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284 条相关资源
  • B.4 短篇小说:现实中前行 回望中思索

    作者: 孙伟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6333-7883-79
    DOI:

    本年度黑龙江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笔者按照其类型用聚焦现实、重温记忆、直面灵魂三个层面加以概括。借助此框架,以期较为清晰地呈现本年度黑龙江省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

  •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抗战创伤叙事

    作者: 朱荣华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3068-7510-56
    DOI:

    暂无内容

  • B.14 关于广州申报“世界记忆工程”的几点建议

    作者: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饶原生,黄旭,黄旭,Guangzhou Development Research Academy Research Group,Guangzhou University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9011-0107-58
    DOI:

    暂无内容

  •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一辑

    作者: 徐新建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1209-1816-60
    ISBN:978-7-5201-2796-7
    DOI:

     编委会

     发刊词

     编辑部

     特别专题: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回眸(栏目主持人:谭佳)

      主持人语

      四十年,惊鸿一瞥

      文学研究的增长点

       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与文学研究

      人类学的文学脚步

      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酝酿

       开创

       拓展

      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与展望

       一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简述

       二 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条件

       三 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展望

      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文学人类学与当代精神版图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命题的引领与思考

     神话与经典(栏目主持人:李菲)

      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

       上篇:理论与方法:四个关键词

        (一)什么是“文学人类学”

        (二)什么是“文化文本”

        (三)什么是“四重证据法”

        (四)什么是“田野”

       下篇: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文化文本研究示例

       结论:重建华夏文明发生的文化文本

      创世神话的现代读解

       一 “圣言创世”的“不可理解”

       二 “自有永有”的形而上学

      龟蛙神话的比较阅读

       一 龟蛙创世神话

       二 地震神话中的龟与蛙

       三 通灵、死亡与再生等特性

       结语:龟蛙神话相似的背后

      《圣经》和匈牙利乡民传统:圣经民间叙事的转换生成

       圣经民间叙事

       形形色色的个体,故事中的角色

       各类活动

       基于各种活动上被阐释的文化系统

       能够自我阐释的文化系统

       结论

     理论与方法(栏目主持人:梁昭)

      人类学试图拓展

      文本与文化遗产传承的人类学研究

       一 人类学:文本与遗产的理论同构

       二 诗性文本:田野中的文化编织与遗产形态

       三 文化遗产的文本分析

       四 “感”的文本:文化遗产的身体研究

       结语

      解读“之间”:分析互动行为的工具和观念(上)

       导论

       方法论和新工具的发展

       参与中的强度与松弛关系中的向量

     文本与文学(栏目主持人:邱硕)

      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

       一 文学与僧侣的世俗形象——研究回顾

       二 明末清初的诱僧现象及相关问题

       三 僧欲的伦常定位与江南文化空间

       四 以禅治情,情理合一

      文学作为治疗的人类学考察

       一 文学作为治疗的发生

       二 文学作为治疗的心理机制

       三 文学作为治疗的可能与现实

       四 文学作为治疗的意义

     综述与评论(栏目主持人:唐启翠)

      从“各民族”到“多民族”:一种新文学史观的表述与建构

      创世神话的文化底牌意义

       一 创世神话的理论研究及当代意义

       二 中华创世神话的类型与谱系

       三 中华创世神话的艺术性转化研究

      走进八千年神话中国

      从“剧场设计”到学术空间

       一 “剧场化”的总体设计

       二 “剧本”学理及其“角色化”

       三 “学术空间”的建构与营造

        (一)田野即课堂

        (二)以自身为田野

        (三)以课堂“再生产”

       结语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出版

     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

    由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刊,设有栏目: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

  •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作者: 钟志清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8310-0800-03
    DOI:

    暂无内容

  • 急诊创伤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及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作者: 阎玮婷 陆旸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5297-6157-65
    DOI:

    暂无内容

  • 纳木依人的灾害叙事与文化记忆

    作者: 胡德平 王晓葵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SSAPID:102-2389-3992-39
    DOI:

    暂无内容

  • B.6 散文:在超越“脆弱”中获致“永恒价值”

    作者: 何平,王一梅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SSAPID:102-3738-0338-79
    DOI:

    综观2017年的散文作品,仅就提炼热点与关键词,就有“乡村”“城市”“边地”“历史”“记忆”“人民”“非虚构”……整体上仍是一片繁盛的景象,似乎用“杂花生树”这类词也无不妥,甚至相当一部分热点与以往年份的散文关注点重合

  • 第二章 “五四”记忆之二:O·M社的钩沉及先驱的发现

    作者: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SSAPID:102-8819-2071-21
    DOI:

    暂无内容

  • 第一章 “五四”记忆之一:时代的自我与历史的对话

    作者: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SSAPID:102-8279-2981-52
    DOI:

    暂无内容

  •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SAPID:101-8827-2668-21
    ISBN:978-7-5201-2528-4
    DOI:

     构建美学津梁的“三人行”(代序)

     总序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后记

     引论:朱自清思想与文学的道路

      一

      二

      三

     第一章 “五四”记忆之一:时代的自我与历史的对话

      第一节 向历史反叛:“我意在表现自己”

      第二节 自我张扬与生命意识观

      第三节 忧患、自尊和博爱意识

     第二章 “五四”记忆之二:O·M社的钩沉及先驱的发现

      第一节 O·M社的钩沉及其必然性

      第二节 “领导者”意义的重新发现

     第三章 审美的精灵:奇异的艺术感觉

      第一节 奇异的眼睛与敏锐的感觉

      第二节 想象的求异思维与沉醉致幻

      第三节 审美心理走向与定势

     第四章 感兴式思维:审美的另一只眼睛

      第一节 作为艺术思维的感兴式思维

      第二节 感兴式思维之探源

      第三节 思维的感觉性、即时性和情感性

      第四节 艺术把握世界与“文眼”

     第五章 哲思式思维:理性思辨与哲人探求

      第一节 哲思: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节 哲思的吟味与思辨与理性发散

      第三节 哲人探求思维的成因

     第六章 审美与人格:两种理想的互融

      第一节 回归诗教理想的选择

      第二节 道德自我完善的人格理想

      第三节 温柔敦厚的美学诗魂

     第七章 表现与整一与多元:求异之结构

      第一节 艺术结构的表现性

      第二节 艺术结构的整一性

      第三节 艺术结构的多元性

     第八章 英式随笔的中国版:“谈话风”

      第一节 提倡“谈话风”与语言现代转型

      第二节 “谈话风”的符号结构体系

      第三节 “谈话风”语言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谈话风”审美机制的历史演绎

     第九章 心灵之诗:感性艺术语言

      第一节 心理意象与意象化

      第二节 情绪性与情感性的心灵诗性

      第三节 个人风采与千锤百炼

     第十章 文体创造性:“语言指纹”的独步

      第一节 类型体式与单个文本的独创

      第二节 文体特殊的“语言指纹”

     第十一章 青灯有味:地方文化与美文的滋润

      第一节 笔下展示扬州名城文化

      第二节 名城文化与作家的人格

      第三节 名城文化与朱自清散文的审美机制

     第十二章 新古典主义:新颖独创的风格

      第一节 人格与风格的哲学

      第二节 隐秀与清逸的风格特征

       (一)哲理性的思考

       (二)个性化的人格

       (三)特定性的情绪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的新鲜做派

     第十三章 永远的《背影》: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背影》作为美学范型的表现

      第二节 《背影》的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讨论”案的正意义:不可撼动的经典

      第一节 经典性及难以撼动的学理之因

      第二节 “讨论”案及其学理性之阐释

    本书从美学、哲学、文艺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视角,以“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及其发展为背景,以朱自清为个案,对其美文创作进行学理性解读;进而对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诗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史识性的阐释,同时对朱自清个人在“五四”新文化诞生期,在理论与创作上所践行的特殊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

  • 探析异乡文学中的社会记忆遗产

    作者: 王继庆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SSAPID:102-6830-9121-27
    DOI:

    暂无内容

  • 杜甫七律的时空暌隔与诗体复变

    作者: 郝若辰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SSAPID:102-9509-7316-50
    DOI:

    七律自肇兴至盛唐,多为风格雍容典丽的奉和陪幸应制之作,发展至杜甫,个体际遇造成与传统应制七律创作条件之间的暌隔,故转而书写记忆中的朝廷意象与情境,这种追忆书写的新创作范式逐渐影响到后世赠答、咏物、咏史等题材

  • 风水传说与宗族记忆

    作者: 钟俊红 吴孟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SSAPID:102-5691-9685-03
    DOI:

    暂无内容

  • 结语 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

    作者: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SSAPID:102-6868-9837-16
    DOI:

    暂无内容

筛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