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运行论图书
Operation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了就事论事的一般研究框架,首次构建了分工—市场—贸易这一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探索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从分工角度,运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比较优势;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的因素。
相关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属性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文化产业及其属性
一 文化产业概念及其发展
二 文化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 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
二 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
1.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
2.文化产业的地区结构
3.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
(1)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
(2)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本存量结构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分工—市场—贸易:一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分工演进与文化产业崛起
一 自然分工与文化启蒙
二 社会分工、工场手工业分工与城市文化兴起
三 机器大工业分工与精神需求增长
四 复制技术与工业化中期的大众文化兴起
五 信息革命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崛起
六 文化经济一体化与文化战略主导地位确立
第二节 分工深化与文化市场运行
一 分工形成市场的机制
1.专业化机制
2.协作机制
3.迂回生产机制
二 文化产品内分工与不同类型的文化市场
三 产业内分工与文化产业链形成
四 产业内分工与文化市场结构:文化产业集群
五 市场发展与文化产业分工
第三节 分工拓展、市场扩张与文化贸易
一 文化贸易:分工与市场相互作用下的文化市场拓展
二 文化的属性与文化贸易的特点
三 制度与体制:分工拓展、市场扩张与文化贸易发展的保障
1.国内的文化制度影响分工的深化与文化市场的运行
2.文化的国际贸易制度影响国际文化贸易的推进
第三章 分工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及分工状况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分工
二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优势与特色
1.美国:全球化文化战略下的资本主导型模式
2.欧盟:政府支持下的资源依托型模式
3.韩国:产业政策推动模式
第二节 我国分工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要素角度的分析
一 资本供给:来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强力争夺
二 市场:工业化的制约和信息化的拓展
三 人才:工业化的支持和信息化的争夺
四 技术:来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支持
第三节 我国的文化产业分工状况
一 产业间分工
二 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
三 要素分工
四 分工主体
第四节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文化资源
二 资本供给能力
三 人力资本
四 文化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五 需求
六 相关产业发展与同业竞争
七 政府支持与发展机遇
第五节 我国文化产业定位
一 主导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
1.文化产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2.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成长性强
3.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4.文化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5.文化产业能够吸收较多的技术,可以引导技术进步
二 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定位分析
1.本土市场
2.海外市场
三 文化产品结构及其定位分析
1.时间节约型产品
2.学习型产品即人力资本投资型文化产品
3.奢侈品
第四章 市场结构、文化产业集群与我国文化产业运行
第一节 文化市场及其运行*
一 我国文化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我国文化市场需求总体状况
2.文化市场需求的城乡结构
3.文化市场需求的地区结构
二 我国文化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1.文化产业、服务总量状况
2.文化企事业单位状况
三 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文化产业集群及其运行机理
一 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1.文化是文化产业集群鲜明的标志
2.创意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
3.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群的脊梁
4.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5.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动态的产业组织形式
二 产业集群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
1.产业集群适应了文化产业的属性
2.产业集群是大众文化传播扩散的优良平台,有助于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3.产业集群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4.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的统一
三 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
1.文化产业集群: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
第三节 产业集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 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的主导因素:实证检验
1.选取面板数据模型的依据
2.模型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模型检验
三 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思路
1.构建前提
2.集群的构建形式
3.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的初步构想
四 建立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1.培育和集聚文化需求
2.优化投资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
3.用集群政策代替单一的产业政策
4.为文化产业集群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5.要慎重选择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时机、建立方式与类型
第五章 国际文化贸易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国际文化贸易在我国的特殊意义
一 国际文化贸易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崛起的重要途径
二 国际文化贸易是我国抢占国际分工有利地位的重要方式
三 国际文化贸易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甚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状况透视
一 总量偏少,占全球文化贸易比重小
二 进口为主,出口较少,形成全行业巨额的贸易逆差
三 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以发达国家贸易为主
四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产品结构“硬强软弱”,附加值低*
五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重产品和服务贸易,忽视要素贸易
六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还没有进入国际文化贸易分工格局的核心层
第三节 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 传统思想的束缚
二 我国缺乏能够实现“中西合璧”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 我国文化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营销
四 国外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欠缺
五 我国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贸易企业
六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第四节 “走出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战略
一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风险
1.国家风险
2.文化风险
3.其他风险
二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三大突破
1.突破之一: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2.突破之二:实现产品贸易与要素贸易结合,优化贸易结构
3.突破之三:实现国际市场开拓和国内产业集群建设结合,转变文化贸易增长方式
三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区域选择
1.周边地区
2.欧美市场
四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方式
1.文化产品出口
2.品牌“走出去”
3.与国外企业合作
4.对外直接投资
5.在国外资本市场融资
6.建立海外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第五节 促进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 制订明确的国际文化贸易战略规划,全面指导我国国际文化贸易
二 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 强化政府的国际文化贸易信息指导功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四 营造良好的国际文化贸易环境
五 构建促进国际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
六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文化产品开发
七 大力推进文化企业海外上市
八 完善鼓励国际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九 循序渐进,相机推进国际文化贸易
第六章 体制改革、政府监管与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一节 解读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含义
二 影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1.文化垄断
2.商业化与产业化
3.市场垄断
4.地下经济与产权侵犯
三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三重力量
1.文化控制权
2.文化事业
3.文化立法与产业监管
第二节 基于市场运行的国家垄断界限: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文化产业经营垄断的理论基础与成因
1.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2.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
3.文化设施的自然垄断性质
4.文化创意的垄断性
5.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垄断
二 国家垄断的类型与边界
1.文化事业垄断
2.国有文化企业的自然垄断
3.国有文化企业市场垄断
三 市场运行与国家垄断的效率激励
第三节 文化体制改革:塑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一 文化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1.合理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属于文化产业范围的要转制为企业
2.文化事业单位要改革内部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二 文化产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第四节 政府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 监管原则与变量选择
1.品质定级
2.数量监控
3.产权侵犯
4.流通渠道
5.技术特征
6.市场结构
7.产业结构
8.区域结构
9.文化贸易
10.文化产业宏观运行
二 监管体系
1.法律监管
2.政策监管
3.行政监管
4.国家垄断监管
5.社会监管
三 监管措施
1.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
3.严格市场准入监管
4.创新内容监管方式
5.注重文化市场运行监管
6.文化产业宏观运行监管
四 监管适度:防止监管之弊
第七章 结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
[2]《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年度报告》,http://www.sinobook.com.cn。
[3]〔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吴迎春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美〕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蔡中兴、杨宇光译,商务印书馆,2000。
[6]白万纲:《TCL的失败,中国企业的财富》,http://www.ceo.hc360.com。
[7]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冯久玲:《文化是个好生意》,南海出版公司,2003。
[9]冯子标、焦斌龙等:《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冯子标、焦斌龙等:《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
〔11]冯子标:《打造比较优势发展文化产业》,2004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
[12]〔美〕格罗斯曼、郝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何帆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郭凯:《谁阻碍了中国富人成为慈善家?》,2004年3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4]国家统计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4。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5。
[16]花建:《三大态势和七大形式》,《中国文化交流》2004年第8期。
[17]江蓝生等:《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江蓝生等:《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江小涓:《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0]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前进》2003年第7期。
[21]焦斌龙:《文化资源的产权属性演变及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开发研究》2004年第7期。
[22]〔美〕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美〕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海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4]〔美〕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25]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6]李双伍:《全球文化产业掀起“瓜分浪潮”》,新华网。
[27]李向民:《精神经济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2004年4月2日《中国文化报》。
[28]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1期。
[30]刘能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与经济发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31]刘燕:《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商业现代化》2006年第3期。
[32]刘佑成:《社会分工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3]〔美〕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黄卫平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4]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2003年8月20日《光明日报》。
[35]聂永祥:《服务贸易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及实证检验——以产业组织结构变化中的中国转轨时期服务贸易实践为例》,《首度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3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7]〔美〕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94。
[38]〔美〕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9]沈亚军:《如何消解“中国文化赤字”》,中国经济网。
[40]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1]汤定娜:《可持续性发展与我国中小企业的“走出去”》,《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42]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
[43]汪安佑、潘鸿雁:《创新经济学的构建——对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3年7月。
[44]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4年6月。
[45]王亭亭:《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势和时代特征》,2003年9月9日《光明日报》。
[46]隗瑞艳、黎宏河:《政协常委、委员为文化“走出去”献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47]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2~2005。
[48]吴显英:《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文化风险识别》,http://wz.online.gz.cn。
[49]解占原:《当代社会分工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50]徐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51]薛晓源等:《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5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
[53]杨建国:《“贵妃”初长成 “天鹅”展翅飞》,www.sina.com。
[54]杨小凯、张永胜:《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5]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6]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7]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8]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2003年8月15日、22日《中国文化报》。
[59]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60]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1]张晓桐:《面板数据模型与应用》,人大经济论坛。
[62]中国经济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年鉴》2002~2005。
[63]周铁东:《好莱坞产业结构动力剖析》,http://www.vanscript.com。
[64]朱钟悧、杨宝良:《试论国际分工的的多重均衡量与产业地理集聚》,《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