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4

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展与挑战图书

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

SSAPID:101-9996-6072-53
ISBN:978-7-5201-1504-9
DOI:
ISSN:

[内容简介]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理念中的关键内容。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纲领》,国际社会连续推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全球各国发展公平的、优质的、终生的全民教育。本书在详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策略、进展、问题和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书系
作 者: 李春玲
编 辑:陈凤玲;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书系”编委会

 索引

 总序

 后记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国际社会行动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

   一 2000~2015年:《达喀尔行动纲领》的喜与忧

   二 2016~2030年:《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展望与希冀

   三 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目标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进展

  第一节 识字率与扫盲:目标未能达成,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节 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进展迅速但还需努力

  第三节 小学教育:入学率明显提高但仍有儿童因贫困、性别、地区和种族原因失学

  第四节 中等教育:教育机会增长明显但地区差异十分突出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教育经费:持续增长但需更有效、合理、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

  第二节 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

  第三节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但均衡发展还需进一步推进

  第四节 高中阶段教育:正在走向普及,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第五节 高等教育:入学率继续快速上升,但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化提出更高要求

 第四章 教育发展的地区与城乡差距

  第一节 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一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地区差异及其均衡化发展

   二 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差异及其均衡化发展

   三 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及其均衡化发展

   四 升学率的城乡差异

  第二节 人口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一 人口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二 人口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

  第三节 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一 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二 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

   三 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

  第四节 师资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一 生师比的地区差异

   二 教师资源的城乡差异

  第五节 城乡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差异

   一 城乡教育办学规模

   二 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对比

 第五章 教育公平与机会不平等

  第一节 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一 受教育年限的阶层差异

   二 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

   三 升学率的阶层差异

  第二节 贫富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富差距

   二 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贫富差异

  第三节 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与机会保障

   一 残疾儿童教育状况的改进

   二 女童教育机会上升和性别教育平等

   三 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第四节 国家资助政策与教育扶贫

   一 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

   三 高中阶段教育学生资助

   四 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行动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目标

  第三节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节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统筹举措

   一 完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二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三 逐步均衡配置师资,缓解农村教师资源不足问题

   四 推进学校合理布局,保障边远农村儿童有学可上

   五 实施城乡教育帮扶项目,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第五节 推广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结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

 摘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核。全球教育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地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进程,一个国家的人口教育状况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潜力,个人的教育状况则会影响人们的未来命运。提升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全球、国家和个人的综合发展,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是,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才能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稳定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解答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教育,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青年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同时,教育不平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日益突出,“择校”、“学区房”、“高考名额分配争议”、“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现象引发公众热议。这说明教育也有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可持续发展日益紧密相关,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配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是《达喀尔行动纲领》,而落实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的则是《教育2030行动框架》。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是要在2030年全球实现“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本书在详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策略、进展、问题和经验。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成就显著: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趋向普及,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与类似发展水平和类似人口规模的国家相比,中国教育发展推进速度令人瞩目。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极为重视教育发展,并强力、持续推进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巨大,贫富之间和阶层之间教育不平等突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未能解决。目前,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享有教育机会,而是进一步要求拥有公平的、优质的、终身的教育;人们要求的教育公平也不仅仅是享有教育机会的公平,而是拥有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这意味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面临转型和升级,教育发展目标的重点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并且使这些优质教育机会得到公平分配。在这一阶段,教育权利的机会公平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新的教育治理模式,即由高度集中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走向分散型和合作式的有限政府治理模式,采用多元合作的政府(国家)—社会互动治理模式来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新的教育治理模式还在探索中,它将会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203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第5期。

柴葳、万玉凤:《首份“国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出炉》,《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8日。

谌小猛:《广东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粤、京、苏、浙、沪的数据比较》,《教育探索》2016年第10期。

董洪亮:《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3日。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范雷:《2016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报告》,李培林等主编《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韩嘉玲:《相同的政策不同的实践——北京、上海和广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1996~2013)》,《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洪瑶小雪:《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对经济的影响分析》,《知识经济》2017年第2期。

胡鞍钢、王洪川:《中国教育现代化:全面释放巨大红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黄荣清:《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蓝方:《西部贫困学生辍学潮》,《西部时报》2017年7月3日。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李春玲:《“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2期。

李春平、葛莹玉:《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李文道、孙云晓、赵霞:《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

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一个众多研究数据支撑起的事实》,《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11期。

李文道、孙云晓:《我国男生“学业落后”的现状、成因与思考》,《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梁海燕、徐超:《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地区异质性检验》,《西北人口》2016年第2期。

刘红梅、谭宏卫、田应福:《中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4期。

刘丽、张琳:《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点滴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mtbd/201604/t20160408_237168.html。

教育部:2007~2015年历年《中国学生资助事业发展报告》,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5/moe_702/201609/t20160901_277355.html。

教育部:《高教质量“国家报告”首次发布》,《人民日报》2016年4月8日。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1611/t20161110_288422.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5》,《2000~2015年全民教育:成就与挑战》,20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IS数据库,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DataSetCode=EDULIT_DS&popupcustomise=true&lang=e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数字:世界范围比较教育统计(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0: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women-higher-education.aspx。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促进人类持续进步:降低脆弱性,增强抗逆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网站,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human_development/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4.html。

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钱丽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推进战略与实施建议》,《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1期。

倪嘉敏:《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1期。

任君翔:《生师比视角下高校扩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

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参见《中国青年报》2015年6月19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

尚伟伟:《流动人口对其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教育科学》2016年第3期。

宋月萍、李龙:《我国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省域及城市层面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年第3期。

苏丽锋、孙志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研究——基于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探析》,《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杨敏、赵梓汝:《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学术论坛》2016年第2期。

夏海鹰:《我国脱盲标准的演变与反思》,《成人教育》2008年第8期。

夏佑至:《高考录取制度应尽快改革》,《新民周刊》2014年第6期。

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中国德育》2015年第17期。

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魏延志:《转型期中国城市教育不平等与区域差异》,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吴德刚、曾天山、邓友超:《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邬志辉、李涛、凡勇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张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前沿》2012年第15期。

张婧:《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成效与全球展望2016》,《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第3期。

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兼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第3期。

郑建梅:《山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情况调查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朱德全、李鹏、宋乃庆:《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基于〈教育规划纲要〉第三方评估的证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

Trow,M.,“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Volume 66,Issue 1,January 2012,pp.123–125.

Trow,M.,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

Unesco: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15.

Unesco A: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16,http://en.unesco.org/gem-report/.

Unesco B: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Gender Review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