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教 研究作者: 卢国龙
SSAPID:101-0179-1895-37ISBN:978-7-5097-1044-9DOI:主编寄语
《儒教研究》征稿启事
儒教信仰
重返孔子的信仰世界
在泰山与鸿毛之间
一 引言
二 早期儒家的观点及其影响
三 尊严死
四 佛道思想的影响
五 屈原
六 管仲
七 忠孝之两难
八 结论
儒教研讨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生活世界
一 “终极关怀”——概念的引入
二 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三 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
四 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
五 “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
六 儒教的异化与归复——境界形态的圆、心性修养的圆、道德实践的圆
儒教重建:合法性资源的动员模式
一 社会运动和儒教重建
二 合法性资源动员模式的变迁
(一)资源动员理论
(二)曲阜祭孔仪式的变迁
1.曲阜祭孔仪式的变迁
2.合法性资源动员模式的变迁
三 儒教重建的资源动员功能
四 公共权力对合法性资源的动员方式
儒教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础
一 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都不能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
二 儒教是古代中国民族凝聚的坚实基础
三 当代的社会危机与恢复儒教的迫切性
“鲁人皆以儒教”的历史解读
一 “鲁人皆以儒教”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位“儒”
二 西周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新因素
三 传统天命神学的危机及其宗教性的逐步消解
四 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当代儒教研究简述
儒教礼仪与道德生活
仁与乐:《论语》中的乐论与当代东亚学者的诠释
一 前言
二 从“时间”中的“仁与乐”到“空间”中的“仁与乐”
三 “仁与乐”之间的美学关系:表现(expression)与模仿(mimesis)
四 结语
儒教的“救世神学”:论波儒对“礼”符号的“理”性解读
波士顿儒家
符号视域下的“礼”
契约视域下的礼
“过程神学”视域下的礼
结语
儒学天地
与友人论“女子与小人”书
释“养”
释“君子和小人”
集释“女子”
统而论之
戴季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儒家思想
一 后五四时期国民党文化观的变迁
二 戴季陶与“纯正的三民主义”
(一)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
(二)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
(三)三民主义和国家主义
三 新生活运动和尊孔
从中国生命伦理学到复制人类的道德问题
前言
一 中国生命伦理学
(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生命伦理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内部考察
(三)建构公共领域的生命伦理
二 复制人的道德考察:一个中国生命伦理学的个案
(一)复制人的道德考察与儒家伦理
(二)对复制人的身体及生理上的伤害
(三)对复制人的心理上的伤害
结语
当代新儒学的两种人文取向:从徐复观与牟宗三对天命的解释谈起
一 导言
二 两先生的生平与学术取向
三 徐复观先生的天命观
四 牟宗三对命的理解
五 两先生诠释的异同及其意义
六 结语
中庸探微
一 用中于民:中庸的政治学解读
二 中庸之为德:中庸的道德哲学内涵
三 中庸之为道:作为道体的中庸
域外儒家
宗教化、制度化与本土化:印度尼西亚孔教的百年发展
一 从中华会馆到孔教会、孔教总会
(一)从中华会馆到专门的孔教组织——孔教会的出现
(二)泗水文庙、斯文会与孔教会
(三)1923年孔教总会的成立
二 从闽南语的“孔教会”到印尼语的“宗教”(Agama)(1945-1978)
(一)孔教联合会的成立与印尼语孔教(Agama Khonghucu)的使用
(二)印尼孔教最高理事会的命名与确立
三 为争取合法宗教地位而斗争的印尼孔教(1978~2006)
(一)苏哈托政府打压下的印尼孔教
(二)顺承“天意”的孔教徒婚姻注册诉讼案
(三)改革时期的印尼孔教
四 印尼孔教:中国儒教的宗教化、制度化与本土化
从1807年的西办华塾到1907年的官话师范
一 前言
二 西办华塾——西方讲习中文教育的目标与东方寻找现代中华的探索
三 海外乡塾——异域传承祖先文化的努力与群体维持旧式教育的困境
四 新式学堂——清朝新式学堂体制的南进与华侨兴学救国的反馈
五 官话师范——广西人事关系的影响与南洋方言学校的没落
波士顿儒家:全球儒学的第三次浪潮
一 什么是儒家?*
二 跨文化比较和诠释学
三 罗伯特·南乐山(Robert C.Neville)的波士顿儒家
四 复兴中的儒家
儒耶对话
论先秦道家对儒家的影响
一 人性论
二 文化场
三 法自然
四 回归起点
五 修身境界
全人修身的再思:以转化模式重新理解儒耶对话本译文是根据英文修订版本“New Consideration for Whole Person Cultivation:Reformulating the Ruist-Christian Dialogue in a Transformative Mode”。">*
新世纪的儒耶对话所需的修正
质疑孔夫子的“世俗人”形象
重新审视全人修身问题
(一)本文
(二)孔夫子的人生阶段
(三)耶书亚的至福
迈向21世纪的儒耶对话
儒家经学与佛、道关系略论
一 儒家经学在佛、道中的思想渗透
(一)从伦理道德看儒家经学在佛、道中的思想渗透
(二)从哲理发挥看儒家经学对佛、道的思想渗透
二 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一)“四书”地位的凸显彰示了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二)理学先锋的经历及其思想面貌反映了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三 儒家经学与佛、道思想互动的原因及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和儒家经典自身的宗教意涵为佛、道教与儒家经学的思想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内在融通的可能性
(二)传统的教育体制为儒家经学与佛、道教的思想互动提供了学术平台
(三)来自政治层面的皇权支持为儒家经学与佛、道教的思想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动力
禅宗清规·佛教戒律·儒教伦理
一 禅宗清规与佛教戒律
二 禅宗清规与儒教伦理
(一)茶礼问题
(二)住持丧礼问题
三 禅宗清规的制度伦理特质
书评与书讯
儒耶对话走向何方?
“向儒家哲学学习”
一 自我的形成与伦理学
二 自我的流动性及其统一
三 伦理的范围
四 伦理的要求
结论
普世伦理、儒学重阐和宗教对话
一 重新阐发“五常”的现代意义
二 用“理一分殊”来解决普世伦理构造的方法论问题
三 支持世界宗教对话及和平运动
《
儒教 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 研究中心主办,是我国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第一份专业儒教 研究刊物。全书分为儒教 信仰、儒教 探索、儒学天地、儒家礼仪与道德生活、域外儒家、儒耶比较和书评书讯等栏目,论文作者多为我国大陆及港台有影响的儒教 和儒家思想研究专家,论文大多论证严谨,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足以代表当前我国儒教 研究的水平 -
当代宗教研究30年综述
作者: 邱永辉
SSAPID:102-3361-7859-63DOI:在理论探索部分,本文主要涉及从事当代宗教研究的中国学者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宗教文化学的讨论;在热点问题部分,主要包括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当代中国宗教生态特别是
儒教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问题 -
基督教和
儒教 中的父与子Beyond Belief,New York:Marper & Row,Publishers,1970。">*作者: 〔美〕罗伯特·贝拉,覃方明
SSAPID:102-9500-0832-55DOI: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