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167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图书

China's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Dilemma and Tactful Action

SSAPID:101-9999-8519-21
ISBN:7-80190-36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企业与执行机构策略行为的表现、制约因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叶响裙
编 辑:李建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三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W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附录四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附录一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附录二 省人民政府印发H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障:全球性的问题

   一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

   二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三 几个基本概念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二)与社会养老保险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主题

   一 问题的源起

   二 研究的视角

   三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理论架构

   二 篇章结构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的综述

   一 关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对养老保险基本目标模式的探讨

    (二)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具体制度安排的研究

    (三)有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研究

   二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

    (一)本书运用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1.关于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的研究

     2.关于单位制的研究

   三 公共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

   四 制度主义理论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 西方关于养老保险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工业制度分析法

    (二)社会民主分析法

    (三)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

    (四)新多元论分析法

    (五)国家中心论分析法

   二 关于西方三种福利体制的比较

    (一)三种类型的福利体制

    (二)福利体制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关系

     1.社会阶级结构在形成不同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2.不同福利制度对社会阶级关系的影响

    (三)三种福利体制的改革

     1.自由主义模式改革特征

     2.社会民主主义模式改革特征

     3.保守主义模式改革特征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德国的产生

   一 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内涵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二 社会养老保障在德国产生的过程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 英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

   二 二战时期及战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 英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 瑞典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 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产生

   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状况

   三 战后的政策发展

   四 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 制度的产生

   二 二战后的制度发展

   三 当代的改革

  第六节 智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 原有制度的弊端

    (一)制度分散凌乱,缺乏统一性

    (二)资金筹集方面,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

    (三)养老金制度的激励机制不顺。

   二 制度的变革

   三 制度改革成功的原因

 第三章 由单位养老到社会养老:正式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 劳动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

   二 劳动保险制度的单位化

  第二节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一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整合

    (一)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所有制结构

    (二)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

    (三)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收入分配制

   二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困境

    (一)单位劳动保险制度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

    (二)劳动保险制度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潜在危机

  第三节 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 现行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制度建立的基本目标

    (二)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收缴

    (三)个人账户的建立

    (四)养老金的发放

  第四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抉择

   一 保险费供款率过高,企业负担过重

   二 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较窄,扩面难度日益加大

   三 制度运行在财务上面临不可持续的前景

 第四章 政策实施中企业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单位制企业的几种策略行为

   一 拖欠社会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二 借款缴纳养老保险费

   三 买断部分职工工龄,一次性补偿养老权益

  第二节 非单位制企业的几种策略行为

   一 瞒报少报职工人数,减轻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压力

   二 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逃避缴费

  第三节 两类企业共有的策略行为

   一 瞒报少报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减轻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压力

   二 采取合作的行为,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

    (一)三资企业案例

    (二)大型民营企业案例

    (三)大型国有企业案例

  第四节 企业策略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 各种策略行为具有内在联系

   二 策略行为取向上的差异

   三 不同企业的策略行为取向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第五章 执行机构对企业的控制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正式规则的软约束

  第二节 执行机构对企业非正式的控制

  第三节 执行机构对企业非正式的控制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一 控制强度的不均衡性

   二 控制强度的弹性化

   三 控制强度的整体弱化

 第六章 职工养老保险意愿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单位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意愿

   一 W市重型机械厂职工案例简介

   二 W市钢铁厂职工案例简介

   三 案例分析

  第二节 单位制企业职工的利益表达:方式与内容

   一 职工利益表达的常规方式

   二 职工利益表达的非常规方式

  第三节 单位制企业管理层的目标抉择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第四节 非单位制企业职工的养老意愿及其对政策的认知

  第五节 非单位制企业管理层的目标抉择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一 关于合作策略行为的分析

   二 关于“部分参保”策略行为的分析

   三 关于逃避策略行为的分析

 第七章 资源的约束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正式规则的结构性制约

  第二节 单位制企业资源短缺约束下的策略行为

   一 资源短缺与企业拖欠、借款策略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 资源短缺与企业一次性买断工龄的策略行为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对企业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分析

 第八章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机构的策略行为

  第一节 企业的策略行为与执行机构的两难处境

  第二节 执行机构策略行为的表现

   一 在实行社会化发放之前,对企业采取差额缴拨的方式

   二 实行社会化发放后,普遍提高企业的缴费工资基数

   三 对于欠费与借款企业策略行为

   四 对三资、民营企业实行弹性化的扩面策略

   五 申请政府财政资助的策略行为

  第三节 关于执行机构策略行为的分析

   一 两种政策执行策略:计划性与适应性

   二 执行机构的总体执行策略

  第四节 执行机构的目标抉择

   一 政策目标的冲突性与含糊性

   二 目标的层级式结构与执行机构的目标抉择

 第九章 企业与执行机构策略行为的结果

  第一节 企业与执行机构互动的非正式规则

   一 企业与执行机构行为准则的形成:适应性的相机抉择

   二 非正式行为准则的特征

    (一)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

    (二)实施的高成本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目标的转换

  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非意图结果与正式规则的演变

   一 政府由“不出资”到“出资”

   二 由“统账结合”的目标模式到实际的“现收现付制”

   三 由解除“依附”到强化“依附”

 第十章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的策略行为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 制度变迁的动力

  二 制度变迁的迂缓性

  三 制度变迁中行为者的情境适应性

  四 规则的制约性与行为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反思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的主要做法

   一 加强社会保险税费征收力度

   二 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三 财政的非正式资助

  第二节 影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社会因素

   一 社会阶层分化状况

    (一)收入差距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客观状况

    (二)居民对收入分配及收入差距的主观看法

    (三)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

   二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职工养老负担的影响

   三 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一)两部门的竞争关系

    (二)政府与两部门关系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目标模式

   一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一)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 关于目标模式的讨论

  第四节 优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 政策的制定要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

   二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建立社会救助制度

   四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特性与功能

   一 公共政策的特征

    (一)公共性

    (二)权威性

    (三)目标性

    (四)稳定性

   二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协调功能

    (四)象征功能

  第二节 政府管理由控制向服务的转型

   一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一)公共政府

    (二)责任政府

    (三)法治政府

   二 建立政府与公民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切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一 扩大公民参与,完善决策程序

    (一)当前公众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与利益表达

    (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决策情况

    (三)扩大公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

   二 社会保障建设亟须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转变

    (一)理念转变:经济建设财政还是公共服务财政

    (二)调整税收结构,保证在税收负担不增加的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

    (三)改变支出结构,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

 后记

本书运用公共政策、社会学与制度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究。本书结合实地调研的案例及文献资料,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过程中企业与执行机构策略行为的表现、制约因素及双方互动所产生的非意图结果等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进行反思,并结合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出切实推进社会养老保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陈良瑾:《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1990。

陈朝先:《社会保障与保险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蔡亮:《利益冲突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统筹制度的公共选择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蔡拓、吴志成:《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陈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三联书店,1994。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段晓洋:《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冯兰瑞:《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

侯文若、仇雨临:《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雷洁琼、王思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

林水波:《政策分析评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刘贵平:《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盛洪、张宇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世界银行:《老年保障: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世界银行:《防止老年危机》,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美国,华盛顿特区,1994。

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孙光:《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伍启元:《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85。

熊必俊、郑亚丽:《老年学与老龄问题》,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

徐滇庆、尹尊声、郑玉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杨团、杨体仁、唐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朱国云:《组织理论与历史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选择》,中华出版社,1987。

阿罗·肯尼斯:《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奥尔森·曼库尔:《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奥尔森·曼库尔:《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2。

布莱尔:《新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埃斯特·詹姆斯:“老年保障的覆盖面及对未参保人群的保护”,载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贝克尔·加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

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

查尔斯·林德布洛罗姆:《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弗里德曼·米尔顿:《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

弗里德曼·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

弗利登:《权利》,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8。

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4。

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3。

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美国社会保障总署:《全球社会保障制度》,华夏出版社,1989。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

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权力》,三联书店,1998。

马威克:《1945年以来的英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92。

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

汤姆·R.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

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因方特:“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历程”,载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伊蕾娜·迪克森:《社会政策的计划观点——目标的产生及转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约翰B.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

鲍尔斯·塞缪尔:“市场之所能与不能”,《美国挑战杂志》译文载《经济译文》,1991。

鲍尔斯·塞缪尔:“经济政策的形成”,《美国经济评论》,译文载《经济学译丛》,1987。

陈振明:“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政策研究人领域的两种基本范式”,《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

陈振明:“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政府失败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第6期。

陈颂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2004年第1期。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8期。

丁建定:“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启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网页,2002。

冯同庆:“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社会分化”,《中国研究》1997年第3期。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胡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政策功能——中央与地方的调适”,《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中译文,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8~12期。

黄燕芬、杨宜勇:“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

姜晓星:“论我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转变”,《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1期。

景跃进:“政策执行的研究取向及其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

姜南扬:“政策执行与政策遵守”,《理论探讨》1994年第3期。

凯尔布罗:“政治学与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3期。

孔泾源:“市场化与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李汉林:“关于中国单位社会的一些议论”,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李成贵:“政策失败原因的综合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冬季卷。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

李路路:“社会结构的转型:结构主体和结构规则的变革”,《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李路路:“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5期。

刘世定:“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刘瑞中、张新华:“中国:一个低收入的福利国家”,《经济文摘》1989年第9期。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89年总第五期。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李培林:“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马庆钰:“欧盟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服务的启示”,中国与欧洲国家公共服务创新-首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2004。

孙慧民:“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社会控制与其商品化”,《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的宪政体制”,《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谭深:“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田德文:“福利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

王颖:“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2期。

王汉生、陈智霞:“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王卓祺、雅伦·获加:“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项飚:“逃避、联合与表达:‘浙江村’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春季卷。

谢维和:“社会资源流动与社会文化:中国市民社会的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秋季卷。

谢维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结构分化与双二元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冬季卷。

袁志刚:“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何在:评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卷,总第21期。

杨瑞龙、周业安:“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于显洋:“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袁峰:“国家在经济政策中的角色”,《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6期。

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张军:“法和经济学:一个分析性引介”,《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4期。

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张力之:“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中国书评》1995年第1期。

张曙光:“信息、市场和产权:兼评林毅夫等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卷,总第21期。

张曙光:“非市场化的经济谈判——分权化公有制经济的一种交易方式”,《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翟学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冬季卷。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郑秉文:“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变迁与比较”,《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Aldrich,H. and Whetten,D.,1981,“Organization Sets,Action Sets,and Networks:Making the Most of Simplicity”,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Deigns, vol.1,ed. Paul NyStrom and William Starbuc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rrow,Kenneth J.,1974,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Norton.

Barry,N.,1995,“Friedman”,in V.George and R. Page (eds.),Modern Thinkers on Welfare,London,Prentice Hail.

Bian,Yan jie,1994,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auley,Jon and Sandler,Todd.,1992,“Agency Theory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Under Reform”,China Economic review,3

Cochrance,A. and Clark,J. (eds.),1993,Comparing Welfare States:Britain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London’ Sage.

Coleman,J.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orge,V. and Page. R.,1995,Modern Thinkers on Welfare,London,Prentice-Hail.

Guthrie,Douglas,1997,“Between Markets and Politics: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Reform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

Homans,G.C.,1958,“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No. 63.

Jefferson,Gary H. and Rawski,Thomas G.,1994,“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ese Indust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8.

Keister,Lisa A.,1998,“Engineering Growth:Business Grou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

Liebertha1,Kenneth G.,and David M. Lmpton,1992,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Na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24.

Nee,Victor,1989,“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Nee,Victor,1996,“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

Shirk,Susan L.,1993,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der,Andrew G.,1986,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der,Andrew G.,1989,“Factory and Manager in An Era of Reform”,The China Quarterly, 118.

Walder,Andrew G.,1992,“Property rights and Stratification in Socialist Redistribute Econom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简 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于2012年9月23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社会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乃至全国各地的60余位社会学博士后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和交流,本书是本次论坛中遴选出...

作者: 李培林 黄丽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社会福利研究中的主流范式往往聚焦于引致贫困和剥夺的结构性因素,却忽略了个体的能动性。事实上,贫困老人进入老年阶段就是抗逆力的证明。贫困老人的抗逆力是老人个体及其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缓冲逆境衍生的压力,以达致个体在心理和生理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和均衡的过程。本书在抗逆力的理论框架下使“个人”与“结构”有机结合,不仅将个人、家...

作者: 陈岩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简 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服务业发展问题的著作。全书在阐述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的理论、方法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江西发展现代服务业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从而探讨和揭示了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政策机制。

作者: 郑克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简 介:本书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人口老年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生育观与养老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比较;高校离退休人员居家养老满意度研究;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城市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比较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以...

作者: 苏振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