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4

东北亚研究论丛(2015年第1辑 总第1辑)图书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SSAPID:101-9990-3621-71
ISBN:978-7-5097-722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经济·贸易”、“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内容主要涉及东北亚地区经济整合、东亚文化认同及东亚共同体、地区贸易与投资,韩国的经济、韩国外交、韩国文化,韩美同盟、大国关系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东明
编 辑:许玉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东北亚研究论丛》编委会

 《东北亚研究论丛》投稿规范

 前言

 经济·贸易

  中韩20年经贸合作历史简要回顾及展望

   一 中韩经贸合作发展概况

    (一)贸易发展状况

    (二)直接投资发展状况

   二 中韩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不平衡渐趋扩大

    (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三)投资合作相对滞后

    (四)海洋资源开发存在争端

   三 推动中韩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

    (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

    (三)扩大深化中韩相互直接投资

    (四)建立有效磋商机制,加强政策协调

   四 结语

  中韩建交30年经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条件及可行性

   一 中韩经贸发展20年回顾

    (一)经贸总量迅速增长

    (二)两国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总结

   二 中韩经贸未来10年的发展预测

   三 中韩经贸发展未来10年可能面临的新挑战

    (一)韩国在华企业承受中国经济成本上升的耐压性挑战

    (二)中韩外贸关系长期的不平衡性挑战

    (三)中国投资进入韩国受限制和歧视的挑战

    (四)中韩民间亲善友好脆弱性的挑战

   四 保持中韩良好经贸关系的条件改善

    (一)继续加强两国政治领导集团的互信

    (二)建立中韩FTA

    (三)认真对待中韩贸易的不平衡性并求得大致平衡

    (四)继续稳定朝鲜半岛脆弱的和平局面

   附录 ARIMA(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预测中韩经贸增长

    1.平稳性检验及差分

    2.构建ARIMA模型

    3.对模型的检验

    4.模型的预测

  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对未来世界新格局的影响*

   一 稳步推进中的亚洲经济一体化

   二 中日韩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三 中日韩在世界格局中核心地位的体现机制

    1.确定领导者:从“10+3”向“3+10”转变

    2.明晰领导权:“三核心”构成东亚乃至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核心

    3.排除外力干扰:实行“弱美国化”

   四 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对未来世界新格局的影响

    1.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使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中心和“主引擎”

    2.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使亚洲成为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引领者

    3.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挑战世界现代化的“西化模式”

    4.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改变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

    5.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东方文明的广泛传播

    6.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亚洲繁荣稳定与中国和平崛起

  中韩FTA的经济政治影响分析*

   一 中韩自贸区谈判的背景、进程

    1.中韩自贸区谈判的背景

    2.中韩自贸区谈判的进程

   二 中韩自贸区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扩大两国贸易额,促进两国经济增长

     2.平衡两国贸易关系,使两国经贸关系均衡发展

     3.促进双方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

     4.加强两国在区域和多边协作中的地位

     5.促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消极影响

     1.加剧两国贸易的竞争性,对两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造成冲击

     2.使两国的某些经济主权受到侵蚀

     3.对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其他不利影响

     4.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极影响

   三 中韩自贸区的政治影响分析

    (一)中韩两国对FTA的政治诉求

    (二)中韩FTA的建立对两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三)中韩FTA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1.中韩FTA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

     2.中韩FTA对韩国对外关系的影响

    (四)中韩FTA对东北亚和世界的影响分析

   四 结论与对策

  韩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其未来展望*

   一 前言

   二 韩国的经济实力

    (一)世界第15位的经济强国

    (二)国家资产

   三 韩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一)经济增长动力的缺乏

    (二)日益严重的对外依赖型经济结构

    (三)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四)难以实现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五)少子化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推进

    (六)朝鲜半岛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四 韩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展望

    (一)韩国的未来发展目标

    (二)韩国经济社会未来展望

     1.经济领域

     2.社会领域

  金融危机后的中日韩金融合作*

   一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日韩金融合作

    1.清迈双边货币互换体系的构建

    2.亚洲债券基金的发行与亚洲债券市场倡议

   二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中日韩金融合作

    1.东盟框架外——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启动

    2.“10+3”框架内——中日韩金融合作的深化

   三 两次危机下中日韩金融合作的比较

    1.两次危机下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共性

    2.两次危机下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差异

   四 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前景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认识度和趋势变化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现状

   四 分析结果

    1.韩国对中国投资环境关注的变化

    2.韩国对华投资趋势变化

   五 结论

 政治·外交

  军队从政坛的退出与韩国社会转型

   一 引言

   二 军人的政治控制与社会转型

   三 军事独裁下的韩国有限准入社会

    (一)军政同盟和有限的精英组织

    (二)1987年以后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

     1.为什么民间团体想让军队撤出?

     2.为什么军队愿意从政治活动中退出?

   四 1987年以后向开放准入秩序的社会转型

    (一)对军队的政治控制

    (二)竞争性政治和经济市场的出现

   五 结论

  布什政府的对朝战略:“鹰式接触”的“月光政策”*

   一 布什政府的对朝敌性定位

   二 布什制造第二次朝核危机

   三 “鹰式接触”战略的逐渐成型

   四 “鹰式接触”战略的内容要点

   五 “鹰式接触”战略的形成动因

  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分析*

   一 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进程的共性

   二 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进程的差异性

   三 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进程的经验分析

  中美战略调整与朝鲜半岛局势发展

   一 中国周边战略的调整

   二 美国因素的变化

   三 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趋势

   四 结语

  韩美同盟与地区局势

   一 对同盟的认识

   二 韩美同盟的四大变化

    (一)更强化的韩美同盟

    (二)更宽泛的韩美同盟

    (三)更全面的韩美同盟

    (四)更具战略性的韩美同盟

   三 韩美同盟与地区局势

  民族主义与东亚的“分裂”

   一 绪论

   二 无法实现的民族和解

   三 “文化精神分裂症”

   四 东亚认同的背离

   五 结语

  美国重返亚太后韩美关系的变化及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一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

   二 美国“重返亚太”后美韩同盟变化

   三 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四 中国对策

  “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障碍与出路:韩国的视角

   一 引言

   二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性因素

    (一)三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和排他性民族主义,是束缚三国合作提升的主要政治障碍

    (二)领土纠纷尤其是海洋权益纠纷,依然是最现实的政治与地区安全问题的爆发点

    (三)东亚的冷战格局依旧

    (四)东亚地区领导力量的缺失与中日对领导权的竞争导致东亚地区政治互信的缺失

    (五)中国迅速崛起的现实和美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也成为周边国家尤其是日韩两国隐隐不安的心理因素

    (六)美国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是关键性障碍之一

   三 机制建设的思路与韩国的作用

    (一)从“10+3”到“3+10”是由东盟国家实力不足和东盟框架的对话机制的性质决定的

    (二)韩国在东亚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四 政策建设的思路:新功能主义的视角

    (一)先经济后政治,求同存异,推进中日韩之间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NEAFTA)的建立

    (二)构建贯通大东亚的“高铁”并以交通物流为合作切入点

    (三)政府引导、NGO先行,构建教育文化合作交流新机制,逐步建立东亚区域共同体意识

    (四)促进东亚三国学术交流,借鉴“一国两制”“一史两用”经验,逐步建立宽容和解的新东亚史观

   五 小结

 社会·文化

  东北亚和平共同体构想方案

   一 绪论

   二 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和韩国的作用

   三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构想方向

   四 东北亚市民社会交流的活性化的方向

   五 结论

  21世纪全球化时代韩国学方向

   一 前言

   二 西方文明野蛮想象力下的韩国*

   三 信息化时代韩国学的变化

  浅析韩国文化外交*

   一 文化外交的概念

   二 韩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历程

    (一)政府制定文化外交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奠定了韩国文化外交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韩国文化推向世界

    (三)韩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是韩国文化外交成功的基础

    (四)韩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及措施

   三 韩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一)文化外交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文化外交增强国家的国际威望

   四 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一)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创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三)增强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普适性,注重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

    (四)推广中国文化,增进友谊和了解

张东明:《浅析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当代韩国》2011年夏季号(总第68期)。

张东明:《2010年韩国经济发展主要成就与2011年形势展望》,载牛林杰、刘宝全主编《韩国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东明:《2010年中韩经济合作述评与展望》,载牛林杰、刘宝全主编《韩国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周寅、张东明:《浅析韩国证券市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东明:《中韩物流合作的可行性思考》,白承镐主编《韩国研究》(第十一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张东明:《浅析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及趋势——以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与发展为视角》,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二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张东明:《中韩经济合作述评与展望》,载牛林杰、刘宝全主编《韩国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1993~2009)。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振兴东北网,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

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刘瑞、卢鹏起:《中韩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冯俊主编《亚洲学术》,人民出版社,2006。

刘瑞、周人杰:《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韩经贸关系调整及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3期。

张载奎:《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张慧智:《中日韩东北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2期。

李明博:《“新亚洲构想”向中日发起挑战》,〔韩〕《朝鲜日报》2009年10月26日。

笪志刚:《后金融危机时期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变化及展望》,《亚非纵横》2010年第7期。

崔日明:《中韩自由贸易区(FTA):机遇、问题及前景》,《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期。

孙燕铭:《政府干预在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基于韩国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思考》,《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

董立延:《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展望》,《亚太经济》2010年第9期。

沈铭辉:《应对“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兼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亚太经济》2011年第2期。

星野昭吉、刘小林:《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

刘雪莲、王勇:《影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因素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刘娟、王荣艳、王学成:《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调整——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

Ip-Wing Yu,Kang-Por Fung,Chi-Sang Tam,“Assessing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in Asia Equity Market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Volume 34,Issue 12,December 2010,pp.2874-2885.

Grace H.Y.Lee,M.Azali,“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 in East Asia”,Economic Modelling,Volume 27,Issue 1,January 2010,pp.165-170.

Nancy Huyghebaert,Lihong Wang,“The Co-movement of Stock Markets in East Asia:Did the 1997-19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 Really Strengthen Stock Market Integr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Volume 21,Issue 1,March 2010,pp.98-112.

Ritesh Kumar Mishra,Chandan Sharma,“Real Exchange Rate Behavior and Optimum Currency Area in East Asia:Evidence from Generalized Purchasing Power Parit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Volume 19,Issue 3,June 2010,pp.205-213.

Fabio Moneta,Rasmus Rüffer,“Business Cycle Synchronisation in East Asia”,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ume 20,Issue 1,January 2009,pp.1-12.

Cyriac Guillaumin,“Financi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ume 20,Issue 3,May 2009,pp.314-326.

张京红、王生辉:《中韩贸易失衡问题及对策建议》,《经贸论坛》2008年第12期。

张秀明、冯巍巍:《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及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前景问题分析》,《中国商界》2010年第3期。

周培奇:《中韩自贸区于中国区域一体化》,《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

宿景昌:《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作用及发展趋势》,《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刘昌黎:《论中韩FTA》,《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田密:《试论中日韩自贸区与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关系》,《中国外资》2011年第13期。

刘培华:《中国FTA发展战略探讨》,《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10期。

王琳:《论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的东北亚经济格局演变》,《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5期。

娄朝晖:《中韩FTA的缔约策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

崔志鹰:《韩国:左翼和右翼的对垒——从对外政策上看》,《世界知识》2009年第3期。

廖小健、廖新年:《韩国FTA战略》,《外交评论》2005年10月(总第84期)。

Zhang Jian-ping,“Analysis on the Issues of and Prospects for a China-Korea FTA”,KIEP,CNAEC Research Series,2006。

于海洋:《自贸区与政治一体化:中日韩自贸区的战略设计及实施》,《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6期。

李明博:《光复节祝词》,2011年8月15日,http://www.ohmynews.com/NWS_Web/View/at_pg.aspx?CNTN_CD=A0001611165。

李世旭:《韩国经济新的增长模式与政策选择》,韩国开发研究院,2006。

崔文:《韩国与中国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韩国地域经济研究》,2011。

韩国开发研究院,为先进韩国的政策方向和课题,2007。

韩国统计厅:《将来人口推算》,2006。

韩国统计厅,国家资产统计。

韩国银行经济统计系统,http://ecos.bok.or.kr/。

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

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2006。

〔日〕筱原兴:《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之路》,《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3~4月。

〔日〕西山香织:《东亚地域金融合作》,《金融》,2009。

〔日〕清水聪:《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意义与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南洋资料译丛》2011年第4期。

〔日〕金京拓司:《东亚的金融合作:清迈协议的现状与课题》,《南洋资料译丛》2011 年2 期。

〔美〕兰德尔·亨宁:《东亚金融合作》,陈敏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吴晓灵:《东亚金融合作成因、进展及发展方向》,《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刘钧胜:《东亚金融合作:危机驱动与未来前景》,载张宇燕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金熙德:《东亚合作的进展、问题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

翁东玲:《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发展展望》,《亚太经济》2008年第6期。

胡艺、沈铭辉:《中韩金融合作新思维》,《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3期。

祝小兵:《东亚金融合作:可行性路径与中国的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刘瑛、喻旭兰:《试析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日韩金融合作》,《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周宇:《东亚金融合作的历程与最新动向分析》,《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袁长军:《中日金融合作与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国际贸易》2010年第7期。

高海红:《从清迈协议到亚洲债券基金》,《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5~6月。

《经济新闻》《京乡新闻》《金融报》《Naeil新闻》《东亚日报》《文化日报》《每日经济报》《首尔经济报》《首尔新闻》《世界日报》《亚洲经济报》《亚洲经济日报》《亚洲今日报》《中央日报》《朝鲜日报》《韩国经济报》《韩国日报》,1990~2010。

Han-Gyoun Kang:《韩国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宏观投资决定因素分析》,《贸易学会刊》2005年第3期,第129~146页。

Tae-Koo Kang:《对华独资投资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决定因素》,《贸易学会刊》2007年第2期,第331~356页。

Han-Gyoun Kang:《韩国和日本对华各省FDA的决定因素与投资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国际经营评论》2009年第2期。

Beon-Uk Kim:《中国人视角中的对华投资企业本土化实况调查》,仁川发展研究院,2001。

金相郁:《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东北亚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大韩商工会议所:《韩在华企业的经营实况与投资成果分析:以山东省、辽宁省为中心》,1997。

大韩商工会议所:《韩在华企业劳资关系现况与劳务管理本土化战略》,1998。

大韩商工会议所:《韩在华企业的经营环境实况调查》,2005。

朴仪范:《韩国企业对华合资投资的相关研究》,《经营论丛》第42卷,1998,第305~331页。

朴韩镇:《对华投资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价与展望,韩中FTA》,KOTRA,2007。

白权浩:《韩在华企业经营本土化研究》,KIEP,2002。

Jae Hoon Song:《投资的决定因素与环境因素对韩国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经营成果的影响研究》,《中小企业研究》2002年第2期,第211~235页。

申泰容:《中国发展的转型与外国人投资环境的变化》,产业研究院,2008。

成荣模等:《在华韩国分公司本土化战略及投资成果的决定因素研究》,《大韩经营学会刊》2009年第6期。

赵庆日:《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内需市场的战略研究——以市场营销的本土化为中心》,《国际贸易研究》2005年第2期。

池万洙:《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区域商圈战略》,KIEP政策研究,2002。

池万洙等:《韩在华企业的经营实况与启示》,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3。

池万洙等:《中国消费市场的特征与进军战略》,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8。

李英珠、林川锡等:《进军中国的动机与成果实证研究》,《东北亚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对华投资企业的投资实况调查》,2003。

Byoung Sop Han:《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分公司工厂选址的决定因素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1~127页。

刘洪钟:《韩国赶超经济中的财阀制度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张胜纪、吴壮译,商务印书馆,1994。

Ahn,Byong-Man,Elite and Political Power in Korea,Edward Elgar,2003.

Burton,Michael G. and Jai P.Ryu,“Korea’s elite settlement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Summer,1997.

Croissant,Aurel,“Riding the Tiger:Civilian Control and the Military in Democratizing Korea”,Armed Forces & Society,30,3,2004.

Fair Trade Commission Republic of Korea,Statistical Yearbook of 2010,2011,pp.50-51,http://eng.ftc.go.kr。

Graham,Norman A.,“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Koea”,in Charles H.Kennedy and David J.Louicher,eds.,Civil Military Interaction in Asia and Africa,E.J.Brill,1991.

Kil,Soong Hoom and Chung-in Moon,eds.,Understanding Korean Politics:An Introduc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Hahm,Sung Deuk and L.Christopher Plein,After Developm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Korean Presidency and Bureaucracy,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Huer,Jon,Marching Orders: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Korea’s“Economic Miracle”:1961-1971,1989,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Lie,John,Han Unboun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Kore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Luckham,Robin and Gordon White,eds.,Democratization in the South:The Jagged Wave,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Macdonald,Donald Stone,The Koreans: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Society,Westview Press,1990.

North,Douglas C.,John Joseph Walls and Barry R.Weingast,“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Recorded Human History”,Mercatu Center Working Paper 75,George Mason University,2007.

John Kie-chiang Oh,Korean Politics:The Quest for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Roehrig,Terence,The Prosecution of Former Military Leaders in Newly Democratic Nations:The Case of Argentina,Greece,and South Korea,Mcfarland & Company,Inc.,Publishers,2002.

Steinberg,David I.,The Republic of Korea: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hange,Westview Press,1989.

Ulf Sundhaussen,“Military Withdrawal from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Armed Force and Society,10,4,1984,pp.543-562.

Woo-Cumings,Meredith,“Korea:Democracy and Reforming the Corporate Sector”,Economic Reform Today,Number 1,1999.

Yang,Sung Chul,The North and Korean Political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Westview Press,1994.

高柄翊:《东亚细亚国家的相互所愿及统合》,汉城:文学知性社,1999。

郑文吉:《东亚细亚:问题及视角》,汉城:文学知性社,1995。

朴世一:《21世纪东北亚时代的国家·市场· 市民社会》,汉城:东亚日报社,2004。

梁基雄:《东亚细亚协力乃地域经济圈的历史》,梁基雄编著《东亚细亚协力的历史· 理论·战略》,汉城:昭华,1999。

韩升洲:《南北,世界》,汉城:罗南,2000。

韩国国土统一院:《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1989。

韩国民族统一硏究院:《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方向》,1994。

韩国外交通商部:《多者安保政策的理论及实际》,汉城:外交通商部,2003。

韩国统一部:《平和协力的实践》,2003。

《21世纪东亚细亚的展望》,2004年5月27日,http://www.kifs.org。

“Asian Countries Should Pull Together”,2004,http://koreaherald.c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