的主要特征
1.城市治理现代化
2.生产宜居
3.生活宜居
4.生态宜居
二 长沙建设现代化宜居都市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发展仍然长期向好
2.新发展格局释放巨大动能
3.新技术应用形成有力推动
4.政策配套产生叠加优势
(二)挑战分析
1.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
3.要素支撑压力增大
三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宜居都市现状分析
(一)主要成效
1.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生产宜居基础进一步夯实
3.生活宜居基础不断完善
4.生态宜居基础不断改善
(二)主要问题
1.多元协同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有待加强
2.绿化与轨道交通等生态宜居基础有待加强
3.高端人才资源不足,部分公共资源的承载压力大
4.独角兽企业少,经济密度竞争力不大
5.教育、医疗的便利度仍存在不足
四 长沙建设现代化宜居都市居民满意度调查
(一)问卷设计
1.调查内容
2.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二)问卷结果分析
1.居民个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居民对宜居的满意度分析
3.宜居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长沙现代化宜居都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5.长沙现代化宜居重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 长沙推进现代化宜居都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
2.坚持系统谋划、创新施策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4.坚持渐次推进,动态提升
(四)重点任务
1.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2.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不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5.加大城市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五)保障措施
B.7 近30年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引言
一 研究区概况
二 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1.建设用地提取
2.时间扩张分析
3.空间扩张分析
4.驱动因子分析
三 结果分析
(一)城乡建设用地时间扩张特征
1.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整体特征
2.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地区差异
3.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指标分析
(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
1.城乡建设用地方向扩张特征
2.城乡建设用地重心转移特征
(三)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机制
1.自然地理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政策导向因素
四 结论
Ⅳ 产业发展篇
B.8 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
一 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现状
(一)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构成省域经济增长核心区
1.区域范围
2.园区基本概况
3.产业发展情况
(二)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
1.合作平台搭建
2.“飞地园区”建设
3.“园区联盟”组建
二 国内先进地区产业园区合作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国内先进地区产业园区合作的主要模式
1.基于不同合作主体的合作模式
2.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合作模式
3.基于不同受益方的合作模式
4.基于产业链的合作模式
5.基于不同合作程度的合作模式
(二)国内先进地区产业园区合作的经验启示
1.合作双方必须高度重视
2.合作模式必须充分明确
3.权责利关系必须全面理清
4.市场机制必须切实执行
5.发展环境必须综合保障
三 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产业园区合作的客观条件不完善
1.城市群的辐射效应有待加强
2.产业链的空间外溢效应不明显
3.园区产业同质化明显分工协作有限
(二)产业园区合作的管理模式不够成熟
1.园区合作的组织架构仍不完备
2.园区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仍有欠缺
3.园区合作的权责利关系不够明确
4.园区合作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有欠缺
(三)产业园区合作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产业园区合作的社会氛围不浓
2.产业园区合作的政策环境不优
3.产业园区合作的配套服务不足
四 加快推进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省级层面统筹谋划高位推进产业园区合作
(二)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创新
(三)强化对产业园区合作的政策支持
(四)优化产业园区合作的软硬环境
B.9 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策略研究*
引言
一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的概述与情况分析
(一)概念界定与特征
(二)单项冠军企业主体和产品分布
(三)制造业单项冠军区域分布情况
(四)城市群单项冠军发展情况
二 长株潭城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覆盖面广
(三)制造业单项冠军成长的创新基础较好和潜力较大
三 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其成因
(一)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二)单项冠军企业成长的潜在压力也较为突出
(三)单项冠军的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单项冠军的要素约束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突破、提升
四 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策略探讨
(一)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
(二)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的针对性
(三)优化单项冠军的区域战略布局
(四)促进单项冠军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B.10 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研究
一 现实基础
(一)“三量”齐升,支撑能力增强
(二)“三链”融合,创新动能充沛
(三)“多点”支撑,打造优势集群
(四)“梯度”培育,占领价值高端
二 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链条仍待完善
(二)创新能力仍待提升
(三)扶持政策仍待优化
三 打造长沙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增强创新协作
(二)构建智能化应用机制,深化智能制造
(三)构建绿色化生产机制,强化绿色制造
(四)构建全方位开放机制,参与全球竞争
(五)构建差异化激励机制,培育超级集群
(六)构建全要素支撑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七)构建服务型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B.11 国际经验对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启示
一 引言
二 美、日、德、英四国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现状
(一)美、日、德、英四国制造业的演进历程
(二)美、日、德、英四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三 美、日、德、英四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经验
(一)科技创新
(二)人才教育
(三)营商环境
(四)绿色制造
(五)小巨人企业
(六)产业升级
四 对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启示
(一)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制造业先进产业生态
(二)多层面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
(三)全方位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做优长株潭城市群营商环境
(四)分步骤加快工业节能降耗减碳步伐,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五)积极培育城市群内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六)多举措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平稳转型升级
Ⅴ 绿色发展篇
B.12 环长株潭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环长株潭创新网络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机制构建
(一)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与绿色创新效率机制模型构建
1.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
2.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与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
(二)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
1.创新网络规模
2.创新网络开放性
3.创新网络结构洞
4.创新网络中心度
5.政府支持强度
三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的测度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2.数据来源
(二)绿色创新效率测算
1.指标选取
2.测算结果及分析
四 环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假设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说明
(三)实证结果
五 结论与建议
B.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研究*
一 研究区概况
二 研究框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估算方法
2.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估算方法
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法
4.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
5.耦合Markov-FLUS模型方法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 结果分析
(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
1.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
2.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时序变化特征
3.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空间变化特征
(二)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变化的时空特征
1.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时序变化特征
2.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时序变化特征
(三)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变化的时空特征
1.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序变化特征
2.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变化特征
(四)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特征
1.双情景下的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2.双情景下的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模拟
3.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预测值分析
4.双情景下的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模拟
四 结论、对策与讨论
(一)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三)讨论
B.14 环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策略研究
一 研究对象、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1.基于绿色发展效率内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2.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二 环长株潭“3+5”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
(一)综合发展效率高,在时序演进上呈“U”形趋势
(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效率存在一定差异
(三)热点区稳定在长沙市,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 环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发展策略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发展效率上升趋势
(二)缩小城市群内部差异,加强区域协同一体化
(三)发挥长沙辐射带动作用,树立生态文明典范形象
四 结论与讨论
B.15 株洲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报告
一 现状与形势
(一)气候变化特征
1.株洲市气候变化特征
2.株洲市气候变化趋势
(二)排放现状情况
1.温室气体排放总体情况
2.碳排放五个特征
(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
1.结构减碳成效显著
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3.强度持续下降
4.减缓气候变化明显
5.适应变化能力提升
6.试点示范纵深推进
7.工作体系不断健全
(四)面临较大挑战
1.适应气候变化提出长期挑战
2.实施“双碳”战略的困难不少
3.低碳试点能力建设亟待提高
(五)迎来重大机遇
1.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气候治理新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
3.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赋予株洲市新使命
二 总体战略
(一)基本要求
1.坚持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进
2.坚持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
3.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4.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
5.坚持远近统筹与协调部署紧密结合
(二)主要目标
1.重点领域低碳行动大力推进
2.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目标全面完成
3.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提高
4.气候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三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任务
(一)力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
2.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3.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加速传统产业低碳转型
2.控制“双高”项目盲目发展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创新特色现代服务业
5.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三)积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2.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
(四)加快推进节能提高能效
1.加快推进节能
2.着力提高能效
(五)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城乡建设
1.建设人地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2.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3.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
4.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
(六)倾力打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1.优化城乡交通运输结构
2.加快新能源+交通发展
3.构建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4.创建智慧出行交通体系
5.推进交通前沿科技应用
(七)着力强化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
1.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2.控制农业领域排放
3.控制废弃物处理排放
(八)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1.增加林业系统碳汇
2.增加农业系统碳汇
3.增强湿地系统碳汇
4.修复增强土壤碳汇
(九)深入开展CO2排放达峰行动
1.制定株洲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2.强化目标分解与任务落实
3.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与区域有序达峰
四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气候适应性发展
1.提高农业林业气候适应能力
2.提高敏感第二产业适应能力
3.提高商业和服务业适应能力
(二)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韧性
1.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增强城乡建设设施韧性
3.增强交通运输设施韧性
4.增强水利工程设施韧性
(三)优化水资源的适应性配置
1.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
2.加快水资源供给设施建设
(四)统筹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1.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
2.加强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3.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4.减轻山地灾害和水土流失
5.加强绿心地区保护与修复
(五)强化防灾减灾的预警能力
1.加强气象灾害预测与预警
2.落实气候监测及影响评估
3.健全防灾减灾与救灾机制
五 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低碳城市试点示范
1.打造一批低碳县区社区(乡镇)试点
2.培育一批低碳企业园区试点
3.创建一批“零碳”试点工程
(二)推进城区老工业基地城市低碳转型
1.高质量推进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建设
2.全力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六 提高气候变化治理能力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管理制度
1.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统计与信息调查制度
2.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信息公开制度
(二)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
1.协同控制大气污染
2.协同控制水体污染
3.协同控制固废污染
(三)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机制
1.推进碳资产开发管理
2.推进碳金融创新试点
3.建立健全碳普惠机制
(四)加强绿色减碳科技创新
1.大力实施动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重点开发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
3.着力突破新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
4.全面强化绿色减碳科技集成推广应用
(五)加强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分析
1.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和调查
2.开展典型性气候监测要素分析
3.建立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系统
4.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预报评估研究
(六)加强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提升研发竞争力
2.着力强化专业化培训
七 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三项重大改革
1.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
2.探索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改革
3.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二)落实三项重大政策
1.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应用政策
2.完善各领域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的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无废城市”的全过程综合管理责任机制
(三)建设三个重大平台
1.申报创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2.深化完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建设发展
3.积极加快低碳城市的三级行政试点示范建设
八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资金保障
(三)完善考核机制
(四)强化宣传引导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22)》序
本书总报告深入分析长株潭都市圈发展基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意义,提出了相关
政策 建议;协同发展篇重点研究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协同推进机制以及长株潭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等问题;城乡发展篇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的人口变化 -
B.7 近30年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刘玉安,张旺
SSAPID:102-7100-3625-29DOI:,总体扩张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重心移动轨迹先向西南再向东北方向,偏移距离10.39km;④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受到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以及
政策 的共同作用,其中人口是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初始动力,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是决定因素,而政策 导向是重要的支持因素,到铁路和公路的距离是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主导驱动因子,而坡度因素的决定力最低。 -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8339-1039-20ISBN:978-7-5228-1323-3DOI:暂无内容
梳理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进程及面临的问题,展望了发展前景,具体分析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创新效率、公共服务、红色文旅、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现状,探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
政策 建议 -
B.20 石景山区:实施引擎驱动工程,打造“后冬奥”文化产业高地
作者: 石景山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SSAPID:102-8999-7969-95DOI: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规划引领、
政策 支撑、人才保障、品牌塑造等各项举措,文化产业量质齐升,产业结构日臻优化,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市场主体实力强劲,产业空间布局日益清晰 -
B.16 北京桥下空间创意设计改造路径研究
作者: 陆小成
SSAPID:102-3798-6308-76DOI:借鉴日本经验,加强北京桥下空间的创意设计改造,应加强
政策 支持,融入创意元素,加快打造“城市门厅”新名片。 -
B.5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史嘉
SSAPID:102-9267-9829-33DOI:石景山区虚拟现实产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品牌,但对标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要求,在产业规模、头部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需从优质资源要素导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政策 创新等方面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和产业生态吸引力 -
B.4 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文旅数字化开发路径研究
作者: 杨悦,郭小蕙
SSAPID:102-5357-2035-70DOI: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旅游行业迈向高端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制定
政策 提出要促进技术和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以满足大众的游玩需求依照政策 要求,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正在逐步完善数字化建设。 -
B.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作者: 张京成,许晴,周学政
SSAPID:102-5887-0101-68DOI:“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强化
政策 引导和行业规划,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新活力,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
B.10 2021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情况分析
作者: 刘德良
SSAPID:102-5021-2288-11DOI:2021年,北京市继续密集出台文化产业投融资扶持
政策 ,投融资环境向好,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
B.8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民宿经济发展探析
作者: 黄琳,李玲
SSAPID:102-2733-2510-89DOI:此外,未来市场的潜在发展变化以及行业固有的
政策 监管问题仍将对北京民宿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
B.23 房山区:坚持创新引领,实施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魏然,王艳华
SSAPID:102-6702-2615-59DOI:2021年,房山区发挥
政策 措施的帮扶效力,解决文化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取得了持续性进步。 -
B.3 加快文商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作者: 李道今
SSAPID:102-6991-0377-70DOI:深入分析了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五大机理,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全面梳理了北京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推动文商旅产业资源整合、强化文商旅产业业态嵌合、推进文商旅产业市场复合、促进文商旅产业要素聚合、实施文商旅产业
政策 统合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