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3

发以辩理 悟以证心图书

SSAPID:101-9983-3581-28
ISBN:978-7-5201-291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楚辞集解》是明代嘉靖年间汪瑗的楚辞学著作,是一部颇有成就且有特色的楚辞注本。本书在厘清汪瑗生平、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楚辞集解》的成书过程、研究方法的特色,细致梳理了《楚辞集解》不同于旧注的新观点,并探讨汪瑗注屈的训诂成果、注疏方法以及在文学传承上的贡献,同时对汪瑗的主观臆测也进行了客观评价,以展现汪瑗《楚辞集解》的整体风貌,评价其在楚辞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静
编 辑:杜文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序

 后记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汪瑗《楚辞集解》撰写背景研究

    1.汪瑗生平及撰写《楚辞集解》动机研究

    2.对汪瑗创作《楚辞集解》的背景研究

   (二)《楚辞集解》的版本研究

    1.国内版本

    2.《楚辞集解》国外版本

   (三)《天问注补》的作者问题

    1.《天问注补》为汪瑗所作

    2.《天问注补》为汪仲弘所作

   (四)《楚辞集解》的注解方法研究

    1.独据本文

    2.多重比较法

    3.专题讨论法

    4.统计法

   (五)汪瑗《楚辞集解》的训诂、考辨研究

    1.《楚辞集解》词义诠释的研究

    2.《楚辞集解》名物考释研究

    3.《九章》《九歌》考辨

   (六)学界对汪瑗的“屈原非投水说”的指正

  三 研究内容与目标及创新点

 第一章 《楚辞集解》的成书研究

  第一节 汪瑗的生平及其著述

   一 汪瑗的生平

   二 汪瑗交友、结社活动

   三 汪瑗的师承影响

   四 汪瑗的著述

    (一)《杜律五言补注》

    (二)《楚辞集解》

  第二节 《楚辞集解》的撰写动机

   一 不满前注

   二 扶正抑邪

   三 悼念不得志者

   四 发前人之所未发

  第三节 《楚辞集解》的版本、体例

   一 《楚辞集解》的版本

   二 《楚辞集解》的体例

    (一)楚辞大序

    (二)楚辞小序

    (三)《楚辞》各卷集解

    (四)《楚辞蒙引》

    (五)《楚辞考异》

     1.考众本之不同

     2.“以鄙意是非之”

  第四节 《天问注补》作者考辨

   一 《天问注补》的产生

   二 《天问注补》作者疑误辨

    1.《天问注补》中诸图的作者归属之疑点及辨析

    2.汪仲弘所作两序中的内容所存之疑点及辨析

   三 《天问》初解与《天问注补》比较

    1.诸图中最特殊的是《山海舆地全图》及《圆则九重图》,二图产生之时,汪瑗早已逝世多年

    2.二人在“屈原是否水死说”核心观点持上截然相反的态度

    3.在某些观点上与汪瑗相左

    4.汪仲弘还曾直接否定汪瑗的其他观点

    5.别出心裁的“赞语”使得《天问注补》的作者指向汪仲弘

    6.《凡例》的提出也使得《天问注补》作者指向汪仲弘

    7.分章的差异

   四 藏匿《天问》初解的“近属辈”或另有其人

    1.汪瑗的孙子汪麟为汪仲弘再版之《楚辞集解》送序言一事之前后

    2.汪仲弘敢于直面《天问》注被藏匿一事之意蕴

   五 《天问注补》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汪瑗《离骚》研究重要论题辨析

  第一节 “离骚”题义考辨

   一 “离骚”命名探源

   二 “楚辞”及“离骚”指称考辨

    1.“楚辞”指称问题

    2.“离骚”的指称问题

   三 《离骚》是否称经

    1.《离骚》于西汉称“经”问题考察

    2.《离骚》于东汉称“经”问题考察

  第二节 《离骚》结构及脉络考察

   一 探索《离骚》结构之划分

   二 注重《离骚》脉络之梳理

    1.对屈辞“纲领”的考察

    2.对《离骚》“过脉”之考察

  第三节 《离骚》训诂研究

   一 《离骚》训诂成就

    (一)濯去旧见,创立新说

    (二)校勘版本,订正异文

    (三)揆情度理,阙疑处不强作解

     1.关于诗句

     2.关于字词

   二 《离骚》训诂局限

 第三章 汪瑗的《九歌》研究重要论题辨析

  第一节 《九歌》创作时间论

  第二节 《九歌》的主旨及性质辨析

   一 《九歌》写作主旨

    (一)汪瑗对王逸“讽谏说”的否定

    (二)汪瑗对宋儒君臣义理说的否定

    (三)汪瑗“漫写己之意兴”说的局限性

   二 乐歌旧题说

   三 楚国祭典乐歌说

  第三节 《九歌》重要论题考辨

   一 《九歌》之篇目

    (一)古“九歌”之篇数

    (二)楚“九歌”之篇数

   二 《礼魂》乱辞说

    1.《礼魂》为《九歌》之乱辞

    2.《礼魂》为《国殇》乱辞

 第四章 汪瑗《九章》研究重要论题辨析

  第一节 《九章》创作时地总论

   一 《九章》杂作于怀、襄之间

   二 《九章》中有尚未遭放逐之诗篇

   三 依时令论篇次

   四 屈原迁逐地及《九章》作地之创见

  第二节 汪瑗《惜诵》作于“尚未遭放逐”说平议

   一 隐遁远去与“尚未遭放逐”

   二 进退维谷与“尚未遭放逐”

   三 楚王造怒与“尚未遭放逐”

  第三节 汪瑗《抽思》创作时地考辨

   一 “汉北”乃迁所

   二 《抽思》的创作时间

   三 《抽思》情感与其作时

  第四节 汪瑗《思美人》研究

   一 《思美人》行程

   二 安于优游卒岁

   三 风格雅淡冲和

  第五节 《哀郢》重要论题考辨

   一 “白起破郢说”

   二 “屈原在罪人赦迁之中”论

 第五章 其他篇目研究

  第一节 《远游》文学影响研究

   一 文学体式之影响

   二 语言、结构影响

  第二节 《卜居》《渔父》研究

   一 《卜居》《渔父》屈原名字考

    (一)“恒自称名”说

    (二)五臣注屈原名字说

   二 《渔父》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汪瑗之屈原“非投水说”论

   一 汪瑗之屈原“投水说”辩驳

    (一)质疑屈原死于汨罗事

    (二)反对“彭咸”投水说

    (三)辩驳“同姓无可去之义”

    (四)屈原沉渊乃“设言”“反辞”之说

    (五)将屈原投水比诸太白捉月

    (六)对端午节因屈原而起之辩驳

   二 汪瑗关于屈原隐遁山林的立论

    (一)将屈原之西涉比诸孔子乘桴浮海之意

    (二)奉身隐遁以避害

 第六章 《楚辞集解》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以意逆志”解诗法

   一 “以意逆志”解屈辞的成果

    (一)主张“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以解诗

    (二)反对以文害词,以词害意

    (三)汪瑗主张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解读神话

   二 “以意逆志”解屈辞的局限

  第二节 以《楚辞》注《楚辞》训诂法

   一 以《楚辞》注《楚辞》的方法

    (一)因上下文以求义

    (二)因用词习惯以求义

    (三)因语法习惯以求义

   二 以《楚辞》注《楚辞》的原则

   三 以《楚辞》注《楚辞》的影响

  第三节 分析句法结构的释读法

   一 倒文法

    (一)《楚辞》倒文的主要形式

     1.主语倒置

     2.宾语倒置

     3.句尾因押韵而倒装

    (二)汪瑗研究倒文句的意义

   二 参错文法

    (一)交错语次

     1.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2.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二)同句内语序错综

     1.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2.浴兰汤兮沐芳

    (三)因协韵而错综

   三 “互文”法浅析

    (一)本句互文

     1.奏《九歌》而舞《韶》兮

     2.左骖殪兮右刃伤

    (二)对句互文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3.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5.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6.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7.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三)隔句互文

     1.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第七章 对《楚辞集解》的再评价

  第一节 濯去旧见

  第二节 去谬存真

   一 核者存之

   二 谬者去之

   三 未备者补之

  第三节 言有臆测

《楚辞集解》是明代嘉靖年间汪瑗的楚辞学著作,是一部颇有成就且有特色的楚辞注本。本书在厘清汪瑗生平、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楚辞集解》的成书过程、研究方法的特色,细致梳理了《楚辞集解》不同于旧注的新观点,并探讨汪瑗注屈的训诂成果、注疏方法以及在文学传承上的贡献,同时对汪瑗的主观臆测也进行了客观评价,以展现汪瑗《楚辞集解》的整体风貌,评价其在楚辞学史上的地位。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63。

2.(汉)王逸:《楚辞章句》,《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3.(明)冯应京纂辑《月令广义》,黛任增释,聚文堂刻本,1602。

4.(明)归有光著《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明)黄文焕撰《楚辞听直》,《续修四库全书》第13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明)汪瑗撰《楚辞集解》,董洪利点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7.(明)汪瑗撰《楚辞集解》,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8.(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明)王世贞著《读书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明)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明)章潢:《图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南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李庆甲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清)戴震著《屈原赋注》,褚斌杰、吴贤哲校点,中华书局,1999。

14.(清)段玉裁编《说文解字注》(附《六书音均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5.(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

16.(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清)林云铭:《楚辞灯》,《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9.(清)张廷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20.(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白铭编《二十世纪楚辞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2008。

22.陈来著《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3.褚斌杰著《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4.崔富章、李大明编《楚辞集校集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5.崔富章编《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6.戴志钧著《论骚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7.方铭著《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8.方铭著《战国文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8。

29.郭沫若撰《屈原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0.郭维森著《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1.洪湛侯主编,王从仁、冯海荣、曹旭编撰《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32.黄凤显著《屈辞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3.黄灵庚著《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出版社,2011。

34.黄中模著《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35.黄中模著《现代楚辞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36.姜亮夫编《楚辞书目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7.姜亮夫撰《楚辞通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8.蒋天枢著《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9.金开诚著《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0.李诚、熊良智编《楚辞评论集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1.李大明著《楚辞文献学史论》,巴蜀书社,1997。

42.李大明撰《汉楚辞学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3.李中华、朱炳祥撰《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

44.林庚撰《林庚楚辞研究两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5.刘永济撰《屈赋通笺附录:笺屈余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6.马茂元编《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47.孟修祥著《楚辞影响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8.聂石樵著《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9.潘啸龙著《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50.钱锺书撰《管锥编》(二),中华书局,1979。

51.汤炳正著《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

52.汤炳正撰《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

53.王力编《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4.闻一多撰《楚辞校补》,巴蜀书社,2002。

55.闻一多撰《天问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6.吴宏一著《诗经与楚辞》,台湾书店,1998。

57.易重廉撰《中国楚辞学史》,湖南出版社,1991。

58.易重廉撰《中国楚辞学史》,湖南出版社,1991。

59.游国恩著《游国恩楚辞论著集》,中华书局,2008。

60.游国恩撰《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

61.于省吾撰《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

62.詹安泰编《离骚笺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63.张民权著《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4.赵逵夫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6.周建忠、汤漳平编《楚辞学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7.〔韩〕朴永焕:《南宋诗话中的评骚论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68.〔韩〕朴永焕:《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天府新论》1995年第4期。

69.陈锦剑:《论朱熹王夫之等删增〈楚辞〉之失——〈楚辞〉中的汉人作品之价值研究之一》,《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70.褚斌杰、常森:《朱子诗学特征论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1.方铭:《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25卷第3期。

72.冯海荣:《历代楚辞主要注本解题》,《语言导报》1986年第4期。

73.郝晓光、吕健、薛怀平、覃文忠:《〈山海舆地全图〉的复原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74.何浩堃:《略论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否定》,《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75.黄建荣:《〈楚辞集解〉字词注释的新特点》,《中国文字研究》,2002。

76.黄建荣:《汉至明代的〈楚辞〉注本概说》,《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7.黄建荣:《王逸、朱熹、蒋骥三家〈楚辞〉训释原因初探——王、朱、蒋三家〈楚辞〉注本比较研究之一》,《抚州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78.黄建荣、陈志云:《试论李陈玉〈楚辞笺注〉的体例、方式和标准》,《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1卷第1期。

79.金开诚、葛兆光:《汪瑗和他的〈楚辞集解〉》,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

80.李炳海:《〈九章〉人生忧患期心路历程的写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81.李炳海:《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82.李炳海:《屈原名与字、姓氏与名字的纵横关联》,《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83.李金善:《楚辞学史的滥觞——〈四库全书总目〉之楚辞论》,《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84.李金善:《论屈原的生命意识》,《中国楚辞学》第5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85.力之:《楚辞学三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86.刘伟生:《〈楚辞集解〉辩驳——“屈原投水说”的理路分析》,《中国楚辞学》第9辑。

87.卢川:《论汪瑗的楚辞学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88.罗建新:《〈楚辞集解〉训诂考据的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

89.盛兴军:《利玛窦编绘汉文“世界地图”之刊刻、流布及馆藏》,《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年第4期。

90.孙光:《从篇目选择看朱熹〈楚辞集注〉的注释原则》,《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10期。

91.孙光、徐文武:《简论王逸、洪兴祖、朱熹楚辞注释的文献征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2.熊良智:《〈楚辞集解〉刻本的几个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1卷第4期。

93.熊良智:《明人汪瑗在楚辞研究中的贡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94.熊良智:《屈原身世命运的关注与宋代士大夫的人生关怀》,《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95.姚宁宁、田炳学:《〈楚辞集注〉直音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2期。

96.姚小鸥:《彭咸的“水游”与屈原的“沉渊”》,《中国楚辞学》2007年第14辑。

97.姚小鸥、杨晓丽:《屈原楚之同姓辨》,《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98.张磊:《古代楚辞学重要论著及版本述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2期。

99.种亚丹:《试论汪瑗的〈楚辞集解〉》,《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00.周秉高:《楚辞研究史上的一个另类——评汪瑗的〈楚辞集解〉》,《职大学报》2015年第3期。

101.周建忠:《屈原“自沉”的可靠性及其意义》,《贵州社会科学》总185期第5期,2003年9月。

102.〔韩〕朴永焕:《宋代楚辞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

103.贝京:《归有光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4.陈炜舜:《明代楚辞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5.林润宣:《清代楚辞学史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106.林姗:《宋代屈原批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7.罗建新:《汪瑗〈楚辞集解〉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8.罗剑波:《明代〈楚辞〉评点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9.孙光:《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章句〉、〈补注〉、〈集注〉比较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0.孙巧云:《元明清楚辞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11.王长红:《〈天问〉研究通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2.徐在日:《明代楚辞学史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13.杨峰:《归有光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