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
SSAPID:101-5371-7060-51ISBN:978-7-5228-1518-3DOI:暂无内容
此外,对加强乡村党建,尤其是带头人队伍建设、经济联社党建、书记能力提升等进行了专题关注,并介绍了乡村组织振兴的“从化实践”、红色村党建的“湴湄实践”、活化乡愁
记忆 的“文冲经验”、留用地开发的“增城模式” -
B.15 “乡愁”在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塑造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作者: 于隽,孙毓泽
SSAPID:102-2102-6875-09DOI: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风貌和集体
记忆 的留存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同质化或被大量现代元素所填充,其改造发展就需要增强品牌特性,保留古街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民俗风尚 -
B.3 2020年新、马、泰、菲、文侨情分析
作者: 于丹
SSAPID:102-1855-0527-01DOI:随着海外疫情日趋严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华侨华人的生产生活也不可避免地遭受
创伤 。 -
“世界休闲之都”——中国澳门媒体形象中非博彩元素符号研究
作者: 吴玫,赵莹
SSAPID:102-6381-8282-73DOI:但这些主题均没有形成有历史
记忆 的幻想类型和有索引价值的语义视野。不同的媒体呈现关于澳门城市的意识图景有所差异,呈现的符号现实多为表象的感官体验和景观描绘,并未有深层价值观层面的符号想象。 -
B.23 创新园区开发运营 带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作者: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宣传部
SSAPID:102-6270-8715-23DOI:作为成都建设“蜀风雅韵、中国气派、别样精彩”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创项目,天府芙蓉园以打造“中国芙蓉赏花第一园、天府文化体验区、成都文化
记忆 体”为总体定位,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要求,构建起以天府文化为特质 -
B.5 陕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报告
作者: 杨艳伶
SSAPID:102-6620-1521-12DOI: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大河而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库,是黄河文化
记忆 的直观具象体现。 -
B.12 2019年小说之力作评说
作者: 吴正锋,陈浩文,龙永干,张弛,唐慧芳,傅异星
SSAPID:102-5086-9876-08DOI:二是对现实丑恶的批评与对当下人生百态的呈现:或是叙写市场经济大潮下商海浮沉与钩心斗角(如熊棕的《声声入耳》),或是表现颓丧的老境生活却依然保持对生命美好的永恒
记忆 (如少鸿的《三滴水雕花床》),或是书写了女性敞开心扉 -
B.4 散文:重构乡土与时间之流
作者: 刘知英
SSAPID:102-9525-6987-36DOI:写作者们从故乡出发,以个体经验
记忆 为轴,整合历史素材与日常哲思,开拓出一个新的话语场域,重构乡土与时间之流。 -
B.5 散文:洒落的
记忆 饱蘸的温情作者: 王威,侯儒
SSAPID:102-2083-0876-98DOI:在主题选择上对母爱的怀念与珍惜、对故乡的眷恋、对游历城市的真情、对生活的
记忆 与抒写都成为作家们着笔的点滴。 -
B.3 中篇小说:时空分延与
记忆 迭代作者: 姜超
SSAPID:102-2190-1962-98DOI:2017~2018年的黑龙江中篇小说竭力在乡土空间、城市空间、历史空间中寻找塑造灵魂的题材,作家行列年龄齐整、思维多元、多重叙事风格汇聚,呈现迅跑冲击的发展态势。黑龙江新的时代特征成为作家们竞争灵智的表现对象,也决定了他们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的写作命运。诸多结实饱满的中篇小说记录了时代空间变换的新变与多变,世界的差异性和生活的丰富性均得到艺术化的呈现。
-
B.11 京杭运河城市节事活动的传播效能和策略
SSAPID:102-1986-8223-07DOI:京杭运河是中国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沿线节事活动作为运河文化的传播载体,对于展示运河城市历史传统、唤醒居民对运河文化的共同
记忆 有重要意义。 -
B.10 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旅游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李志勇
SSAPID:102-2338-1126-81DOI: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在河北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宝贵的文化
记忆 。 -
B.8 “大运河文化带”视域下(济宁段)的文化景观与文化
记忆 保护及利用发展报告作者: 孙凤娟
SSAPID:102-2860-6318-86DOI:大运河(济宁段)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运河的开凿、兴衰和发展、变迁,留下了诸多丰富且重要的大运河文化景观和文化
记忆 遗产。通过对大运河(济宁段)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 保护和利用的现状梳理可知,目前大运河济宁段已经出台各类规划、规范、法规,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提供目标和框架;利用在用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大运河济宁段进行清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