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5 驾培行业安全责任与安全意识教育
作者: 熊燕舞,赵健,魏小锋
SSAPID:102-1550-8021-03DOI:应积极分担安全出行的社会职责,建立健全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使安全意识渗透培训和再培训的各个环节,配之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安全意识教育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最终达到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文明
素养 的持续提升 -
B.19 福建省旅游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SSAPID:102-0661-3936-70DOI:因此,本文从大数据在智慧旅游发展中的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应用的研究,以科学态度、专业
素养 和客观判断来探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福建省旅游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从而达到助推福建省智慧旅游发展的目的 -
中国政务新媒体(微博)年鉴 ·(2009-2018) (全4卷)
作者: 侯锷
SSAPID:101-5722-6171-22ISBN:978-7-5201-4147-5DOI:暂无内容
本书是由中国传媒大学
媒介 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政务新媒体实验室(GovLab)主持编纂的一部具有史料性、文献性、学术性的实用工具书。 -
儿童广告伦理
作者: 郑蓓
SSAPID:101-7105-1895-88ISBN:978-7-5201-4223-6DOI:附录二 儿童广告伦理最终分析表
Abstract
附录三 家长对儿童广告的认知及对策问卷
内容摘要
导语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一)广告
(二)儿童广告
(三)广告伦理
(四)儿童伦理
(五)儿童广告伦理
二 儿童广告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数量递增,研究的系统性逐渐提升,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儿童广告研究的期刊类别(研究专业)的发展趋势(见图0-3)
(三)儿童广告研究的主题越来越丰富(见图0-4)
(四)儿童广告的媒体不断丰富,电视绝对优势更加突出(见图0-5)
(五)儿童广告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和科学(见图0-6)
三 广告对儿童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社会化
(二)影响儿童道德水平发展
(三)电视广告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 广告中儿童的形象
五 儿童广告的伦理问题
(一)儿童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二)儿童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六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
七 儿童广告的相关法规
(一)我国的相关法规
(二)国外相关法规
第一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儿童学基础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儿童观
一 成人主义儿童观
二 自然主义儿童观
三 人本主义儿童观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教育观
一 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 教育应当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发展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四 教育应当为儿童提供适宜其生长的环境
五 儿童在主动探究中学习,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六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
第三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成长
一 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需要、年龄特点和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二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鼓励儿童充分地表现自我
三 鼓励儿童主动探究,体现以游戏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避免小学化倾向
四 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二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伦理学基础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德目
一 美德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伦理即内在美德
二 正义论的基本观点:伦理即平等
三 关怀(爱)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伦理即爱与关怀
四 儿童广告的伦理德目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真实
一 故意的欺骗
二 夸张的误导
三 情感的暗示
四 不现实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儿童广告之平等
一 经济平等
二 城乡平等
三 性别平等
四 种族平等
五 生理平等
六 关系平等
第四节 儿童广告之关怀
一 关怀关系
二 关怀者
三 被关怀者
四 关怀行为
五 被关怀者行为
第三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变量与框架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观测变量
一 儿童广告的基本情况变量
二 儿童广告的伦理情况变量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框架
一 评分者信度
二 儿童广告伦理的分析框架(见表3-2)
第四章 儿童广告的伦理现状
第一节 儿童广告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 基本情况的频率分析
二 儿童广告基本情况的差异性检验
(一)不同播出频道的差异性检验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 伦理各观测变量的均值分析
(一)各观测变量均值差异大
(二)各潜变量均值差异大
二 伦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三节 伦理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一 少儿频道和儿童产品的广告更不真实
二 不同播出频道、广告类型、产品类型的儿童广告的平等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10)
三 非少儿频道和非儿童产品的儿童广告的关怀水平更高
四 不同播出频道、广告类型、产品类型间儿童广告的成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分析模型
第一节 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模型确立
一 儿童广告伦理验证性因素分析变量与假设
(一)初始变量
(二)初始观测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三)理论假设与初始模型
二 模型修正过程
(一)初始运行结果
(二)修正过程
(三)最终模型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数据模型及分析
一 儿童广告伦理验证性方程模型(见图5-2)
二 对假设的验证情况
(一)4个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共同解释了儿童广告伦理
(二)真实的观察变量的假设最合理
(三)模型拟合的观测变量
三 观察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力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六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结论
一 儿童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都欠缺儿童意识
(一)儿童广告从播出频道来看
(二)从儿童广告的类型来看
(三)从儿童广告的内容来看
二 儿童广告的真实性和平等性不足,生活方式被异化
(一)儿童广告意图欺骗儿童
(二)儿童广告存在偏见
(三)儿童广告中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生活的异化
三 关怀围绕“亲子二人模式”
四 成长被忽视和片面化
(一)儿童广告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不正确
(二)儿童在广告中的发展价值体现得不均衡
五 儿童观、教育观和伦理学的观点共同构成儿童广告伦理的观念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建议
一 将儿童广告放在儿童发展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
(一)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微观系统
(二)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中间系统
(三)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外观系统
(四)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
二 帮助儿童辨识与理解广告是家长的责任
(一)家长对儿童广告的看法
(二)家长培养儿童广告素养的建议
三 利用广告进行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四 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责任与良心所在
(一)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责任
(二)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良心所在
附录一 儿童广告伦理初始分析表
在实践层面上,则考察了儿童广告的现状,对收集到的儿童广告样本进行了评分和数据统计,并对数据进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改进儿童广告和对儿童进行广告
素养 教育的建议。 -
B.11 黑龙江省行政裁量权规范问题调查报告
SSAPID:102-7199-2366-96DOI:对此,笔者认为应通过提高立法技术、提高执法人员法治
素养 、根据不同种类行政裁量权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控制方法、完善行政裁量基准制定制度、提高法制监督和公众监督等措施对行政裁量权规范进行改进和完善。 -
经济发展的逻辑基础:分工与分配
作者: 朱昕炤
SSAPID:101-7832-8689-06ISBN:978-7-5201-3809-3DOI:第一章 经济主体
一 从微观到宏观
二 经济主体的供给特征
(一)生产禀赋
(二)生产禀赋的表示
(三)可行产出集
(四)非线性的可行产出
(五)影响生产禀赋的因素
三 消费者选择
(一)偏好和效用
(二)需求弹性
四 经济理性
(一)有限理性
(二)理性的进化
(三)一阶理性和高阶理性
五 自给自足经济
(一)自给自足的均衡
(二)需求不足
第二章 分工与交易
一 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序列
(二)多生产者的情况
(三)高阶理性下的比较优势
二 最小分工系统
(一)分工动力
(二)最小分工稳定性
三 一般分工系统
(一)一般分工的总产出
(二)分工中的等效禀赋
(三)分工均衡
四 非线性产出条件下的分工
(一)非线性生产禀赋的经济主体
(二)经济体的再分工
五 需求弹性对生产的影响
(一)需求弹性的收益影响
(二)分工条件下的有效需求
六 不同质产品的分工生产
第三章 交易成本
一 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的分类和第一类交易成本
(二)第二类交易成本
(三)税收
二 交易成本对分工的影响
(一)交易成本对分工程度的影响
(二)分工经济的产生
(三)贸易的原因
三 商人的意义
四 汇率均衡和贸易平衡
(一)均衡价格关系
(二)汇率水平
(三)汇率与贸易平衡
第四章 货币
一 货币的功能和货币的本质
二 货币需求
(一)储蓄
(二)货币的优势和储蓄均衡
(三)货币需求
(四)货币的意义
三 货币信用
(一)货币价值
(二)通货膨胀
四 金融服务和利率均衡
第五章 企业与雇佣
一 企业内部分工的组织
二 企业的产出
(一)生产函数
(二)企业家的最大可行产出
三 雇佣均衡
四 失业
五 产业聚集
第六章 经济发展
一 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
二 经济效率
(一)资源配置
(二)可靠性
三 生产禀赋提升
(一)技术进步
(二)开放
(三)投资
四 人口
(一)人口代际平衡
(二)人口素质
五 经济周期
(一)有效需求
(二)经济周期
第七章 经济伦理
一 非生产性禀赋
(一)非生产的相对性
(二)非生产性均衡
二 垄断
三 贸易保护
(一)自由贸易
(二)贸易保护
四 超级生产者
本书基于分工这条主线展示作者对经济学的理解,首先探讨了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经济理性,并介绍了自给自足经济的特征;其次论述了分工的原因、形式,交易成本对分工的影响,以及分工
媒介 货币的功能、货币需求、货币信用 -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
作者: 王海燕
SSAPID:101-3127-8215-29ISBN:978-7-5201-3832-1DOI:后记
中文摘要
附录
图目录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产生背景
一 移动阅读的逐渐繁荣
二 社会化阅读的快速兴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移动阅读相关研究
1.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
2.移动阅读软硬件功能及用户体验研究
3.移动阅读用户行为研究
4.移动阅读问题、对策与发展趋势研究
(二)社会化阅读相关研究
1.社会化阅读与图书馆的相关研究
2.社会化阅读用户研究
3.社会化阅读与数字出版的相关研究
4.其他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一)利用移动阅读终端进行研究学习的相关研究
(二)电子书的相关研究
(三)移动阅读用户行为研究
(四)社会化阅读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国内研究中的不足
1.论文数量较多,内容缺乏深度
2.研究主体集中,研究方法单一
(二)国外研究中的不足
1.理论研究较少,研究对象单一
2.比较研究较少,区域差异明显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社会调查法
(三)数据分析法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范畴界定
一 相关概念分析
(一)阅读
(二)移动阅读
1.广义的移动阅读
2.狭义的移动阅读
(三)社会化阅读
1.概念的要义
2.概念的两个误区
(四)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辨析
1.浅阅读
2.功利性阅读
二 社会化阅读的三种形式
(一)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化阅读
(二)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
(三)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
三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类别划分
(一)社交综合类
(二)新闻资讯类
(三)电子书阅读类
(四)传统媒体类
(五)垂直行业类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阅读学理论
(一)阅读学研究概况
(二)阅读类别论
(三)阅读三体论
1.阅读客体
2.阅读主体
3.阅读本体
二 社会学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交换理论
三 传播学理论
第三章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SIT分析
第一节 SIT分析概述
一 SIT的产生背景
二 SIT分析框架简介
第二节 分享(Sharing)
一 分享的含义
二 分享的类型
三 分享的作用
(一)分享是对阅读文本的宣传推广
(二)分享是互动交流和知识创新
(三)分享也是价值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节 互动(Interaction)
一 互动的含义与类别
(一)主体的自我互动
(二)现实中的人际互动
(三)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互动
二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互动的特点
(一)环境相对自由,用户参与度高
(二)情绪化倾向明显,思辨性观点较少
(三)互动呈现幂律分布,意见领袖作用凸显
三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中互动的作用
(一)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
(二)在互动中不断修正错误
(三)搭建创新思维的平台
第四节 转化(Transformation)
一 转化的含义
二 直接转化:经济收益
(一)用户付费
(二)价值再造
(三)增值服务
三 间接转化:无形资产
(一)品牌价值
(二)数据资源
(三)粉丝流量
第四章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构成要素对SIT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内容因素对SIT的影响
一 生产方式
二 内容类型
三 信息势能
第二节 渠道因素对SIT的影响
一 传播媒介形态
二 信息传播模式
第三节 用户因素对SIT的影响
一 心理因素
二 关系变量
三 用户数据
第五章 移动阅读用户调查与微信公众号SIT分析
第一节 移动阅读用户行为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 研究概况
(一)研究方法、对象及时间
(二)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 移动阅读用户基本行为统计与分析
(一)阅读终端、平台及内容偏好
(二)阅读时间段、时长与转评频度统计
(三)用户付费情况、意愿与广告接受度统计
三 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与SIT关系分析
(一)用户转评频度的性别、年龄和学历差异
(二)年龄、学历、转评频度等相关性分析
(三)学历与付费意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 影响用户移动阅读及SIT的生态系统分析
(一)内系统:个性心理
(二)中系统:人际交往环境
(三)外系统:区域经济环境
(四)宏系统: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数据统计及SIT分析
一 微信公众号及其数据分析功能
二 影响力较大公众号数据分析
三 微信公众号SIT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发展建议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核心特征是SIT
二 内容、渠道、用户是影响SIT的主要因素
三 SIT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缩略词表
表目录
本书首先总结概括了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核心特征SIT,并对其进行详细论述;其次结合实例分析了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三大要素——内容、渠道和用户对SIT的影响,内容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内容类型和信息势能三个方面,渠道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传播
媒介 形态和信息传播模式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