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8 黄河流域中上游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韩海燕
SSAPID:102-5536-3725-36DOI:随着我国
经济 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讲好黄河文化,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要原因在于经费短缺、创新能力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不足,制约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经济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
B.8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研究*作者: 李娟伟,华甜
SSAPID:102-5382-8768-12DOI:协调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
经济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区域生态保护、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本文以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考察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相对缓慢。未来青海存在生态环境保护过度的风险,而陕西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方面均存在减缓趋势。因此,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还需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从科技、财政等多方面加强政策调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 -
B.3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十年生态环境评估*
作者: 林建华,金晔,尹栋琳
SSAPID:102-5899-8126-22DOI: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和
经济 集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能源、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其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
B.1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研究作者: 任保平,张倩
SSAPID:102-5529-0129-99DOI: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作为黄河流域与西部地区相对重合的关键区域,兼具地理与
经济 两个维度的相似属性,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基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现状,从生态、产业、资金、制度四个基本方面对其协调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继而对其目标任务与路径政策进行战略规划与长期展望,试图为相似区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提供参考与借鉴 -
B.16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社会机制*作者: 朱楠,李萌
SSAPID:102-5398-0891-90DOI:text-indent:20pt;">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做出密集性安排,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能源基地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社会人口、经济 发展和社会福利的社会特征,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为解决该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民生发展不足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约束机制、动力机制、支撑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社会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以期为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B.13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法律机制作者: 刘蕾,白翰琪
SSAPID:102-0036-6851-95DOI: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经济 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 战略,生态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相互协调需要良好的法律机制作保障。本文针对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建构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法律机制的原则,进而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对建构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法律机制提出建议 -
B.10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研究作者: 师博,范丹娜
SSAPID:102-6385-7635-55DOI:本文基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2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
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4~2018年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城市经济 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演进过程需充分立足各城市发展优势,针对中上游灵活制定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 发展和环境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 -
B.6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作者: 魏婕,杨超
SSAPID:102-1273-1833-83DOI: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
经济 体系”以来,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经济 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是重中之重实证分析表明,影响水资源利用率的因素包括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经济 科技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人口及产业结构等,因此未来应使水资源的配置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匹配,才能使得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兼顾利用和保护。 -
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 圈建设报告(2022)SSAPID:101-2910-7582-93ISBN:978-7-5228-0137-7DOI:暂无内容
本书是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 圈建设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出版的首部双城经济 圈建设蓝皮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研究编撰。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总报告、发展理念篇、协同发展篇和融合发展篇,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双城经济 圈的建设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众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学理性和实践性的专题分析,为推动双城经济 圈建设建言献策。 -
B.14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体制机制作者: 刘希章,徐璟昕,牛诗茵
SSAPID:102-9732-9918-27DOI:黄河中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
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党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构建协调体制机制对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的生态及经济 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所处阶段与态势,对其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重构新时代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的“黄河委员会+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五维治理体制机制,并为实现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高质量发展协调体制机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B.9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
经济 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 郭晗,胡晨园
SSAPID:102-6806-2292-27DOI: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
经济 高质量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45个地级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的空间统计工具分别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以及二者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②二者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高,空间上呈现以内蒙古中部、陕西中部为核心的聚集发展格局;③工业经济 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水平区域间差异较大 -
B.7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
安全 体系的构建作者: 钞小静,周文慧
SSAPID:102-9619-9079-00DOI: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进行生态
安全 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TOPSIS”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对2010~2020年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进行整体测度以及纵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各项分维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内部生态安全 表现极不平衡。未来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体系建设中需加快构建生态安全 动力体系、生态安全 压力预警体系、生态安全 韧性体系、生态安全 治理体系以及生态安全 响应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生态安全 推动机制,筑牢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屏障 -
B.4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
经济 空间分异与开发模式作者: 李勇,段诗宁
SSAPID:102-5916-6753-32DOI:20pt;">本文将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各地级市和自治州作为研究单元,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ESDA-GIS方法,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25个地级市和自治州
经济 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内部各经济 单元之间空间关联度逐渐加强,区域整体的差距越来越小,经济 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增强,但经济 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集中在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和青海省内远离东部发达地区的各市州落后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基于区位条件、历史基础、经济 区的集聚扩散效应和区域发展政策对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的经济 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探究,并分析各地区适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B.17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作者: 姚聪莉,胥晚舟,刘源宏
SSAPID:102-6533-2377-23DOI:高等教育是拉动
经济 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内生动力,与区域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评价结果显示,当前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逐年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足、服务社会经济 发展能力较弱、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以及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