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6 安徽省广德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县 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践作者: 张长春
SSAPID:102-9658-2002-89DOI:在此基础上,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正在开展的“
县 管校聘”管理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对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要有更充分认识,对教师管理机构的作用要有更充分认识。 -
B.16 案例三 涟水
县 红窑镇:农房改善助力乡村振兴作者: 谈林沂,任广铖
SSAPID:102-0589-3087-06DOI:涟水
县 红窑镇农房改善项目从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特色社区、优化规划布局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和盘活闲置资源等方面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
B.16 安康市岚皋
县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作者: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SSAPID:102-7296-8330-31DOI:县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节点和核心抓手,深入研究陕西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不仅对促进全省扎实推进追赶超越、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还将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转型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在总结岚皋新型城镇化主要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岚皋特色产业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互促共进两种发展模式,针对岚皋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城镇布局、城乡风貌特色、城镇化水平、县域技术创新、产业支撑能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发展要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推动县域空间集成、引导生态资源集约、加强特色文化集萃、加速创新要素驱动、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的政策建议,力求为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陕西经验”。
-
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6818-0075-52ISBN:978-7-5201-9624-6DOI:Abstract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1年陕西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预测*
一 2021年陕西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二)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三)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五)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六)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七)财政收入高位趋缓
(八)居民消费价格平稳运行
(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恢复
二 2021年陕西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工业生产主动调控推进绿色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
(三)对外贸易多维度持续发力
(四)消费品市场恢复放缓
三 2021年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大事件
(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2)世界经济论坛
(3)G20峰会
(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
2.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1)美国
(2)欧元区
(3)英国
(4)日本
(5)金砖国家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2.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3.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三)陕西省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四 2022年全省宏观经济发展基本面预测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四)外贸进出口总额
(五)地方财政收入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五 2022年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三)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Ⅱ 分报告
B.2 2021年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预测
一 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一)夏粮再获丰收,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二)蔬果产量稳定增长,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三)生猪产能恢复,主要畜禽稳定增长
(四)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回暖,各类消费全面增长
二 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三)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
三 2021年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差异明显,乡村振兴模式难以复制和模仿
(二)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放缓,财产性收入偏低
(三)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出现“猪贱伤农”
(四)“非农化”“非粮化”面临多重诱因,遏制难度较大
(五)遭遇极端天气,局部农业灾害频发
四 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
(一)粮食产量可能稳中有增
(二)畜禽产品产量可能保持稳定增长
(三)水果可能实现增产提质
(四)蔬菜产量可能保持平稳增长
五 促进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分类施策,差异化推进乡村振兴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增长
(三)缓解猪周期波动,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构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长效机制
(五)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B.3 2021年陕西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预测*
一 2021年陕西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一)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二)朝阳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迅猛
(三)工业投资结构改善
(四)工业企业效益表现亮眼
(五)大部分市(区)增速明显回升
二 陕西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及2022年预测
(一)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持续走强
(二)能源供应稳定恢复
(三)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上涨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应凸显
三 推动陕西工业稳增长的对策措施
(一)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二)强化科技创新,做强做优新兴支柱产业
(三)推动产业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四 构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支撑体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二)强化区域差异化布局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四)深化工业金融有机融合
B.4 2021年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与2022年预测*
一 2021年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一)陕西对外贸易发展总体分析
(二)陕西外贸发展的特点分析
1.出口表现十分抢眼,外贸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一般贸易、保税物流高速增长,加工贸易占比下降
3.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下降
4.对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贸易高速增长,对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贸易比重减小
5.西安占比进一步扩大,铜川、榆林、汉中、咸阳、商洛、西安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农产品、纺织品出口呈下降态势
二 陕西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
1.美国
2.欧元区
3.英国
4.德国
5.日本
6.金砖国家
(二)国内环境
三 2022年陕西省外贸形势预判
四 促进陕西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动数字贸易发展
(二)促进新兴贸易业态发展
(三)壮大外贸主体队伍
(四)支持民营企业外贸发展
Ⅲ 综合篇
B.5 陕西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研究*
一 引言
二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测度遵循
(一)思想遵循
(二)统计原则
1.科学系统性
2.数据可得性
3.独立简明性
4.动态性
三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说明
1.经济高质量发展
2.缩小差距
3.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四 陕西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
(一)陕西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化分析
(二)陕西共同富裕水平的横向比较分析
(四)结论
五 对策建议
(一)聚焦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
1.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二)围绕缩小差距,加快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
1.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3.多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三)瞄准短板弱项,积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吸纳就业
2.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4.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B.6 陕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一 “双链”融合是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双链”融合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双链”融合发展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
二 陕西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现状
(一)科技优势显著,“双链”融合潜力巨大
1.科创实力不断提升
2.基础研究优势显著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渐提升,“双链”融合初现规模
1.企业主体地位稳步提升
2.“双链”融合进程逐步推进
(三)坚持统筹融合,“双链”融合政策支撑不断强化
1.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2.重点专项全面实施
(四)全面部署研发及服务平台,优化“双链”融合环境
1.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2.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五)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1.将秦创原打造为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
2.秦创原创新驱动效应初现
三 陕西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链不完整,产业链结构失衡
1.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不完善
2.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不准
(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通道不畅,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
1.“双链”融合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2.成果转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完整
3.创新体系结构亟须优化
(三)创新服务水平不高,“双链”融合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1.高水平的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稀缺
2.融资来源受限
3.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对接的相关机制不健全
(四)企业创新地位不突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1.企业创新引领地位不明确
2.缺乏以企业为主的创新平台
四 陕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以双链式“链长制”引领“双链”融合
1.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
2.精准引导“双链”对接
(二)做实“双链”对接的平台载体
1.打造完善的技术服务平台
2.以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三)打造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1.构建协同合作的组织结构
2.完善“双链”融合的配套政策
3.以数字化治理推动“双链”融合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以企业为核心打造创新平台
(五)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1.拓展人才培养机制
2.优化人才服务政策措施
B.7 陕西“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研究*
一 “亩均效益”评价机理及实践探索
(一)“亩均效益”评价的内涵机理
(二)“亩均效益”评价的实践
1.浙江省
2.上海市
3.山东省
4.四川省
二 陕西“亩均效益”现状分析
(一)亩均经济产出增速放缓
(二)亩均税收贡献波动上升
(三)亩均能源消耗相对偏高
(四)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观
三 陕西省域“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一)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结果分析
四 陕西开发区(高新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一)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结果分析
1.关中地区开发区(高新区)亩均效益相对较高
2.成熟度较高的开发区(高新区)“亩均效益”综合效率较高
五 陕西推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面临的问题
(一)“亩均效益”数据共享能力不足
(二)“亩均效益”区域、行业差异较大
(三)“亩均效益”导向配套政策机制建设滞后
(四)低产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制约较大
六 陕西推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项目投资“亩均效益”准入引导
(二)推进实施“亩均效益”分类评价
(三)推进实施“亩均效益”对标工程
(四)建立和完善“亩均效益”导向差异化政策举措
(五)分类施策,推进低产低效企业改造提升
(六)建设“亩均效益”大数据平台
B.8 陕西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研究*
一 陕西国际贸易通道建设情况
(一)中欧班列“长安号”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地位快速提升
(三)航空口岸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三)立体化交通物流体系已经形成
二 陕西国际贸易通道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缘政治错综复杂
(二)国内各地开行中欧班列数量爆发式增长
(三)航空运力呈紧缩态势
三 陕西国际贸易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枢纽地位不强
(二)物流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三)相关配套服务无法满足业务增长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
四 推进陕西国际贸易通道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从“集结中心”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转变
1.提升国际贸易通道运行能级
2.打造两港联运综合体
3.推进国际贸易系统智能化
(二)从“物流优势区”向“贸易生态高地”转变
1.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
2.深化金融领域创新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从“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
1.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
2.扩大双向开放能力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
(二)强化财政支撑
(三)优化土地保障
(四)夯实项目支撑
(五)大力引培专业人才
(六)营造开放氛围
B.9 陕西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
一 陕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二 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需要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需要建立有效的分级管控和传导机制
(三)需要做好与发展规划内容和周期的衔接
(四)需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五)需要解决三条控制线之间交叉重叠问题
(六)需要认真落实“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
三 对策建议
(一)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强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衔接协同
(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分级管控机制,协调规划编制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动态调整,以开发强度为关键目标参数,管控国土空间分类
(四)科学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五)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六)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
(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
B.10 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一 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背景与现状
(一)科技合作政策环境
(二)科技合作方式
1.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论文与专利合作研究
(1)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论文情况
(2)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专利情况
2.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平台
3.建设科技合作基地
4.共建科技园区
(三)科技合作主体
(四)科技合作水平
二 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合作政策缺乏顶层设计
(二)科技合作方式的针对性不强
(三)企业科技合作主体地位有待提升
(四)与不同国家的合作水平差异较大
三 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模式分类
(一)深度战略合作模式
1.高校科技战略联盟模式
2.国际产学研联盟模式
3.依托高校的科技园区模式
(二)按需推进合作模式
1.共建技术转移平台模式
2.校企+平台合作模式
(三)建设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模式
(四)引导逐步合作模式
1.政府引导的共建研发机构模式
2.政府引导的联合攻关项目模式
四 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二)人才支持
(三)金融支持
Ⅳ 区域篇
B.11 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研究*
一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的功能定位
(一)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定位
二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取得的成效
三 西安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四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不足的表现
五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提升的路径
B.12 推动榆林加快形成陕西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研究
一 培育壮大增长极是我国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 榆林经济体量持续扩大为形成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 形成陕西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基点是榆林加快从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升级
四 以形成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塑造陕西追赶超越新平台、新载体和新赛道
B.13 新时代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路径研究
一 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绿色循环产业不断发展
(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二 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趋紧,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二)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链更需完善
(三)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尚未发挥
(四)区域联动协同发展不够紧密,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
三 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径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坚决当好秦岭卫士
2.同心守护一江清水
3.全面保障土壤安全
4.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加快构建高质量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1.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
2.稳步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3.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4.完善提升商贸物流产业
5.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6.优化绿色产业功能区布局
(三)激发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发展新活力
1.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打造绿色优质“陕南品牌”
3.以数字化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4.以创新链精准对接产业链
(四)持续增强区域绿色循环协同发展能力
1.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区域绿色发展
2.以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动区域合作
3.以对接“三大空间”促进区域要素流动
4.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五)推进城乡生态绿色融合发展再上台阶
1.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2.强化提升县域承载能力
3.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4.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四 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多元融资
(三)强化项目支撑
(四)加强目标考核
B.14 宝鸡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宝鸡市文化特色及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宝鸡市地域文化资源禀赋丰富
(二)宝鸡市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发展较快,文旅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2.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与旅游融入深度不够
3.经济发展水平受限,与城市建设缺乏深度融合
三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对宝鸡文旅融合发展的遮蔽效应
(一)资源遮蔽
(二)区位遮蔽
(三)人力资本遮蔽
(四)旅游文化形象遮蔽
四 宝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
(一)结合周秦历史文化资源和渭河秦岭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片区
1.姜炎文化旅游片区
2.周秦文化旅游片区
3.生态避暑旅游片区
4.西府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片区
(二)开发类型多样、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与中心城市和其他节点城市形成产业链融合
(四)探索多种文旅融合载体的运营方式
五 结语
B.15 西安市高陵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一 发展现状
二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统一居民户口性质
2.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4.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二)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1.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2.吸引金融资金参与建设
3.探索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
(三)创新新型城镇化管理
1.实施镇村综合改革
2.推进新社区建设
3.打造幸福新农村示范村
4.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1)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3)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
3.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
4.“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五)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1.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4.提升农业发展综合效益
5.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进展缓慢
(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积极性不够高
(三)“共享村落”有待进一步推广
四 经验启示
(一)探索“三个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二)探索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模式,推动农村“三变”改革
(三)探索发展“共享村落”,有效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四)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五)推进新社区建设,创新新型城镇化管理
五 “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
B.16 安康市岚皋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一 岚皋县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二)着力推动县域产业发展
(三)全力协调城乡统筹
(四)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五)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六)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1.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健康岚皋建设成绩显著
3.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4.就业创业活力不断增强
二 岚皋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与特点
(一)特色产业产城融合模式
1.突出生态文明,确立生态旅游城镇化发展理念
2.注重先行先试,制定因地制宜发展思路
3.强化产业支撑,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4.完善生态保护,体现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目标
(二)城乡统筹互促共进模式
1.突出规划引领,城镇一体化格局初具规模
2.完善城镇功能,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3.强化服务保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三 岚皋县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城镇布局不合理
(二)城乡风貌特色不明显
(三)城镇化水平不高
(四)县域技术创新不足
(五)产业支撑能力较弱
(六)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充分
(七)发展要素制约加剧
四 岚皋县新型城镇化的优化路径与支持建议
(一)发展思路
(二)措施建议
1.推动县域空间集成
2.引导生态资源集约
3.加强特色文化集萃
4.加速创新要素驱动
5.加快特色产业集聚
6.推进公共服务均等
Ⅴ 产业篇
B.17 陕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陕西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体量规模持续攀升,增长支撑作用明显
(二)内部结构趋向优化,优势行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驱动活力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四)区域分布比较集中,载体建设支撑有力
(五)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二 陕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供给总量相对不足
(二)行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水平不高
(三)龙头企业不足,示范带动能力较弱
(四)国际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 陕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收入与消费水平偏低,制造业融合度不高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三)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存在要素瓶颈
四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巩固提升发展四大支柱性产业
1.旅游服务
2.文化服务
3.房地产业
4.现代物流业
(三)推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主导性产业
1.金融服务业
2.信息服务业
3.科技服务业
(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高端商务、会展服务等九大新兴先导性产业
1.电子商务
2.高端商务
3.会展服务
4.人力资源服务
5.教育培训
6.健康服务
7.养老服务
8.体育服务
9.家庭服务业
五 加快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现代服务业新动能
(二)推进跨界融合,创造现代服务业新供给
(三)优化开发格局,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四)深入推进改革,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动力
(五)注重质量效益,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六)坚持绿色循环,推进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七)扩大开放合作,打造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六 对策建议
(一)完善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强化要素支撑
1.加强服务业人才支撑
2.创新投融资模式
3.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B.18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陕西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陕西服务贸易出口现状
1.文化服务贸易
2.旅游服务贸易
3.中医药服务贸易
(二)陕西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2.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平衡,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较弱
3.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程度不深
4.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困难,各方缺乏有效对接机制
三 陕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二)服务业市场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三)技术创新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四 陕西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创新发展与融合发展相结合
(二)特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三)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五 陕西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服务贸易体制机制创新
(二)积极发展旅游出口服务贸易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五)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
(六)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B.19 陕西加快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究*
一 前言
二 “专精特新”逻辑构成
(一)“专精特新”政策推出时代背景和意义
(二)“专精特新”含义
(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1.认定要素
2.认定标准
3.申报领域(四选一)
三 影响陕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制约因素
(一)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
(二)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堵点、痛点、难点
(三)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四 发展陕西“专精特新”小巨人路径和措施
(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1.加快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2.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3.重视石油化工与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4.支持石油化工产业信息化、数字化融合发展
(二)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实现“两链”融合
(三)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完善顶层设计
2.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服务
3.加强市场监管,当好市场守护人
4.强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B.20 双碳驱动战略下陕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基本路径*
一 双碳驱动战略下的陕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陕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部分省区市能源供需情况
2.陕西能源工业发展情况
(二)陕西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1.陕西煤炭工业发展总体情况
2.陕西煤炭工业主要运行指标
二 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视角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
(一)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1.结构维度
2.效率维度
3.安全维度
4.环境维度
(二)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视角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
1.增强产业链韧性
2.巩固供应链安全
3.规避“双链逆卷”
三 双碳驱动战略下的陕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
(一)统筹全省能源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强化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的融合
1.加快提升煤基产业链发展水平
2.强化新能源创新链培育壮大
3.配套产业链发展所需的金融链
(二)改造传统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并重,努力打造陕西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1.加大对传统能源企业的改造支持
2.依托各类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3.借助先进科技助力能源碳达峰
(三)依托陕西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创新能源领域供应链金融服务
1.创新能源供应链运营模式
2.增强能源价格监管调控能力
3.培育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开发能源金融产品与服务
(四)深化国企改革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企业减污降碳源头管控
1.助力市场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
2.推进重点企业开展碳达峰行动
3.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竞争合作
4.加快碳排放环评试点促进能源革命
(五)充分利用能源经贸国际交流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发展
1.加强能源经贸交流与对话
2.推动落实现有能源合作项目
3.发现开拓能源新领域合作商机
陕西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国土空间规划以及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榆林打造陕西重要增长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文旅融合推动宝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西安市高陵区城乡融合发展、安康市岚皋
县 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
B.19 关于统筹推进石泉县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 陈诚
SSAPID:102-9735-6888-75DOI:本报告在系统阐释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展示了石泉
县 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较为系统深入地剖析了影响和制约石泉县 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涵和关键支撑点 -
B.19 2021年社会热点、焦点事件:陕西公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
SSAPID:102-1838-6726-67DOI: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在西安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调研”“渭南市大荔
县 遭遇特大水灾”等事件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 -
B.20 汉阴
县 涧池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案例研究作者: 文飞,刘康
SSAPID:102-5228-1767-37DOI:为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管理服务问题,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三个目标,汉阴
县 涧池镇紫云南郡搬迁社区创新推行了“138”模式,具体是一个支部统领,社区管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三个载体支撑 -
B.18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作者: 张敏,杨桂刚,刘学军
SSAPID:102-1676-6332-00DOI:本文以陕西省岚皋
县 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阶段性成效及创新做法进行总结,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
B.23 河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问题研究
作者: 梁增辉,郑方,申付亮
SSAPID:102-3536-8111-68DOI: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2022年工作提出了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就业、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支持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县 加快发展等建议 -
B.7 青海农区养殖合作社合作模式分析
作者: 索南努日
SSAPID:102-8569-2280-99DOI:本报告以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S村和海南州兴海
县 子科滩镇泉曲村两地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类合作社成立、运转的过程,呈现这一类型的合作社能够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基础、渠道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
B.17 扬州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研究
作者: 扬州市审计局课题组,Research Group of Yangzhou Audit Bureau
SSAPID:102-1026-1815-71DOI:本文立足于邗江、广陵、江都、高邮、仪征和宝应六个
县 (市、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扬州重要讲话要求为指引,从扬州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概况入手,针对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村“两委”干部能力较弱 -
B.27 剑阁
县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十四五”发展前瞻作者: 杜跃全,李大波,熊征远,何洁,李定耕
SSAPID:102-1769-3903-96DOI:“十三五”期间,剑阁
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低碳发展、资源转化、项目带动、城乡统筹五大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剑阁县 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55.5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73倍,年均增长7.2%。面对“十四五”,剑阁县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1233”执政兴县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
B.26 旺苍
县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作者: 向勇,李开生,王译艺,向堂
SSAPID:102-6969-9621-69DOI:“十四五”时期是旺苍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入转型跨越发展新阶段、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课题组在广泛充分调研基础上,准确研判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全面客观总结了“十三五”旺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综合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机遇和挑战,科学合理地提出了旺苍“十四五”加快“建设川陕甘接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策建议。
-
B.25 “十四五”时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
作者: 仲国祥,赵文勇,蹇健,刘影,张娟霞
SSAPID:102-2627-0628-07DOI:该课题以广元市苍溪
县 为例,客观回顾“十三五”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成就,准确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
B.12 旺苍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研究
作者: 向勇,侯军,胥锦桦,陈九江,王波
SSAPID:102-2358-3607-08DOI:,旺苍要继续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巩固提升绿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工作思路和“南黄北绿全域茶”空间布局,在加快建设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上做大文章,努力让旺苍成为全国重点产茶
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