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58

教育人口学图书

Education Demology

SSAPID:101-9987-3770-77
ISBN:978-7-5097-533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构建一门新的学科,分别以教育人口学基本理论、教育与人口关系、教育人口分析为基本构架,形成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本书系统梳理了教育与人口的基本规律,从学科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提升,为全面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的主要创新在于把教育人口作为人口分类的一种,单独分析教育人口的变动规律与影响机理,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范畴,完善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仲高
编 辑:许秀江;王婧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附录 教育人口的基础数据

 序二

 序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教育人口的概念

   一 教育

   二 人口

   三 教育人口

  第二节 教育人口的研究综述

   一 教育人口研究的源起

   二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研究

    (一)教育与人口数量

    (二)教育与人口素质

    (三)教育与人口结构

    (四)教育与人口迁移

    (五)特定人口群体与教育

   三 教育人口的研究

  第三节 教育人口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教育人口研究要由跨学科形态走向学科形态

   二 深化和拓展教育人口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 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创建

  第一节 教育人口的思想发展

   一 古代教育人口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人口思想

    (二)西方古代教育人口思想

   二 近代教育人口的思想发展

    (一)中国近代教育人口思想

    (二)西方近代教育人口思想

   三 现代教育人口的思想发展

    (一)中国现代教育人口思想

    (二)西方现代教育人口思想

  第二节 新学科形成与教育人口学的创建

   一 当代学科演进方式

    (一)知识的“整体—分化—综合”演进主线

    (二)数学方法在学科中的“分离—核心—融合”演进主线

    (三)学科制度的“松散—严格—灵活”演进主线

    (四)社会阶段的“农业—工业—后工业”演进主线

   二 新学科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新学科形成的内在条件

    (二)新学科形成的外在条件

   三 教育人口学的创建

    (一)教育人口学创建是知识拓展的要求

    (二)教育人口学创建逐渐具备学科制度保障

  第三节 教育人口学的基本体系

   一 学科的基本体系

    (一)学科的基本理论

    (二)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研究

    (三)教育人口分析

   二 学科的发展方向

    (一)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化拓展

    (二)丰富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内容

    (三)拓展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应用

 第三章 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人口数量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 人口数量变动对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人口数量有序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数量剧烈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 人口数量变动对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考察

    (一)人口数量变动与人口受教育年限

     1.关于人口受教育年限的估算

     2.人口数量对人口受教育年限提升的影响

    (二)学龄人口规模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1.学龄人口数量变动对教育规划的意义

     2.学龄人口估算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简述

     3.广东省学龄人口的数量变动趋势分析

     4.对广东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 人口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人口自然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经济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人口地域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 人口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考察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

    (二)人口产业结构变动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人口分布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 人口分布变动对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人口分布格局决定了教育分布

    (二)人口分布变动引发教育资源重新配置

   二 人口分布变动对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考察

    (一)主要数据

    (二)分析结果

     1.人口分布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是十分稳定的

     2.高等教育人口分布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也比较稳定

 第四章 教育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教育发展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

   一 教育发展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机理

    (一)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死亡的影响

    (三)教育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 教育发展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教育发展与人口转变的关系

    (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模型

    (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模型

    (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型

    (五)教育因素与人口转变的综合模型

    (六)人口转变完成时的教育判断标准

  第二节 教育发展对人口质量变动的影响

   一 教育发展对人口质量变动的影响机理

    (一)教育发展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

    (三)教育发展对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二 教育发展对人口质量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人类发展指数中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关系

    (二)中国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教育发展对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

   一 教育发展对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机理

    (一)教育发展对人口自然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教育发展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教育发展对人口地域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 教育发展对人口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联动模型

     1.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型

     2.浙江省区域不同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的模型

     3.结果分析与主要结论

    (二)高等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人口地域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人口与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人口与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 人口发展主要规律

    (一)人口发展规律体系

    (二)人口自身主要规律

     1.出生人口性别比生态平衡规律

     2.人口寿命延长规律

     3.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人口素质的规律

     4.人口智商不断提高规律

     5.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

     6.人口增长或减少惯性规律

   二 教育发展主要规律

    (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主导作用

    (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三 人口与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人口发展制约教育发展

    (二)教育发展促进人口发展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的具体规律

   一 人口数量与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 人口质量与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三 人口结构与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人口自然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人口经济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4.人口地域结构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四 人口分布与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人口分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六章 教育人口的数量分析

  第一节 教育人口数量现状与分析框架

   一 教育人口数量现状

    (一)小学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二)初中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三)高中/中专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四)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二 教育人口数量的分析框架

    (一)揭示教育人口数量的变化轨迹与特征

    (二)科学估算教育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

    (三)创新教育人口数量研究结果的应用

  第二节 教育人口数量分析的应用

   一 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变动的测算思路与指标说明

    (一)我国总人口的预测

    (二)高等教育人口预测的基本思路

    (三)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r的计算

   二 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变动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变动趋势

    (二)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

    (三)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程序1 死亡概率迭代程序(基于Visual FoxPro语言)

 第七章 教育人口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教育人口结构现状与分析框架

   一 教育人口结构现状

    (一)高等教育人口的自然结构

     1.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性别结构

     2.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教授年龄结构

    (二)高等教育人口的经济结构

     1.高等教育人口产业结构

     2.高等教育人口职业结构

    (三)高等教育人口社会结构

     1.高等教育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比重,但区域分布不平衡

     2.少数民族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区域分布不平衡

     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口区域分布总体分类

   二 教育人口结构的分析框架

    (一)揭示教育人口结构的变化轨迹与特征

    (二)合理提出教育人口结构优化的标准

    (三)创新教育人口结构研究结果的应用

  第二节 教育人口结构分析的应用

   一 教育红利的理论思考

    (一)教育红利的概念

    (二)教育红利的数量界定

    (三)教育红利提出的意义

    (四)教育红利与人口转变

   二 教育红利的科学估算

    (一)教育红利估算的基本思路

     1.数据准备

     2.估算的基本假定

     3.分年龄总人口的预测

     4.每年新增加的教育人口数

     5.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死亡概率的估算

     6.分年龄教育人口的年龄移算

    (二)各级教育毛入学率的估算

    (三)我国教育红利的估算

     1.分年龄分等级的教育人口数量估算

     2.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估算

     3.不同教育等级的教育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第八章 教育人口的分布分析

  第一节 教育人口分布现状与分析框架

   一 教育人口分布现状

    (一)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1.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结构的主要历史数据

     2.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结构的分布

     1.高等教育人口的总体特征

     2.高等教育人口密度的基本特征

     3.每十万人高等教育人口数分布的基本特征

     4.高等教育人口与经济的地域分布的关联分析

   二 教育人口分布的分析框架

    (一)揭示教育人口分布的变化轨迹与特征

    (二)合理解释教育人口分布的成因与机制

    (三)创新教育人口分布研究结果的应用

  第二节 教育人口分布分析的应用

   一 高等教育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标准

    (一)评价指标

    (二)评价方法

     1.GINI系数法

     2.调和指数法

   二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过程评价

    (一)指标说明与具体算法

    (二)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过程评价

     1.以绝对量评价的高等教育人口数在我国区域间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

     2.高等教育人口密度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并呈不断减弱态势

     3.高等教育人口比例1的区域分布较不平衡,并呈先升后降态势

     4.高等教育人口公路密度的区域分布由极不平衡趋向较不平衡

     5.高等教育人口的经济密度在区域分布之间是相对平衡的

     6.高等教育人口比例2的分布差异性波动显著,呈先降后升的态势

     7.综合各种因素考察的高等教育人口在区域间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且其格局保持稳定

   三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合理性评价

    (一)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影响因素的贡献度测算

    (二)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的合理性评价

     1.评价标准

     2.评价结果

   四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分布变动

    (一)分布变动调整的基本思路

    (二)可能的分布变动模式

 后记

教育人口学是人口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的创建既是现实问题解决的迫切需求,也符合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本书探索构建一门新的学科,分别以教育人口学基本理论、教育与人口关系、教育人口分析为基本构架,形成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本书系统梳理了教育与人口的基本规律,从学科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提升,为全面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的主要创新在于把教育人口作为人口分类的一种,单独分析教育人口的变动规律与影响机理,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范畴,完善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

[1]Bowlby J.,W.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ttainment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90s. HRDC Publications Centre: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anada 2002.

[2]Haaga J.,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ppalachia. Washington DC: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4.

[3]Iyigun,M.,“Geography,Demography and Early Development.” Population Economics,2005,(18):301-321.

[4]Kuandachakupt,S.,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Change on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n Thailand.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5]Pilmpton L. Indica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Attainment in Marine. Augusta,Marine:Marin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Marine Community Foundation,2006.

[6]Redding,S. and Venables,A.J.,“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2(1):53-82.

[7]Reisman A.,“Higher Education:A Population Flow Feedback Model”,science 1966,(7):89-91.

[8]UNESCO.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Mobilizing Mind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EPD-99/WS/1,March,1999.

[9]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the Census. We the Americans:Ou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Bureau of the Census,1993.

[10]Wathne C.L.& W.J.Smith.,The Geography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Atlanta Region.,George state University:Atlanta census 2000,census issue 9.

[11]Watts,A.L.,Education and the Common Good:Social Benefi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2001.

[12]Xiao Hang Liu. Estim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Us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3.

[1]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

[3]白新欢:《地理环境决定论新论》,《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

[4]鲍嵘:《学科制度的源起及其走向初探》,《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5]曹诗图、黄昌富:《“地理环境决定论”新析》,《经济地理》1989年第3期。

[6]陈金芳、何侃:《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大象出版社,2005。

[7]陈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地理布局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1992年第4期。

[8]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9]陈振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学术月刊》1999年第11期。

[10]D.托马斯:《迁移差别研究实录》,《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会报》1938年第47期。

[1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杜威:《明日之学校》,《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3]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5]范卫萍:《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6]房淑云:《教育的地域性与区域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17]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18]高爱华:《女性教育与人口身体素质》,《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9]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0]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1]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多维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22]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郭志刚:《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关于“人口”定义的反思》,《南方人口》1998年第3期。

[24]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5]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

[26]何齐宗、戚务念:《教育人口学:一门亟待开拓的新学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7]黑田寿男:《东亚人口转变与发展战略》,《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第2期。

[28]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9]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0]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05)》,《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1]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2]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

[33]胡焕庸:《研究人口应该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口研究》1986年第2期。

[34]胡建雄:《学科组织创新》,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

[35]黄家泉、邵国良、吴开俊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6]J.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7]基俊:《试论我国的人口与教育》,《教育研究》1982年第3期。

[38]纪宝成:《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问题》,《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16日。

[39]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写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40]荆建华:《试论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1]卡德威尔:《生育率下降理论》,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

[4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

[44]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5]李若建:《高等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未来与发展》1994年第2期。

[46]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大陆:划分8大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前沿》2003年第5期。

[47]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9]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学术通观: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社会科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教育和发展简要报告》,2003,纽约。

[52]梁启超:《学校总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3]梁燕玲:《教育人口预测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4]梁中堂:《人口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55]刘惠林:《简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56]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7]刘隽亭:《我国人才布局现状分析》,《人才开发》2003年第8期。

[58]刘清泉、刘惠君、钟志楷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实质与根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2期。

[59]刘晓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中南林学院博士论文,2003。

[60]刘昕:《教育的人口功能初探》,《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年第3期。

[61]刘铮:《我国沿海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62]刘铮:《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63]刘铮:《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

[6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5]罗明东、王庆龄:《世界教育发展地域性不平衡的地理学分析》,《云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6]罗明东:《教育地理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67]M.P.托罗达:《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朗曼出版公司,1985。

[68]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

[69]马鹏媛:《“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70]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1980。

[7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2]米红、文新兰、周仲高:《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03年第6期。

[73]米红、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识别与实证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74]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5]潘璐璐、张炜、赵红星等:《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11期。

[76]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77]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8]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9]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0]乔观民、丁金宏、刘振宇:《1982~2000年中国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的空间变化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81]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8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社会处:《“人均受教育年限”计算方法探讨》,《统计制度改革研究》2003年第5期。

[83]沈兴漾:《教育、空间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84]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5]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6]宋正海:《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在近现代引起的误解》,《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9期。

[87]宋正海:《回归人类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环境决定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8]苏联百科词典编写组:《苏联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89]孙宝根:《论规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0]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91]孙绍荣、尹慧茹、朱君萍:《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9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

[93]谈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4]唐德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中的分子与分母》,《有色金属高等研究》1999年第4期。

[9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6]田方、张东亮:《中国人口迁移新探》,知识出版社,1989。

[97]田家盛、李利民:《论人口与教育》,《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

[98]田家盛、李利民:《试论中学的人口教育》,《教育研究》1984年第5期。

[99]田家盛主编《教育人口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0]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1]田雪原主编《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2]童玉芝:《延边教育适龄人口分布变化与教育布局相关性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3]王涤、范琪:《流动人口子女全纳教育研究——理论与实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04]王恩涌:《“人地关系”的思想——从“环境决定认”到“和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105]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6]王洪春、张占平、申越魁:《新人口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107]王金营:《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教育生命表的技术处理》,《人口研究》2005年增刊。

[108]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109]王伟国、张胜芳:《当前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及原因探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1期。

[110]威廉邦奇:《理论地理学》,石高玉,石高俊译,商务印书馆,1991。

[111]邬沧萍:《人口学在21世纪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朝阳科学》,《人口研究》2002年第1期。

[112]邬沧萍主编《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3]吴国盛:《学科制度的内在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14]吴绍芬:《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115]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116]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7]谢童伟:《中国县级教育水平与县人口迁移相互影响分析——基于2004~2008年31省(市)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118]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119]新帕尔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编写组:《新帕尔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20]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121]阎崇年:《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2]阎耀军:《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误别》,《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

[12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4]叶忠海:《人才地理学概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25]尹文耀:《21世纪中国人口变动与教育现代化目标预测论征和规划建议》,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转型期的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26]余谋昌:《应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年第2期。

[127]俞培果、杨晓芳、沈云等:《我国高等教育需求预测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确定》,《预测》2002年第3期。

[128]原华荣、张志良、吴玉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分布的地域性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29]原华荣:《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研究》,《地理研究》1993年第3期。

[130]岳昌君:《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31]翟振武、侯佳伟:《人口逆淘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1期。

[132]张红霞、肖玲:《中国智力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4期。

[133]张善余、毛爱华:《智力迁移与人才流动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5期。

[134]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

[135]张田勘:《知识分子寿命短经不起推敲》,《新京报》2005年11月20日。

[136]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7。

[139]周贝隆:《以理智求自由——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规划理论、方法的若干进展》,《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0期。

[140]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人口结构变迁的关系研究(1953~2000)》,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141]周仲高:《高等教育人口刍议》,《江苏高教》2007年第3期。

[142]周仲高:《教育人口研究新探》,《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43]周仲高:《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变迁及关联模式(1964~2000)》,《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4]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45]朱翔:《中国人才时期和人才地理研究》,《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

[146]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简 介:人口转变规律是人口变动的一个基本规律,需要结合人口国情进行深化研究。在人口的数量转变中,人口的质量也在发生转变。本书从人口质量视角切入,提出人口质量转变的分析框架,梳理我国人口转变的轨迹,论证人口质量转变研究的合理性及意义,对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深化,合理解释人口转变后的“人口红利”与“教育红利”的战略机遇期,对我国最终...

作者: 周仲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简 介:本书探索构建一门新的学科,分别以教育人口学基本理论、教育与人口关系、教育人口分析为基本构架,形成了教育人口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本书系统梳理了教育与人口的基本规律,从学科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提升,为全面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的主要创新在于把教育人口作为人口分类的一种,单独分析教育人口的变动规律与影响...

作者: 周仲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简 介:人口转变规律是人口变动的一个基本规律,需要结合人口国情进行深化研究。在人口的数量转变中,人口的质量也在发生转变。本书从人口质量视角切入,提出人口质量转变的分析框架,梳理我国人口转变的轨迹,论证人口质量转变研究的合理性及意义,对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深化,合理解释人口转变后的“人口红利”与“教育红利”的战略机遇期,对我国最终...

作者: 周仲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