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7 2022年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查报告
作者: 肖莉,秦国栋
SSAPID:102-5316-8891-65DOI:聚焦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县 ,紧盯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紧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机制,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 12(2022)
SSAPID:101-8967-3801-28ISBN:978-7-5228-0795-9DOI:暂无内容
调研报告和个案研究分别涉及新疆阿克陶
县 塔尔乡农牧民从稳定脱贫到持续增收的生计调查、中国企业人权政策的发展现状、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人权尽责管理。 -
B.29 文创产业激发村落文化魅力 新老村民共助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 中共蒲江县委宣传部
SSAPID:102-3158-9229-50DOI:蒲江
县 充分挖掘明月村拥有的邛窑历史文化,依托“竹海”“茶山”“松林”等良好生态条件,围绕文创产业发展,不断引入项目,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 -
B.4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李骅,李海霞
SSAPID:102-0671-3976-38DOI: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甘肃夏河
县 白石崖溶洞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考古共四项。 -
B.18 2021年河南网络零售报告
作者: 张巍,袁文卓
SSAPID:102-9886-0597-59DOI:网络零售数据是B2C电子商务的重要衡量指标,及时准确掌握全省网络零售交易情况,对于省、市、
县 三级政府开展电子商务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有重要意义。 -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
作者: 陈文胜
SSAPID:101-1716-2719-67ISBN:978-7-5228-0283-1DOI:皮书
法律声明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2)》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湖南省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湖南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明显进展
(一)对标对表稳守脱贫底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1.保持战略定力,自觉扛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治责任
2.保持底线思维,坚决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屏障
3.保持政策稳定,协调部署推进“有效衔接”落到实处
(二)深耕“三块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1.深耕稳产保供“责任田”
2.深耕综合改革“试验田”
3.深耕精细农业“高产田”
(三)以美丽宜居为着力点,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
1.强化先规划后建设
2.强化人居环境改善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强化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四)抓党建兴文化立新风,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
1.加强党建引领,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2.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弘扬时代新风
3.创新特色治理模式,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乡村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1.强化党建引领,加快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2.强化组织动员,广泛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3.强化纪律监督,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4.强化关心关爱,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二 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态势分析
(一)农业由粗放低效逐渐向高质高效新阶段迈进
1.农业生产总体呈现明显稳中有升态势
2.农村改革推进发展变革呈现明显加快态势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呈现明显加速态势
4.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二)乡村由传统封闭逐渐向开放多元新阶段迈进
1.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向乡村倾斜
2.城乡教育逐步向一体化变革
3.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乡村拓展
4.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逐步向乡村覆盖
5.城乡文化建设逐步向一体化推进
6.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向城乡同治转型
(三)农民由全面小康逐渐向富裕富足新阶段迈进
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三 全面推进湖南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一)粮猪型农产品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稳产保供压力大
1.粮猪型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变化需求
2.粮猪型农产品结构效益低,农民没有种养积极性
3.湖南粮猪型结构致使区域农业产业趋同化
(二)丘陵山区居住分散化和农村空心化,人居环境改善困难多
1.丘陵山区分散居住村庄环境改善成本高
2.丘陵山区人居环境改造缺乏劳动力
3.分散居住农民人居环境改善动力小
4.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整体滞后,改善难度大
(三)乡村传统文化多样性与乡愁迷失,乡风文明建设困难多
1.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碰撞导致乡愁迷失
2.乡风文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形式化
3.乡村民俗民风改造中过分市场化
(四)乡村治理中农民自主性参与不足,干群关系融洽互信难
1.村干部忙于应付上级任务,无暇细致做群众工作
2.农民外出打工,并不关心乡村治理
3.乡镇干部下村进户少,逐渐脱离农民群众
4.乡村干部考核缺少村民参与和监督
(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民外出就业减少,农业大省增收难
1.疫情下服务建筑等行业不景气,农民外出就业岗位减少
2.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农民外出流动提高了就业成本
3.疫情下经济增速下行,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六)资源开发不够与土地要素流动不足,农村深化改革难
1.土地资源短缺,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乡村
2.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缓慢
3.一些干部改革观念落后,缺乏担当精神
四 全面推进湖南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做优一桌湖南饭”,乡村产业应着力区域特色分工
1.以“一县一品”为取向,优化湖南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
2.适应消费结构变迁,着力提升中高端农产品品质
3.发挥地理优势,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立体耕地空间
4.加大对湘菜的扶持力度,实现吃得好又卖得好
5.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赋能力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智能化
(二)突出留住“乡愁”,乡村风貌应彰显湖湘乡村风情
1.制定村容村貌的顶层设计和正负面清单
2.推进村容村貌提升与文化传承互相融合
3.加强村庄规划提档和建设管控
(三)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治理应敬畏农民法定权利
1.以农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根本尺度
2.对农民的法定权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3.赋予农民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四)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农村改革应把县域作为主战场
1.推进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
2.推进农村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对接
3.推进农业发展与工商业发展对接
(五)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农”主线应突出农民增收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2.拓展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空间
3.促进农民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实现工资性增收
4.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收入
5.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集体经济支撑农民增收的能力
Ⅱ 市域篇
B.2 衡阳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衡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一)立足丘陵山区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引领区
1.大宗农产品品牌提质增效
2.特色农产品向高端迈进
3.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全面振兴
4.以共同富裕为取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突破惯性思维,不拘一格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1.任贤用能,多层面造就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2.培引结合,多渠道建设实用型专业人才队伍
3.搭建平台,积极培养乡村振兴后备人才
(三)传承乡风留住乡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1.以文化筑梦共同家园
2.以文明创建引领淳厚乡风
3.以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四)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1.以改水改厕为主线,推进乡村环境美化
2.以菜园、果园为载体,推进乡村环境绿化
3.以垃圾清运为重点,推进乡村环境亮化
(五)探索治理标准化模式,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创新
1.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标准化体系
2.因地制宜推进三治融合实践模式
3.探索“屋场恳谈会+”基层群众工作方法
4.以党建引领城乡标准化治理全过程
二 衡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区域农产品地标影响力不强
1.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相对滞后
2.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不高
(二)区域优势特色发挥不充分
1.区位交通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2.资源禀赋优势未能有效转化
(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1.农产品价值开发不足
2.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3.对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够
(四)推进乡村振兴内驱机制尚未形成
1.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2.市场要素活力明显不足
3.乡村人才支撑不力
三 全面推进衡阳市乡村振兴的基本对策
(一)全面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
1.全力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
2.推行“一县一特”的清单管理
3.支持优质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
(二)建立湘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衡阳区位优势
1.建设湘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
2.加强农村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三)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业集群发展
1.强化优化主导产业支撑
2.围绕产业链促进产业功能聚合
3.完善巩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
(四)突出实用性人才选拔使用,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梯队
1.构建系统的乡村振兴人才政策扶持机制
2.构建“以老带新”的乡村振兴人才孵化机制
3.创新乡村振兴人才使用机制
(五)以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1.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2.以标准化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六)以农业农村改革盘活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1.深化农用地制度改革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B.3 永州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引领全省
1.养殖创汇引领全省
2.蔬菜产业创汇引领全省
3.农业创汇平台建设引领全省
(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探索新模式
1.地方立法助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2.涌现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典型模式
3.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四好农村路”
(三)多措施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2.产业帮扶造血能力持续提升
3.农村低收入人群帮扶实现常态化
4.易地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5.就业帮扶超额完成任务
(四)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3.深化乡村社会治理改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 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
(三)公共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滞后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 推动永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对策
(一)以“四化”引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1.推进集聚化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2.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推进品牌化经营,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4.推进融合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二)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中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1.打通脱贫村“肠梗阻”
2.推进“一门式”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3.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育模式
2.加大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3.强化公共文化供给考核
(四)多渠道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
1.做强特色农业,助力农民经营性收入稳步提升
2.拓宽农民外出务工渠道,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投入,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
B.4 郴州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四大百亿产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1.高效率推进项目达产达效
2.高质量打造产业主体
3.高标准培育特色品牌
4.高水平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
5.高成效强化资金支持
(二)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质
1.机制创新走在前列
2.抓产业就业保增收
3.综合保障,优化提质
(三)常态化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变“盆景”为“风景”
1.农村改厕“过三关”,“改”出新格局
2.垃圾分类兑积分,“兑”出新风尚
3.收取“三费”用于民,“收”出新观念
4.村庄整治得实惠,“换”出新面貌
5.乡村创建争先进,“创”出新特色
(四)“小村民”助力“大治理”,乡村治理机制进行新探索
1.“一员多用、多员合一”的“村务员”治理模式
2.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五事工作法”
3.村党支部队伍建设的“六任支书一台戏”
(五)打响“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传统文化传承力提升
1.以文塑旅,旅游资源“强”起来
2.以旅彰文,传统文化“活”起来
(六)“土专家”携手“田秀才”,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1.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2.健全“三支队伍”机制
二 稳中应变需应对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城乡融合要素供给与支撑不足
1.专业人才外流与农村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
2.乡村经济发展用地结构性需求与国家农地限制之间的矛盾
3.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大与资金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4.农业科技服务滞后与乡村产业的新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亟待升级
1.区域产业同质化
2.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
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
(三)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亟待加强
1.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2.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不够
3.优势文化资源转化较慢
4.多头管理,统筹推进机制不全
5.特色文旅发展步伐不快
(四)林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供给短板亟待补齐
1.社会化服务覆盖面不广
2.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育形成
3.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用地保障难
三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
(一)以区域战略规划为引领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2.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延续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3.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
(二)以打造公共品牌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化、高端化升级
1.以区域品牌为取向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2.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3.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三)以地域特色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1.把红色文旅打造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最闪亮名片
2.服务国家、省级对郴战略定位,以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四)加强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坚持科学规划,谋好产业布局
2.促进规模化发展,提升整体效益
3.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五)着力补齐农村社会化服务短板
1.整合服务主体,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平台
2.拓展服务内容,延伸全流程服务链条
3.精准服务对象,创新多层次的服务模式
B.5 娄底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立足稳中求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筑牢脱贫攻坚“防火墙”
1.聚焦“三清零两巩固”,守牢不返贫底线
2.强化“两抓好一推进”,促进稳定增收
3.抓牢“三环节两关口”,做好防贫监测
4.建立“三机制两清单”,完善工作体系
(二)做强地方特色产业链,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1.立足优势资源,壮大畜牧产业
2.坚持绿色引领,发展林下经济
3.注重创新驱动,优化农机服务
4.聚焦品质提升,打造特色产品
(三)着力选优配强带头人,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
1.坚持“尽锐出战”
2.筑牢基层“堡垒”
3.着力精准选才
(四)趟出内外兼修新路子,推动乡村建设“持久美”
1.规划建管并重,塑好美丽乡村“形”
2.由外而内发力,铸好美丽乡村“魂”
3.统筹生态生活,实现绿色乡村“美”
(五)创新治理模式多元化,撑起共建共享“大格局”
1.探索“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服务“零距离”
2.探索“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架起百姓“连心桥”
3.探索“三干五零”治理模式,画好共治“同心圆”
二 深入研判现实问题,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
(一)乡村振兴规划有待城乡一体
(二)特色农产品有待差异化竞争
(三)社会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升级
(四)盘活土地要素有待解放思想
(五)财政投入政策有待全面整合
(六)城乡治理结构有待整体重构
(七)考核目标体系有待全面集成
三 致力缩差领跑,奋力开创全面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注重地域特色与一体化设计相结合,加强城乡规划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1.统筹城乡国土空间规划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3.统筹城乡规划实施
(二)注重提炼共性与凸显特色相结合,打好品牌农业“牌”,走好差异发展“路”
1.壮大优势产品,培育差异化竞争力
2.抓好品牌认证推介工作,提高品牌发展水平
3.加快产业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三)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构建“闭环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坚持运作市场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2.聚焦模式多元化,培育各类服务主体
3.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精细发展水平
(四)注重底线思维与“放活”思路相结合,守好“土地存量”,挖掘“发展增量”
1.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存量土地效益
2.做好顶层设计,挖掘土地发展增量
(五)注重政策“有没有”与“好不好”相结合,建立涉农财政政策整合机制
Ⅲ 县(市/区)域篇
B.6 常宁市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常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一)创新基层党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1.党建和发展相融合,“党员示范”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2.问策和引导相融合,“屋场恳谈”释放农民思想活力
3.试点带动和全域推进相融合,“城乡治理标准化”开创“三治”实践新局面
(二)油茶产业强势崛起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转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机制
2.重科技,建设高品质、标准化油茶生产基地
3.强品牌,提高茶油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三)瑶乡文化点亮乡村旅游品牌
1.强化规划引领,挖掘瑶乡特色文化资源
2.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质升级
3.突出三产融合,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四)“三三模式”筑牢返贫防范底线
1.聚焦三类人群,明确防返贫帮扶对象
2.强化三项举措,落实防返贫帮扶政策
3.创新三种模式,拓展防返贫帮扶渠道
二 常宁市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特色品牌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农产品加工亟待向园区集聚
(三)特色文化开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基础设施有待全面提质升级
(五)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
三 常宁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建议
(一)以规划引领为抓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以实现“三治”融合为导向,提升基层治理标准化水平和成效
(三)以特色小镇和园区为载体,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特色文化赋能为关键,构建常宁文旅发展新格局
(五)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B.7 隆回县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探索精准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底线
1.聚焦“责任落实”,突出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2.聚焦“政策落实”,强化底线思维,促进平稳过渡
3.聚焦“工作落实”,主动担当作为,抓细重点任务
(二)建立县乡村文明实践网络,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1.夯基础,完善创建要素
2.植厚土,实施文化惠民
3.引新风,推进移风易俗
4.树典型,推广示范成效
(三)因地制宜施策,多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构建“两个股东”的新型集体经济管理模式
2.构建共享共富的集体收益分配机制
3.创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4.拓展多元开放的集体经济服务范围
(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档次同提升
1.精准布局谋求发展
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3.积极打造特色品牌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二 立足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新挑战
(一)县乡村空间规划有待全面统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城乡一体
(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品牌化
(四)农业产业发展有待跨界融合
(五)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亟待破解
三 实现跨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新突破
(一)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质效
1.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2.坚持做好重大专项规划
3.持续推进“多规合一”
(二)由城至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加快完善县域以及中心城区交通网络
2.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
3.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培育壮大本土品牌,引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1.抓好品牌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
2.抓好品牌推介,提升产品知名度
3.抓好品牌认证,提升品牌美誉度
(四)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进一步优化种养品种结构
2.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3.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
(五)推行强村带弱村帮扶模式,实现乡村协调发展
B.8 武冈市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一 武冈市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一)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1.科学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2.示范创建先行,推进幸福美丽村庄建设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1.突出教育根本,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2.提升医疗水平,深化市乡村一体化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
3.完善养老体系,推动城乡康养一体化
4.创新网格化管理“多网合一”机制,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围绕城乡产业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2.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
二 武冈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难题
(一)区域交通条件受制约
(二)推广农产品品牌力度不够
1.农产品区域品牌意识有待增强
2.农产品区域品牌规划有待完善
3.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4.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有待加强
(三)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1.产业协作不高效,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2.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3.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升级能力不强
(四)乡村民居风格缺乏地域特色
1.自发随意建设,缺乏地域特点
2.盲目建造,住宅功能不合理
(五)古城开发方式和保护机制不完善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善
2.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滞后
三 武冈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制定面向全域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
1.对接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以空间规划为引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
(二)提高市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区的承载力
1.推进城市更新
2.优化城市管理
(三)出台产业赋能转型行动方案
1.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推进电商发展
(四)强化古城保护与开发,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1.规划引领,优化古城现有格局
2.政府主导,统筹古城开发保护
(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3.改革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B.9 苏仙区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效斐然
(一)立足融入大湾区,乡村特色产业引领湘南
(二)推行试点引路,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三)聚焦精准发力,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一新
(四)着力共建共享,农民主体地位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二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一)产业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土地要素配置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完善
(四)农业农村优先投入面临财政收支矛盾的制约
三 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对策
(一)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乡村产业优势
1.把温泉资源转变为乡村特色产业
2.打造苏仙区旅游拳头产品
3.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把城区优势转变为乡村文旅优势
1.依托城区打造郴州市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基地
2.擦亮文旅融合名片
3.培育旅游新业态
(三)把平台优势转变为乡村开放优势
1.依托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优质农产品在粤港澳的市场占有率
2.依托平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乡村地区转移
3.依托平台优势,持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四)把交通优势转变为农产品流通优势
1.依托交通优势高标准建设湘南地区冷链物流基地
2.打造湘南地区农商联动示范区
3.建设湘南地区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
B.10 嘉禾县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一 “五位一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经济发展有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不断稳固
1.经济增长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主一特多辅产业格局
3.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二)党建统领有力:城乡治理迈入现代化进程
1.建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2.推进“一门式”服务和“一网式”治理
3.推动各类基层党建有机融合
(三)社会发展有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均衡
1.城乡供水一体化让人人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让人人乘上绿色便捷的公交车
3.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升让人人享有发展红利
(四)城乡文化有根: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
1.不断充实文化供给
2.传承发展优秀文化
3.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五)城乡生态有质:乡村生态价值向多元转化
1.践行绿色发展初心,强化造林绿化
2.加大规划管控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3.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二 嘉禾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升级
1.基层组织建设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
2.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供给需求不匹配
(二)县城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匹配
1.县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2.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三)特色小镇综合功能有待培育和发展
1.产业协同程度较低、主题缺乏特色差异性
2.空间范围过大,项目布局分散
(四)土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有待实践突破
1.农地流转进展缓慢,三权分置改革成效不明显
2.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特色农产品有待进一步产业化和品牌化
1.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自觉不强
2.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限制了品牌建设
3.农产品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三 加快嘉禾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规划引领、一体推进,为城乡融合发展导航定向
1.突出全域规划的引领性
2.强化规划实施的约束性
(二)优化治理、净化社风,为县域发展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领乡村塑新风
2.以村规民约为纽带,提高乡村自治能力
3.推广“巷长制”治理模式,促进乡村精细化管理
(三)研判难点、深化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建章立制
1.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定农村居民预期
2.构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格局,实现财产性价值
(四)做强园区、壮大小镇,为城乡融合发展建强载体
1.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开拓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空间
2.发展壮大特色小镇,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平台
(五)藏富于民、共同富裕,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取向
1.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2.出台配套措施,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扎实办好社会事业,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B.11 零陵区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聚焦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就
1.以精品农业先行区建设助推农产品供给量质同升
2.以文旅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以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
4.以网格化管理推进城乡共治共享格局形成
5.以党建引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步伐加快
二 面对现实,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破解的难题
1.特色产业特而不大、多而不强
2.乡村旅游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较弱
3.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滞后
4.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
5.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优
三 走在前列,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对策
1.适应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做大做强蔬菜品牌集群
2.发挥千年古城对乡村文旅融合的推进作用
3.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优化乡村建设布局
4.全方位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5.完善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乡村治理机制
B.12 江永县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江永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三大成效
(一)特色农业领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1.育主体,共建共享共推特色产业纵深发展
2.延链条,厚植科技因子,不断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
3.促品牌,“江永五香”金字招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特色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1.增进乡愁韵味,以保护与美化相结合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
2.立足“三千文化”底蕴,文化惠民为农民送上“文化套餐”
3.提升乡村灵气,传承民俗文化塑造文明新风
(三)特色治理激活共同富裕活力
1.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精准筑牢基层治理之基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3.坚决守住防止返贫底线,突出保障社会民生
二 江永县乡村振兴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战略性实效性有待加强
(二)优质特色产品实现了高质但有待高效
(三)电商产业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四)特色文化区域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五)城乡治理有待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 江永县推进乡村振兴的七大建议
(一)摆脱脱贫攻坚的惯性思维
(二)以规划设计引领城乡风貌与布局
(三)特色品牌逐步分类向中、高端发展
(四)推进电商与农村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
(五)不拘一格打破乡村人才瓶颈
(六)以文化品牌点亮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七)以屋场村民小组为单元夯实振兴基础
B.13 新化县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全省大县摆脱贫困、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一)牢牢守住脱贫底线,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三个确保”衔接有效
2.“三个到位”严防返贫
3.“五个保障”巩固拓展成果
(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1.生态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2.黄精产业引跑全国
3.红茶产业特色崛起
4.林木经济多元发展成趋势
(三)以文旅兴旺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1.全域布局文旅融合
2.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3.文旅产业品牌凸显
4.产业兴旺,惠民富县
(四)县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能力突出,城乡融合明显提速
1.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能力日渐增强
2.县城现代服务业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3.城乡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明显加速
4.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五)创新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1.油溪桥村积分制治理成为全国案例
2.西河镇“垃圾治理农户付费”经验成为全省典型
3.乡村治理创新实践遍地开花
二 摆脱贫困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挑战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弱,人口大县共同富裕压力大
(二)主导产业实力不足、品牌较少,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
(三)脱贫大县巩固脱贫成果难,防范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多,政府财政投入困难大
(五)人才短缺与体制机制创新难,内生动力激发难度大
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对策
(一)挖掘人口大县潜力,激发内需驱动力
(二)优化区域分工布局,强化规划引导力
(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拓展主导产业带动力
(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创新创业吸引力
(五)推进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展示乡村魅力
(六)补齐农民社会保障短板,提升共同富裕社会合力
(七)探索主体地位实现机制,激发农民主体活力
Ⅳ 镇村篇
B.14 益阳市赫山区天成垸村餐饮业调研报告
一 天成垸村餐饮业发展现状
二 天成垸村餐饮业发展困境
(一)营业特色不足,差异化程度小
(二)经营模式单一,收入来源单一
(三)产业联动性弱,结构失衡严重
三 破解乡村餐饮业发展瓶颈的建议
(一)系统整合乡村餐饮资源,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
(三)深刻剖析消费需求,牢牢把握市场动向
(四)促进休闲农业+餐饮共同发展
四 结论
B.15 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李家坪村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一 李家坪村概况
二 李家坪村村民增加收入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家庭经营收益占比较小
(二)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创收能力不强
(三)农民财产性收入低,增长速度缓慢
三 相关建议
(一)改良产品,优化组织,多渠道推广农产品,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
(二)为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智力保障,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B.16 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兴国寺村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 乡村治理的实践经验
(一)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
(二)“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模式推动乡村治理
(三)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
二 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能力薄弱
(二)村干部组织体系不健全
(三)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四)基础设施落后
(五)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不够
三 改进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二)完善村干部组织体系建设
(三)完善就业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五)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B.17 娄底市经开区澄清村社区化调研报告
一 澄清村基本情况概述
二 澄清村征地拆迁及村转社区始末
三 澄清村转社区后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经济支柱产业,缺乏政策支持引导
(二)村集体归属感减弱,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三)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四)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需更加重视资源保护
(五)基础组织建设需加强,工作队伍能力需提升
四 确保澄清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服务型新产业
(二)增加居民人均收入,吸引人才回乡发展
(三)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搭建有效展示平台
(四)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保护现有生态资源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领导负责制度
B.18 邵阳县下花桥镇农村老年人才调研报告
一 下花桥镇老年人才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
(一)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影响有限
(二)在移风易俗、隔代教育等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面临资金匮乏、人才短缺、性别差异大等困难
二 影响下花桥镇老年人才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素养
1.政治面貌
2.从业经历
3.政治品质
(二)社会交往能力
1.社会地位
2.社会支持网络
(三)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1.教育经历
2.工作经历
(四)组织协调能力
(五)认知能力
三 为农村老年人才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做好保障工作的建议
(一)个人:党员模范树新风,乡贤新派映初心
(二)社区:共建村级治理机制,善用“乡愁”感知赋能
(三)社会:构建老年人才“聚宝盆”,营造良好参与“新环境”
(四)政府:加强经济“涉老”扶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B.19 浏阳市文家市镇红色文旅调研报告
一 文家市镇红色文旅发展现状
(一)文旅建设现状
1.红色资源丰富,建设历史悠久
2.观光项目为主,体验项目起步
3.建设党史高地,教育价值为先
(二)文旅消费现状
1.消费人员来源广,干部学生成主力
2.消费端动力不足,时间短、数目少
3.消费者认可度高,研学项目占榜首
4.宣传和服务需加强,衍生项目受期待
(三)文旅宣传现状
1.宣传投入大,反馈效果欠佳
2.宣传渠道冗杂,新媒体参与度不足
二 文家市镇红色文旅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找准定位立根基”:追求“旅教合一”,专注以文立业
(二)“掌握重点强经济”:深耕地区优势,带动相关产业
(三)“打通壁垒提效率”:整合全局资源,实现四方联动
(四)“深入市场乘东风”:强化区域合作,融入品牌蓝海
(五)“科学引领带头行”:培养模范先行,干部对口帮扶
三 文家市镇红色文旅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文化传播不足,乡域共识缺失
(二)文旅融合较浅,产品形式单调
(三)经济要素缺失,产业升级滞后
(四)资金力量薄弱,招商融资困难
(五)宣传模式传统,营销效果不佳
(六)人才力量短缺,居民思想阻碍
四 进一步推动文家市镇红色文旅发展的对策
(一)内容主题层面
1.深挖文化内涵,保持内容为王
2.加强共识培育,深入乡域布局
3.发展功能内容,拓展主题定位
(二)产业设计层面
1.创新产品形式,拓宽与拓深并重
2.完善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3.优化投融资政策,扩大资金来源
(三)传播营销层面
1.立稳求新,制定全媒体宣传策略
2.把握时机,找准产品营销发力点
(四)基层建设层面
1.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片区试点先行,打造模范、以点带面
(五)人才队伍层面
1.完善支持政策,提升人才吸纳能力
2.加强基础教育,储蓄人才后备力量
基本子库
主编简介
摘要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三是在岳阳等市选取典型案例
县 开展研究,总结归纳这些典型县 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总之,本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各个层面全面反应湖南乡村振兴的现实场景。 -
B.10 嘉禾
县 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作者: 游斌,陈文胜
SSAPID:102-7683-2852-98DOI:嘉禾
县 为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自2010年起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就,形成了具有湘南特点的有益经验近年来,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推进城乡融合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嘉禾县 在新形势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
B.9 苏仙区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作者: 瞿理铜
SSAPID:102-7229-5960-28DOI:苏仙区作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县 (市区),坚决扛起示范创建使命担当,全面深化“三农”领域各项改革创新,着力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举措,精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农民乡村振兴主体地位 -
B.7 隆回
县 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作者: 汪义力,李珊珊,陈文胜
SSAPID:102-8805-6033-93DOI:隆回
县 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赓续脱贫攻坚精神,真抓实干,立足实际,探索精准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底线,建立县乡村文明实践网络,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因此,隆回县 推进乡村振兴还需要在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本土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乡村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
B.13 新化
县 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作者: 陆福兴
SSAPID:102-1791-1957-65DOI:作为历史上湖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
县 ,新化从脱贫县 起步,深入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县域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新化县 依然面临发展基础弱、经济总量小、主导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防范返贫致贫风险任务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多、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创新难等挑战。 -
B.18 邵阳
县 下花桥镇农村老年人才调研报告作者: 罗俊祺,张新洲,向韵璇,龚曦
SSAPID:102-0670-1938-38DOI: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当前中西部农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情攀比、赌博迷信、彩礼横行等不良风气是乡风文明建设的薄弱点之一。充分发挥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广泛、在群众中具有威信的农村老年人才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构建农村老年人才作用发挥机制,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学习氛围,增强社员黏性;村(社区)组织应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善用“乡愁”感知赋能;社会要齐心构建老年人才“聚宝盆”,营造良好参与“新环境”;政府应加大经济“涉老”扶持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B.12 江永
县 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作者: 李珺,陈文胜
SSAPID:102-3916-1802-97DOI:江永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瑶乡文化特色,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目标,大力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以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创新基层治理,走出了符合县情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顶层设计战略性实效性不强、优质特色产品效益发挥不好、电商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特色文化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够、城乡治理有待标准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和挑战。着眼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江永需要进一步摆脱脱贫攻坚的惯性思维,以规划设计引领城乡风貌与布局,推进特色品牌分类向中、高端化发展,促进电商与农村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不拘一格打破乡村人才瓶颈,以文化品牌增添乡村建设成色,以屋场村民小组为单元夯实乡村振兴基层。
-
B.5 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作者: 葛宁,周王瑜,杨团,续志琦
SSAPID:102-3989-5056-29DOI: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自2017年以来,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其中,基金会半数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县 及以下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