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0 毕节市青年发展报告
作者: 邹雪
SSAPID:102-0058-0981-69DOI:在此背景下,本报告在调查2021年毕节市青年发展状况后,发现毕节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总体呈现较好趋势,具体表现为:对国家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对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多元化选择满意度高;婚恋
观 趋于多元化和自主化 -
B.19 安顺市青年发展报告
作者: 王向南
SSAPID:102-6762-8610-92DOI:具体表现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平台更加广阔,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青年婚姻
观 得到引导,婚恋平台增多,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推进,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青年创新创业得到扶持,贫困青年的社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 -
B.2 贵州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报告
作者: 宋鹏程,刘小龙
SSAPID:102-3029-1779-59DOI:调查表明,新时代贵州青年思想道德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他们具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年的人生观 需加强引导,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待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待加强等方面。 -
B.6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社会保障与金融指数分报告
作者: 张铎,敬璐璐,谢智毅
SSAPID:102-8316-2155-32DOI:个城市指标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典型城市的社会保障与金融发展情况,提出规范发展养老服务金融、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协调经济发展与养老金融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社会保障与金融联动、同步发展,优化积极老龄
观 、 -
B.1 积极老龄
观 引领的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建设进展(2021~2022)作者: 杨一帆,彭春花
SSAPID:102-1156-6837-56DOI:持续推进健康老龄化建设是中国大中城市持续解放优质人口红利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本报告立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选择38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以及“社会保障与金融”5个评价维度和44个一级指标,使用公开数据,对38个样本城市各个维度的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最终得出城市的总体排名。并对典型城市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建设五大维度进行分析,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最后,结合中国整体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发展现状,提出“优化政策设计,构建‘大养老’格局”“秉持积极理念,化解‘结构性’养老矛盾”“化解资源不均,推动‘社会化’养老进程”“推动年龄友好城市建设,提高‘系统性’治理水平”等行动策略,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
B.17 2021年中巴经济走廊发展报告*
作者: 李景峰
SSAPID:102-5385-6638-22DOI:未来,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者要尊重巴基斯坦社会
宗教 习俗,也要更关注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安全和人员安全问题,促进中巴经济走廊顺利平稳开展。 -
B.10 2021年江苏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报告
作者: 姜萍,戴淑琳,王淦
SSAPID:102-9826-1858-91DOI:为有效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以创建文明美丽乡村为导向,增强农民主体参与意识;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为支撑,加强文化设施平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为引领,自觉抵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以不良习俗整治为切入点 -
B.7 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优化路径*
作者: 智敏
SSAPID:102-2309-8300-80DOI:本文结合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城乡融合发展
观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B.18 2021~2022年青海民族
宗教 工作形势分析与预测作者: 鄂崇荣,吉乎林
SSAPID:102-8801-2283-38DOI:本报告在梳理和总结2021年青海民族
宗教 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对2022年青海民族宗教 形势做了预测,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报告认为,2021年,青海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 政策,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宗教 工作的领导,认真排查解决民族宗教 领域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青海宗教 关系积极健康、和顺向上。2022年,青海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宗教 中国化的主线,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不断推动民族宗教 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SSAPID:101-3022-8199-68ISBN:978-7-5201-9614-7DOI:2022年青海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21~2022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1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二)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五)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第三产业稳定恢复
(六)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外向经济逐步发展
二 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投资增长压力持续增大
(二)能耗“双控”指标不断趋紧
(三)科技支撑能力尚需提升
(四)绿色金融赋能亟待加强
(五)外贸突破提升动力不足
三 2022年青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发展环境分析
1.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仍将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助于青海产业转型发展
2.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大势向好的前景明显,有利于推动青海需求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3.从全省发展态势来看,政策、项目等利好因素将充分释放,经济底盘更加牢固
(二)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1.经济运行持续保持稳中有进
2.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稳定回升
3.“四地”建设推进步伐持续加快
4.消费信心提振促进动能释放
5.服务业贡献进一步加大
四 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实施,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二)推动项目实施进程,力促投资稳定回升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全面提升消费动能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培育外向型经济
(五)紧抓“双碳”目标机遇,打造青海绿色品牌
B.2 2021~2022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1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与亮点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全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四)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五)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取得新进展
(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二 2021年青海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二)生态保护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艰巨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 2022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预测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将有效衔接
(二)就业质量与居民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领域政策制度将进一步健全优化
(四)健康青海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实施
(五)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健全
(六)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将进一步推动
(七)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将进一步凸显
四 促进青海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二)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三)不断推进高质量就业
(四)全面加强社会救助工作
(五)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
(六)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Ⅱ 经济篇
B.3 2021~2022年青海“一带一路”建设与形势分析发展报告
一 2021年青海“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一)战略导向更加明晰
(二)路网通道建设日臻完善
(三)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四)开放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人文交流活动走深走实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的利用水平较低,资金到位率有待提高
(二)高层次人才匮乏,制约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四)支撑企业外向发展的能力薄弱,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对共建国家调查了解不足,信息不对称掣肘合作发展
三 2022年青海“一带一路”建设形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
(二)发展机遇
(三)发展趋势
四 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二)以平台建设为引领,发挥开放发展新优势
(三)持续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四)突出生态名片,探索绿色发展新空间
(五)深化区域交流协作,培育外向发展新优势
(六)发挥优势,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七)丰富海关服务功能,提升助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能力
B.4 2021~2022年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一 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就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了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引领
(二)推动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提质增效明显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旅游服务基础有效夯实
(四)切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有效凸显
(五)组织节庆活动,充实了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六)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丰富了文化旅游的新业态
(七)加强文物和非遗的保护传承,提升了文化旅游的魅力
(八)加强宣传推介,提高了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九)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十)加强市场监管,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旅游环境
二 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发展不充分不明显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三)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尚需深入
(四)生态保护对文化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需要消除
(五)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大
(六)文化旅游的普惠性作用尚需增强
(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仍需规范
三 2022年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发展形势与预测
(一)2022年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形势分析
1.文化旅游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2.文化旅游发展的国内条件将保持积极态势
3.文化旅游发展的省内环境持续向好
(二)黄河上流青海段文化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1.青海黄河流域文化旅游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
2.青海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当地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力提升
3.青海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四 加快黄河上游青海段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做好文化旅游规划工作,为文化旅游发展做好政策指引
(二)推动文旅与相关产业融合,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三)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吸引物
(四)促进科技助力,打造智慧文化旅游
(五)加强交流合作,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领域
(六)继续增强文化旅游的普惠性质,助力乡村振兴
(七)争取特许经营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八)加强综合整治,营造和谐安全的文化旅游环境
B.5 “十四五”时期青海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二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1.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2.工业总产值持续攀升
3.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二)中小企业结构持续优化
1.行业门类分类
2.登记注册类型分类
3.地域分布情况
(三)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1.经营能力较弱
2.运营水平较低
3.亏损面较大
4.创新能力不足
三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3.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4.点散、面广、产品趋同现象严重
(二)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2.服务体系不完善
3.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4.大中小企业融通不足
四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从国际看
2.从国内看
3.从省内看
(二)面临的挑战
1.从国际看
2.从国内看
3.从省内看
五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鼓励发展优势产业
(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四)提档升级特色生态产业
六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
(三)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五)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转型
(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七)优化中小企业发展营商环境
(八)加大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力度
(九)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十)引导中小企业对外开放发展
B.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青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改革脉络梳理
二 青海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成本”与“低收益”并存
(二)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三)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基层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三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
(二)盘活农牧业生产要素
(三)创新金融保险支农体制机制
(四)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创业
B.7 青海农区养殖合作社合作模式分析
一 调查对象概况
(一)全省概况*
(二)个案概况
二 合作模式的特点
(一)“能人”主导的合作
(二)亲友为主的合作
(三)农民的能动性
三 存在的问题
四 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作社的规范程度
(二)提升资金扶持精准化程度
(三)强化亲密关系作为组织基础
(四)进一步突出合作社的“合作”属性
Ⅲ 社会篇
B.8 2021~2022年青海法治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1年青海法治建设的特点
(一)2021年青海地方立法稳中有进
1.坚持党对立法格局工作的全面领导
2.“一优两高”地方立法格局逐步形成
3.生态环保立法强力推进
4.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
5.自治条例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6.《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不断细化
7.立法的精细化、精准化得到实现
8.科技成果依法转化形成有效保障
9.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得到落实
(二)2021年青海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1.政府机构职能体系逐步优化
2.政府治理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3.行政决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4.行政执法水平得到提升
5.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持续增强
(三)2021年青海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开展
1.普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2.普法宣传教育效果明显
3.普法宣传形式不断丰富
4.法治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5.普法保障能力增强
二 当前青海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地方立法的引导与保障作用有待提升
(二)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三)普法宣传教育基础有待夯实
三 2022年青海法治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地方立法与时俱进
(二)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三)普法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四 推进青海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青海地方立法高质量发展
1.加大民生领域地方立法的力度
2.健全立法协商工作机制
3.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建设
4.建立健全立法评估流程
5.强化地方立法民主实践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2.细化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的目标
3.着力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
4.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5.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6.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持续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1.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
2.提升全民自觉守法意识
3.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
4.落实普法保障措施
B.9 推进青海涉藏地区依法治理新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一 青海涉藏地区依法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治理制度框架初步完善
(二)依法治理的宣传氛围有效形成
(三)依法治理的青海化“枫桥经验”深入推进
(四)依法治理的保障措施基本建立
二 青海涉藏地区依法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治理职责权限有待明确
(二)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有待完善
(三)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有待加强
(四)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三 青海涉藏地区依法治理新实践的分析预测
(一)依法治理必将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二)依法治理将更加依靠群众
(三)法治理念将进一步树牢
(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将进一步加强
四 推进青海涉藏地区依法治理新实践的建议
(一)完善涉藏地区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创新涉藏地区“三治融合”,实现治理方式现代化
(三)强化涉藏地区依法治理队伍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涉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治理效能现代化
(五)加强涉藏地区信息智能化建设,实现治理手段现代化
B.10 西宁市城市社区治理报告
一 西宁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做法与成效
(一)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开展社区单位群众共驻共建
(二)社区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三)推动社区减负增效,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彰显
(四)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社会组织监管
(五)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六)增加软硬件投入,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激励机制
二 西宁市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建设存在弱项,党建引领仍需加强
(二)社区减负落实缓慢,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三)各类社会组织力量薄弱,承接购买服务能力有限
(四)社区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较低,社区工作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五)社区治理力量不足,共驻共建机制亟待完善
(六)财力保障有限,社区工作开展受限
三 进一步完善西宁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二)合理划分社区管辖范围,推进治理网格化信息化
(三)整合辖区各方力量,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区治理力量
(五)精简规范社区工作,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
(六)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
(七)增加财力支持,完善社区服务保障
B.11 青海省促进医养事业健康发展现状分析及路径建议
一 青海省医养事业发展基本现状
二 青海省医养事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医养结合养老行业标准尚未建立
(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制
(三)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存在不同局限
(四)养老支付保障体系尚未系统化
(五)社会资本参与医养事业举步维艰
(六)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严重不足
三 促进青海省医养事业健康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设立行业标准,健全完善监管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医养结合事业保障体系
(三)推进医养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公私合作模式
(四)落实优惠政策,建立养老金支付保障体系
(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
(六)建立青海省医养事业发展基金,推进养老产业大发展
B.12 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
一 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形势及亮点
(一)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成果丰厚
(三)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持续推进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五)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取得新成绩
(六)语言文字督导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 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社会重视度仍然不足
(二)语言培训质量有待持续提升
(三)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2022年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形势预测
(一)国内环境分析
(二)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形势预测
四 促进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广普通话工作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坚持“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创新推广模式多模态化,让推广普通话“鲜活”起来
(四)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化被动为主动
(五)不断增强科研能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B.13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一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概貌
(一)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
2.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
(二)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
1.种类丰富,内涵深厚
2.地方特色鲜明,参与民族众多
3.原生态性和原真性并存
二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亮点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宣传逐步深入
(二)红色文化遗址重建和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三)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
(四)红色教育与培训得到较快发展
(五)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异彩纷呈
三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二)各市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不均衡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形式亟待创新与突破
(四)红色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
(五)资金投入与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四 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形势预测
(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将继续深入和全面开展
(二)红色文化遗址修复重建和扩建将得到重视并持续推进
(三)红色旅游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四)红色教育与红色培训将得到提升与迅速发展
五 推进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和挖掘保护力度
(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传播形式
(三)加快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打造具有鲜明青海标识的红色文化品牌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
Ⅳ 生态篇
B.14 2021~2022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00~2021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
(一)以“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引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化
(二)认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三)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着力提升绿化质量
(四)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水安全保障新格局
(五)落实“一优两高”部署,全力推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六)突出绿色兴农理念,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七)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青海省绿色工业全面发展
(八)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推进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九)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职责,构建内容完善、边界清晰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十)全方位落实生态保护各项举措,环境质量持续优化
二 当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 2022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
四 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二)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筑牢囯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五)健全评价考核制度,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运行水平
(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理念,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七)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坚实基础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的安全体系
B.15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社会反响与公众心态调查分析
一 调查结果分析
(一)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1.公众高度认可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
2.国家认同度明显提高
3.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二)社会认可公园生态管护制度
(三)园区牧民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局面不断稳固
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管护员管理制度隐患有待防范
(二)利益诉求不一导致利益调整难度加大
(三)国家公园资金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国家公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极度匮乏
三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一)重要事项进行风险评估
(二)探索建立增值体系机制
(三)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四)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B.16 “双碳”背景下西宁城市湿地建设报告
一 西宁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现状
(一)西宁城市湿地资源
(二)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现状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3.湿地保护立法工作
(三)西宁城市湿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实践
二 西宁城市湿地碳收支状况及固碳价值
(一)碳吸收情况
(二)碳排放情况
(三)西宁城市湿地固碳价值
三 国内城市绿地碳减排的探索
(一)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二)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与探索
(三)金融主体积极参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四 西宁城市湿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城市湿地碳汇核算,摸清碳汇价值底数
(二)有效扩大湿地生态空间,明确自然湿地生态特征
(三)加强城市湿地固碳技术研究,提高湿地固碳能力
(四)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公众参与度
B.17 青海碳排放的现状、趋势及减碳路径
一 青海省碳排放的现状及特征
(一)青海省碳排放总量的变动分析
(二)青海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情况
(三)青海省碳排放的能源构成情况
(四)青海省碳排放的特征
二 青海省降碳面临的挑战
三 青海省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一)青海省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研判
(二)青海省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1.产业与能源结构双调整,推动工业碳排放强度降低
2.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
3.发挥清洁能源优势,争取发展主动权
4.优化供热结构,扩大“清洁供暖”辐射面
5.加大新能源公交推广力度,推动交通领域碳减排
6.加强建筑节能,提升青海绿色建筑发展水平
7.在居民生活领域持续倡导低碳生活新途径
Ⅴ 民族宗教篇
B.18 2021~2022年青海民族宗教工作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1年青海民族宗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接续奋斗,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二)与时俱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顺应期盼,各民族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四)美美与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
(五)归聚人心,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进一步展示
(六)引导有方,宗教界爱国爱教思想进一步牢固
(七)法治保障,民族宗教事务依法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 2022年青海民族宗教工作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青海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青海民族宗教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开创青海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新机遇
3.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青海民族宗教工作带来新契机
4.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青海民族宗教工作开辟了新前景
(二)2022年青海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三)2022年青海民族宗教形势预测
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将全面推进
2.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新征程将全面开启
3.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增强
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将更加明显
5.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持续保护
6.宗教界参与现代化建设将更加积极自觉
7.宗教领域将更加和睦、和顺、和谐
三 2022年扎实做好青海民族宗教工作的建议
(一)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二)全面领会和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
(三)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
(五)持续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水平
(六)切实加强反渗透、反分裂工作
B.19 青海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与前景展望
一 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深入构建民创工作大格局,为“铸牢”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增强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积极打造社会治理示范区,实现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二 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敌对势力进行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二)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四)工作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 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前景展望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不断向纵深拓展
(二)进一步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将持续增强
(三)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将更加良好
(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将更加坚实
四 进一步加强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二)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
(四)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增进民生福祉
(五)加强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建设
B.20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慈善事业调查报告
一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慈善事业现状
二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慈善功能
(一)扶贫济困
(二)医疗救助
(三)养老救弱
(四)生态保护及精神救助
(五)赈灾防疫
三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慈善事业的实践特点
(一)引导宗教人士,宣扬慈善理念
(二)发挥宗教优势,解决民生问题
(三)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社会资源
四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慈善事业的展望
(一)完善慈善事业机制,实现公益服务常态化
(二)慈善事业效应初显,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三)筹资方式更加多元,善款募集成效显著
(四)推动寺院文化的现代转型,深化宗教中国化
摘要
皮书
皮书网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年度研究报告,对2021年青海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民族
宗教 等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全书由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篇和民族宗教 篇五个部分组成。而经济、社会、生态和民族宗教 各篇,在对各领域总体发展形势进行分析预测的同时,对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
B.20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慈善事业调查报告
作者: 罡拉卓玛
SSAPID:102-6869-0533-58DOI:宣传爱国爱教思想,对积极促进
宗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走向优质公平的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女性教育发展历程探析
作者: 魏开琼
SSAPID:102-3273-8869-61DOI: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时间节点,在与国际社会妇女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妇女教育应进一步增强其对妇女群体的思想、政治与价值
观 的引领,通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拓展妇女教育的内涵、加强对妇女教育领域数字能力的建设、建构中国的妇女教育话语与表达 -
B.3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研究报告
作者: 刘保中,马桂馨,李智伟
SSAPID:102-6625-5239-37DOI:但调查也发现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比如,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的认知度不够高,对党史国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人生价值追求方面偏重于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体幸福感受。 -
B.15 让“中华魂”旗帜永不倒
作者: 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SSAPID:102-1529-0606-19DOI:这项活动始终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持铸魂育人的根本宗旨,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的有效载体。 -
B.17 争做“十小明星” 践行“五育并举”
作者: 宋兰毅
SSAPID:102-0223-6107-66DOI:中小学生处在世界
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知识积累的初等教育阶段,强烈渴求了解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开展争做“十小明星”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帮助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